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場五星!女排「奪冠」的真相,早就被它拆穿

2020-10-06 影探

一部《奪冠》,就讓女排姑娘們成功的「觸電」了。


原因簡單:


演員打排球,不練個3-5年,根本上不了臺面。


也正因此,幾段賽場戲成了影片的亮點。



看完電影,我還是覺著沒盡興。


回到家,就翻出了壓箱底的寶藏紀錄片。


它有關奧運,圍繞女排。


而這次重溫,也讓我發現了不少《奪冠》「失實」的細節。


比如:


片中的郎平帶隊去裡約時,從沒打過退堂鼓。


現實中,在對戰巴西隊之前,郎平就已經偷偷安排人把訓練排球的氣,放掉了。(放掉氣,才方便帶回國)



片中「郎平用殘疾證停車」的情節,到是有跡可循。


不過現實中,郎平只拿過臨時殘疾證。


那會兒她剛做完第11次大手術,正在恢復期。



雖說找到了不少劇作上的編排。


但這部紀錄片與《奪冠》最大的出入,並不是種種細節。


它詳盡紮實地呈現了,中國女排全員的風貌,以及整個團隊的羈絆和情感。


這一點,就連陳可辛都沒做到——


《星耀徵途》

2018.5.29 中國大陸



這部紀錄片由央視《體育人間》團隊製作。


拍攝輾轉12個省市的幾十個拍攝點。


回訪了裡約中國代表隊的12名隊員、7位教練,以及相關的各種人物。


拍攝素材將近10T,下載素材超過3000分鐘。


整個攝製組,回顧了中國女排近34年的歷史,文案幾經修改,單調研就做了大半年。


拍攝團隊與郎平合影


你想問:


不就是一屆奧運會,用搞得這麼大張旗鼓嗎?


可別忘了,《奪冠》也是把全片的高潮,放在了裡約奧運會上。


更何況,這部紀錄片準備的乾貨,遠比《奪冠》多。


《星耀徵途》的第一集,起名《逆戰》。


這個「逆」怎麼解釋?


處境艱難。


2016年,裡約奧運會女排項目的小組賽。


中國女排開局三連敗,在0比3輸給塞爾維亞後,全隊上下人心惶惶。



眼看小組出線,僅剩最後一次機會。


中國女排卻遇到了,奪冠呼聲最高的對手——


巴西隊。


作為16年奧運會的東道主。


巴西在08和12年兩屆奧運會上,累計拿到6塊金牌。


其中2塊,都由巴西女排貢獻。


那年,從巴西總統迪爾瑪手上,接過第一棒火炬的,也是連續4屆參加奧運會的時任隊長法比亞娜



此刻的巴西,舉國上下,對巴西女排三連冠的呼聲,基本達到了頂峰。


在比賽入場時,遍及整個球場的巴西觀眾,都在對中國女排呼喊著:


「Go home!」(滾回家吧!)


不過,咱們的國家隊,當時也確實沒啥底氣。


畢竟倒著推回去,中國對戰巴西的戰例是——


18戰0勝。


果然,第一局一開場,信心爆棚的巴西隊就把我們打蒙了。



作為當時的主教練,郎平倒非常冷靜客觀:


「第一局基本上每個階段,(巴西隊)都領先十分吧。


這兩個隊伍(實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然而第二局開始,中國隊把狀態不佳的主攻手惠若琪,換成了巴西隊完全不了解的劉曉彤。


比分被中國隊牢牢追緊,擅長打順風局的巴西自亂陣腳,發球和扣球接連失誤。


在對局的賽點,郎平用掉最後一個暫停布置戰術。


最終,主攻手朱婷以一個漂亮的後攻扣球,擊敗巴西。


這場比賽的對局,中國女排3勝2負,爆冷獲勝!



16年奧運會的女排4強,非常戲劇性。


最後留下的,剛好是中國女排所在B組的4支隊伍。


換句話說,中國女排想要拿冠軍,就要擊敗之前所有打敗過我們的對手。


這話反過來,也當然能講。


就像荷蘭隊,在半決賽賽前高興地說:


「哇塞,中國隊是我們可以贏的隊伍。」


這話,被場邊中國女排的助理教練吳曉雷聽到了。


他轉過頭就是一句:


「我們中國隊,從不在同樣的對手上輸第二次。」



氣勢上不能輸,但這次的荷蘭隊優勢也不少。


首先,他們是一支新組建的隊伍。


對方球員的資料,我們掌握的十分有限。


另外,他們的戰略部署非常針對。


每一次發球不加掩飾、不計失誤,全都瞄準我們的核心主攻朱婷。


荷蘭隊咋就這麼一根筋?


因為他們的主教練古德蒂,正是朱婷所在土耳其瓦基弗銀行俱樂部的王牌教練。



對方教練對我們的核心進攻點知根知底,這還不算完。


身為郎平的迷弟,古德蒂還是創造過73場比賽連勝紀錄的傳說級後浪!


紀錄片的第二集,講中國對戰荷蘭,名叫《絕戰》。


彈盡糧絕的「絕」。


同樣作為超一流的主教練,古德蒂與郎平棋逢對手。


幾場比賽下來,雙方教練頻頻叫停。


你方換下球員,我方立馬跟緊,戰局一度十分膠著。



前兩局,雙方的分差從沒超過二分。


僅是這兩局比賽,中國跟荷蘭就整整耗了一個多小時。


賽後的發布會上,郎平總結:


「人快死了嘛,所以你那精神狀態也不一樣。」



用她的話說,年輕的荷蘭主教練古德蒂,最後也是累得四仰八叉。



第四局的決勝局,作為新晉黑馬,荷蘭隊接連換下2名主攻,一名二傳。


但最後,比賽還是在隊長惠若琪的扣球中結束了。


別看塞爾維亞這個國家,一直不太平。


在16年里約奧運會的塞爾維亞女排,可是被人稱為國家隊裡的最強配置。


在小組賽中,面對塞爾維亞強勢的進攻和跳發球。


連被譽為「下一個郎平」的朱婷,都被打得直搖頭:


「感覺他們確實是很強......太強了。」



面對小組賽被打成3比0的成績,女排姑娘們反倒不慌。


畢竟塞爾維亞,幾乎從沒拿過大賽事的冠軍。


只要拖住節奏,肯定是塞爾維亞隊心態先出問題。


而且塞爾維亞,並沒有在賽前租借場地,搞熱身訓練。


這就讓塞爾維亞隊員的狀態,起伏不定。


最後兩個球,塞爾維亞發球失誤,全隊瞬間軍心渙散。


最終,中國女排以3比1的成績,拿下了裡約奧運會的冠軍!



說到這,我猜有人一定會跳出來嫌棄:


害,什麼寶藏紀錄片,不就是會借敵人的強大凸顯獲勝的艱難嗎?


可別這麼想。


《星耀徵途》讓我真正欽佩的地方,是它能借比賽,構建起整個女排團隊的人物群像。


對陣荷蘭時,保證整個後排防線的女排隊長惠若琪,16歲進入國家隊。


從2011年開始,就一直在女排打主力。


年紀輕輕就能被國家隊看中,說明她有天資。


但在惠若琪口中,自己卻是球技最差的那一個。



球技不夠,拼命來湊。


惠若琪有一個外號叫「拼命三郎」。


它的由來,是2010年的一場比賽——


當時肩部已經受傷的惠若琪,硬是堅持不下場。


結果,沒過幾分鐘,她趴在地上就再沒起來。


到醫院一檢查,肩部魚唇撕裂了一大半。



這次手術,惠若琪的肩膀裡被打上了鋼釘。


記者連忙追問:


「打了幾顆?」


「七顆。」


回答時,惠若琪臉上的從容,讓人本能的有些害怕。


那年她19歲。



2015年,惠若琪在世界盃賽前,突然被檢查出室性心動過速。(心律失常的一種)


醫囑上說的明白:


「要想繼續打排球,必須立即手術。」


那天,惠若琪黯然離隊,隊友丁霞卻突然追了上來。


丁霞說:


「我們爭取把你的賽服帶到領獎臺上,第幾我不保證,但我們爭取站上去。」


手術之後,惠若琪想儘快調養歸隊。


可命運又向她開了玩笑:


第一次手術不成功,必須再動一次刀。


最終,惠若琪還是作為隊長,出現在了16年的奧運會上。


歸隊時,她剛做完心臟手術三個月。



倫敦奧運會時當過的隊長魏秋月,在拼命上同樣不甘示弱。


在16年的比賽中,她的膝蓋軟骨已經完全抹掉。


從訓練開始,到正式比賽。


每周醫生都要往她的膝蓋裡,打三針藥物潤滑液。



裡約國家隊的替補接應楊方旭,在此前與義大利的比賽中半月板斷裂。


在與荷蘭隊的半決賽前,膝蓋已是需要開刀的她,打了封閉就直衝賽場。


荷蘭隊盯緊朱婷猛錘的戰術,也是靠她才打開了僵局。


所幸,在這場比賽中,楊方旭沒有再添新傷。



除此之外,還有雙腿韌帶都撕裂過的徐雲麗,腎積水依然硬挺的張常寧。


女排姑娘們似乎經常忘記,照顧自己的身體。


因為她們只在乎,能不能在有限的職業生涯裡,多打幾場打比賽。


心理上的壓力,其實往往比身體上的傷痛更難熬。


賽前訓練,一直不在狀態的丁霞。


曾因為被選中去裡約,徹夜失眠。


凌晨給家裡打電話,緩解壓力。



平時不愛說話的朱婷,也因為比賽失利,偷偷躲起來流淚。


《奪冠》中提到,郎平給朱婷發的安慰微信,其實真實發生過。


「她就是習慣自己解決問題,什麼事不要麻煩教練,不要影響隊友。」



這是郎平的原話。


而前面提到的惠若琪和徐雲麗,也經常因為反覆傷病,感到焦慮,看不清未來。


但就算再焦慮,再痛苦。


來到郎平面前,大家都會把內心的波動,完美地掩藏起來。


隊員們都知道,總教練的壓力比誰都大。


為了給女排姑娘們,爭取更好的訓練條件。


競聘總教練時,郎平曾許諾:


15年帶領中國女排回到世界第一梯隊,


16年拿到奧運會世界前三。


這裡我才意識到,郎平在荷蘭賽後說「人都快死了」,並不是開玩笑。



除了女排隊員和主教練,《星耀徵途》塑造的「群像」還有很多。


比如,全力配合,準備接替郎平的教練安家傑;


聲稱女排進入前四,就把撒了氣的排球,用嘴吹滿的女排陪練李童;



用軟體實時記錄比賽,24小時隨叫隨到,協助郎平分析對手情況的袁靈犀(後與魏秋月結婚)


從女排隊員,到女排領隊,完全把自己嫁給中國排球的賴亞文......


中國女排不僅只有郎平和可愛可敬的姑娘們。


還有領隊、整個教練團隊,甚至是協助教練的陪練和助理。



她(他)們面對再強大的對手,都從不退縮。


哪怕身心俱疲,也從來都不灰心,不放棄。


我們常說的女排精神,其實源自一個互相影響、互相成就整體,去掉其中的哪一位都不行。


在《星耀徵途》的最後一集。


攝製團隊突然當起了婚慶攝像,記錄下魏秋月與袁靈犀在奧運會中,收穫的愛情果實。



正當我開始琢磨,拍這有啥用時——


上臺做證婚人發言的郎平,突然一個不小沒忍住哭腔。


這是全片150分鐘裡,郎平流淚的唯一一個瞬間。


也是完全沒有頒獎儀式,沒有慶功宴,沒有呈現任何外界對中國女排褒獎的《星耀徵途》——


唯一一個,完全脫離賽場的殘酷,僅有喜悅和溫情的場景。


在說完百年好合、早生貴子之類的客套話之後。


因為現場都是女排人,站在一旁的惠若琪,又不可避免地提了一下——


一對新人,在國家隊時的努力和付出。



最終「鐵榔頭」的眼淚還是沒止住。


郎平嘴唇顫動著,說:


「恭喜魏秋月和袁靈犀,在奧運會上獲得冠軍。」


相關焦點

  • 滿分,給中國女排,也給《奪冠》
    這有點讓人想起郎平在回到國家隊後實行的「大國家隊」計劃,多招募隊員,在面對不同打法的隊伍時通過調整隊員搭配來拿出不同風格的參戰隊伍,是同一種思路。它不僅使用了非常體育化、甚至是專屬於女排這項運動的電影語言,更在這種體育性之外,形成了自己的一種美學。
  • 我喜歡女排姑娘,但我不喜歡這部《奪冠》
    》是一部板上釘釘的「國民級電影」。》選取了三場賽事,分別是:1981年女排世界盃奪冠,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戰美國隊,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1/4決賽,並試圖以這個令人振奮或惋惜的關鍵時刻為線索,串起三代人的「女排冠軍夢」。
  •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影評:到底什麼是女排精神?
    因為他們相信,女排會贏,那會帶給他們無限的自豪。02慢慢地,我開始理解,「中國女排」像是一種信念,烙在了那一代中國人的心裡。但是競技體育是殘酷的,一個運動員在奪冠之後被捧得越高,在失敗時就跌得越慘。漢城奧運會顆粒無收後,曾經的體操王子李寧,被人戲稱體操「王」子。中國女排也逃不出這個命運。自 1986 年之後,近 20 年無冠。人們似乎漸漸失望了。
  • 評論│大火燒穿「代表隊」和「綠執政」真相
    圖/讀者提供 桃園「旭富製藥」發生大火造成一死一傷,也讓生產線報銷,大量庫存付之一炬。諷刺的是,今年四月,蔡英文還因該公司生產奎寧原料親自到訪,但大火後衛福部忙著切割,說奎寧對新冠肺炎「療效不太好」,所以沒影響。原來,當初所說的「製藥代表隊」,只是虛話一場。 蔡政府標榜的「防疫代表隊」,曾紅極一時,如今逐一破功。
  • 女排精神究竟是?它過時了嗎?讓《奪冠》來證明
    它值得!所以你說「女排精神」是什麼?那就是「死都不怕」的韌勁兒,最終才換到了那一座座獎盃。此後,中國女排四個字,成了無數人的燃點。一提起,群情激昂,鬥志滿滿。而此後,中國女排不負眾望,豪取五連冠(1981年,世界盃奪冠;1982年,世界女排錦標賽奪冠;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奪冠;1985年,世界盃奪冠;1986年,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奪冠。)
  • 「奪冠」簡單說兩句
    「奪冠」我強烈建議你在選擇影院時,一定要選擇影響效果好的。因為這部電影更多配樂非常出色,畢竟是由梅林茂負責的(代表作《花樣年華》、《十面埋伏》、 《一代宗師》)效果非常棒。女排,尤其是中國女排。對於60、7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沒有一個人會陌生,特別是女排精神,那可是他們當時最為讚譽的精神之一。他們觀看後的體驗肯定要比我這20來歲的小孩來的多且來的深。
  • 中國女排再奪三項「世界冠軍」!這三項戰績,入選金氏世界紀錄
    中國女排是中國三大球項目中,奪取「世界之最」最多的項目了,從1981年到現在,已經為國人奪取了10個世界冠軍,可謂是戰績彪炳。前進之路,永不止步!從今天起,中國女排可能又要多出三項「世界冠軍」了,再獲殊榮。
  • 誰來定義「假新聞」?所謂的「真相」是…
    網絡的盛行、媒體的轉型,驅使我們進入「不顧真相、忽略事實」的「後真相時代」,不但衝擊了「新聞」的定義,也顛覆我們對「假新聞」的理解。
  • 《奪冠》:「女排精神」的傳承與延展
    ,講述「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也終於得以上映,以最為「陳可辛的方式」娓娓道來中國女排橫跨近四十年的歲月浮沉。沒錯,因為它所講述的故事,是女排這項運動陪伴著幾代中國人的難忘回憶;它所表達的主題,是近三十年來女排傾注給國人的體育精神,甚至是時代精神。
  • 《中國女排》不夠好,但我還是要挺它
    「優缺點都很明顯」可以概括的。「郎平傳」。第二場,「承」。1981年,女排世界盃決賽,中國對戰日本。注意場上郎平的那一句「有什麼球儘管傳給我,我負責砸過去」,這一句話,砸出「鐵榔頭」的稱號,也砸出郎平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 看完電影《奪冠》:我們需要的是這種女排精神
    在郎平的指導下,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連克強敵巴西、荷蘭、塞爾維亞,又一次拿到了世界冠軍。它曾經在那裡,它總有一天還會回來。「靈魂」能賦予一部電影新的立意和高度。有些電影看過了,也就看過了,你很難想起它要傳達給你的東西。因為它沒有魂。《奪冠》這部電影是幸運的,它天生就和「女排精神」融合在了一起。但同時,這也是極富挑戰的,因為需要一個好故事,需要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講故事的方式,來將這個精神自然地傳達給所有人。陳可辛導演做到了。
  • 長城五星女排紀念酒榮耀上市
    「奪冠」的榮耀。此次限量發售的長城五星女排紀念酒從設計理念到產品品質,從每一個細節都展現著五星與女排精神的高度契合。1981年首次世界盃奪冠:中國女排在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中經過艱苦奮戰,以七戰全勝的戰績擊敗各路勁旅,首次奪得世界冠軍,由此開啟中國女排十度奪冠的勝利徵途。
  • 二刷《奪冠》,這個世代的女排精神可以「自私」一點
    主旋律片子裡,最喜歡的應該是《無問西東》,雖然它在豆瓣上評分並不高,網友們也是吐槽連連,但我喜歡《無問西東》裡那股對「良知」的堅持。不論是哪個年代,每代人都會遇到現實利益、現實主流價值觀,與最本質的「良知」之間的碰撞。齷蹉骯髒的事情不是沒有,有的人滿肚子大國情懷,有的人兒女情長。比起偉光正的主旋律,人類的七情六慾更美。跑題太遠,話說回來《奪冠》。
  • 我們的孩子,「不需要」「女排精神」?
    只是,如今的我們,越來越不相信「女排精神」了。 這樣的聲音充斥在我們身邊:「如今的孩子,才不需要什麼「女排精神」。拼的是爹媽,爹媽的能力、財力,決定了孩子的上限。」 「現在的孩子,求著他上課已經很難了,還指望他課後自覺刷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 電影《奪冠》鞏俐演繹女排精神,關於排球,這些英語你會用嗎?
    等了快一年,《奪冠》終於上映了! 40年,從首奪世界冠軍到奪得第十個世界冠軍, 中國女排幾經沉浮卻始終不屈不撓。 「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
  • 解密「江南命案」真相
    由於涉案的臺灣「情報局」汪希苓局長、胡儀敏副局長與陳虎門三人,為了維護臺灣的利益,都一肩扛起了所有的責任,不願說出「江南命案」的真相,所以坊間這麼多說法,都只能追真相到汪希苓為止,無法「往上發展」,連當年的軍法審判也是以汪希苓為了「私怨」,才下令槍殺劉宜良(筆名丁依、江南)為理由,作為終審的依據結案,使得這件發生在33年前的事件,至今仍然充滿疑雲,很難令人信服。
  • 電影《奪冠》 看完後才知道什麼是女排精神
    >從1981年奪冠到2016年奪冠的故事,跨越時間線比較長,這條時間線主要是圍繞郎平來講述。大概就是郎平在1981年奪冠,然後在執教美國隊在2008年打敗中國隊,中國隊經歷了五年的低谷,郎平在2013年回到中國執教並對中國女排進行改革最終率領中國女排在裡約奧運會奪得冠軍。
  • 短評|小英不願面對的真相
    最近空汙問題引發社會關切,「一個臺灣,兩種空氣」,「臺灣越往南部平均壽命越短」,甚至細懸浮微粒PM2.5的專有名詞,都成熱議話題。
  • 《奪冠》不是「郎平傳」,那是什麼
    《奪冠》不是「郎平傳」在郎平身上,長著一個時代的脈搏01《奪冠》濃縮了當代中國人的三十年燃情歲月。戰日本、克巴西的經典賽事重現,很難不讓放映廳裡熱血昂揚。因為它講述的故事,是幾代中國人始終不滅的記憶;它描繪的主題,是三十年來中國人無法忘懷的精神:女排這個項目,凝聚了幾代國人的魂魄。從這個角度說,《奪冠》稱得起是一個「國民電影」。
  • 「美心大小姐」伍淑清獲「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評選」提名
    「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評選」日前公布候選人名單,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中華基金中學創辦人伍淑清入選,成為21位候選人中唯一一位港人。伍淑清獲「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評選」提名。(網站截圖)香港回歸後,伍淑清致力於香港和內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積極增進香港青年對中華歷史和文化的認識。組織青少年赴內地交流學習百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