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種福田。就猶如我們有種子,但沒有田地可種,就沒有糧食吃,我們施捨的善根猶如種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們播種善根的福田,他能把我們有限的福報,變為無限的福海。
《樓房經》中說:「若對僧眾供養一粒訶子、一勺飲食,未來生中決定不逢疾疫、饑饉、刀兵三大災劫。」所以,如果我們遇到出家修行比丘僧,真誠供養衣食住行,如此都不會生逢惡劫,這在佛經中均有記載。
施者才應感謝,僧眾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
憨山大師少年的時候,有次他在家門口偶然看見幾位行腳僧,肩挑著瓢笠等什物,遠遠地走來,便跑去問母親:「他們是什麼人呀?」「那些是行腳的掛搭僧。」他聽了暗自高興,又到門外去看,見行腳僧來到樹下,把擔物放在樹邊,然後向他母親問訊化齋,母親忙著去烹茶燒飯,對僧眾非常恭敬。行腳僧吃過齋飯後,挑起擔物,舉起一隻手向他母親致謝,母親見了急忙避開,恭敬地對僧眾說:「勿謝!」僧眾便徑直上路去了。
當行腳僧去遠後,他不解地問母親:「僧眾為何如此無禮,吃了齋飯也不說一句感謝的話?」「僧眾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母親解釋說。聽了母親的話,他心裡暗自想:「這樣看來,僧眾的確是人間最高尚最偉大的人了!」從這以後,便時刻發心想出家修行。
化緣,是大德度化的殊勝方便。
梁武帝曾問志公禪師:「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緣?」
志公說:「我佛釋迦如來,有大慈大悲,憫念眾生,猶如赤子,平等救度……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務要勤參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看見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壞,應當發起勇猛精進之心,募緣修整,乃是化緣者之功德也。古人云:難行能行,難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學道之好人。是以天寬地闊,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縱有錢米,他也無處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過,枉在空門,為人無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慳吝不舍,是自己當面錯過了也。」
僧眾把供養的財物都用上了,這對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武帝問志公禪師:「人用錢米,供佛齋僧,功德如何?」
志公說:「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無量功德。經云:供佛又禮拜,福等虛空無比量。齋僧復施,如同行路著腳跟。譬如耕種田園一般,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然雖如是,全要後代修行人脫俗離塵,守戒清淨,剃除鬚髮,不離寺院道場,參求明師,勇猛精進,明心見性,宏法度人,接引後來,報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應受人間供養。所以舍財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異日有因緣,亦同得此道也。」
經典中記錄有阿難的總持因緣:「阿難過去生是修持何種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勝果報,能將佛陀所宣說的微妙教法,全部憶持不忘?」
佛陀慈悲開示:「無數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彌住在一起修行。師父要求非常嚴格,除了須託缽外,每天還規定弟子精進用功。一天,沙彌託缽時間結束得晚,想到又要耽誤功課,於是不禁落下淚來。恰逢一長者經過,見此便上前關心詢問。沙彌如是回答。長者聽後,決定以後每天做供養,以便讓沙彌專心用功。」
佛陀告訴大眾:「故事中的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彌即是我,供養飲食的長者就是阿難。阿難由於過去生誠心護持修行人用功辦道,修了大福報,所以今生才能聽聞法音一字不失。」
菩薩行者於護持他人修行中,不僅開闊自己格局,超越自我限制,無形中也成就了菩薩道業。所以,僧眾把供養的財物都用上了,這對施主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