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張明:美元與黃金,未來何去何從?

2020-12-27 騰訊網

黃金絕對不可能重新充當全球儲備貨幣,金本位制的時代已經消失,對金本位制的念想,按照凱恩斯的話來說,是「野蠻的遺蹟」。其他國際貨幣目前又沒有能夠取代美元的能力。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儲備貨幣的選擇不是選擇更好的貨幣,而是在一些不太好的貨幣中選擇看起來相對較好的那一個。

註:本文為筆者接受《中國外匯》圓桌論壇的書面訪談,感謝主持人鍾偉教授提出的富有洞見的問題。文章尚未發表,謝絕轉載。

問題1:進入2020年以來,尤其是疫情在美國的蔓延以來,美元指數大起大落。先是美聯儲為應對疫情推出寬鬆政策,以及美國股市在較強的財政貨幣刺激下呈現V型反轉,美元指數相應走強。7月以來,儘管美聯儲將寬鬆政策至少延續到2020年底,但美元指數仍在7月單月大幅下行。美國大選似乎對美元指數也有影響。兩位如何看待年內美元的可能走勢?

張明:美元指數年初為96左右,在今年3月一度攀升至接近103,最近跌至93上下。目前來看,短期內美元指數走勢仍有不確定性。壓低美元指數的主要因素包括:疫情二次反彈導致美國國內復工復產受阻、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可能繼續弱於預期;美聯儲仍在實施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抬高美元指數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範圍內經濟政策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指數仍有可能繼續上升,目前中美經貿摩擦、美國國內大選、英國脫歐進程、中東地緣局勢等均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作為避險貨幣的美元仍然可能獲得追捧;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也會增強美元作為反周期貨幣的吸引力。從中長期來看,從2008年啟動的這一波美元上升周期可能已經到達拐點,今年3月的103將是本次美元牛市的第二個頂部。我認為,未來美元指數大概率會步入中長期熊市,但下行過程可能充滿著曲折。今年下半年不排除美元跌破90的可能性,但再往下跌(例如跌破85)的概率很小。

問題2:近年來黃金似乎在持續走強,尤其是近期國際金價突破了2000美元/盎司,對此存在許多解釋因素,有的說是黃金ETF交易所致,有的說是國際避險情緒上升所導致,有的說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聯儲的量寬政策和超低利率政策所致。有的說是美國經濟和股市有二次回落風險所致。也有的說是近期美元走勢疲弱放大了黃金上升的勢頭。兩位覺得黃金如此強勢的決定性因素何在?

張明:在去年四月份,我在平安證券發布過一個報告,題為「為什麼我們當前看好黃金?」從那時到現在,黃金價格上漲了大約40%。過去一年多時間黃金價格表現如此強勁,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場避險情緒上升。中美摩擦、中東局勢、美國大選等因素都在加劇市場的避險預期。當然,今年自疫情爆發以來,由於主要發達國家央行均實施了前所未有的極度寬鬆貨幣政策,這加劇了市場的中長期通脹預期,這是今年以來推高黃金價格的第二個因素。推高黃金價格的第三個因素則是今年3月以來美元指數的回落,迄今為止美元指數下行已經10個點左右。最後一個原因則是投資與投機性力量的驅動。當黃金價格已經開始快速上漲後,大量投機性資金會通過黃金ETF等渠道增持黃金資產。目前黃金價格已經創出歷史新高,未來波動性必然會顯著增強。因此,投資者切勿加槓桿追高黃金。不過,黃金價格仍有震蕩上升的可能性,已經持倉的投資者也沒有必要完全清盤。

問題3:美元和黃金的關係,似乎逐漸升溫,人們閱讀國際著名投資大行的相關研報時,不難發現一些新說法,例如將金價走強和美元地位聯繫起來,以美元地位的弱化,黃金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強化,以及地緣政治安全衝突等掛鈎,這些討論似乎是以往不多見的。黃金強勢,是曇花一現,還是隱含著國際貨幣體系出現一些裂痕?

張明:黃金絕對不可能重新充當全球儲備貨幣,金本位制的時代已經消失,對金本位制的念想,按照凱恩斯的話來說,是「野蠻的遺蹟」。貴金屬充當貨幣永遠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通貨緊縮壓力(也即規模固定的貴金屬無法持續滿足快速增長的實體經濟交易需要),事實上比特幣也是如此。當然,目前很多國家對美元感到失望,這不僅是美國完全按照國內需求制定的貨幣政策對其他國家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負面溢出效應,而且是因為川普政府越來越拒絕為全球範圍提供公共產品。但反過來看,其他國際貨幣目前又沒有能夠取代美元的能力。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儲備貨幣的選擇不是選擇更好的貨幣,而是在一些不太好的貨幣中選擇看起來相對較好的那一個。在新冠疫情後,如果全球產業鏈真的發生區域化的現象,那麼這有可能加快多極儲備貨幣體系的形成,例如美元區、歐元區與人民幣區。

問題4:面對黃金和美元的變化,需要我們謹慎思考這是短暫的市場波動,還是中長期的趨勢?如果屬於前者,那麼中國是否可以不變應萬變?如果屬於後者,那麼中國應當如何應對?適當增加央行黃金儲備或改善外匯儲備結構?關注SDR等計價支付工具的使用?推動人民幣匯率機制更靈活,以及人民幣更便捷廣泛的國際使用?

張明:我認為,美元指數的震蕩下行可能是一個中期的趨勢,而黃金價格的上漲則可能是短期的市場波動。對於中國央行而言,的確可以考慮適當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例如適當增持歐元、日元與英鎊的比重。事實上,如果中美經貿摩擦全方位加劇的話,美元與人民幣的有效匯率可能雙雙下跌,而作為第三方的歐元區、日本、英國的匯率可能上升。我並不認為中國央行有顯著增加黃金儲備的必要性。當然,如果有可能,中國央行可以與其他國家一起推進SDR的國際使用,不過這不是中國央行能夠完全控制的。因此,對中國央行而言最好的做法,一是在對短期跨境資本流動保持合理管理的前提下,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自由浮動;二是沿著新的「三位一體」思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大力發展人民幣作為大宗商品交易計價貨幣的職能(例如上海人民幣計價原油期貨交易);大力推進國內金融市場向外國機構投資者的開放;在周邊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線大力培養對於人民幣的真實需求。

相關焦點

  • 【首席視野】中國社科院張明:美元與黃金:未來何去何從?
    我認為,未來美元指數大概率會步入中長期熊市,但下行過程可能充滿著曲折。今年下半年不排除美元跌破90的可能性,但再往下跌(例如跌破85)的概率很小。問題2:近年來黃金似乎在持續走強,尤其是近期國際金價突破了2000美元/盎司,對此存在許多解釋因素,有的說是黃金ETF交易所致,有的說是國際避險情緒上升所導致,有的說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聯儲的量寬政策和超低利率政策所致。
  • 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下半年美元貨幣跌破90的可能性...
    「美元在疫情最高峰時上探到103,最近明顯回落到93上下,我預測,今年下半年美元貨幣跌破90的可能性比較大,但再下探到85的概率比較低。」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張明在由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財經》和《財經智庫》承辦的「2020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如此表示。
  • 中國社科院張明:未來15年國內收入再分配力度會明顯加大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中國社科院張明:未來15年國內收入再分配力度會明顯加大中新社包頭12月8日電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表示,「十四五」規劃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了出來
  • 社科院張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進入升值新周期了嗎?
    張明: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要預測短期匯率波動,需要找到一個好的參考指標。我們發現過去幾年,中美利差變動並不是預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的一個好的參考指標。對預測短期匯率波動而言,美元指數是比中美利差更好的參考指標。從2018年到現在,美元指數走強,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美元指數走弱,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未來美元指數可能步入長時段下行周期,但由於當前的國際環境極其複雜,美元指數在下行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波動性;在特定情況下可能還會有比較明顯的反彈。從短期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依然具有不確定性。
  • 張明不再兼任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將繼續在社科院工作
    來源:東方財富網3月31日,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在社交媒體上發表離職感言,「從2020年3月起,我已不再兼任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不過截至發稿前,該離職感言已被刪除。對於下一站,張明向證券時報記者獨家回應,繼續在社科院工作。
  • 張明:2021年中國國際收支何去何從?
    主持人:鍾偉 《中國外匯》副主編、北師大金融學教授 受訪者:張明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問題1:2020年中國外貿表現不俗,尤其和「一帶一路」經濟體和東亞周邊經濟體的外貿往來增長較好,有力地支撐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兩位如何評價2020年的中國外貿?
  • 社科院張明:新基建可提高中國經濟潛在增速 應由市場力量主導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社科院張明:新基建可提高中國經濟潛在增速 應由市場力量主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張明。在眾多新基建方向中,張明指出,那些契合了未來中國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助於幫助我們塑造國內經濟大循環和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新基建發展速度會比較快。例如能夠參與未來五到十年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幫助中西部地區補短板等五個方面的新基建,將最有發展前景。
  • 《南方都市報》張明專訪:2021年的全球與中國經濟
    「如果說過去幾十年,我們更多的是通過開放來促改革,那麼未來我們可能會以改革來促開放」。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錯綜複雜的2020年即將結束,張明用「疫情、衰退、動蕩」歸納今年世界經濟形勢的三大關鍵詞。而展望2021年,環球經濟存在哪些確定性?風險資產價格將出現怎樣的場景?
  • 張明:明年V型反轉存在不確定性 中國將迎來新一輪區域一體化
    12月10日,由金融界主辦的第五屆智能金融國際論壇暨2020金融界領航年度盛典在京召開,百位金融業大咖齊聚一堂,就金融行業的數位化轉型發展、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領域的應用、公募基金大時代、養老金融的未來等話題進行深入務實的探討交流。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出席並發表了主題為《發展新格局 共贏新生態》的演講。
  • 社科院張明:重災國拐點已現 中國經濟全年增速有望達2.5%以上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張明來到了第22期央企智庫沙龍暨第2屆五礦經濟論壇的現場。8月26日下午,他帶來了一份兩百餘頁的PPT,細數後疫情時代的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走向,圈出金屬商品價格的市場信息,這與其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的身份相關。
  • 智庫專家預見2021丨張明:下一年全球與中國經濟預測
    近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說過去幾十年,我們更多的是通過開放來促改革,那麼未來我們可能會以改革來促開放」。  錯綜複雜的2020年即將結束,張明用「疫情、衰退、動蕩」歸納今年世界經濟形勢的三大關鍵詞。而展望2021年,全球經濟存在哪些不確定性?風險資產價格將出現怎樣的場景?
  • 「張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未來面臨較大不確定性——2020年上半年...
    如圖3所示,除2020年1月初至1月21日,以及2020年5月15日至5月30日這兩段時期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與美元指數走勢之間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特徵。這意味著,當美元指數走強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傾向於走弱。反之,當美元指數走弱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傾向於走強。
  • 張明:202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破6嗎?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8日電 題:《張明:202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破6嗎?》 作者 張明(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2019年底至2020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由6.9762上升至6.5249,升值了6.5%。同期內,人民幣對CFETS籃子匯率指數由91.39上升至94.84,升值了3.8%。
  • 【首席視野】社科院張明:全球金融動蕩下的中國債券市場發展
    截至2020年4月15日,與2019年年底相比,美國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17.6%,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了58.0%,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由1.92%下降至0.63%,英國LBMA黃金價格上漲了13.5%,美元指數則由96.4上升至99.5。不過,美國股市的上述跌幅顯著低估了3月份美國股市的慘烈波動。
  •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明:應慎言人民幣升值新周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明在大會上做了主題為《中國國際收支與人民幣匯率的最新變化》的演講。其中,張明提出了三個結論:第一、近年來,中國國際收支出現了經常帳戶順差顯著收窄、非儲備性質金融帳戶餘額在順差逆差間頻繁交替、誤差與遺漏項持續大額淨流出等新特點。這些特點的變化既與國內外經濟的結構性變化有關,也與中國央行資本管制的變化有關。
  • 中國社科院張明:展望2021年的世界經濟——V型還是耐克型復甦?
    鳳凰網港股|本文為筆者(張明: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接受《中國外匯》圓桌訪談的書面回復,感謝鍾偉教授提出的富有洞察力的問題。問題1:新冠疫情使得2020年的世界經濟更添變數。人們期待在2021年能出現經濟復甦。一些國際機構預測明年發達經濟體GDP增速在4%以上,新興經濟體則將增長約6%。相較於2020年可謂V型復甦。
  • 張明| 全球金融動蕩的下一站?
    在這輪動蕩的最高潮,市場上一度爆發了流動性危機,出現了股票與國債齊跌、原油與黃金齊跌的罕見局面。而隨著主要發達經濟體陸續出臺了新一輪非常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市場上的流動性危機已經緩解,避險資產價格開始回升,風險資產價格持續暴跌的局面已經切換為雙向波動的局面。  那麼,由肺炎疫情引發的全球金融動蕩是否已經結束了呢?
  • 3個月暴漲3500點美元跌至27個月新低緣何冰火兩重天
    此外,隨著美元指數的持續疲軟,亦有分析認為將利好黃金的再次上漲。短期內來看,黃金價格仍有一定上升空間。美元指數進入熊市,未來仍有望波動下行美元指數8月已累計下跌1.24%,創五年以來最大8月跌幅,也是自2017年以來月線持續最長的連續下跌。
  • 中科院張明:202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破6嗎?
    2021年1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了6.5,進入了6.4的區間。目前已經有觀點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望在2021年升破6.0。要對202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勢做預測,首先需要理解,2020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顯著升值的原因是什麼。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原因之一,是美元指數顯著下行。
  • 「解讀」張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以內促外」
    中國未來要實現內外循環相互促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經略好「一帶一路」,其中關鍵節點是經略好東協。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可能是未來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的一個必由之路。本文系第一財經記者對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張明在上海舉辦的倫敦政經——牛津中國論壇2020上所作演講的報導,文章來源於「第一財經」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