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之所思」
遣唐求紙畫瓢成,接木移花作假名。
有意學聲慚鳥語,無端效筆羨龍睛。
江山板蕩爭興廢,文字根深存縱橫。
漢碣魏碑徒有跡,可憐過客不識丁。
「楠公銅像的漢字銘文」
皇居的前廣場有楠木正成銅像,躍馬持劍,英武雄健。銅像基座有銘,全部是漢文,特錄如下:
「臣祖先友信,開伊豫別子山銅坑,子孫繼業二百季。亡兄友忠,深感國恩,欲用其銅鑄造楠公已成像,獻之闕下,蒙允未果。臣繼其志重工,事及功竣,謹獻。明治三十一年一月,從五位臣:住友吉左衛門謹識」。
住友吉左衛門為當年住友財閥的掌門人,其祖先住友友信在愛媛縣的別子山開銅礦而發家,距明治31年(1898年)整整200年。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三大財閥:住友、三井、三菱,以住友歷史最長,自幕府時即與政府關係良好。
二戰後,住友雖被美軍強令解散,但沒過多久就改頭換面繼續經營,如今東京到處仍是住友集團的地產、企業,成為文物的楠公像則是最好的廣告。
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軍神」,一生忠於鎌倉幕府末期至南北朝初期的後醍醐天皇,最後因為天皇的糊塗指揮,敗於足利尊氏大軍,與弟弟互刺而自殺。
其臨終遺言「我願七次轉世報效國家」,即是二戰日本軍人奉為信仰的「七生報國」精神的由來,尤為神風特攻隊所推崇。其實因為忠君,楠木的形象在幕府時期素受打壓,直至幕末「尊王攘夷」才被翻案,軍國主義分子固然利用了他,而普通日本民眾尊重他,不僅是他的軍事才能與忠誠,還有那種對強權的反抗精神——比起幕府,當時的天皇無疑是弱者。
在日本國土的最核心,作為中國人能看到全部是漢文的銘文,自然很自豪。不過可嘆的是,今天恐怕沒有幾個日本人能讀懂,至於「文化母國」的人,經過白話文運動和漢字簡化,能讀通的也不多了。
漢字大約在6世紀經由朝鮮半島傳到至日本,由於發音的不同,更因為害怕被中國完全同化的心理,日本人開始對漢字進行改造,發明了假名,一種將漢字草書簡化,稱平假名,另一種採取漢字的偏旁部首,稱片假名。一般認為,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與平安時期的弘法大師(即陳凱歌《妖貓傳》裡的空海)在創造假名的過程中起的作用最大。
假名產生後,漢字使用僅限於實字,滲透力自然下降,日本文化的獨立性得到保障。此現象無獨有偶,歷史上契丹人、西夏人都有類似的漢字改造,以避免同化,只是地理條件不如日本能獨立,否則現在使用變形漢字的國家會更多。
日本學者宮崎市定認為,假名的發明使日本成為東亞第一個使用音符文字的國度,更讓教育可以普及相對的底層民眾,從而避免形成類似中國士大夫階層的群體(《亞洲史概說》宮崎市定著)。
從江戶時期日本民眾識字率世界第一的結果看,有一定道理,沒有士大夫階層的社會,的確不能壟斷文化。但日本的武士階層似乎也未必普及文化——至少在鎌倉時期(1185-1333),北條泰時接到天皇聖旨,屬下五千多名將士,只有藤田三郎一人能讀懂,水平估計和現在日本人讀古漢語銘文差不多。
漢字畢竟是悠久、成熟文明的產物,除了語法嚴密、文辭典雅之外,更可以提供日語嚴重不足的單詞,這種滲透力是不可抵擋的,並非假名所能取締。在平安朝,官方的辭令、公文皆用中文;及鎌倉時期,日文地位提升,但幕府公文保留著對京都朝廷的致敬,故儘可能不用假名,用漢字書寫。
實際上在整個中世日本(1185-1615),人們書寫日文,常常故意省略假名,試圖將文字形態表現得像漢語一樣(《亞洲史概說》),貴族們會用漢語寫日記,若用假名,會被譏諷為「女流文字」。即便在「文明開化」的前夕,江戶的洋學界仍然重視漢語,當時的譯著多夾雜假名,而一旦行文莊重高雅,則運用漢語。如此說來,作為高貴的文化傳播工具,中文支配日本社會的時間超過一千年。
日本真正對漢字態度的改變是在明治時期,尤其是甲午戰爭的爆發,興起了近代日本的「漢字廢止問題」。以文化民族主義者上田萬年為代表,宣稱「我們的國語界文章界,還依然匍匐在支那的影響下,是可忍孰不可忍」。與此同時,文學家二葉亭四迷發起了「新文體運動」,提倡「言文一致體」,他為自己設立兩條協作標準:一是「無法成為國民語言資格的漢字詞語,皆棄用」,二是「不用成語、熟語」(《巖波書店日本近現代史第三卷》)。
熟悉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人,亦可以清晰地看出胡適等人的「文學革命」的淵源。不過在1900年,「中學教育廢除漢文科名稱」的議案被教育部門否決,這要感謝當時的新聞媒體與漢學家的抵制,否則今天中國人去日本,恐怕連地名都不認識,會更加路盲。
還有一個時常提到的問題,即近代中文從日本引用大量西方新名詞,許多人以此論證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是相互受益的,中國從日本也學到不少東西。此論非謬,中國當然不可一味自大。但必須指出,中文仍然是近代日本翻譯西方科學最重要的文字工具。
據日本近代史學者原田敬一所云,現代中日兩國使用漢字的實際情況為:字體相同的詞語,68%源自中國古典,只有27%是日本自創。具體而言,軍事、經濟方面的用語,近代日本創造的詞語較多,所以在東亞現代化的進程中,顯得外國(中國)從日本吸收更多。
其實江戶時期的日本知識人熟知漢文,自江戶醫生杉田玄白翻譯《解體新書》以來,各種領域的專業新名詞,基本依靠漢字以表意。即便是「脫亞入歐」思想之父福澤諭吉,翻譯時為避免生僻造句,常常用《康熙字典》來搜尋詞語,相比現在的國內一些學者,生搬硬造,故弄玄虛,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目前日語使用的漢字約四五千字,1946年文部科學省規定,在公文、義務教育、報刊等使用的漢字限定在1850個,這些都是常用漢字,後來又增加到1945個,比起中國學生要掌握的3500個,已經不少了。通常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使用漢字,因此中國人到日本,無論是遊還是購,一般皆可見文知意。
對比使用漢字更悠久、深入、完整的朝鮮與越南,不說中國遊客的方便,至少日本在解讀自己的歷史方面有優勢——那兩個國家扔掉了使用近兩千年的漢字,真正推廣使用新創造的文字,不過百餘年而已。
前廣場的松樹
今天的日本,在現代化方面無疑走在了中國的前面,其社會的繁榮有序,即使像我這樣頗具民族文化自尊的中國人,也覺得中國沒什麼值得日本可學習的。但日本人在「脫亞入歐」的自得中,偶爾還會流露出對曾經的「文化母國」的羨嘆。
今年日本花樣滑冰選手羽生結弦蟬聯冬奧會冠軍,中國電視臺在轉播時,解說員用《洛神賦》的語句形容其身姿「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日本媒體聞後,大發感嘆「如此優美的形容,不愧文字大國」!這種讚嘆,固然是對「文化母國」的敬意,也不乏對自己傳統荒廢的微微懊悔。
可嘆的是,今天中國能夠折服東鄰的東西依然要憑祖宗遺產;更可悲的是,遺產已經被我們自己糟蹋得差不多了!而眼前的楠木銅像樹立之時,正是日本對中國「由敬轉蔑」之時,是「廢止漢字」的爭論之時。誰知滄桑百年之後,這篇古漢語的銘文,在日本固是絕唱,而在中國,恐怕也已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天書」了!
「櫻田門」
緣皇居城濠西南行一裡,即是櫻田門。舊江戶城有內、外櫻田門,此為外門,內門已無跡可尋。由於戰亂、火災、地震,江戶城早已面目全非,外櫻田門是現存的三個城門之一,也是日本的「國指定重要文化財」。
外門位於皇居的正南,有門兩重,內門朝西,背後即前廣場,外門朝南,直對霞關的中央機構。兩門之間有空地,緊鄰皇居的城濠。搞不懂日本城門的設計思路,大門二門總要拐個彎,日本稱「桝型門」,看介紹牌,上有「防禦性の高」的字,想起中國的「甕城」——大門外加一圈保護,甕城兩側開小門,也是為防禦。可能是日本地方小,沒有中國城門「甕中捉鱉」的面積,乾脆就因地制宜地「拐彎抹角」一下。
介紹牌中還有「櫻田門外の變」,是指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被暗殺的事件,地點就應在今天門外的大馬路上,這是近代日本史的一件大事。
井伊直弼是幕末時期彥根藩藩主,他通過擁立第十四代將軍德川慶福而掌握幕府大權,由於慶福年紀小,實際上他是日本的真正領導人。當時面臨的最要緊問題是美國逼迫日本開國,井伊清楚地認識到美、日兩國實力差距巨大,決心獨攬責任,忍辱籤訂條約以避免戰爭,以保全國體。但他的獨斷激怒了「尊王攘夷」的武士們,而他對待政敵的手段也過於嚴厲,沒有人理解他的苦心,反而處處樹敵。
1860年3月3日,以水戶藩脫籍武士為主的18人,襲擊了上朝的井伊,當場將之斬首,史稱「櫻田門之變」。其實井伊頗有英雄氣概,事先政局動蕩,有人已提醒他要加強警衛,防止暗殺,而他謝絕忠告,自言人各有命,唯有報效國家,個人安危可置之度外。斬首井伊的是有村次右衛門,長州藩士,當場負傷,在離此地不遠處的一座府邸前從容剖腹自殺。
井伊的死意味著德川幕府最後一次集權的失敗。說起來,幕末的日本也有了不起之處——無論是保守的上層貴族還是激進的下等武士,多有一股捨身為國的精神。彼此的理念可以勢同水火,雙方的手段可以鬥勇爭狠,但都為國家前途而拼命,不為個人得失而思慮。這兩種思潮,同歸於一種精神,最終成為明治維新的強勁推動力,而日本近代的革新,就是憑著這股勁頭才成功。
反觀中國,雖不乏譚嗣同這樣的血性人物,畢竟鳳毛麟角,不成氣候,更多的人雖不乏憂國之心,但遇到生死抉擇時,多是傾於保身、保家第一。至於後來的革命黨,那是受日本成功的刺激或激勵的產物。
面對西方文明的衝擊,中日兩國的應對幾乎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然而不談歷史包袱、時運遭逢的因素,至少從兩國精英(士大夫與武士)的不同精神狀態,即可看出後來的差距是必然的!
如今在櫻田門事件的介紹牌上,並沒有任何保守或革命的價值判斷,大概日本已經認可——井伊與刺客是殊途同歸的愛國者。相比之下,那些至今還在「成王敗寇」的意識裡打轉的國度,依舊難脫歷史的糾纏;而那些口是心非的「愛國精英」,益發滔滔不絕。
經過現代文明的洗禮,曾經的「革命」與「反革命」多少會褪色;但在「同文同種」的映襯之下,「正常」與「不正常」的差別卻不斷煥發!
往期遊記
日本遊記(一)
日本遊記(二)
正在進行
『讀書會·第十期』一根主線串起全唐詩人 | 唐詩為鏡照汗青
- 作者 | 藥居士 -
- 編輯 | 柔有山 -
- 照片 | 藥居士 -
- 古今品談首發 侵權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