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脊梁和立身之本
文|劉佔鋒
什麼是黃河精神?它與黃河文化是什麼關係?與中華民族精神是什麼關係?要弘揚黃河精神就必須做出回答。
黃河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
有什麼樣的河流,就有什麼樣的精神。黃河精神正是黃河桀驁不馴的特性所孕育。黃河精神就是人們在長期同黃河水患作鬥爭中形成的思想意識、精神追求與性格特徵。
黃河精神既屬於黃河文化的一部分,但又不可以簡單地在二者之間劃等號。黃河精神在黃河文化中是統帥,是魂魄,決定著黃河文化的基本特質。而黃河文化則以其為指導,為其建立起更為廣闊、更為深厚、更為嚴密的政治視野、文化底蘊和理論體系。黃河精神主要體現在面對重大事件、突發事變所作出的本能反應上,黃河文化則主要體現為日常的潛移默化上。黃河文化可以有龐大的理論體系,黃河精神則不需要繁瑣的論證,而是基於黃河文化長期潛移默化形成的價值判斷而表現的行為自覺。
黃河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同源。如果深入考察這一地區的上古文化遺存可以發現,與其他地方上古傳說或人文遺存多呈單一性不同,這裡考古發現和歷史遺存集中,歷史遺蹟、文獻、傳說是全方位的,主要人物與相關人物,自出生、居住到建都、理政以及重大事件、人文遺蹟等,基本上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蹤跡,且相互關聯,與理論、文獻、民間傳說渾然一體、相互印證。比如,燧人氏、女媧、伏羲、炎帝、黃帝、倉頡、嫘祖、大禹等上古人物的陵墓、遺蹟及文獻記載、歷史傳說;再如涉及中華文化核心理念的天地之中、河圖洛書、中軸線文化、大運河文化等等也都有較為豐厚的文獻記載。
上古時期,這裡燧人氏鑽木求火為人類取來火種;伏羲作河圖洛書為中華文明奠定萬年之基;女媧摶人、補天為華夏民族創造生存、繁衍條件;神農氏炎帝嘗百草為人類開闢醫療保健先河;黃帝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幹支、制樂器、創醫學,成為人文始祖;黃帝史官倉頡「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以成中華文字之祖;黃帝元妃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首倡婚嫁,母儀天下,以為中華民族之母;大禹摸索治水規律,為人民除水害三過家門而不入,更是體現了人類認識論方面的飛躍和全心全意為人民造福的精神境界。這些源頭文化其所體現的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即我國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所概括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黃河精神的首要特徵
黃河精神的內涵與外延也是一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與時俱進的過程。在上古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華夏先民面臨的頭等問題就是生存問題。對自然的認識、發明與創造以及對自然災害的抗爭也就成了黃河精神的主體。歷史文獻記載的各種神話傳說也自然而然成了黃河精神的源頭。鑽木取火,伏羲畫八卦、倉頡造字等等,反映了華夏先民對自然世界的認識和善於發現、敢於發明的創造精神;女媧補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則反映了華夏先民對自然災害的抗爭;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共工怒觸不周山,刑天舞幹戚等等,則體現了華夏先民的堅韌不拔、鬥爭到底的鬥爭精神。
前兩年,網上有一個美國教授通過中西方神話比較分析雙方文化差異的演講視頻。這裡列舉了鑽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刑天舞幹戚等7個神話故事。這些事在西方看來,完全不可思議,但在中國神話裡主人公都是人們傳頌的英雄!面對生存環境,他說,「我們的神話裡,火是上帝賜予的;希臘神話裡,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火是他們鑽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燧人氏鑽木取火)!面對末日洪水,我們在諾亞方舟裡躲避,但中國人的神話裡,他們的祖先戰勝了洪水(大禹治水);假如有一座山擋在你的門前,你是選擇搬家還是挖隧道?顯而易見,搬家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在中國的故事裡,他們卻把山搬開了(愚公移山)!看吧,仍然是鬥爭,與災難作鬥爭!」對於太陽神,這位教授說,「每個國家都有太陽神的傳說,在部落時代,太陽神有著絕對的權威,縱覽所有太陽神的神話你會發現,只有中國人的神話裡有敢於挑戰太陽神的故事:有一個人因為太陽太熱,就去追太陽,想要把太陽摘下來(夸父追日),當然,最後他累死了——我聽到很多人在笑,這太遺憾了,因為你們笑這個人不自量力,正是證明了你們沒有挑戰困難的意識。但是中國的神話裡,人們把他當做英雄來傳頌,因為他敢於和看起來難以戰勝的力量作鬥爭。在另一個故事裡,他們終於把太陽射下來了(后羿射日)。」教授感慨系之:「如果你們去讀一下中國神話,你會覺得他們的故事很不可思議,拋開故事情節,找到神話裡表現的文化核心,你就會發現,只有兩個字:抗爭!可惜,這樣的精神內核,我們的神話裡卻不存在,我們的神話是聽從神的安排。」
這個演講的真偽,我們不用管它。用這些來自黃河流域的神話故事來作中西文化比較,從側面證明了黃河精神的首要特徵。
歷史事實也許更具典型意義。開封「城摞城」就足以說明問題。
黃河衝積扇的軸心地位,既給開封造成了無以言說的災難,同時也給這裡賦予了最集中、最生動、最深刻、最震撼的黃河精神稟賦。
現在的人們難以想像,在沒有任何先進儀器可用的條件下,在白茫茫一片黃土之上實現重建何等艱難!但開封人民做到了,而且始終使城市中軸線千年不變。開封「城摞城」奇觀既是這個地區遭受黃水肆虐的歷史記憶,也是這個地區的人民與黃水博鬥的縮影。既展現了這個地區的人民驚天地泣鬼神的自強不息精神,也反映了這裡人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的篤信與堅守。
推崇人格——黃河精神的新高度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後,黃河精神最初的發展是從性格到人格的轉變。這個轉變的本質是開始強化「德」的主導地位,要「厚德載物」。
首先表現為人格尊嚴的可貴。中華民族雖然強調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等五倫,但都不能侮辱人格尊嚴。「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士可殺不可辱」(禮記·儒行),講的是人格尊嚴不可侵犯。北朝東魏丞相高洋逼孝靜帝退位而稱帝。建立北齊後,又將東魏的宗室及其遠房宗族宗親全部殺掉。為避禍,元景安提出改姓高,其堂兄元景皓斷然拒絕。雖然元景皓後因元景安告密而被處死(見《北齊書·元景安傳》),但他死前之言「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成了維護人格尊嚴的不朽典故。
在維護個人人格尊嚴的同時,對俠義的推崇又使人格問題由他人施辱而奮起抗爭發展為樂於助人行俠仗義。《墨子·經上》:「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又說:「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任」謂任俠,也就是損己利人,行俠仗義,扶危救困,為人解難。其後,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又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項羽兵敗烏江,一位亭長要渡他過江,他不肯。反而把戰馬送之。「令騎者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被十餘創。」當在重重包圍中發現有熟悉的面孔時,項羽坦言面對:「我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遂自刎而死。項羽的失敗,當是歷史的必然。然而,他的死,卻是歷史上最壯烈、最壯觀的。在國人心中,他永遠都是一個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即使在那動輒得咎的封建社會,身為漢室史官且身陷囹圄的司馬遷,仍然把他的傳記列在帝王本紀。
崇尚道義——黃河精神的重要發展
道義至上是黃河精神的重要發展。「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逆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志之所在,氣亦隨之;氣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隨之。」(南宋·謝枋得《與李養吾書》),當是最為典型的表述。「風骨」也成了對人品格的最高讚譽。武周時期的徐有功可稱典範。武則天稱帝後,懼怕大臣不服和謀反,信用酷吏佞臣,重賞鼓勵告密,一時冤獄四起,人人震恐,莫敢正言。然而,徐有功則無所畏懼,與盛怒的武則天「數犯顏爭枉直」。「左右及衛仗在廷陛者數百人,皆縮項不敢息。而有功氣定言詳,截然不橈。」毛澤東讀了《新唐書》這段文字,逐字加旁圈,每句末都加了套圈,天頭上畫了三個套圈。他感慨系之:「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歷經數千年傳承,道義至上已經深入到中華民族的骨髓之中,以至於「盜亦有道」。最早是根據事前能否對盜竊對象有無財寶做出準確判斷、事中能否奮勇爭先、事末能否勇於殿後、對盜竊行為是否可行能否做出準確預測、事後分贓能否公平分配等五個方面,劃分了「聖」、「勇」、「義」、「智」、「仁」五個境界(見《莊子·胠篋》)。後來又發展為在偷盜對象上也有應該遵循的「道義」。若系不義之財,則「取之無害」,「罪惡重者,雖至殺人亦無害」。因為這是符合天理的。若「財由義取」,貿然取之,則違背天理,終究必然敗露(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由此可見黃河精神影響之深。
家國情懷——黃河精神的質的飛躍
黃河精神千年發展,真正實現質的飛躍還是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後。雖然儒家經典《禮記·禮運》早就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且被中國歷代仁人志士奉為人生的終極夢想,但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各時代,其統治階級境界與眼光都不可能與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境界相提並論;即使社會賢達,也不可能與已經覺醒了的中國人民同日而語。這個時代變化,必然推動黃河精神之厚德載物的內涵發生相應變化,實現質的飛躍。如果說,長期以來,中華民族精神所展現的主要是個人品格的話,現在則正在轉變為人民品格、階級品格、政黨品格;如果說,過去出發點多是個人尊嚴、朋友義氣、為君主盡忠的話,現在則是為了人民利益、人民政權、國家前途、人類命運。正是這個質的飛躍,才使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凝聚為全民族的共同意志,才能有無數先烈為了共產主義理想無怨無悔,拋頭顱,灑熱血,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才能有數十萬志願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攜手朝鮮軍民打跨了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一舉改變中國「東亞病夫」形象,昂然屹立於世界東方!才能有全國人民勒緊腰帶,節衣縮食,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初步建成社會主義國民經濟體系、擁有了「兩彈一星」,使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黃河精神內涵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實現了由無畏抗爭到推崇人格、崇尚道義、家國情懷的逐步完善,最終達到人類理想的最高境界。這幾個階段,除了人類初始階段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限制而主要強調性格因素外,其他階段著重點全在「厚德載物」內涵的發展上。正是對「德」的強調,黃河精神才能夠逐步發展為中華民族精神,才能使中華文化成為世界上唯一5000年不間斷的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巍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劉佔鋒
主編:黎斐 執行主編:陳亮
版權聲明:《中國封面》在推介傳播過程中難免出現部分文章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的情況。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郵箱:zgfm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