孩子6歲前有四個敏感階段,開啟針對式教育,讓娃贏在起跑線上

2020-12-10 母嬰參考

「敏感期」這個詞想必各位家長都不陌生,但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當孩子處在敏感期時,開啟針對式教育,讓娃贏在起跑線上。

執筆:王豔微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兒童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心智水平不僅會提高到另一個層面,也會令孩子更加聰明伶俐,思維更開闊,反之,則令其發展也會受到限制。可是孩子的敏感期究竟是什麼?在哪個階段?又要如何訓練了?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敏感期到底是什麼

敏感期是蒙臺梭利四大理論之一,蒙臺梭利女士發現: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某個時期孩子會產生會讓孩子內心產生一股無法遏制的動力,從而能自發的學習該項能力,並且效果高效。

其實,所謂敏感期,簡單而言,就是處於敏感期的孩子的學習相關能力發展迅速,如果錯過了則發展緩慢。

尤其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兒童受到生命力的驅使,對於一件事情的專心、關注、吸收無比高漲,再加上學習各種知識和能力發展迅速,能對生活周圍的一切事物進行認知、學習並掌握。

如今,很多家長都逐漸了解到孩子敏感期的重要性,所以希望能在此期間注重培養,但卻不知道孩子的敏感期究竟在哪個階段,又有什麼特點?

0~6歲孩子的敏感期

1、語言敏感期——0~6歲

從孩子出生起,一直到他們6歲都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期:

0-1歲是語言敏感期的第一個階段,主要表現為咿呀學語,從簡單的單音節發音到連續發音再到學話的萌芽階段。

1-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語言能力的爆發期,逐漸學會使用複雜句,還可以用簡單的肢體語言輔助語言的表達,並且開始喜歡提問。

3-6歲時已是語言發展的成熟期,寶寶語速會變得更加流暢,吐字也會更加清楚,能和成年人無障礙交流,慢慢的就形成了完整的語言。

2、空間敏感期——3~4歲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當他們進入空間敏感期後,會逐漸發現物體之間是彼此分離的,比如在玩積木時會不斷壘高,然後推倒,由此對於空間感知度也會越來越強。

其次,上高下低也是孩子的興趣所在,不斷的挑戰和徵服新的高度,然而在空間的感受過程中,正是兒童的智能發展的關鍵所在。

3、自我意識敏感期——1歲半~3歲

自我意識是在孩子的敏感期中是很重要的一個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以及未來的人格魅力。

孩子出生時,他的意識是混沌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的自我分離和自我發現,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就會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學會區分你的和我的,從而產生自我意識。

當不滿足或不符合孩子的要求時,便會出現大哭大鬧、打人、咬人等情況,再到學會模仿他人,通過說「不」來表達自我的意志的感覺。

4、邏輯思維敏感期——3~5歲

父母若是能抓住孩子的邏輯思維敏感期,培養創造他們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對於未來的發展有很大作用。

這個時期孩子的好奇心會非常強烈,他們會開始不斷追問「為什麼?」「為什麼天上會有月亮?」「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小蝌蚪變成了青蛙?」等等。

各種各樣的問題總是會讓家長應接不暇,可是孩子卻不厭其煩的追在身後,一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模樣。但是正是通過這樣一問一答,孩子的思維能力才得到了質的飛躍。

正確應對孩子的敏感期

在面對孩子的敏感期時,有的家長卻不知道做,才能促進孩子的敏感期而感到焦慮,其實,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做到正確引導並不難。

成長過程中,敏感期是所有孩子都必須經歷的階段,然而敏感期的有些不僅讓孩子感覺焦慮不適,也會被家長誤以為不聽話,而這套以孩子敏感期為主題的繪本通過各個時期寶寶的特點,來幫助其解決問題。

這套敏感期主題繪本用暖心動人的故事,幫助孩子在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時,可以通過親子共讀,在溫暖童趣的畫面中安撫兒童的焦慮。

另外,也為父母提供專業可行的方案,正確解讀他們一些看似奇怪的行為,還能了解哪些是正常現象,從而不去做違反孩子天性的事,並抓住他們的敏感期,讓其更好的向前發展。

相關焦點

  • 「贏在起跑線」的易烊千璽:被內卷吞噬的童年和被放大的教育焦慮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句包裹著成功學糖衣的口號,讓多少家長在教育的洪流中暗自較勁、攀比、競爭,生怕自己的娃比別人落後,不如別人優秀。知乎上有個信奉快樂教育的媽媽,本以為佛系育娃,歲月靜好,但是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三歲認識百字,中班英語自由對話,甚至開始獨立編程,搞發明,題主很慌張,於是想要追趕,火急火燎的被迫捲入教育內卷中。
  • 寶寶1歲前有7個「猛漲期」,前倆月佔3,把握機會贏在起跑線
    但是身為新手,寶爸寶媽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只能通過肉眼來感覺孩子的成長和發育。經常能聽到的幾句話就是:「寶寶好像又長大了」、「這孩子怎麼一天一個樣啊」。之前可能覺得這些話有些誇張,但確實寶寶在1歲之前,生長速度非常迅速,有7個「猛漲期」。
  • 「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在哪裡?數據告訴你
    43%的媽媽表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始於十月懷胎;25%的媽媽認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在0~3歲,孩子進幼兒園之前;24%的媽媽認為,應該設在3~6歲,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和讀小學之前;52%的媽媽讓孩子在2歲之前開始識字;100%的媽媽讓孩子6歲前開始識字。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 別讓「贏在起跑線上」毀了孩子的一生!
    自己的兒子正在上一年級,作為一個一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太了解小學生家長們的焦慮和渴望了。「贏在起跑線上」雖然持續遭到社會詬病,但家長們都像「上了頭」,根本停不下來。現在家庭教育越來越重要了。以前自己上學的時候很少聽到「家庭教育」這個詞。
  • 幼兒超前認字有三個危害,一般等娃上小學才爆發,拔苗助長真不好
    執筆:王筱銘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長們所關注的問題,畢竟父母都想要娃長大後,才能夠大有出息,成為國之棟梁。因此,就有不少家長想要娃贏在第一起跑線上,例如,讓娃早早地讓開始認字。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案例:慧慧是一位寶媽,今年兒子4歲,會說很多的話語,但是字不認得幾個,她覺得孩子應該遵循發育基礎,再慢慢進行教育
  • 超前教育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是該加速還是「踩剎車」,父母需謹慎
    人們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現在的媽媽們從孩子是胎兒的時候,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教育,而超前教育的風也是一直越刮越猛,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越來越多的父母在跟風的路上,超前教育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嗎?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總是有人說:孩子之間的輸贏就是父母之間的輸贏。很多父母就為了這句話就會對孩子付出全力。哪個父母的教育更加合適,更加科學,孩子自然就會更優秀。某一檔電視節目上一個6歲的小女孩讓更多人大吃一驚。她不但熟悉很多許多國學經典,還能準確表達出原文經典隱含的意思。唐詩宋詞對她來講更加輕鬆。
  • 「贏在起跑線上」是個偽命題
    教育上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等。之所以說這些提法是似是而非的,是因為它只有個口號,初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又沒經過驗證,誰也不能明確是否真的有道理,或者有道理到什麼程度。
  • 4歲孩子英語詞彙量1500,是否算「贏在起跑線」?家長要反思一下
    無疑這句話聽起來像一個反諷笑話:美國需要用英語對話交流的國家,四歲孩子有1500的英語詞彙量就夠了;而國內交流對話用的是漢語,1500的英語詞彙缺失不夠的。說句玩笑話,難道「物以稀為貴,平時用的少,顯得比較珍貴,所以就讓孩子多學嗎?」
  • 孩子教育需要注意的點,不是簡單的贏在起跑線
    有人說要打破寒門魔咒,鄉村兒童的起跑線要更加提前,甚至從0開始!還有人說真的起跑線是孩子內心的覺醒。你覺得呢?具體什麼才是贏在起跑線,方法又是什麼呢?想一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成人後自信、獨立,人際關係處理柔韌有餘,能夠更好地生存生活。歸根結底是贏在教育!教育廣義上是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心智兩個字就涵蓋了所有的教育本質。心智其實就是大腦、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各種器官,協調合作,對外界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輸出信息進行行動。
  • 2~6歲是娃英語啟蒙黃金期,但這3個坑家長經常踩,娃只會事倍功半
    」2002年,鄭思奮的育兒名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提到:孩子的起跑線並不在於金錢與物質的堆壘!很多人輸在了看不見的起跑線上——家庭教育!這本書橫空出世後,書名的知名度遠勝於書本身。多數家長都只記住「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而忽略了「起跑線」本身的含義。這個「起跑線」不是指孩子報興趣班、提前學習古詩詞、第二語言,而是指家長要實行正確的教育,培養孩子創造力、激發自信心、塑造健全的人格。可以說,書中倡導的理念與家長腦海的理解完全是南轅北轍。
  • 該不該讓娃提前學拼音?掌握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教育孩子更有底氣
    執筆:王筱銘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作為父母,總想著孩子能夠比別人先走一步,贏在人生起跑線上,於是有不少父母,會早早地開始娃的教育問題,例如學拼音這件事。這種情況讓媽媽很是著急,一度懷疑培訓機構能力不行,打算再換個試試。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像萌萌媽媽的家長,害怕孩子的學習跟不上,就會讓一些學齡前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害怕娃上小學後跟不上節奏。
  • 親悅讀丨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你的起跑姿勢就錯啦!
    甚至有傳言,一年級的老師如果看到班裡大部分孩子都會了,就會省略不講。如此一來,那些沒提前學過的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相反,提前把一年級的功課學了,孩子就會快速適應,自然就「贏在了起跑線上」。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咱們從幾個方面來看一下。首先看看國家相關政策是怎麼規定的。
  • 農村一家6個娃5個博士,1個碩士,父親談心得:要狠抓孩子小學階段的...
    有一位名叫蔡笑晚的鄉村醫生,家境貧寒,卻將6個孩子培養成才,1個碩士,5個博士。 崔永元向他求教家教的「寶典」、主持人魯豫在節目中叫他「博士老爹」、哈佛教授也向他學習教育經驗!!
  • 啟蒙巧招,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非刻板教育所為
    昨天,有一位媽媽向我吐槽說:每天晚上帶孩子下樓玩,結果周圍的媽媽們一開口就在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麼厲害。在現今社會,很多家長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根本不管孩子累不累。社會的競爭如此殘酷,每一個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前具備更多的生存能力。
  • 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從「不識字閱讀」開始,閱讀能贏在起跑線
    關於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鍛鍊,帶給孩子成長教育的有利影響,不用說家長們也都心知肚明,當然在前期我也曾有寫過很多相關方面的文章。我們總是說"不要輸在起跑線""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那我們在考慮到壓力施加上的控制,選擇適合孩子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早教和知識基礎培養,對孩子後期正式學習肯定都是起到積極正面的效果居多。
  • 中衛三所「王者小學」,號稱「三劍客」,贏在「起跑線上」的小學
    文/足夠的閱歷VB(歡迎分享轉載)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果實是甜的。小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第一個過程,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小學教育更像是一個啟蒙階段,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都在這個階段。許多家長認為,如今小升初時,孩子並不需要參加考試也可升學,所以在小學階段,孩子玩得開心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孩子與同齡人之間的差距,往往就是在小學階段拉開的。小學時期的學習,不僅是成績提升,更多的是綜合素質的提升。進入好的小學學習,對孩子未來的學習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今天,就來向大家介紹中衛的三所「王者小學」,號稱「三劍客」,贏在「起跑線」上的小學。
  • 課外輔導班:孩子們到底是贏在起跑線上,還是累倒在起跑線上?
    經常有人講孩子的起跑線,告訴我們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意思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誰在給我們洗腦?誰經常說這句話呢?最多的就是課外輔導機構的老師、營銷人員,當然還有一部分家長。在這種背景下,目前課外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絕大部分孩子在學校課業之外,還要報名參加若干個輔導班,如藝術類、體育類以及奧數類、英語類、語文類等,名目繁多,數不勝數。有些家長把孩子的升學、命運寄托在輔導班上,使勁用錢砸,有些家長則說,學習好的孩子不用補,學習差的補了也沒用。
  • 寒門難再出貴子,這個時代的父母,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有太多的父母,越來越感到奇怪,為什麼當年應試教育最嚴重的時候,自己仍然可以無憂無慮的度過小學時光。可到了現在,自己的孩子卻像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時間被各種輔導班擠佔,每天完成作業要忙碌到深夜十一二點。就連父母自身,也要開始懂得輔導功課,要有時間接送孩子,陪孩子參加各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