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支配日本社會的時間超過一千年 | 日本遊記(三)

2021-02-17 古今品談

「遊之所思」

遣唐求紙畫瓢成,接木移花作假名。

有意學聲慚鳥語,無端效筆羨龍睛。

江山板蕩爭興廢,文字根深存縱橫。

漢碣魏碑徒有跡,可憐過客不識丁。

「楠公銅像的漢字銘文」

皇居的前廣場有楠木正成銅像,躍馬持劍,英武雄健。銅像基座有銘,全部是漢文,特錄如下:

「臣祖先友信,開伊豫別子山銅坑,子孫繼業二百季。亡兄友忠,深感國恩,欲用其銅鑄造楠公已成像,獻之闕下,蒙允未果。臣繼其志重工,事及功竣,謹獻。明治三十一年一月,從五位臣:住友吉左衛門謹識」。

住友吉左衛門為當年住友財閥的掌門人,其祖先住友友信在愛媛縣的別子山開銅礦而發家,距明治31年(1898年)整整200年。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三大財閥:住友、三井、三菱,以住友歷史最長,自幕府時即與政府關係良好。

二戰後,住友雖被美軍強令解散,但沒過多久就改頭換面繼續經營,如今東京到處仍是住友集團的地產、企業,成為文物的楠公像則是最好的廣告。

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軍神」,一生忠於鎌倉幕府末期至南北朝初期的後醍醐天皇,最後因為天皇的糊塗指揮,敗於足利尊氏大軍,與弟弟互刺而自殺。

其臨終遺言「我願七次轉世報效國家」,即是二戰日本軍人奉為信仰的「七生報國」精神的由來,尤為神風特攻隊所推崇。其實因為忠君,楠木的形象在幕府時期素受打壓,直至幕末「尊王攘夷」才被翻案,軍國主義分子固然利用了他,而普通日本民眾尊重他,不僅是他的軍事才能與忠誠,還有那種對強權的反抗精神——比起幕府,當時的天皇無疑是弱者。

在日本國土的最核心,作為中國人能看到全部是漢文的銘文,自然很自豪。不過可嘆的是,今天恐怕沒有幾個日本人能讀懂,至於「文化母國」的人,經過白話文運動和漢字簡化,能讀通的也不多了。

漢字大約在6世紀經由朝鮮半島傳到至日本,由於發音的不同,更因為害怕被中國完全同化的心理,日本人開始對漢字進行改造,發明了假名,一種將漢字草書簡化,稱平假名,另一種採取漢字的偏旁部首,稱片假名。一般認為,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與平安時期的弘法大師(即陳凱歌《妖貓傳》裡的空海)在創造假名的過程中起的作用最大。

假名產生後,漢字使用僅限於實字,滲透力自然下降,日本文化的獨立性得到保障。此現象無獨有偶,歷史上契丹人、西夏人都有類似的漢字改造,以避免同化,只是地理條件不如日本能獨立,否則現在使用變形漢字的國家會更多。

日本學者宮崎市定認為,假名的發明使日本成為東亞第一個使用音符文字的國度,更讓教育可以普及相對的底層民眾,從而避免形成類似中國士大夫階層的群體(《亞洲史概說》宮崎市定著)。

從江戶時期日本民眾識字率世界第一的結果看,有一定道理,沒有士大夫階層的社會,的確不能壟斷文化。但日本的武士階層似乎也未必普及文化——至少在鎌倉時期(1185-1333),北條泰時接到天皇聖旨,屬下五千多名將士,只有藤田三郎一人能讀懂,水平估計和現在日本人讀古漢語銘文差不多。

漢字畢竟是悠久、成熟文明的產物,除了語法嚴密、文辭典雅之外,更可以提供日語嚴重不足的單詞,這種滲透力是不可抵擋的,並非假名所能取締。在平安朝,官方的辭令、公文皆用中文;及鎌倉時期,日文地位提升,但幕府公文保留著對京都朝廷的致敬,故儘可能不用假名,用漢字書寫。

實際上在整個中世日本(1185-1615),人們書寫日文,常常故意省略假名,試圖將文字形態表現得像漢語一樣(《亞洲史概說》),貴族們會用漢語寫日記,若用假名,會被譏諷為「女流文字」。即便在「文明開化」的前夕,江戶的洋學界仍然重視漢語,當時的譯著多夾雜假名,而一旦行文莊重高雅,則運用漢語。如此說來,作為高貴的文化傳播工具,中文支配日本社會的時間超過一千年。

日本真正對漢字態度的改變是在明治時期,尤其是甲午戰爭的爆發,興起了近代日本的「漢字廢止問題」。以文化民族主義者上田萬年為代表,宣稱「我們的國語界文章界,還依然匍匐在支那的影響下,是可忍孰不可忍」。與此同時,文學家二葉亭四迷發起了「新文體運動」,提倡「言文一致體」,他為自己設立兩條協作標準:一是「無法成為國民語言資格的漢字詞語,皆棄用」,二是「不用成語、熟語」(《巖波書店日本近現代史第三卷》)。

熟悉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人,亦可以清晰地看出胡適等人的「文學革命」的淵源。不過在1900年,「中學教育廢除漢文科名稱」的議案被教育部門否決,這要感謝當時的新聞媒體與漢學家的抵制,否則今天中國人去日本,恐怕連地名都不認識,會更加路盲。

還有一個時常提到的問題,即近代中文從日本引用大量西方新名詞,許多人以此論證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是相互受益的,中國從日本也學到不少東西。此論非謬,中國當然不可一味自大。但必須指出,中文仍然是近代日本翻譯西方科學最重要的文字工具。

據日本近代史學者原田敬一所云,現代中日兩國使用漢字的實際情況為:字體相同的詞語,68%源自中國古典,只有27%是日本自創。具體而言,軍事、經濟方面的用語,近代日本創造的詞語較多,所以在東亞現代化的進程中,顯得外國(中國)從日本吸收更多。

其實江戶時期的日本知識人熟知漢文,自江戶醫生杉田玄白翻譯《解體新書》以來,各種領域的專業新名詞,基本依靠漢字以表意。即便是「脫亞入歐」思想之父福澤諭吉,翻譯時為避免生僻造句,常常用《康熙字典》來搜尋詞語,相比現在的國內一些學者,生搬硬造,故弄玄虛,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目前日語使用的漢字約四五千字,1946年文部科學省規定,在公文、義務教育、報刊等使用的漢字限定在1850個,這些都是常用漢字,後來又增加到1945個,比起中國學生要掌握的3500個,已經不少了。通常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使用漢字,因此中國人到日本,無論是遊還是購,一般皆可見文知意。

對比使用漢字更悠久、深入、完整的朝鮮與越南,不說中國遊客的方便,至少日本在解讀自己的歷史方面有優勢——那兩個國家扔掉了使用近兩千年的漢字,真正推廣使用新創造的文字,不過百餘年而已。

前廣場的松樹

今天的日本,在現代化方面無疑走在了中國的前面,其社會的繁榮有序,即使像我這樣頗具民族文化自尊的中國人,也覺得中國沒什麼值得日本可學習的。但日本人在「脫亞入歐」的自得中,偶爾還會流露出對曾經的「文化母國」的羨嘆。

今年日本花樣滑冰選手羽生結弦蟬聯冬奧會冠軍,中國電視臺在轉播時,解說員用《洛神賦》的語句形容其身姿「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日本媒體聞後,大發感嘆「如此優美的形容,不愧文字大國」!這種讚嘆,固然是對「文化母國」的敬意,也不乏對自己傳統荒廢的微微懊悔。

可嘆的是,今天中國能夠折服東鄰的東西依然要憑祖宗遺產;更可悲的是,遺產已經被我們自己糟蹋得差不多了!而眼前的楠木銅像樹立之時,正是日本對中國「由敬轉蔑」之時,是「廢止漢字」的爭論之時。誰知滄桑百年之後,這篇古漢語的銘文,在日本固是絕唱,而在中國,恐怕也已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天書」了!

「櫻田門」

緣皇居城濠西南行一裡,即是櫻田門。舊江戶城有內、外櫻田門,此為外門,內門已無跡可尋。由於戰亂、火災、地震,江戶城早已面目全非,外櫻田門是現存的三個城門之一,也是日本的「國指定重要文化財」。

外門位於皇居的正南,有門兩重,內門朝西,背後即前廣場,外門朝南,直對霞關的中央機構。兩門之間有空地,緊鄰皇居的城濠。搞不懂日本城門的設計思路,大門二門總要拐個彎,日本稱「桝型門」,看介紹牌,上有「防禦性の高」的字,想起中國的「甕城」——大門外加一圈保護,甕城兩側開小門,也是為防禦。可能是日本地方小,沒有中國城門「甕中捉鱉」的面積,乾脆就因地制宜地「拐彎抹角」一下。

介紹牌中還有「櫻田門外の變」,是指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被暗殺的事件,地點就應在今天門外的大馬路上,這是近代日本史的一件大事。

井伊直弼是幕末時期彥根藩藩主,他通過擁立第十四代將軍德川慶福而掌握幕府大權,由於慶福年紀小,實際上他是日本的真正領導人。當時面臨的最要緊問題是美國逼迫日本開國,井伊清楚地認識到美、日兩國實力差距巨大,決心獨攬責任,忍辱籤訂條約以避免戰爭,以保全國體。但他的獨斷激怒了「尊王攘夷」的武士們,而他對待政敵的手段也過於嚴厲,沒有人理解他的苦心,反而處處樹敵。

1860年3月3日,以水戶藩脫籍武士為主的18人,襲擊了上朝的井伊,當場將之斬首,史稱「櫻田門之變」。其實井伊頗有英雄氣概,事先政局動蕩,有人已提醒他要加強警衛,防止暗殺,而他謝絕忠告,自言人各有命,唯有報效國家,個人安危可置之度外。斬首井伊的是有村次右衛門,長州藩士,當場負傷,在離此地不遠處的一座府邸前從容剖腹自殺。

井伊的死意味著德川幕府最後一次集權的失敗。說起來,幕末的日本也有了不起之處——無論是保守的上層貴族還是激進的下等武士,多有一股捨身為國的精神。彼此的理念可以勢同水火,雙方的手段可以鬥勇爭狠,但都為國家前途而拼命,不為個人得失而思慮。這兩種思潮,同歸於一種精神,最終成為明治維新的強勁推動力,而日本近代的革新,就是憑著這股勁頭才成功。

反觀中國,雖不乏譚嗣同這樣的血性人物,畢竟鳳毛麟角,不成氣候,更多的人雖不乏憂國之心,但遇到生死抉擇時,多是傾於保身、保家第一。至於後來的革命黨,那是受日本成功的刺激或激勵的產物。

面對西方文明的衝擊,中日兩國的應對幾乎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然而不談歷史包袱、時運遭逢的因素,至少從兩國精英(士大夫與武士)的不同精神狀態,即可看出後來的差距是必然的!

如今在櫻田門事件的介紹牌上,並沒有任何保守或革命的價值判斷,大概日本已經認可——井伊與刺客是殊途同歸的愛國者。相比之下,那些至今還在「成王敗寇」的意識裡打轉的國度,依舊難脫歷史的糾纏;而那些口是心非的「愛國精英」,益發滔滔不絕。

經過現代文明的洗禮,曾經的「革命」與「反革命」多少會褪色;但在「同文同種」的映襯之下,「正常」與「不正常」的差別卻不斷煥發!


往期遊記

日本遊記(一)

日本遊記(二)

正在進行

『讀書會·第十期』一根主線串起全唐詩人 | 唐詩為鏡照汗青

- 作者 | 藥居士 -

- 編輯 | 柔有山 -

- 照片 | 藥居士 -

- 古今品談首發 侵權必究 -

相關焦點

  • 野口悠紀雄:日本未來或將被中國支配
    本文發表於2019年8月18日,日本《現代商業》雜誌「現代ビジネス雑誌」)日文原文字數約3200字,中文譯文約2700字。原文在中文譯文下方。原文の文字數は約3200で、中國語の訳文は約2700字です。原文は訳文の下にあります。
  • 參觀豐田博物館 日本名古屋—東京遊記
    參觀豐田博物館 日本名古屋—東京遊記 2013年05月28日 00:00 原創
  • 相模灣的海邊,是哪位老人給你畫的圈 | 日本遊記(九)
    山坳略深處,則隱有古剎梵宮,泉自山而出,似在引客——時間充裕的話,可離開主路,溯山溪,走山路,那會是別有洞天的鎌倉。如果有不協調,就是公路上的汽車太多,多是自駕遊的,雖然規規矩矩地開車,但畢竟劃破了遊人對古老幕府與山川意境的想像。明月院距圓覺寺很近,初建於1256年,為禪興寺的一部分,但毀於明治初年的「廢佛毀釋」運動,如今惟存一殿一院,卻是鎌倉最不容錯過的古蹟。
  • 獨家專訪|用中文寫作的日本女作家:中文是我的另一本護照
    「日本社會規矩太多了,對母親的不滿、對社會文化的憤怒等等,無法表達,喘不過氣,尤其在日本社會,孩子和女性的地位比起成年男性低很多,所以隨心所欲講起話來,馬上挨批評。一個日本女孩子,一直生活在規規矩矩的日本社會,從乖乖女成長為賢妻良母,恐怕一輩子都沒有機會隨心所欲講話了。我想要去遠處自由地呼吸。
  • 補一下年初的日本遊記
    跑得這麼辛苦,也是為了能夠在老的時候少給人家添麻煩,能在坐公交車的時候,讓司機等的時間少一點(當然扎克伯格的目的肯定和我不一樣)。可是這一天終究是要到來的。我是1月份去的日本,呆了一周。回來後因為種種原(lan)因(duo),遊記一直拖著沒寫。
  • 日本人最渴望的是什麼?日本國歌翻譯成中文,短短28個看出其野心
    日本是一個我們大家很熟悉的國家,遠在唐朝時期,就有日本人到中國求學。日本社會在封建時期就照搬了我國的宦官制度和科舉制度,這兩種也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獨創的制度。我們從他們的國歌中應該能找到答案,走進日本人的內心。那麼日本人最渴望什麼?日本國歌翻譯成中文,短短28個字揭開答案。首先日本國歌歌名叫做《君之代》,這首國歌僅僅只有二十八個字,據史學家考證這首歌是出自十世紀的《古今和歌集》,它是由日本原日本內大臣大山巖選詞,大山巖在日本歷史上也是一位比較有名的人物。在日本駐軍東北期間指揮了攻佔金州,圍攻旅順的戰役。
  • 日本千葉市助華人融入當地 聘中文翻譯設漢語牌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由於文化差異,很多在日華人對日本垃圾分類等方面規則不太了解,產生誤會的時候不少。為幫助他們儘快融入日本社會,近日,千葉市華人最多的美浜區,在各個場所設置了中文指示牌,並聘請中文翻譯為華人詳細講解各項規則。當地媒體消息,在千葉市美浜區登記外國人人數,從5月開始超過中央區,成為外國人最多的一個區。
  • 芥川龍之介《上海遊記》:100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日本大正十年,彼時正是中國的1921年,芥川龍之介作為日本大阪新聞的記者,歷時四個月,遍遊上海、杭州、蕪湖、九江、武漢、長沙以及京津一帶。《中國遊記》記錄了芥川龍之介一路的所見所聞,也展現了他的博學和文思。上海作為初始站,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 手繪中文防疫漫畫的日本姑娘,戰鬥在日本抗疫一線
    來源:新華社還記得手繪中文防疫漫畫的日本姑娘巖崎春香麼?「親愛的中國朋友,大家好,我是香香。」在傳給新華社記者的自拍視頻裡,巖崎春香用中文問好,再次使用「香香」這個中文名字。在中國全力抗疫的攻堅時刻,她曾用自繪中文防疫漫畫的形式聲援中國朋友,吸引並打動了不少中國網友。漫畫以頭戴護士帽的大熊貓「香香」為主人公,網友們也親切地稱呼作者為「香香」。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巖崎告訴新華社記者,令她感觸最深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美好有多麼重要。
  • 中國經濟2010年超過日本位居第二,中國上海何時超越日本東京?
    中國經濟在2010年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現在十年過去了,在由GaWC(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發布的2020年世界城市等級劃分中,世界兩大城市紐約和倫敦被評定為Alpha++獨佔一檔。東京是日本的經濟中心,東京綜合實力評價為亞洲城市第一位,國際社會慣例上將其視為與西方倫敦、紐約、巴黎並列,為已開發世界中具有全方位主導性的四大全球城市之一。
  • 這些年日本翻唱的中文歌曲
    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各種勢頭越來越猛,很多日本人開始翻唱中文歌曲。眾所周知,8、90年代港臺有大量明星翻唱日本歌曲,特別是中島みゆき(中島美雪),號稱養活了大半港臺藝人,甚至可以說很多藝人都是靠她紅起來的。
  • 日本千年老店,一個麻糬就烤了整整一千年!
    在日本,就有很多令人驚嘆的「長壽老店」,我們一起來看看。日本匠人們堅持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極致,便是勝利。正是憑著這份匠人精神,日本百年老店隨處可見,甚至還有很多千年老店依然保留著一代代祖傳下來的手藝,勤勤懇懇的營業著,今天,手藝人帶大家走近日本幾所千年老店,感受一下日本人這份獨有的細緻和執著吧。
  • 春節在家看世界 2019年熱門遊記盤點
    [汽車之家 精彩遊記]  2020年,我們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春節,病毒的肆虐讓我們不得不宅在家裡,為了不給社會添亂,無數人都取消了春節出遊計劃。連續好幾天呆在家裡,心裡是不是有點癢?
  • 日本社會問題的關鍵詞
    就中國臺灣而言是指從1949年到2000年的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的國民黨時代。 第二波浪潮就是隨著中產階級的增加以及國民逐漸成熟,由於保守黨的長期政權導致反動發生,最終迎來了絕不允許政治家貪汙腐敗的左派政權時代。就日本來說,是指從2009年到2012年鳩山由紀夫、菅直人、野田佳彥首相的連續民主黨政權。就韓國來說,是指從1998年到2008年的金大中、盧武炫政權。
  • 到日本旅遊攻略分享,日本北海道遊記大公開
    到日本旅遊攻略分享,日本北海道遊記大公開一直以來日本北海道被譽為亞洲最值得去的旅遊目的地之一,一年四季的北海道有著不一樣的美景,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冬天的北海道。位於日本最北面的北海道擁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極致的雪景和溫泉體驗成為北海道冬季旅遊的代名詞。接下來就來看看來到到日本旅遊攻略及北海道要怎麼享受酒店,盡情滑雪!
  • 中國和日本: 1500年的交流史
    > 上海書評 東方歷史評論撰文:毛升本書考察1500年以來的中日交流史,作者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經線,編織出中日各自的總體社會結構,尤其是貿易、外交、變革與戰爭方面,關注點落在三個時期中日關係的結構性變遷
  • 遊記:日本,名古屋,東京,橫濱,箱根
    期待下次,三刷 日本 日落時分,騎著自行車下班的人。偶然遇到的晴空塔。淺草寺前,穿著和服的少女。海濱公園裡,小一號的自由女神像。遠處的彩虹橋。仰望的 東京 塔。喜歡把準備事項放最前面,遊記放後面。迷你版的自由女神像,是為了紀念 日本 的 法國 年,從 巴黎 借用過來的。不得不說,看到的時候,真的有一瞬間恍惚,這是 紐約 嗎?
  • 友情分享:日本街頭中文標識翻譯簡直有毒
    ,我們走出國門看世界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而日本就是大家出門旅行最熱門的國家之一。據日本節目統計,去年中國就有超過800萬人的遊客去到日本。為了更好地接待中國遊客,日本各地都掛起了中文引導語,然而細看這些中文,真是讓人笑到腦殼疼233333那今天就讓我們簡單盤點一下,日本那些雷死人的中文標識。
  • 繼越南韓國後,日本街頭也出現「中文標語」,國人:句句直戳心窩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大家轉載分享)不想過冬、厭倦沉重、想飛去熱帶的島嶼遊泳「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經成為了不少地區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而去外國旅遊的中國遊客也越來越多,不少人會比較熱衷於一些東南亞國家。
  • 在日本5年,我看清了日本社會的反面
    但是日本不好的方面往往是一些社會問題,而這些社會問題並非是浮於表面的,並非是僅僅到日本旅遊或者到日本出差就可以發現的,是需要時間來深刻的思考與驗證的。在日本數載的時間裡,我到過許多地方,繁華的東京鬧市、靜謐的山林之間都有過我的足跡,置身於日本社會當中,並不是那麼的輕鬆,對這個國家了解的越深,就越能體會到這個國家「潛在的壓力」和充滿「畸形」的社會文化,似乎這才是「日本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