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3月25日|華人戰疫故事】大約兩個月以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爆發,牽動著無數海外華僑、華人的心。如今,疫情蔓延至海外,他們的安危也讓身在祖國的同胞們牽掛。常年因工作在中國和南美兩頭奔波的商人李洋,因疫情被迫滯留在巴拿馬,他告訴海外網,「回國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給女兒補過一個3歲生日。」
哥倫比亞禁止外國人入境,機場展開體溫檢查措施。(圖:路透社)
「因工作滯留在巴拿馬,沒什麼困難就是想家」
2月29日,李洋因出差跨越大半個地球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原計劃3月19日回國,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3月14日,因工作需要,李洋飛至巴拿馬。僅時隔兩天,哥倫比亞政府突然宣布,禁止除哥倫比亞公民以外的外國人入境。無奈之下,李洋只能暫時留在巴拿馬。
「南美幾乎大部分國家在20日左右封鎖國境,並取消所有出港航班,我現在人在巴拿馬城,目前沒什麼困難。」雖然滯留在海外,李洋依舊把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我暫住在朋友幫忙找的公寓裡,可以做飯,平時在網上正常工作,閒餘時間給朋友打打電話。」從他的語氣中,海外網感受到,他對自己的處境並未有過多擔憂,更多流露出的是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封鎖國境30天,大概是一個星期前發布的,據此估算,我還要滯留3個星期左右。回國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帶我的女兒好好玩玩,給她補過一個3歲生日。」
實施宵禁後,巴拿馬民眾在超市門口排隊購物。民眾普遍沒有佩戴口罩,防護意識不夠。(圖:李洋提供)
「南美國家措施差不多,多數確診病例只能居家隔離」
疫情在南美持續蔓延,各國相繼採取應對措施。哥倫比亞總統伊萬·杜克日前宣布,從當地時間24日晚間起進入全國範圍的隔離期,長達19天,此舉將嚴格限制公民戶外行動。「南美國家的應對措施差不多,唯一升級措施就是延長宵禁時間」,李洋介紹,巴拿馬和哥倫比亞將宵禁時間從「晚上9點到隔日早上6點」改為「晚上5點到隔日早上5點」,而厄瓜多的時段更長,從下午2點到隔日早上6點。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南美國家普遍沒有應對方案。」李洋說,在哥倫比亞,若在首都波哥大,接受新冠病毒檢測可能還方便些,但在其他城市幾乎沒有檢測機構,「巴拿馬目前有345例確診,這其中只有約50人能入院治療,多數確診病例只能選擇居家隔離,自行服用抗病毒的藥物。」
在南美部分國家,醫院沒有設施、藥品短缺、無法治療是普遍現象。李洋觀察到,「部分巡邏的警察有佩戴口罩,但民眾普遍缺乏防護措施,絕大多數人還沒有進入狀態。」此外,他還透露,「哥倫比亞的新聞報導裡只建議,生病的人再佩戴口罩,民眾對新冠病毒沒有基本認識。他們通過電視播報、當地的中國使領館發布的數據了解疫情進展,但由於缺乏病毒檢測條件,統計數據可能還不夠準確。」
巴拿馬城街頭(圖:李洋提供)
「華人群體注重自身防護,滯留期間工作生活有條不紊」
「相比之下,當地的華人群體很重視防護。」李洋說,這些華人每日關注中國國內的新聞,「現在在當地的戶外街頭,已經看不見他們的身影,也沒有聽說有華人感染新冠肺炎。」除了提高警惕,做好自身防護措施,華人群體還主動向當地民眾提供幫助,「聽說有華人社團從中國採購了一批口罩等物資,捐贈給當地的機構。」
赴南美出差前,李洋也做了萬全準備,口罩、手套、護目鏡、酒精消毒液,「在這裡都能用上」。與他同樣被滯留在巴拿馬的還有一些工作上的夥伴。李洋說,「這些被滯留的朋友剛抵達巴拿馬時接受了14天的隔離,現在這裡疫情日趨嚴重,他們只能繼續隔離,所以這種情況維持了近一個月。」雖然只能居家,但工作生活依舊有條不紊。李洋透露,「我們每天都會聯繫,聊聊工作,聊聊天,跟國內一樣。」
「滯留在海外的中國人心情都差不多。」李洋說,「想家是肯定的,但現在網絡發達,電話、視頻都沒問題,包括我和身邊的朋友在內,大部分人都認為,以防萬一,暫時留在這,不給家裡人添麻煩。」他還建議滯留在海外的同胞,調整好心情,好好鍛鍊身體,學一學平時感興趣卻沒時間做的事。
採訪之餘,李洋還分享了一段在巴拿馬的暖心經歷。他說,當地一家叫「老北京」的中餐館老闆聽說他被滯留,特意在固定時間,為他開了門,做了一頓中餐,讓他在遙遠的南美,也能夠嘗嘗家鄉的味道。(海外網/李萌)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