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信眾講電影:走向塔可夫斯基之路

2020-12-11 邑人電影院

按:本文為「邑人電影院」線上電影分享會上的發言,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以講故事的形式,以他的親身經歷為大家分享了一段巧妙的電影之旅,非常有意思。因故單獨拉出來,作為一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

至於第一次分享會的會議成果,請查閱昨日發布的文章《那一夜,我們一起談的電影》。

「邑人電影院」線上電影分享會,即將常態化舉行,歡迎你的加入。

本文作者: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引子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基督徒(新教)查經群,嘗試向群裡的朋友們推薦高逼格電影。

事情的起因是一次聚會,我帶了其中一位朋友(高學歷、銀行基層)來家做客,他看到我的DVD收藏,認為我是一個閱片量豐富的人,邀請我在他的查經群推薦電影,以鼓舞士氣。

初級階段:現成的福音電影

這個任務開始很簡單,豆瓣上直接有一個「福音電影」的列表,我只需要找到一些諸如《面對巨人》( Facing the Giants ) 、《像土豆一樣的信仰》(Faith.Like.Potatoes )、《寫給上帝的信》( Letters to God )等低成本製作就能交差了。

我原計劃是想從勵志的方向繼續前進,最後推薦到《光榮之路》(Glory Road ) 、《追夢赤子心》(Rudy )等電影。

但這個工作很快使我厭煩,因為這些電視電影成本低,藝術修養也低。

在群裡給他們講了《成長的煩惱》的主角卡梅隆最後信主的故事以後,我決定轉換思路,帶他們看看大片,摒棄福音電影。

晉級階段藝術洗禮的失敗

我的第一次嘗試,是戰爭片。

首先,我選擇的是《更大的輝煌》( For Greater Glory: The True Story of Cristiada)

劇情是1920年墨西哥天主教戰爭的故事。

儘管宗教不是同一個,(這個群裡的都是基督教徒),但影片講的故事的外部環境還是可以讓人產生共鳴。影片裡政府軍屠殺神父,小男孩迷茫中參加義軍。最後在一次圍剿中,把自己的馬讓給義軍將領,導致自己被捕。嚴刑拷問中,他堅持耶穌至大。最後,英勇就義。這些情節讓群裡的人大呼過癮。大家紛紛表示這是迄今為止看過最好的「福音電影」。

說實話,這讓我很不舒服,因為更大的輝煌只是一部相當一般的戰爭電影,並沒有多少藝術性,所以我準備帶他們進行一下藝術的洗禮。

我選擇的影片是《山之外》( Dup dealuri )。

大概劇情,就是一個老修女去參加了一次驅魔儀式,然後去世的故事。

在發片之前我對這幫基督徒伸手党進行了科普,告訴他們海報上那片棕櫚葉子意思是坎城電影節,這是一部獲得法國人藝術認可的片子。

果然,他們很不喜歡這部電影。甚至沒有人討論是不是看懂了,群裡開始瘋狂的批判,甚至有人都說出「坎城電影節是敵基督」這樣的話。群主朋友被嚇壞了。要求我挽回一下坎城電影節的聲譽......

我很鬱悶。

不過這個要求並不難,我信手拈來的給他們推薦了《教會》(The Mission )

這可是當年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得主。當然,也是天主教的作品。

影片最後神父舉著十字架帶領教民慷慨赴死的情節再度受到好評。但他們只是對煽情的情節感興趣,並沒有哪怕一個人討論本片的藝術性。這讓我很失落。

高級階段:終於討論起了藝術

《山之外》的失敗,也讓我意識到,直接將某些教會的負面內容呈現給他們太急躁,是不可能獲得接受和認同的。

我決定從兩方面入手。首先,增加電影的藝術性,降低劇情屬性,避免煽情畫面搶了電影藝術本身的光芒。然後,在保證讚頌教會本身的大旋律敘事框架下,適當的植入一點點負面思考。讓他們更加容易接受世俗。

從這兩點出發,我先準備了兩部電影。即《人與神》( Des hommes et des dieux),以及《天國王朝》 (Kingdom of Heaven2005加長版)

《天國王朝》是一部無需多介紹的電影。之所以選擇加長版,除了主角的迷茫被放大之外,還有兩個細節,一個是主角在夜裡登上了耶穌就義的各各他山,苦守一晚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另一個是耶路撒冷王死前拒絕懺悔,並說我死後見到主我會和他懺悔的。算是在宏大的宗教題材中的一點點小試水。

重點是《人與神》。當年坎城電影節天主教人道主義精神獎得主。

大概劇情是90年代摩洛哥動蕩時期,一群法國天主教西多會修士在摩洛哥被屠殺的故事。影片一開始是修士們在摩洛哥的枯燥生活,與市井小販對話中居然談論古蘭經讓群內眾人大開眼界。影片中展現了很多次修士們集體吟唱聖歌,聖歌莊嚴肅穆且神聖,但另一方面也很枯燥。在結局屠殺前一晚,修士們放棄了逃亡的機會,在進行最後一頓聖餐之時,並沒有放聖歌,而是放了一首天鵝湖。

群裡面終於開始了對藝術的討論,對於傳統古典音樂天鵝湖在這種環境下再創作式的運用,大家展開了討論。

這使得我的成就感爆棚。也讓我有了不切實際的自信。

高階段:他們貌似開悟了

於是,我放出了著名的「敵基督電影」《達文西密碼》。

這部商業大片應該無需放原名和豆瓣介紹了吧。

事實上我的自信是錯誤的。群裡一大半人拒絕觀看這部電影。剩下看了的人也表示影片幾乎每一個字都是謊言,包括「尼西亞會議」。只有寥寥幾個人的攻擊角度比較奇特,他們表示影片中提到的約伯記38章11節的經文引用的不對。

你只可到這裡,不可越過,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

這是在暗示我暫停嗎?

你們以為就你們懂《約伯記》嗎?

那就看看泰倫斯·馬利克的《生命之樹》( The Tree of Life )吧。

這是一部逼格相當高的片子,也是迄今為止我給他們推薦的第一部我能夠考證的新教價值觀電影。

但說實話,我覺得他們不在乎。

本片引述了很多《約伯記》的原文。也有很多偉大的鏡頭,夾雜了宇宙誕生、恐龍、壯美的世界。

老實說這應該是壓箱底的巨作,被我這個時候拿出來展現逼格有點大材小用了。可實話說,人生從來都不是嚴肅的。

我可以肯定沒人看懂這個片子,但大家都被影片的藝術成分折服了。

這也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你們連這個非線性敘事,毫無劇情可言的片子都能啃下來,我是不是應該試試帶他們看看純文藝的藝術電影。

比如大師塔可夫斯基?

終極階段·前奏:歐洲小眾文藝片試試水

先拿個歐洲小眾文藝片試試水吧。

吸取之前的敵基督電影達文西密碼的教訓。我們來試試異端吧。

《苦路》 (Kreuzweg ),香港譯名比較能闡述劇情,叫《少女的祈禱》。

一部反天主教電影,講述一個異端宗教的少女為了家人決定將自己獻祭給神的故事。結局比較精巧。少女還沒有獻出自己的生命,神就完成了她的願望,她看到了神跡。滿懷欣喜,以為自己成功了。卻死於神父帶來的聖餐。

這部電影的深度足夠,遠遠沒有我描述的那麼簡單,但在群裡掀起的討論卻是宗教性的。群友們認為和神做交易是不對的。只有魔鬼才和人做交易(這也是我後面給他們推薦俄版浮士德的原因)。影片的其他深度批判的角度沒有一個得到討論。

是不是太難了?那就換個商業大片。

《城市廣場》 (gora )。木乃伊女主蕾切爾·薇茲主演。講述4世紀埃及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婭發現地球軌道是橢圓的之後,被基督徒用石頭處決的故事。

我很失望,這麼勁爆的大片,在群裡居然沒有引起任何波瀾。

我有些懷疑,他們的信仰到底有多虔誠,正巧有人在群裡安利《賓虛》。於是我放出了《十誡》 (The Ten Commandments 1956版)。

劇情不用介紹,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令我絕望的是,群裡居然沒有一個人看過這部電影。

那種深深的絕望,他們不是基督徒嗎?怎麼會沒看過《十誡》?哪怕連個片段都沒看過。

這是我發的第二部我可以肯定的新教價值觀電影。雖然是50年代的特效水平,但畢竟是華麗的大製作,群友們腦中的畫面被搬上大熒幕使他們大呼過癮。

而我則陷入了深深的絕望,我在伺候一群什麼人啊!我第一次產生了這種想法,我有些厭倦了。

既然你們喜歡這個,那就繼續吧。

《聖經:創世紀》 (The Bible: In the Beginning 1966)、《耶穌傳 》 (Jesus1979)

都是好片,但沒什麼可說的,因為都是基本教義的完美展示。

根本就沒有話題可以說,群裡大家只要讚美就好了。多麼和諧。

我越來越絕望。覺得我一定是幹了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我發現引領這些人前往藝術的殿堂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太難了。

終極階段:我祭出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在有一天,我喝了點白蘭地之後,我決定放棄,不引領了。直接一腳把他們揣進去不是更好嗎?

那晚我發了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

大師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作品。大牛貨。迄今為止我發的唯一一部東正教電影,來自蘇聯。

塔可夫斯基在片子裡埋入了大量聖經的隱喻甚至原文。劇情是俄羅斯聖像畫家安德烈盧布廖夫的故事。

這部電影優秀的地方在於,對苦難的描寫。你可以解讀為這是教會教義中的「受難「。也可以解讀為俄羅斯民族的苦難。正是對於兩者的出色融合,才使得影片得以在蘇聯上映。

影片大受好評,大家紛紛表示雖然看不太懂,但裡面的聖經原文他們都認識。逼格滿滿。並說他們終於理解東正教了,原來東正教也講究受難之類的話......

我當時驚訝的下巴都脫臼了。感情我發了這麼多天主教電影你們都沒看出這不是你們新教的嗎?

我......

結語

這就是至今為止我的故事。

我還有馬丁·斯科塞西的《耶穌最後的誘惑》。以及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還沒發呢。

這一段故事經歷下來,我有兩點感受:

1、我伺候的都是些什麼人啊!

2、帶領一群電影小白一步步走向塔可夫斯基,非常不容易。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我給信眾講電影:有關阿爾·帕西諾的一切
    按:日前,本文作者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以講故事的形式,以他為信眾講電影的親身經歷匯成了一文,非常有意思。穿越門:我給信眾講電影:走向塔可夫斯基之路今天,接著來看彼得為信眾講電影的下篇因為推薦電影的主線是福音電影,而福音電影又比較難找,在間隔過長的情況下,我一般會推薦一些容易消化的商業片給他們解解饞。但阿爾·帕西諾的電影,好片都很長。屬於「冗長晦澀」型,超過三小時的片長一般不會太受歡迎。這一類的典型就是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兩大老戲骨正面對決的年度大戲《盜火線》了。
  • 《潛行者》,解析塔可夫斯基構建寓言式故事的三大維度及精神內涵
    在蘇聯隨後多年對塔可夫斯基作品的研究中證實了種種猜測的不合理,也終於還給了塔可夫斯基一個清白之身。塔可夫斯基對於電影的執著追求讓他更像個「天真的兒童」,他說「什麼是電影?對我來說,電影始終是個謎。當我從電影學院畢業後,我已經完全糊塗了,我開始拍電影《伊萬的童年》,並不知道什麼是導演。
  • 以《伊凡的童年》為例,解析塔可夫斯基電影中貫穿始終的三大主題
    在世界導演之中,僅靠七部電影就揚名影壇,至今不朽的只有一位:前蘇聯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的電影總是呈現出詩意化朦朧的意境和對永恆時間的不斷拆解。在隨後的文章中,我將對他的七部作品進行一一的拆解,今天先來解析他的第一部作品《伊萬的童年》。
  • 電影《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面對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由導演父親塔可夫斯基的寶貴自述貫穿全片,並與詩人祖父阿爾謝尼的詩作相互照應,婉轉道出電影詩人面臨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片中更罕見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對部分 著作的詮釋,為其如夢的印象世界留下注解。
  • 《鏡子》:塔可夫斯基用碎夢裝點的時光河
    影片呈現了導演兒時與母親的記憶——長滿蕎麥的田野,熊熊燃燒的老房子,母親抽著煙凝望遠處的背影……零零散散的片段式回憶通過鏡子串聯起來,展現了塔可夫斯基對時間、歷史、生活、土地、夢境等意象的哲學思考。《鏡子》這部電影被譽為最能體現塔可夫斯基藝術理念與精神藍圖的作品,在真實與夢境、回憶與想像的交織下,鋪展成了一條極具「塔式」風格的,用碎夢裝點的時光河。
  • 宛若夢境 前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的寶麗來日記
    已故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電影藝術方面與大師費裡尼、伯格曼並稱為「聖三位一體」。他有不少著名電影作品,如《潛行者》、《鄉愁》、《犧牲》等,曾獲康城影展最佳導演、康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等殊榮。塔氏作品以如詩如夢的意境著稱,主題宏大,流連於對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評價「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把生命像倒影、像夢境一般捕捉下來」。
  • 致敬9個名著,卻沒講好故事
    夏加爾油畫《生日》除去這些,電影中的多處內容完全來源於畢贛的偶像蘇聯著名導演塔可夫斯基。致敬六:桌子上被火車震掉的杯子,鐵軌上面的車,破亂的廢墟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塔可夫斯基《潛行者》劇照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劇照電影中,就連女主的名字「萬綺雯」,也是著名港星的名字。更不要說那一個小時的長鏡頭和深邃的既視感完全是塔可夫斯基遺留的。
  • 塔氏三代「合作」,這部講這位大師的電影乾貨多到感人
    最近,一部有關老塔的紀錄片《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釋出資源。  1  出生於1932年的塔可夫斯基,從小就和父親聚少離多,才三歲時,父親便參軍衛國。自此之後,在幼年塔可夫斯基的記憶中,父親只是個時不時出現的家庭成員,偶爾會給自己帶來文學和藝術上的薰陶。  這段記憶,以略帶憂傷和沉重的色彩,出現在了老塔此後的自傳性電影《鏡子》中。
  • 媽祖信眾可免費觀看!這部電影詮釋了什麼是媽祖大愛!
    一是解放初臺籍國軍老兵林奇偉為回臺北老家慫恿莆田小船主吳天桂一起「私渡」;二是1989年吳天桂與臺灣宜蘭媽祖信眾,衝破阻撓從海上直航湄洲島。事實證明,從兩岸信眾暗地互通到開放赴大陸探親,從信俗交流到經貿互通,從「小三通」到「大三通」,媽祖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 水母影業聯合創始人謝昀菲的電影之路夢幻開局
    人們不禁要問,是怎樣的經歷開啟了謝昀菲的電影夢幻之路,又是怎樣的經歷,使得她的電影之路如此光芒四射。她所提出的「用世界語言講中國故事」的中國電影發展理念在獲得了業內人士高度重視和認可的同時,也成為了水母影業的核心價值觀。
  • 媽祖文化走向世界 電影《媽祖回家》「將歸故裡」 定檔
    而在明日,將舉行電影《媽祖回家》的定檔發布會以及小範圍點映場活動。此次發布會邀請到了地方政府領導、湄洲媽祖祖廟及莆商代表等各界人士前來參與,導演蒲劍、主演趙亮與葛玟希等主創也一同出席,一同見證第一部登陸銀幕的媽祖文化電影。電影《媽祖回家》的定檔發布會選擇在世界媽祖文化論壇上舉行,也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媽祖信眾們的關注。媽祖文化在影片中的展現更多地連接到了人與人,連接到了兩岸人民。
  • 庫布裡克成名電影《光榮之路》:強烈的表現主義,艱難的人性抉擇
    斯坦利·庫布裡克絕對算個反戰人物,無論是普法戰爭、一戰、二戰、越戰還是核戰,在他的電影裡都被諷刺了個遍。但他自認為並非刻意去拍戰爭題材,他更關注的是人性——具體點說,就是人們如何選擇,以及人將走向何方。
  • 《銀翼殺手2049》:當代塔可夫斯基還是對經典的反動?
    《銀翼殺手2049》給我的直觀感受,其實與《敦刻爾克》給我的觀感頗為相似。兩部電影都可以說是很大膽地對傳統的大片類型做出了個人化的嘗試,問題在於諾蘭和維爾納夫這兩個「個人」,在意識層面上一直是保守和中庸的。單就這兩部電影來說,諾蘭選擇的落腳點是「回家」,而維爾納夫選擇的落腳點,則是「團圓」。
  • 北京展映丨北影節十歲,電影萬歲!
    在世界的艱難時刻,有電影療愈無數禁錮中的心靈。當生活從休眠中復甦,需要電影去點亮眼前懸置許久的空白。「北京展映」不會止步於「為觀眾找到電影」,而是要走向「為電影找到觀眾」。而在今天,這種雙向尋找,更多了一層回歸起點,尋喚對電影的本初之愛的責任感。
  • 盤點好看四部韓國電影 用不普通的電影語言講一個普通的故事
    大量的手搖鏡頭拍攝,相當帶勁兒的剪輯,凌厲而不錯亂的分鏡,直接將一個落魄殺手的逃亡與攻伐之路,喪家犬般孤注一擲的極端心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整個影片的基調都在無助,背叛癲狂的語境下進行。在如此冷峻的糙勁兒下,都是人心不古的躁動追擊者設定其實很簡單,但故事走向出人意料。
  • 陸紹陽主講才齋講堂第149講「電影的本質:時空的再造」
    電影是大眾熟知的一種藝術形式,但人們對電影的定義和品鑑卻不盡相同。2017年11月30日晚,來自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陸紹陽教授結合電影理論史上對電影詮釋的三種不同維度(即綜合論、還原論和本體論),以經典電影的一些知名橋段和藝術手法為例,探討、剖析了電影「雕刻時光、再造時空」的本質。研究生院副院長王天兵主持並全程參加了講座。
  • 「電影詩人」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的日記
    雖然塔可夫斯基在西方受到推崇,但在唯利是圖的商業社會,《犧牲》一片也得經過多番折騰,才好不容易湊齊了拍片的資金。關於此,有心人只要稍微留意電影片頭的字幕就可看出——製片人竟達六七個之多。塔可夫斯基後來談及《犧牲》一片,曾痛斥西方的物質主義是道德和精神自戕。
  • 專訪丨《霹靂貝貝》作者張之路:兒童電影的阿Q
    那一段是兒童電影最輝煌的時間。那麼後來中國電影經歷了幾個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商業化階段,我們國家搞市場化,覺得兒童電影廠沒有必要存在,就把兒影和北影廠合併,還聯通北京其他的電影機構,合併成中國電影集團。現在想起來,它是一個讓兒童電影走向「無枝可依」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