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因疫情滯留巴拿馬:中餐館特意為我開門,讓我嘗到家鄉味

2020-12-11 中國青年網

【海外網3月25日|華人戰疫故事】大約兩個月以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爆發,牽動著無數海外華僑、華人的心。如今,疫情蔓延至海外,他們的安危也讓身在祖國的同胞們牽掛。常年因工作在中國和南美兩頭奔波的商人李洋,因疫情被迫滯留在巴拿馬,他告訴海外網,「回國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給女兒補過一個3歲生日。」

哥倫比亞禁止外國人入境,機場展開體溫檢查措施。(圖:路透社)

「因工作滯留在巴拿馬,沒什麼困難就是想家」

2月29日,李洋因出差跨越大半個地球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原計劃3月19日回國,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3月14日,因工作需要,李洋飛至巴拿馬。僅時隔兩天,哥倫比亞政府突然宣布,禁止除哥倫比亞公民以外的外國人入境。無奈之下,李洋只能暫時留在巴拿馬。

「南美幾乎大部分國家在20日左右封鎖國境,並取消所有出港航班,我現在人在巴拿馬城,目前沒什麼困難。」雖然滯留在海外,李洋依舊把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我暫住在朋友幫忙找的公寓裡,可以做飯,平時在網上正常工作,閒餘時間給朋友打打電話。」從他的語氣中,海外網感受到,他對自己的處境並未有過多擔憂,更多流露出的是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封鎖國境30天,大概是一個星期前發布的,據此估算,我還要滯留3個星期左右。回國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帶我的女兒好好玩玩,給她補過一個3歲生日。」

實施宵禁後,巴拿馬民眾在超市門口排隊購物。民眾普遍沒有佩戴口罩,防護意識不夠。(圖:李洋提供)

「南美國家措施差不多,多數確診病例只能居家隔離」

疫情在南美持續蔓延,各國相繼採取應對措施。哥倫比亞總統伊萬·杜克日前宣布,從當地時間24日晚間起進入全國範圍的隔離期,長達19天,此舉將嚴格限制公民戶外行動。「南美國家的應對措施差不多,唯一升級措施就是延長宵禁時間」,李洋介紹,巴拿馬和哥倫比亞將宵禁時間從「晚上9點到隔日早上6點」改為「晚上5點到隔日早上5點」,而厄瓜多的時段更長,從下午2點到隔日早上6點。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南美國家普遍沒有應對方案。」李洋說,在哥倫比亞,若在首都波哥大,接受新冠病毒檢測可能還方便些,但在其他城市幾乎沒有檢測機構,「巴拿馬目前有345例確診,這其中只有約50人能入院治療,多數確診病例只能選擇居家隔離,自行服用抗病毒的藥物。」

在南美部分國家,醫院沒有設施、藥品短缺、無法治療是普遍現象。李洋觀察到,「部分巡邏的警察有佩戴口罩,但民眾普遍缺乏防護措施,絕大多數人還沒有進入狀態。」此外,他還透露,「哥倫比亞的新聞報導裡只建議,生病的人再佩戴口罩,民眾對新冠病毒沒有基本認識。他們通過電視播報、當地的中國使領館發布的數據了解疫情進展,但由於缺乏病毒檢測條件,統計數據可能還不夠準確。」

巴拿馬城街頭(圖:李洋提供)

「華人群體注重自身防護,滯留期間工作生活有條不紊」

「相比之下,當地的華人群體很重視防護。」李洋說,這些華人每日關注中國國內的新聞,「現在在當地的戶外街頭,已經看不見他們的身影,也沒有聽說有華人感染新冠肺炎。」除了提高警惕,做好自身防護措施,華人群體還主動向當地民眾提供幫助,「聽說有華人社團從中國採購了一批口罩等物資,捐贈給當地的機構。」

赴南美出差前,李洋也做了萬全準備,口罩、手套、護目鏡、酒精消毒液,「在這裡都能用上」。與他同樣被滯留在巴拿馬的還有一些工作上的夥伴。李洋說,「這些被滯留的朋友剛抵達巴拿馬時接受了14天的隔離,現在這裡疫情日趨嚴重,他們只能繼續隔離,所以這種情況維持了近一個月。」雖然只能居家,但工作生活依舊有條不紊。李洋透露,「我們每天都會聯繫,聊聊工作,聊聊天,跟國內一樣。」

「滯留在海外的中國人心情都差不多。」李洋說,「想家是肯定的,但現在網絡發達,電話、視頻都沒問題,包括我和身邊的朋友在內,大部分人都認為,以防萬一,暫時留在這,不給家裡人添麻煩。」他還建議滯留在海外的同胞,調整好心情,好好鍛鍊身體,學一學平時感興趣卻沒時間做的事。

採訪之餘,李洋還分享了一段在巴拿馬的暖心經歷。他說,當地一家叫「老北京」的中餐館老闆聽說他被滯留,特意在固定時間,為他開了門,做了一頓中餐,讓他在遙遠的南美,也能夠嘗嘗家鄉的味道。(海外網/李萌)

(來源:海外網)

相關焦點

  • 疫情期間,巴拿馬華僑華人心繫家鄉助力抗疫
    2月12日,在花都區民政局二樓大廳內,整齊地堆疊著一箱箱捐贈物資,外包裝箱上貼著寫有「巴拿馬華僑華人為祖國加油」、「一群愛國愛鄉的華僑」等字樣,字裡行間,凝聚了濃濃的愛國愛鄉之情。據了解,這些都是由巴拿馬華僑華人無私捐贈,從遠隔重洋,千裡迢迢的異國寄送回家鄉,用於抗擊疫情的口罩和手套。當天,一場巴拿馬華僑華人向花都區捐贈防疫物資儀式在此舉行。花都區委常委、區委統戰部部長李波以及巴拿馬華僑華人代表、區僑聯、區民政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活動。
  • 海外中餐館從業者:我真的太難了……
    感恩節本應是一年中美國中餐業最為忙碌的時段之一,但今年因為疫情,許多中餐館甚至沒生意可做……紐約華埠的中餐館「合飯店」員工姚先生表示,過去華埠餐館在感恩節前夕和當天最忙,而且通常一周前就會有人打電話來預訂,但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一直到11月25日感恩節前一天,都沒有人預訂,生意相當慘澹。
  • 多國收緊疫情防控措施,中餐館為度過「寒冬」各出妙招,紐約浪漫...
    附近的其他中餐館還沒有採取我這種促銷方式」。 劉美紅的餐館三分之二的顧客都是華人,其餘的三分之一則是一些美國本土居民、韓國人等等。「今年3月剛開始做外賣時,我們推出免配送費的優惠,最近改為大盤菜優惠。這些優惠措施讓生意大概恢復到疫情之前的一半,這已經很好了。」劉美紅說。
  • 疫情期巴拿馬旅遊警察助6000名滯留外國遊客歸家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1月16日電據南美僑報網報導,據巴拿馬當局統計,自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至今,共有6000多名受困於景區的外國遊客在巴拿馬旅遊警察的幫助下返回自己的國家。據報導,巴拿馬旅遊警察局長埃爾內斯託·羅布雷斯稱,有大量遊客在疫情暴發前乘坐郵輪抵達巴拿馬,當國內所有港口出於防疫原因關閉時,他們被迫滯留在不同景區。想要回國,只能等待使領館安排人道主義航班。「很多遊客滯留在博卡斯德爾託羅、波託韋洛、佩達西等地,他們的行動受限,走到防疫圍欄時會被攔下勸返。
  • 廣州市花都區巴拿馬華人學生情況調研
    二、華人子女回國讀書的原因  (一)傳承中華文化的願望和需要  新移民定居巴拿馬時間不長,與家鄉親人關係密切,對家鄉和中華文化傳統有著深厚的感情,如何培養下一代的中華民族意識是他們需要解決的難題。  第一,新移民普遍希望下一代能夠保持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自己家鄉的親人保持持久的關係,更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與巴拿馬人通婚。
  • 西班牙中餐館老闆:做好疫情防控措施是復工關鍵
    【歐洲時報實習記者劉玉婷報導】西班牙3月14日宣布進入警戒狀態後,除了一些供應生活必需品的店鋪外,幾乎所有的店鋪都關門待業,包括許多華人店鋪和中餐館。雪上加霜的是,華商們在盈利虧損的同時,還要支付大額的費用。
  • 駐巴塞隆納總領事與當地政要走訪中餐館和華人旅行社
    中國僑網2月27日電 據中國駐巴塞隆納總領館微信公眾號消息,當地時間2月26日,中國駐巴塞隆納總領事林楠與巴塞隆納市政府主管貿易、市場、消費的市政專員巴利亞林共同走訪當地中餐館和華人旅行社。巴塞隆納華助中心和僑界餐飲業協會代表等陪同。
  • 因疫情滯留湖北荊州 海南法官就地當志願者
    南國都市報、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2月27日訊(記者 張宏波)因疫情阻斷交通,海南法官皮小慢至今仍滯留在老家湖北荊州。但皮小慢並沒有閒著,她主動申請,就地當起了一名社區志願者。  「我是黨員,我想為家鄉奮戰」  皮小慢是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審判員,目前在三亞市城郊人民法院掛職,任院長助理。
  • 專訪巴拿馬副外長:與中國建交是正確決定 感謝華人貢獻
    他亦感謝幾代華人為巴拿馬作出的貢獻。當地時間6月16日,巴拿馬外交部副部長路易斯·米格爾·因卡皮耶(Luis Miguel Hincapie)在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他表示,相信巴拿馬與中國一定能夠保持長期、穩定的關係。他亦感謝幾代華人為巴拿馬作出的貢獻。
  • 本味鮮物亮相《我和我的家鄉》首映 極簡味才是家鄉味
    被各方寄予厚望的國慶獻禮影片《我和我的家鄉》早已蓄勢待發。9月29日,《我和我的家鄉》首映禮在北京正式舉行,現場大咖雲集,星光熠熠。總導演寧浩,導演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攜手葛優、王源、楊紫、沈騰、馬麗、王寶強、劉昊然等二十餘位演員出席首映禮現場。主打極簡本味的本味鮮味作為首映禮的合作夥伴之一,出席此次首映典禮,帶來連連驚喜,成為首映活動現場的一大亮點。
  • 新一波疫情兇猛 西班牙華僑華人:同胞守望緩解無助感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開門,只能等待政府的解禁法令。」談起餐館的經營情況,周建虹很無奈,「原本經過一個夏天餐館的生意已有起色,結果10月中旬疫情突然加重,加泰隆尼亞大區要求餐飲業全部停業。」疫情的反覆也使西班牙華人經濟再次受到沉重的打擊,周建虹告訴記者,目前有80%的中餐館關門,只有少數外賣店被允許營業,從事超市、美發等行業的華人也紛紛叫苦,更有不少人永久關閉了店面。近期西班牙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反彈,截至當地時間11月9日,累計確診病例超138萬例。
  • 西班牙許多華人店面關門,不是擔心疫情,而是倒閉了
    在這個工業區的一些主大道和其他街道,有多家華人批發倉庫大門關閉而且無重新開門的跡象,一個華商說:「病毒危機對這裡的批發業造成了極大傷害,一些人以為有些華人批發店關了門是因為疫情重新爆發所以重新停業,但實際上是停業三個月後已經沒錢了。」他指著一些關門的店面說,「已經倒閉了,外面掛著出租牌,這等於在隔離令過後,已經撐不下去了,無法繼續經營。」
  • 法國華人:疫情期間從中國回巴黎,同事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
    我們去時候,超市剛開門,可是酒精、洗手液都沒有了,紙巾沒有多少,但已經有人在排隊,等我們排到,紙巾也沒了,肥皂只剩幾塊。▲超市的肥皂區其實,我們家是市中心,市中心的超市容易賣空。那種大型超市稍微遠一點,貨源就會充足些。
  • 美國疫情影響餐廳面臨奔潰!豪爽顧客救濟!
    疫情之下,百業凋零。受病毒打擊最慘重的,就是餐飲業。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餐館無一例外遭到當頭一棒。多少老闆被兩個月的房租壓垮,遣散員工,心痛關張。多少屹立多年的經典餐廳,悄無聲息地倒閉,永遠地消失在大眾的視野。 一家在美國頗有名氣的中餐館,近日也因疫情導致訂單銳減。
  • 疫情全球大爆發之下海外華人華僑的多種生存境遇
    不過華人華僑是遍布全球的,幾乎所有國家都有中國人,當然也有很多華人,在疫情之下他們的生活如何呢? 首先,大部分都是正常過生活的。疫情爆發至今,在大部分國家,都持續超過半年了,不管數據怎麼增加,半年的時間足以讓任何人都習以為常了。比如美國,美國以外的朋友,都以為那裡很糟糕,又是Antifa暴動,又是新冠確診病例持續增加。
  • 因疫情滯留濟州島中國人回國難,我總領館溝通後韓國延長居留時間
    據韓聯社3月6日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韓國濟州島與中國城市之間的航線幾乎全線停擺,許多想要回國的中國人無法出境。中國駐濟州總領事館與濟州出入境外國人廳協調後,濟州出入境廳將為逾期滯留的中國人員適當延長在濟州居留時間。
  •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 以色列華人生活受到衝擊
    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民眾一樣,新冠肺炎疫情也給以色列民眾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特拉維夫位於地中海之濱,是以色列的經濟中心。在海灘附近有一家東海中餐館已經開業20多年,主要為中國遊客提供餐飲,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關門了兩個半月。餐館老闆馬佩貞表示,現在雖然重新開門營業,但是生意蕭條。因為沒有中國遊客,很多以色列人上班也自己帶飯,沒什麼人到餐館吃飯了。
  • 多米尼加和巴拿馬駐華官員專訪:我們華人,沒有「夾心人」困擾
    【環球時報記者白雲怡】無論是去年6月巴拿馬與臺灣當局「斷交」,還是今年5月多米尼加與中國大陸建交,都將國人的目光一下子吸引到遙遠的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進一步的採訪發現,那裡的華人不僅在擅長的商業領域取得成功,在政治、科技等領域也有著不凡的成就,他們更是能坦然公開地分享對「母國」的感情與牽掛——這與海外一些地區華人談及祖籍國時的小心翼翼對比鮮明。
  • 巴拿馬總統:十年前就想跟中國建交 曾認華人為乾媽
    2010年9月28日,中國駐巴拿馬貿易發展辦事處舉行國慶61周年招待會,身為巴拿馬副總統兼外長的巴雷拉特意出席並與中方代表共同舉杯歡慶,這無疑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回到巴拿馬後,他開始參與家族企業的管理。如今他的家族企業已發展成巴拿馬境內最大的蒸餾酒生產商。巴雷拉在自家企業裡一直幹到2008年,曾先後擔任經理和行政副總裁職務。在這期間,他十分重視履行公司的社會責任,推動了一系列文化、民俗、環保和體育項目,還創辦了廣播公司,為當地帶來了大量就業和經濟發展。中巴建交是他多年來的心願經商並沒有影響巴雷拉從政。
  • 巴拿馬華媒人:做不了戰疫先鋒,但可做吹號小兵
    「打全場戰疫,巴拿馬華人捐了又捐」當前生活在巴拿馬的華僑華人約有15萬,佔巴拿馬總人口的5%;而具有華人血統的則至少有30萬人,佔總人口的10%。在這個距離中國遙遠的中美洲國度,華人是個特殊群體。這兩三個月來,在對抗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特殊的戰鬥中,他們也為中巴兩國進行了特別的馳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