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供養了僧人,還要感謝僧人?

2021-02-14 自在羅漢

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種福田。就猶如我們有種子,但沒有田地可種,就沒有糧食吃,我們施捨的善根猶如種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們播種善根的福田,他能把我們有限的福報,變為無限的福海。

《樓房經》中說:「若對僧眾供養一粒訶子、一勺飲食,未來生中決定不逢疾疫、饑饉、刀兵三大災劫。」所以,如果我們遇到出家修行比丘僧,真誠供養衣食住行,如此都不會生逢惡劫,這在佛經中均有記載。

施者才應感謝,僧眾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

憨山大師少年的時候,有次他在家門口偶然看見幾位行腳僧,肩挑著瓢笠等什物,遠遠地走來,便跑去問母親:「他們是什麼人呀?」「那些是行腳的掛搭僧。」他聽了暗自高興,又到門外去看,見行腳僧來到樹下,把擔物放在樹邊,然後向他母親問訊化齋,母親忙著去烹茶燒飯,對僧眾非常恭敬。行腳僧吃過齋飯後,挑起擔物,舉起一隻手向他母親致謝,母親見了急忙避開,恭敬地對僧眾說:「勿謝!」僧眾便徑直上路去了。

當行腳僧去遠後,他不解地問母親:「僧眾為何如此無禮,吃了齋飯也不說一句感謝的話?」「僧眾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母親解釋說。聽了母親的話,他心裡暗自想:「這樣看來,僧眾的確是人間最高尚最偉大的人了!」從這以後,便時刻發心想出家修行。


化緣,是大德度化的殊勝方便。

梁武帝曾問志公禪師:「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緣?」

志公說:「我佛釋迦如來,有大慈大悲,憫念眾生,猶如赤子,平等救度……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務要勤參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看見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壞,應當發起勇猛精進之心,募緣修整,乃是化緣者之功德也。古人云:難行能行,難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學道之好人。是以天寬地闊,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縱有錢米,他也無處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過,枉在空門,為人無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慳吝不舍,是自己當面錯過了也。

僧眾把供養的財物都用上了,這對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武帝問志公禪師:「人用錢米,供佛齋僧,功德如何?」

志公說: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無量功德經云:供佛又禮拜,福等虛空無比量。齋僧復施,如同行路著腳跟。譬如耕種田園一般,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然雖如是,全要後代修行人脫俗離塵,守戒清淨,剃除鬚髮,不離寺院道場,參求明師,勇猛精進,明心見性,宏法度人,接引後來,報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應受人間供養。所以舍財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異日有因緣,亦同得此道也。

經典中記錄有阿難的總持因緣:「阿難過去生是修持何種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勝果報,能將佛陀所宣說的微妙教法,全部憶持不忘?」

佛陀慈悲開示:「無數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彌住在一起修行。師父要求非常嚴格,除了須託缽外,每天還規定弟子精進用功。一天,沙彌託缽時間結束得晚,想到又要耽誤功課,於是不禁落下淚來。恰逢一長者經過,見此便上前關心詢問。沙彌如是回答。長者聽後,決定以後每天做供養,以便讓沙彌專心用功。」

佛陀告訴大眾:「故事中的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彌即是我,供養飲食的長者就是阿難。阿難由於過去生誠心護持修行人用功辦道,修了大福報,所以今生才能聽聞法音一字不失。」

菩薩行者於護持他人修行中,不僅開闊自己格局,超越自我限制,無形中也成就了菩薩道業。所以,僧眾把供養的財物都用上了,這對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供養了僧人,我們還得感謝僧人
    就猶如我們有種子,但沒有田地可種,就沒有糧食吃,我們施捨的善根猶如種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們播種善根的福田。他能把我們有限的福報,變為無限的福海。可是,現在世間有些人對供養僧眾有很多知見上的誤區或者有些人雖然對寺院或僧眾做了一些供養後會產生很大的傲慢心等不淨念頭,很容易種下惡業。施主所思若不淨,雖行善法亦罪惡。
  • 解密:僧人吃齋前為何還要「唱」上一段?
    一般去過寺院並在寺院齋堂吃過飯的人應該知道僧人吃飯也有很多的「規矩」。佛教將僧人進食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特有的儀制。下面,小編就將這些「規矩」一一介紹給大家。在佛教裡,吃飯稱為「過堂」,吃飯的食堂稱為「五觀堂」,一般叫「齋堂」。為什麼叫「五觀堂」呢?
  • 僧人為什麼不能禮拜白衣?
    二、僧人不能禮拜白衣  白衣以三寶為依止和導師,白衣禮敬佛法僧,理所當然,這既是佛經的要求和戒律的規定,也是白衣修福修慧的根本。  《大般泥洹經》——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於諸師長應加恭敬禮事供養,假使長老從少者學,亦應恭敬為作禮不?若復長老雖知經法不持禁戒,年少弟子能持戒行,當敬禮不?
  • 為什麼僧人在吃齋飯前後,要先念上一段?僧人:不念就吃不上飯
    現在有很多寺廟已經開放給遊客參觀,在寺廟裡不僅能夠欣賞到,寺廟獨特的建築和建造風格,還能夠看到寺廟裡僧人們的行為舉止,讓遊客體驗一下當一名僧人是怎麼樣感覺的。其中有人對這一場面感到很好奇了,那就是僧人吃飯都是整個寺廟是僧人一起吃,在吃飯前僧人們都要先念上一段,而不是直接動筷子吃。
  • 海城大悲寺的僧人每天這樣修行
    持不捉金錢戒,就是僧人終身不允許再摸錢,包括碰錢也不行,就是任何身分——包括衣角也不允許碰錢;包括金銀……連金子做的佛像也是不能碰的。所以說大悲寺沒有功德箱,常住不儲備金錢,而且僧人也不允許儲備金錢,這是第二條。第三條,就是還要行腳。什麼叫行腳?就是行腳參方,也就是說頭陀行。按照佛的戒律,《梵網菩薩戒》規定的,僧人每年正月十五到三月十五,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為行腳日,要行二時頭陀。
  • 泰國冷知識:泰國僧人為什麼要剃眉毛?
    為什麼泰國僧人要剃眉毛?上一期泰國冷知識篇講到了泰國男人為什麼都會出家,這一期咱們就一起來探討泰國僧人剃度的時候為什麼要連眉毛一起剃掉呢?這是一個全世界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我也想知道答案,所以在網上隨便搜索看看,有的帖子說是為了區別偽裝成僧人進入泰國的緬甸間諜,還有帖子說防止和尚擠眉弄眼勾搭尼姑。
  • 明朝僧人與五臺山各寺的故事
    妙峰祖師說:"一是建寺造塔,二是修橋鋪路,三是供養三寶。"於是太后依照妙峰的開示,在橫隔定襄、五臺兩縣的滹沱河上,架起了濟勝橋。還傳說妙峰祖師建造銅殿時,急需10萬斤生銅,太后遂至三塔寺,拜訪得道高僧了塵和尚。了塵和尚入定,探測到三塔寺下藏有豐富銅礦,妙峰派人開採冶煉,才解決了所用銅料。而塔寺下原先平坦的土丘,就被挖下了一條深溝,也就是今日銅溝的來歷。
  • 金庸小說裡,為什麼藏傳佛教僧人都是反派?
    比如在《天龍八部》裡,藏傳佛教僧人鳩摩智,就是個非常重要的反派角色。當初玩《天龍八部》,被鳩摩智秒殺過兩次,以至有了陰影。所以,我深知他武藝超群。 鳩摩智的絕技「火焰刀」,是藏傳佛教寧瑪派上師教給他的。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宗派,因為這個宗派的寺廟常常塗紅色,僧人傳紅袈裟,又稱「紅教」。
  • 我差點忘了那個教我磕長頭的四川僧人
    我貓著腰鑽進去,迎頭碰上一個僧人抱著一大摞綢布往外走,我退了出來,問:「師父,請問您是香燈師嗎?」「昂昂我是,你要找啥子嘛?」一口帶著濃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話。那便是我第一次見璋師父。這類僧人在寺院也不會很多。藝術僧,這類僧人相當於世俗間的藝術家,是極少的,他們大多會是寫得一手好字,或是會彈奏古琴,又或者是會畫畫。當然,能夠彈得一手好吉他或尤克裡裡的出家人也是有的,只是那極少極少了。除去以上三類僧人,剩下的大部分僧侶都屬於沒有什麼特別屬性的,上殿過堂,打坐出坡,都是隨大眾一起。這類人群裡,偶有行持不如法的,也藏有默默無聞的得道高人。
  • 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稅役負擔
    如果僧尼靠官府供養(唐前期中原有籍僧即享此待遇),人數一多,必然成為官府的財政負擔;再加上寺院、僧人佔有大量土地、人口,且享有免稅特權,這就又直接減少了官府的財政收入。所以,每當寺院經濟有較大發展,僧尼人數有較大增長時,世俗政權就會對寺院、僧尼人數加以限制,並採取措施沙汰偽濫僧尼,直至採用極端的辦法。從南北朝到五代的四次毀佛事件雖各有因由,但其根本原因恐怕就在於此。
  • 佛教:僧人的飲食規定和制度
    因此,佛教對僧人的飲食是十分重視的,並有著顯然是區別於常人的一些特殊的制度。佛教對僧人的食分為三種,一稱「受請食」,即僧人受施主(即檀越)邀請,到施主家就食;二稱「眾僧食」,即僧人在僧眾中共同進食;三稱「常乞食」,即穿戴僧服,帶著乞食的缽盂,到村落挨門乞討食物。在印度,在佛教創始初特別推崇乞食,認為受請食和眾僧食都是被動的進食,會產生煩惱。
  • 僧人家風:飯後三碗茶
    佛教經典《五燈會元》卷九就記載一僧人問如寶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禪師答曰:「飯後三碗茶。」而在吃茶參禪的公案中,最有名的要數「難喝趙州茶」了。一天,從遠方來了兩位僧人,專程拜訪趙州禪師,請教什麼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一位僧人:「你以前來過嗎?」那人答道:「沒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趙州禪師又問另一位僧人:「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趙州禪師身邊的一位僧人很奇怪:「為什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沒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 漢傳和尚純素食,而藏傳僧人吃肉! 殘忍?破戒?
    贊同僧人不食肉的網友把《大般涅槃經》《楞伽經》與《央掘摩羅經》作為靠山狠狠指責食肉的僧人,而贊同僧人食肉的網友則把《四分律》《十誦律》《根本說一切有皉奈耶》等律藏來證明佛陀確實允許比丘吃三淨肉。正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說不清楚佛陀到底是讓僧人純素食還是允許三淨肉。
  • 奇異茵萊湖:鄉民供養僧人,菜園種在水上,漁民划船用腳不用槳!
    街邊有一些身著紅色僧袍的和尚正端著缽盂排成一隊,沿街祈食,鎮民早早準備好了熱乎乎的齋食等在路邊,遊客們爭相端起相機抓拍這以場景……這只是當地人供養僧侶的基本方式,每天按時按點都有布施。在這個九成多的國民都信奉佛教的國家裡,每個人都虔誠向佛,敬重僧侶,積德行善,甚至有人甘心情願把自己畢生積攢用來供養僧人,修建佛塔。
  • 僧人多高壽解析與探秘之因
    通過研究發現,世俗社會的長壽之道與僧人的禪修生活及所遵從的清規戒律確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下面逐一分析。在傳統佛教中,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餘,不但要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禪宗認為,穿衣吃飯、砍柴挑水,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並舉,一靜一動,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還能使佛法、世法相融合。
  • 珠峰絨布寺:世界海拔最高的寺院 只有一名僧人…震撼!
    轉發分享 獲無量功德   福報由供養布施而來,《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 西藏10名僧人獲藏傳佛教格西拉讓巴學位
    4月5日,僧人給釋迦牟尼佛像供燈。當日,2015年度藏傳佛教學經僧人格西拉讓巴學位晉升立宗儀式在拉薩大昭寺釋迦牟尼主殿前舉行。在立宗儀式上,來自藏傳佛教格魯派各大寺廟的10名僧人獲得了格西拉讓巴學位。 「格西」,藏語意為「善知識」。傳統的格西學位共分多讓巴格西、林斯格西、措讓巴格西和拉讓巴格西四個等級。
  • 如法的供僧:四事供養
    我們這邊有個師父總跟我要這要那的,我也不知道該不該拒絕?我只是一個打工的,收入不高,這件事情弄得我已經不敢去寺院了。求教您幫我開解一下。謝謝!回覆:在佛教的傳統上有「四事供養」,四事即是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也有的經典上記載是指:衣服、飲食、湯藥、房舍等四事。衣服包括:袈裟,抵禦寒暑的僧服等。
  • 觀音菩薩出家日,供養清淨出家人,比供養五百個羅漢的功德還要大!
    菩薩出家日,宜廣行善法,更應布施供養三寶。正法弘揚本在僧,僧寶是三寶之一。僧人放下塵緣,剃度出家,安心辦道,弘揚佛法,旨在令眾生轉迷成悟、轉凡入聖、轉識成智、脫離苦海。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修福的福田。供僧就是一種清淨的供養,能讓眾生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法喜充滿。
  • 清朝南禪寺僧人板凳上演武震眾人,一丈長的凳子8條腿盡沒泥土中
    此僧人就說了,出家人入山已久,早已不理塵世中的事,怎麼能幫你與人動手比武呢?這樣吧,寺門檻高兩尺多,我臥於其身,你如果能用拳打中我,我就助你。說完之後僧人起身,破缽跟著他來到山門處,兩人如剛才所說一般開始打賭,但是破缽不管如何,都打不中僧人,這下破缽更是對僧人心服口服,長跪在地,請求僧人幫他,僧人實在沒辦法,只好答應他,說明天我用布把頭包起來,你先去與那些人那裡,該吃吃該喝喝,等到酒席關途,我再將你替走,這後面的勝負都是我的事了,與你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