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為「邑人電影院」線上電影分享會上的發言,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以講故事的形式,以他的親身經歷為大家分享了一段巧妙的電影之旅,非常有意思。因故單獨拉出來,作為一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
至於第一次分享會的會議成果,請查閱昨日發布的文章《那一夜,我們一起談的電影》。
「邑人電影院」線上電影分享會,即將常態化舉行,歡迎你的加入。
本文作者: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引子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基督徒(新教)查經群,嘗試向群裡的朋友們推薦高逼格電影。
事情的起因是一次聚會,我帶了其中一位朋友(高學歷、銀行基層)來家做客,他看到我的DVD收藏,認為我是一個閱片量豐富的人,邀請我在他的查經群推薦電影,以鼓舞士氣。
初級階段:現成的福音電影
這個任務開始很簡單,豆瓣上直接有一個「福音電影」的列表,我只需要找到一些諸如《面對巨人》( Facing the Giants ) 、《像土豆一樣的信仰》(Faith.Like.Potatoes )、《寫給上帝的信》( Letters to God )等低成本製作就能交差了。
我原計劃是想從勵志的方向繼續前進,最後推薦到《光榮之路》(Glory Road ) 、《追夢赤子心》(Rudy )等電影。
但這個工作很快使我厭煩,因為這些電視電影成本低,藝術修養也低。
在群裡給他們講了《成長的煩惱》的主角卡梅隆最後信主的故事以後,我決定轉換思路,帶他們看看大片,摒棄福音電影。
晉級階段:藝術洗禮的失敗
我的第一次嘗試,是戰爭片。
首先,我選擇的是《更大的輝煌》( For Greater Glory: The True Story of Cristiada)
劇情是1920年墨西哥天主教戰爭的故事。
儘管宗教不是同一個,(這個群裡的都是基督教徒),但影片講的故事的外部環境還是可以讓人產生共鳴。影片裡政府軍屠殺神父,小男孩迷茫中參加義軍。最後在一次圍剿中,把自己的馬讓給義軍將領,導致自己被捕。嚴刑拷問中,他堅持耶穌至大。最後,英勇就義。這些情節讓群裡的人大呼過癮。大家紛紛表示這是迄今為止看過最好的「福音電影」。
說實話,這讓我很不舒服,因為更大的輝煌只是一部相當一般的戰爭電影,並沒有多少藝術性,所以我準備帶他們進行一下藝術的洗禮。
我選擇的影片是《山之外》( Dup dealuri )。
大概劇情,就是一個老修女去參加了一次驅魔儀式,然後去世的故事。
在發片之前我對這幫基督徒伸手党進行了科普,告訴他們海報上那片棕櫚葉子意思是坎城電影節,這是一部獲得法國人藝術認可的片子。
果然,他們很不喜歡這部電影。甚至沒有人討論是不是看懂了,群裡開始瘋狂的批判,甚至有人都說出「坎城電影節是敵基督」這樣的話。群主朋友被嚇壞了。要求我挽回一下坎城電影節的聲譽......
我很鬱悶。
不過這個要求並不難,我信手拈來的給他們推薦了《教會》(The Mission )
這可是當年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得主。當然,也是天主教的作品。
影片最後神父舉著十字架帶領教民慷慨赴死的情節再度受到好評。但他們只是對煽情的情節感興趣,並沒有哪怕一個人討論本片的藝術性。這讓我很失落。
高級階段:終於討論起了藝術
《山之外》的失敗,也讓我意識到,直接將某些教會的負面內容呈現給他們太急躁,是不可能獲得接受和認同的。
我決定從兩方面入手。首先,增加電影的藝術性,降低劇情屬性,避免煽情畫面搶了電影藝術本身的光芒。然後,在保證讚頌教會本身的大旋律敘事框架下,適當的植入一點點負面思考。讓他們更加容易接受世俗。
從這兩點出發,我先準備了兩部電影。即《人與神》( Des hommes et des dieux),以及《天國王朝》 (Kingdom of Heaven2005加長版)
《天國王朝》是一部無需多介紹的電影。之所以選擇加長版,除了主角的迷茫被放大之外,還有兩個細節,一個是主角在夜裡登上了耶穌就義的各各他山,苦守一晚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另一個是耶路撒冷王死前拒絕懺悔,並說我死後見到主我會和他懺悔的。算是在宏大的宗教題材中的一點點小試水。
重點是《人與神》。當年坎城電影節天主教人道主義精神獎得主。
大概劇情是90年代摩洛哥動蕩時期,一群法國天主教西多會修士在摩洛哥被屠殺的故事。影片一開始是修士們在摩洛哥的枯燥生活,與市井小販對話中居然談論古蘭經讓群內眾人大開眼界。影片中展現了很多次修士們集體吟唱聖歌,聖歌莊嚴肅穆且神聖,但另一方面也很枯燥。在結局屠殺前一晚,修士們放棄了逃亡的機會,在進行最後一頓聖餐之時,並沒有放聖歌,而是放了一首天鵝湖。
群裡面終於開始了對藝術的討論,對於傳統古典音樂天鵝湖在這種環境下再創作式的運用,大家展開了討論。
這使得我的成就感爆棚。也讓我有了不切實際的自信。
更高階段:他們貌似開悟了
於是,我放出了著名的「敵基督電影」《達文西密碼》。
這部商業大片應該無需放原名和豆瓣介紹了吧。
事實上我的自信是錯誤的。群裡一大半人拒絕觀看這部電影。剩下看了的人也表示影片幾乎每一個字都是謊言,包括「尼西亞會議」。只有寥寥幾個人的攻擊角度比較奇特,他們表示影片中提到的約伯記38章11節的經文引用的不對。
你只可到這裡,不可越過,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
這是在暗示我暫停嗎?
你們以為就你們懂《約伯記》嗎?
那就看看泰倫斯·馬利克的《生命之樹》( The Tree of Life )吧。
這是一部逼格相當高的片子,也是迄今為止我給他們推薦的第一部我能夠考證的新教價值觀電影。
但說實話,我覺得他們不在乎。
本片引述了很多《約伯記》的原文。也有很多偉大的鏡頭,夾雜了宇宙誕生、恐龍、壯美的世界。
老實說這應該是壓箱底的巨作,被我這個時候拿出來展現逼格有點大材小用了。可實話說,人生從來都不是嚴肅的。
我可以肯定沒人看懂這個片子,但大家都被影片的藝術成分折服了。
這也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你們連這個非線性敘事,毫無劇情可言的片子都能啃下來,我是不是應該試試帶他們看看純文藝的藝術電影。
比如大師塔可夫斯基?
終極階段·前奏:歐洲小眾文藝片試試水
先拿個歐洲小眾文藝片試試水吧。
吸取之前的敵基督電影達文西密碼的教訓。我們來試試異端吧。
《苦路》 (Kreuzweg ),香港譯名比較能闡述劇情,叫《少女的祈禱》。
一部反天主教電影,講述一個異端宗教的少女為了家人決定將自己獻祭給神的故事。結局比較精巧。少女還沒有獻出自己的生命,神就完成了她的願望,她看到了神跡。滿懷欣喜,以為自己成功了。卻死於神父帶來的聖餐。
這部電影的深度足夠,遠遠沒有我描述的那麼簡單,但在群裡掀起的討論卻是宗教性的。群友們認為和神做交易是不對的。只有魔鬼才和人做交易(這也是我後面給他們推薦俄版浮士德的原因)。影片的其他深度批判的角度沒有一個得到討論。
是不是太難了?那就換個商業大片。
《城市廣場》 (gora )。木乃伊女主蕾切爾·薇茲主演。講述4世紀埃及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婭發現地球軌道是橢圓的之後,被基督徒用石頭處決的故事。
我很失望,這麼勁爆的大片,在群裡居然沒有引起任何波瀾。
我有些懷疑,他們的信仰到底有多虔誠,正巧有人在群裡安利《賓虛》。於是我放出了《十誡》 (The Ten Commandments 1956版)。
劇情不用介紹,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令我絕望的是,群裡居然沒有一個人看過這部電影。
那種深深的絕望,他們不是基督徒嗎?怎麼會沒看過《十誡》?哪怕連個片段都沒看過。
這是我發的第二部我可以肯定的新教價值觀電影。雖然是50年代的特效水平,但畢竟是華麗的大製作,群友們腦中的畫面被搬上大熒幕使他們大呼過癮。
而我則陷入了深深的絕望,我在伺候一群什麼人啊!我第一次產生了這種想法,我有些厭倦了。
既然你們喜歡這個,那就繼續吧。
《聖經:創世紀》 (The Bible: In the Beginning 1966)、《耶穌傳 》 (Jesus1979)
都是好片,但沒什麼可說的,因為都是基本教義的完美展示。
根本就沒有話題可以說,群裡大家只要讚美就好了。多麼和諧。
我越來越絕望。覺得我一定是幹了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我發現引領這些人前往藝術的殿堂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太難了。
終極階段:我祭出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在有一天,我喝了點白蘭地之後,我決定放棄,不引領了。直接一腳把他們揣進去不是更好嗎?
那晚我發了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
大師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作品。大牛貨。迄今為止我發的唯一一部東正教電影,來自蘇聯。
塔可夫斯基在片子裡埋入了大量聖經的隱喻甚至原文。劇情是俄羅斯聖像畫家安德烈盧布廖夫的故事。
這部電影優秀的地方在於,對苦難的描寫。你可以解讀為這是教會教義中的「受難「。也可以解讀為俄羅斯民族的苦難。正是對於兩者的出色融合,才使得影片得以在蘇聯上映。
影片大受好評,大家紛紛表示雖然看不太懂,但裡面的聖經原文他們都認識。逼格滿滿。並說他們終於理解東正教了,原來東正教也講究受難之類的話......
我當時驚訝的下巴都脫臼了。感情我發了這麼多天主教電影你們都沒看出這不是你們新教的嗎?
我......
結語
這就是至今為止我的故事。
我還有馬丁·斯科塞西的《耶穌最後的誘惑》。以及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還沒發呢。
這一段故事經歷下來,我有兩點感受:
1、我伺候的都是些什麼人啊!
2、帶領一群電影小白一步步走向塔可夫斯基,非常不容易。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