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民國山東省政府秘書處及山東省政府印刷局編印了一本名為《山東古蹟名勝大觀》的書。該書濰縣部分錄入了玉清宮(濰縣北宮)和丁家花園(今十笏園),玉清宮當年在濰縣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山東古蹟名勝大觀》刊登有玉清宮內古柏參天的照片,並配如下文字:宮在濰縣北二裡許,邱長春弟子尹清和建,明居士徐從謹大修並植柏二百餘,清乾隆中知縣鄭板橋、韓充德復捐資重修,規模宏敞,宮前古柏參天,海內之名勝也。
尹志平與玉清宮
尹清和就是尹志平,是金大定年間全真道宗師邱處機(邱長春)弟子、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師。玉清宮俗稱北宮,初為玉清觀,後擴為玉清宮,位於今北宮西街原聾啞學校舊址。現藏於濰坊市博物館的《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跡之碑》雲:(尹志平)一日過濰,有世襲千戶龍虎公迎師稽首曰:「吾老矣!家有東苑,花果叢萃,中堂兩翼,臺榭星錯,願舍作道觀,請師主持。」師知彼誠懇,遂就居之。逾年,敕賜玉清觀。
尹志平主持玉清觀,使這裡成為全真道傳道的重要一站。邱處機在棲霞建有太虛觀,在魯東地區進行傳道活動。濰州與棲霞相距不遠,尹志平又是邱處機的大弟子,邱處機「結夏避冬」常居玉清觀,並留有《丹陽真人琴曲歸山操》碑。「全真七子」(全真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潭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中的其他高道也多和玉清宮有過往,王處一在玉清觀留有「蓬菜」碑,譚處端在玉清觀留有「龜蛇」碑。
玉清宮的前世今生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成吉思汗派使臣劉仲祿徵召邱處機。劉仲祿先赴青州拜會同為邱處機高徒的李志常,李志常言「非先見尹公不能成此盛事」,劉仲祿遂到濰州謁見尹志平,尹志平認為這是「將以斯道覺斯民」的大好時機,遂同劉仲祿一起赴萊州謁見邱處機。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尹志平等十八人隨邱處機北上燕京,西覲成吉思汗於大雪山之陽。尹志平為邱處機十八弟子之冠。
從此,尹志平離開了玉清宮。餘秋雨在《中國文脈》書中寫道:邱處機一共向成吉思汗講了三次道,根據相關資料總結,有三個要點:一、長生之道,節慾清心;二、一統天下,不亂殺人;三、為政首要,敬天愛民。成吉思汗聽進去了,後來多次下令善待邱處機和他的教派。
隨著全真道名聲日隆,又加之尹志平在邱處機謝世後成為全真道掌教,濰州的全真道自然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玉清宮也成為了全國有影響力的大觀。《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跡之碑》記,尹志平下傳二代有「知觀」八人,並修建玉清觀下院多處。
從隨師覲見成吉思汗離開玉清宮後,尹志平再也沒有回來過,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雖然他的心中對玉清宮、對濰州有著無限的眷戀。「天意如何非易測,人情到了難窮。予心本自愛疏慵。卻教居海北,未許過山東。」尹志平的無奈之情,溢於言表。有元一代,玉清宮長盛不衰。明清以降,隨著全真道衰落,玉清宮雖幾經重建,卻再不復元代榮光。「走下神壇」的玉清宮多了許多人間煙火氣息,直至建國前後在戰火中傾圮。。。
關注濰坊五好青年
如果可以請用一秒鐘來支持一下
—————END————
關注濰坊五好青年
欣賞更多原創老濰坊文章
老濰坊人們,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