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而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市治所在地),在謫居黃州期間,蘇東坡雖然在仕途上處於人生的谷底,在文學創作上卻一舉登上北宋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的高峰,在人生處世上成為後世文人的典範。處在人生谷底,蘇東坡是如何對待的?學習蘇東坡谷底登峰的秘訣,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意義。
學會排遣內心積鬱
蘇東坡在黃州,之所以能在其人生谷底反彈起跳而登峰,第一個秘訣就是知道如何排遣內心積鬱。稍對蘇東坡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生於公元1036年的蘇東坡,於公元1057年喜中進士,並有幸得到張方平、歐陽修等前輩的讚賞和關照。而後,又逢朝廷開制試,在一、二等空缺的情況下,取為三等,從此踏上仕途。首先到陝西鳳翔在其父親友人陳希亮手下任職。官職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然後回四川老家,為其父蘇洵丁憂。丁憂期滿還朝時,正值「王安石變法」(熙寧新政)肇始。蘇東坡不贊成變法的一些激進措施,讓老百姓未受益反受害,他便自請外任,遠離是非之地。但東坡的不滿在言語和詩文中也有些流露,於是被言官何臣等人羅織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蘇東坡因此而被貶至當時的下等州黃州。
被捕之前蘇東坡是湖州太守,不到半年的光景,卻從朝庭重臣,一下子成為了欽犯;從一方長官,一下子成了布衣;從日理萬機的官員,一下子成為了不許籤書公事的閒人。應該說,蘇東坡之前可謂路平步闊,基本還算順風順水。可被貶到黃州後,一下子就迭入了谷底。這種人生落差,對於蘇東坡來說不謂不大。蘇東坡來到黃州後,滿腹惆悵、抑鬱和彷徨,這是不言而喻的。這種心境,在他填寫的《卜算子·定惠院寓居作》詞裡,表述得比較充分和真實: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中所寫的心境,正是蘇東坡初來黃州時的心境。應該指出的是,蘇東坡被貶黃州是他人生最慘痛的遭際,其影響是巨大的、深切的。何以解憂?唯有自我調整、排解。蘇東坡的辦法是:首先出世為人,入世做事。一面經常到安國禪寺,與繼蓮大和尚談佛說禪,安心禪道,修身養性,調適心態;一面積極參與黃州的社會公益活動,用自己的仁心善舉,去調整和排除內心積鬱。
蘇東坡到黃州後,聽說了當地有溺死女嬰的惡習,積弊嚴重,深感觸目驚心。他不能袖手旁觀,坐視不管。一方面,他利用私人關係給鄂州太守朱壽昌寫信,想借官府的力量和行政手段來禁止此陋習;另一方面與黃州本地讀書人及安國禪寺繼蓮大和尚一起商討對策,成立民間救助機構。蘇東坡當時生活困難,一家人口眾多,薪奉微少,但他仍帶頭捐錢十千。不論此次善舉的結果有多大成效,單是在蘇東坡當時那種境遇和心情下,能有如此大愛的舉動,足以說明他是一位無私慈愛的人,一位令人敬仰的人。這樣的人不會長久沉浸於個人的不幸之中,不會因私利而一蹶不振。
在黃州遭遇疫情時,蘇東坡想方設法救助患者,獻出了向好友巢谷討要的"聖散子"藥方,「救活無數」。蘇東坡這些仁心善舉,使得他有了「出世為人,入世做事」的處世心得。從而使他自己的心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脫和愉悅,以排除些內心的積鬱。
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隔三叉五地到安國禪寺坐禪,與繼蓮大和尚交談、對弈。因黃州安國禪寺與黃梅四祖寺、五祖寺相隔不遠,且黃梅五祖寺乃天下佛教禪宗祖庭。所以,黃州安國禪寺受五祖寺禪宗學說的影響非常之深。蘇東坡到黃州安國禪寺靜坐參禪,對佛教禪宗的禪悟,感受很深。他曾說,到安國禪寺參禪洗浴,不只是學到了靜思,不只是除卻了身體上的汙垢,更重要的是,洗滌了靈魂上的汙垢,得到了深切的感悟。有一次,蘇東坡與繼蓮大和尚一起品茶談禪。繼蓮大和尚不經意地問蘇東坡道:「公有愆乎?」蘇東坡不假思索地答道:「有之。無之。」繼蓮大和尚又指著身旁的竹林,問道:「公見林乎?」答曰:「有之。無之。」繼蓮大和尚朗朗一笑道:「公心之鬱,釋也。」
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親近自然、親近山水,去得最多的地方,當數黃州東坡赤壁。這裡是傳說中的「三國周郎赤壁」,蘇東坡或站立磯頭,靜觀江水東去,發思古之悠情;或泛舟赤壁之下,體驗人生飄忽起伏;或設几案於赤壁亭榭,飲酒品茶,靜享大自然的恩賜;或攜友牽朋,踏荊攀巖,探幽徑奇險,感受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艱難。他想到很多:曹操、孫權、劉備、周瑜、孔明,還有橫江而去之鶴影、如泣如訴之簫聲、揖予而問之道士,以及山間之清風、天上之明月、峨眉山之積雪等等。
蘇東坡在黃州赤壁所見、所聞、所思、所悟,無不使自己大有「憑虛御風,遺世獨立」之感。並且生發出許許多多的感悟來,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人生如夢」。人生如夢般美好,人生如夢般短暫,人生如夢般逝而不可追回,人生如夢般可遇而不可求,人生如夢般時而轟轟烈烈,時而悄無聲息……黃州赤壁真地讓蘇東坡對塵世間的一切,看透了、想轉了。從而真正得到了安身之所、安心之所、安神之所,具備了隨寓而安的生活態度。東坡的這些感悟,進一步使自己深層次地排遣了內心之積鬱,情不自禁地發出「此身安處是吾鄉」之感喟。
一任煙雨平生,坦然吟笑前行
蘇東坡之所以在黃州,真正實現了從蘇軾到蘇東坡的人物嬗變,真正走出了他的人生谷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排遣了內心的抑鬱和愁懣,認知了自己的人生本真,確立了正確的人生態度。對於這一點,蘇東坡在他所填寫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詞中,得到了較為充分、較為真切的體現。公元1082年,是蘇東坡謫居黃州的第三年。這年的三月初七,蘇東坡在朋友陪伴下,到黃州東南三十裡的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其他人很狼狽,獨蘇東坡自在灑脫。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雨,蘇東坡對人生的本真有所感悟,填寫了這首《定風波》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笑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豁達、大度、樂觀,是蘇東坡所填寫此《定風波》詞的主調。在這首詞中,蘇東坡表達了自己對自然、對人生本真的看法,更表達了自己的處世態度。在蘇東坡的眼裡和心裡,大自然有風有雨有陰晴,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每個人的人生道路,如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風有雨有陰晴的。天有不測風雲,路有平坦坎坷,山有高峰低谷,水有平靜狂濤,人有順利曲折,都是很自然的。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各種變化和不測,在順其自然中適應,在適應自然中調節心態,此乃智者所取所為。正因為蘇東坡對人生的本真有如此認知,所以他能做到「俯仰自適天地,榮辱笑寫人生」。他對自己的遭際無所畏懼,心裡定了風波,自然十分坦然。這就為蘇東坡在其人生谷底反彈起跳,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眼見河水西流,自信能創奇蹟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即公元1082年農曆3月初,蘇東坡相田遇雨而受風寒,得了臂疾,慕名到蘄水(今浠水)麻橋,請名醫龐安時(字安常)為他看病。龐以針療,幾天病癒後,與龐安時到蘄水清泉寺遊覽。蘇東坡見寺前一條河流,不同於我國大多數河水向東流之常態,而是由東向西南流去,便有感而發,填寫了一首《浣溪紗·遊蘄水清泉寺》的詞: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短短42個字,卻較為詳盡地記錄了他的所見、所思、所感、所悟。此時的蘇東坡不甘於年暮無為,不甘於風吹雨淋,不甘於附俗平庸,而是即使遭遇挫折也要有所作為。蘇東坡在清泉寺看到了不一般的自然景象:由於我國的地質結構西高東低,一般的河水都是由西向東流,而清泉寺門前的河水則是由東向西南流去。這種奇特的自然景象,使蘇東坡頓起好奇之心,並引發了他對自己人生的思考。
「門前流水尚能西」,說明人世間什麼樣的奇特現象都有,人生中什麼樣的奇蹟都是可以創造出來。這就使得蘇東坡不得不以一種憤慨的語調設問:「誰道人生無再少?」然後又立即作答:「門前流水尚能西。」這一問一答,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流水尚能西,那麼人生就會有再少。不要自艾自怨,「黃雞催曉白,鏡裡朱顏失」,「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徒發自傷衰老之嘆。這是蘇東坡看到清泉寺門口河水向西流後的感慨。由此,蘇東坡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轉向了對夙願的嚮往和追求,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告誡自己也是告誡世人,「休將白髮唱黃雞」。
在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即公元1082年農曆3月之後,蘇東坡創作了豪放派的開山立派之作《念奴驕·赤壁懷古》;創作了被譽為「二賦雙珠可夜明」的《赤壁賦》《後赤壁賦》,成就了文壇上獨樹一幟的蘇賦(又稱文賦);創作了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詩帖》。蘇東坡勤奮寫作,寄託情懷,筆耕不輟,才思泉湧。據不完全統計,在黃謫居4年零4個月裡,蘇東坡共創作了詩詞文賦札750多篇(首),幾乎是平均1天半就有1篇作品問世。同時還留下了「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蜜酒」等美食80多種。
千載時光易逝,斯人精神永存。我們不難發現,蘇東坡遭遇挫折時,會採取積極舉措,排遣內心積鬱,會一蓑煙雨任平生,坦然吟笑前行,更相信河水能西流,人生時時能創奇蹟。順境與逆境是人生的常態,身處逆境,借鑑蘇東坡的做法,相信我們也能漸漸豁達坦然。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