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天水美食,最為出名的多為麵食小吃,有呱呱、涼粉、涼皮、漿水面、甜醅、清真碎面、打滷面、攪團等。不僅種類繁多、樣式豐富,而且味道香美,辛辣酸甜,樣樣齊備,很容易喚醒吃貨的胃口。天水人的飲食口味傳承了秦人,以麵食為主,兼容了川人和晉人的酸辣。天水地方美食的顯著特徵是口味濃鬱、厚重。下面小編就整理一些最能代表天水特色的美食給大家,看之前請自備紙巾,以免口水外溢……
1天水呱呱
呱呱,是天水的一種特色食品。無論是寒風驟起的嚴冬,還是烈日當頭的盛夏,總有那紫紅色的呱呱在攤點出售,食客往來不斷,生意格外紅火。天水呱呱品種繁多,以原料區分有蕎麥呱呱、冰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等。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是蕎麥呱呱。製作方法是先把隴南盛產的蕎麥粉成蕎珍子,入水浸泡、加工,取其澱粉,然後將澱粉加水入鍋,用小火燒煮,直到鍋內形成厚厚一層呱呱時,方可取出裝入盆內加蓋,經過回性,即可食用或上市。天水呱呱的吃法也比較獨特,先將呱呱撕成小片,再配上辣子油、芝麻醬、芥末、醬油、食鹽、食醋、蒜泥等調料即可。如果說西北人喜食酸辣,那麼天水呱呱可是典型的辣味小吃。若初食者,面對滿碗流紅的呱呱,定會咋舌、冒汗。而當地人尤喜以呱呱為早點,一些男士幾乎「不可一日無此君」。天水呱呱歷史悠久,相傳在西漢末年隗囂割據天水時,呱呱是皇宮裡的御食。隗囂的母親塑寧王太后,對呱呱特別嗜好,每隔三日必有一食。到了東漢,隗囂兵敗劉秀,投奔西蜀的公孫述時,御廚逃離皇宮,隱居天水,後在天水城內租起一間鋪面,專門經營呱呱。天水呱呱就這樣留傳下來了。
2蕎面涼粉
天水涼粉品種繁多,風味各異,製作考究,佐料獨特。用蕎麥製成的涼粉柔軟滑爽,用豌豆製作的涼粉晶瑩透亮,還有用扁豆、粉面等製作的涼粉。其中用蕎麥製作的涼粉工藝複雜,風味俱佳。蕎麥涼粉是先把蕎麥碾成蕎珍子,去衣後,把蕎珍子用手工碾成粉末,放在清水中浸泡,然後用馬尾編織的細籮過濾,濾出的精華部分入鍋用溫火熬煮,熬成稀粥狀後舀入盆中。冷卻變得軟硬適宜時,即可食用。食用時,可削成長條形薄片,也可用專用的「撈撈」撈成長粉條狀,盛入碗中,調入油潑辣子、芝麻醬、醋、醬油、芥末、蒜泥、精鹽、花椒麵等佐料,吃起來往往使人食慾大增,胃口大開。
3清水扁食
在地處天水市東北的清水縣城,扁食作為當地居民早餐中最受青睞的小吃,其選料考究,烹飪過程複雜,入口滑爽,風味獨特,在全國其他地方早餐中絕無僅有。清水扁食又因清水居民中回族等少數民族居住較多,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有漢族的葷扁食和回族的素扁食兩種。漢族葷扁食的烹製分炒、包、煮、調四個過程,炒指的是炒大肉(豬肉)臊子。取上好的五花肉,起一釐米薄厚的長條,一刀一刀切成肉丁,配以鹽、醋、醬油、料酒等各種調料醃製片刻,再用慢火炒制,火候要掌握得不大不小,大則糊,小則無色;包扁食是先將機壓或手擀的面切成大小合適的梯形面片(飯店中多是壓面機壓制的面片),放一沓面片在手掌上,抓少許韭菜末,一折、一挑、一彎、一捏,變魔術般包成了耳朵狀的扁食;煮扁食也很講究,要煮的恰到好處,一般滾過兩水便可出鍋;調指的是將盛在碗裡的扁食澆上精心炒制的大肉臊子,放些許蔥花,調上油潑辣子、醋、鹽,一碗色、香、味俱佳的清水葷扁食便呈現在你的面前。與葷扁食相比,回族素扁食講究清淡味鮮,其烹製是用芹菜、蘿蔔、豆腐、韭菜等為餡,撈在碗裡配以豆芽、菠菜等,澆上一勺純胡麻油,調上辣椒、醋、鹽即可食用。清水縣東部的山門、秦亭等鄉鎮盛產大麻,當地群眾用麻籽仁和豆腐為餡所作的麻腐扁食尤為清水扁食中的珍品。「扁食」與「遍食」諧音,是人們寄希望生活更加美好,遍食天水美食之意,因此,逢年過節吃扁食已成為清水人民的傳統美食。
4天水麵皮
釀皮是天水市著名的地方風味小吃,天水各縣區的每條街巷都有賣麵皮子的小館、小攤,還有推車挑擔、串戶叫賣的。這種涼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熱天氣裡,最受人們歡迎,食用者非常普遍。麵皮是用麵粉製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將麵粉用涼水和成硬團,然後在清水中揉搓,這樣可以使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離。澱粉沉澱後,倒去清水,加放食鹼,調成麵漿,舀入平底盤上籠蒸熟,切成薄片,隨碗搭配。一碗黃亮透明的釀皮子,加上油潑辣椒、精鹽、醬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醬等調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豔味美、油濃汁足、涼爽利口、噴香解暑之特點。麵皮食法多樣,既可當主食,又可當菜餚,可涼可熱,四季皆宜,深受大眾歡迎。
5甜飯(八寶飯)
八寶飯又稱甜飯,張川人款待客人的飯桌上都會都這麼一道美食,也算是飯後甜點,香甜可口,入口即化的甜米和無味的果仁讓人垂涎欲滴。做法是將糯米在開水中煮成半熟後撈出,拌入白糖和勻。在碗中精心布上一層葡萄乾、綠櫻桃、紅櫻桃綠紅絲、大棗、蓮子、花生仁、核 桃仁、桔子瓣等,再把和勻的半熟糯米裝入碗中,上籠蒸熟。下籠後把碗中的米飯倒扣盤中,澆上糖汁,碗底的櫻桃、大棗、蓮子等露在表面,五顏六色,綿軟可口。也是回族的宴席上必備的一道菜,雖然目前酒店也會有這道菜,但最正宗最好吃的還是要在回族自己家的酒席上或者張川的一些特色飯店才會有!
6漿水面
漿水面是漿水作湯,加上蔥花、香菜等製作的一種麵條。天水城鄉人民十分喜歡吃漿水面。漿水面有清熱解暑、治療疾病之功效,可單獨作飲料。在炎熱的盛夏,喝上一碗漿水,會使人感到清涼爽快,又能解除疲勞,恢復體力。常食用漿水面還能治一些疾病,有高血壓的病患者經常吃些芹菜漿水,能起到降低和穩定血壓的作用。對腸胃和泌尿系統的某些病症也有一定療效。有的醫院用漿水配合藥物醫治燒傷,可大大減輕患者疼痛,取得顯著療效。漿水製作很簡單,一般選用鮮嫩的苦苣、苜蓿、薺薺菜等野菜或芹菜、蓮花菜、小白菜葉為原料,切成細條,煮熟後加上發酵引子,盛在瓷罐內蓋好,三天後即成漿水。將漿水燒開下面,再配以其它佐料,即成漿水面。
7酒醅
這是一種美味香甜、酒味甘醇的甜食品。天水人家家戶戶每年端午都會做這一道美味,將優質冰糖色白小麥在石碾上舂皮後,再簸淨、淘淨、煮熟、晾乾,放在大笸籮裡散熱,按季節掌握一定的溫度。用湖北、陝西名酒麴配合發酵一天兩夜(約36小時)後即可食用。發酵工藝以曲子為主,關鍵在於掌握溫度,發酵醅料四季放在木床上用麥草偎著,上蓋棉被,發酵時所反應生成的甜醅酒,可謂稀罕之物,不僅味道特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
8散飯和攪團
散飯用玉米等雜糧做成。先將水燒開,再把玉米或其它雜糧細細撒入開水中,邊撒邊攪,用溫火熬煮,待結成團狀即成饊飯,吃時配以天水風味小菜,清香可口。如果在碗中盛入清湯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鹽等佐料,再把饊飯放在碗中,用筷子夾成小塊,浸泡入味,這種吃法又叫天水攪團。清湯臊子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漿水、素菜、葷菜等,為天水城鄉調劑飲食的家常便飯。尤其在冬天,坐在熱炕上,吃一碗散飯,那是最幸福的事!
9甘谷酥油圈圈
在甘谷縣,有一道地方小吃——甘谷酥油圈圈,甘谷酥油圈圈是以精細白面為主料,用上等胡麻油配以各味香料,精工製作而成。其製作方法是將麵粉發酵,添加鹼水去酸,和以胡麻油,配上雞蛋,椒末,薑末,桂皮,精鹽等佐料,經過精揉細搓後,掐成劑子,並拉條,再揉成大小粗細均勻的環狀,形如微縮的救生圈,故又名「曲連」。它具有色澤金黃、香酥可口、油而不膩之特點,還具有耐存耐放之長處,即使在炎夏,存放月餘也是只幹不餿,常被人們捎給省內外的親朋好友。據傳酥圈圈是滿清時由城關蔣家莊一姓李的廚師創製成的。
10米黃
米黃又稱甜饃。用糜子碾米成面,適度發酵,入籠蒸熟,其塊如蜂巢,色如黃蠟,味甜可口,柔酥恰好,富於營養,長幼喜愛。天水有些地方以玉米面或蕎麥麵同法製作,例如清水當地會用玉米面做成,而當地人叫它「仙美面巴子」,風味獨特,口感不亞於米黃。
11鍋盔
鍋盔,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麵食,形狀為圓形,主要原料為小麥麵粉。有乾麵鍋盔和雞蛋鍋盔兩種。乾麵鍋盔用麵粉直接做成;雞蛋鍋盔用雞蛋和麵粉拌和製成。鍋盔既厚且大,入口酥嫩,口感細膩,便於攜帶,是出門旅遊、饋贈友人的佳品。天水鍋盔以張川縣的最為有名,也最為好吃。
12鍋鯫
在天水,有一種奇特新鮮的飲食,叫做鍋鯫、面魚,當地人稱為「蝌蚪」(天水方言讀為guo z叫,一音之轉),因形似小魚,蝌蚪,故雅呼之。外地人初到天水,見到此種食品,匪夷所思,往往都要一嘗為快。其實,「面魚」在天水是極為普遍的食品。無論城鄉,備受歡迎。
13豬油盒子
豬油盒是甘肅天水傳統的漢族名小吃。當地人都稱之為宮廷點心。它是在清代宮廷點心「豬油餑餑」的基礎上改制的。據說,清朝初期,隨著滿族人移居甘肅天水,豬油盒才慢慢地在天水傳開了。天水豬油盒製作工藝複雜精細,用料講究,經過烙、煎、烤綜合加工,所以具有酥脆鬆軟、滋味濃香、色澤豔麗、油而不膩等特點。天水是一座古城,古城的飲食自然也就有著它的細膩和精緻。天水豬油盒最早雖然來自於清朝宮廷的「豬油餑餑」,但在其後數百年的歲月裡,卻與天水當地的生活習俗有機融合,逐漸成為了天水人餐桌上的一種美味,成為了天水飲食文化中的一個新亮點,並多次被評為甘肅名小吃。和同樣冒著熱氣的呱呱一起,讓這座城市的早晨溫暖、閒適,充滿了明清時代的市井氣息
14漿水拌湯
漿水拌湯是天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漿水菜以苦曲、芹菜為最主,沸水燙過後,用特製酸水浸泡一天後即可。漿水拌湯是把蔥花過油後,將漿水菜倒入,熗到微沸,倒入準備好的麵粉小疙瘩,煮熟後舀出即可。漿水拌湯具有酸、辣、清香的口感,別具一格,入口回味無窮,有開胃健脾的功效,是天水人餐桌上最常見的湯品。
15天水肉夾饃
天水肉夾饃是用軟饃夾軟肉的一種快餐。軟饃選擇精製麵粉,發酵成起面以獨特的手工蒸烤成,既軟又柔。肉為大滷肉,以肋條肉為最佳。將肉切成片狀夾入饃內,灌注少許滷湯,柔軟可口,肥而不膩,味美醇香,老少皆宜。肉夾饃的滷肉配料採用多種原料,其中的湯則為陳年老湯,秘方從不外洩。肉夾饃在甘谷又叫卷子肉。
16清真碎面
清真碎面的做法與其它麵條的做法大致相同。不同處在於把面擀開後,不立即切,要晾成柔幹再切成菱形。面要擀得又薄又勻,切得又細又勻,切成的菱形小片長約 1釐米左右,形如雀舌,碼在盤中。也有人不稱碎面,而形象地稱為「雀(天水人讀雀為qiao)舌頭」。清真碎面的臊子非常講究,先把炒好的半生羊肉丁放進飯水中,用文火慢煮,等煮出香味來,再配入切成丁、粒與細條形的海帶、榨菜、雞蛋餅和蝦皮等,燴煮成香味濃鬱的臊子。食時,在煮好的碎面上澆淋上臊子,放上一撮香萊,調上醋、鹽、油潑辣子,味精等,香氣透鼻,令人食慾大增。吃清真碎面時,因面切得非常碎細小,配菜也隨其形以細為佳,故多不用筷子,而用湯匙。
17麻食
用麥粉和成軟麵團,每次掐一小點,用大拇指搓片後捲成一個個小海螺狀,在開水中煮熟,撈入碗中,澆上臊子,調入佐料即可食用。特點是入味、滑爽、易消化。還可做成炒麻食、燴麻食等。
18天水雜燴
把雞蛋蛋清和蛋黃攪勻,攤成薄餅。取鮮五花肉剁碎,放入鹽、粉面、花椒後拌勻,加在兩層薄蛋餅中間壓平,上籠蒸熟,切成條形,便做成夾板肉。以夾板肉為主,配以響皮條、丸子,澆上雞湯、撒上蔥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湯盆,量足湯多,葷素搭配,邊喝邊吃,不油不膩,味道鮮美。
19石佛掛麵
掛麵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方便、實惠、美味的快餐食品。我國掛麵製作歷史悠久,元代即有掛麵問世。天水掛麵以三陽川石佛鄉黃家莊、中石村、西石村所產的最為上等。因其油氣飽滿、色澤金黃,被人們稱為「金黃一品」。石佛掛麵所用麵粉全是製作者自己粉磨的當地所產冬小麥。製作掛麵要經過和面、揉面、上案揉壓、切條、搓條、纏條、上水箱、下箱、二次搓條、整條、上架、下架、切面、裝把等十幾道工序。石佛掛麵條形精緻均勻,黃亮美觀,口味純正,質量上乘,不僅為天水本地人所鍾愛,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而且遠銷蘭州、西寧、新疆等地,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20天水特色水果
說起水果,天水可謂是盛產各種水果,一年四季皆有新鮮可口的水果上市,其中最有特色的當屬天水大櫻桃、花牛蘋果、秦安蜜桃、天水葡萄、清水柿子等等……而天水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資源條件,讓各種新鮮的當季水果都貼上了獨有天水味道的特色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