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忽視孩子反抗期?小心養成「媽寶娃」,看看你家孩子是這樣嗎

2020-12-12 麗麗育兒達人

文/麗麗育兒達人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媽寶男」這個稱號吧。「媽寶男」是指總是聽媽媽的話,總以為媽媽是對的,以媽媽為中心的孩子。和年齡沒有關係,這類孩子大多沒有自己的主見,他們人生的每一步都由媽媽鋪設好,自己只要照著做就行了。研究發現,將來別認為是「媽寶男」的小時候大多都是個「媽寶娃」。

小亮一歲半以前還是一個乖孩子,基本都能夠聽從家長的旨意。可是到了兩歲的時候,這個小傢伙開始不老實了,媽媽說什麼他都反著看,不讓他碰的東西他偏碰。小亮的媽媽小孫是一個脾氣不太好的女人,看到自己的兒子敢於反抗自己了立馬就火冒三丈,對著小亮就是一頓說教。長此以往小亮變得越來越膽小,做什麼事情都喜歡躲在媽媽的後面,媽媽說讓他幹他才動,只要媽媽不說話他就不敢擅動。只要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情,小亮就開始大哭大鬧,看起來非常的軟弱,自己也不敢去嘗試新鮮事物。

「媽寶娃」也曾有的反抗期:「Terrible Two」

1·「Terrible Two」

英文中有一個單詞叫做「Terrible Two」,翻譯過來就是「可怕的兩歲」。說的就是孩子在1-3歲的時候會有一個反抗的時期。從兒童心理學的發展角度來看,孩子的逆反正是孩子成長的表現。孩子明確的意識到了「我」的存在,也意識到了「我」與別人是不同的。因此他們就通過自己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獨立的存在。

2·「我和爸爸媽媽不一樣,我有自己的想法!」

5-3歲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孩子的第一個反抗期」。這一時期,孩子會萌發自我意識,他們不再依賴爸媽給的思想,而是有著自己的想法。像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而我們大人卻偏要孩子吃。他們自然不會懂得不吃蔬菜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只要他們不喜歡的,就開始反抗爸爸媽媽強加給他們的。

3·孩子個性形成的萌芽階段

孩子到了反抗期的時候,對於家長的安排,會產生非常強的自我選擇性和逆反心理,常常說「不」。而我們家長已經習慣了那個被我們操控在手裡讓他往東不敢往西的乖寶寶,對眼前這個只知道頂嘴的傢伙當然要拿出我們大人的威嚴讓他們再做回那個聽話的乖寶寶。也就就是從家長萌生出這樣的想法開始付諸行動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就註定離「媽寶娃」不遠了。

精神分析心理學指出,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認為媽媽跟自己是一樣的。媽媽在這個時候也會充分發揮母性的光輝,對孩子進行全身心的照顧。三歲之後,孩子出現自我意識基本就不會再粘著媽媽了。其實這都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但是就是因為我們媽媽的不能接受,從而讓孩子慢慢的變成了「媽寶娃」。

孩子是如何修煉成「媽寶娃」的

1·寶寶已經長大了,但是你忽視了

寶寶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我們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了,可是我們媽媽卻忽視了孩子的這種成長,對待孩子還如嬰兒時期一般呵護備至。「母子一體」的關係一直持續著,孩子就會對媽媽的情緒變化十分的敏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媽媽開心起來,最常見的就是順從了,媽媽說什麼我做什麼,結果只能是錯過了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

2·媽媽無意識的對孩子進行打壓

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大,他們會產生自我的意見和想法。而孩子表現出來的這些可能和我們做家長的想法大相逕庭。為了孩子能夠乖乖聽自己的話,一些媽媽可能就會無意識的打壓孩子。不給孩子獨立成長脫離媽媽自我發展的機會。結果就導致孩子一直都在為媽媽做事情,喪失了自己的主見。

3·媽媽擔心會失去孩子的愛

當寶寶年齡更大一點的時候,他們依賴家長的就更少了。他們想要自己去探索,去冒險。可是在這個時候我們家長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只是覺得寶寶突然和自己不親了,甚至懷疑寶寶是不是不愛自己了。為了能夠使孩子在自己的掌控下,有些媽媽就會散發出自己的母性光輝,逼迫著孩子按照自己為他安排好的路去生活學習。以至於孩子漸漸丟失了自己的主見性,成為了「媽寶娃」。

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在其著作《夢的解析》一文中曾說,每個人都有依賴媽媽的時候,尤其是在嬰幼兒時期。但是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就應該變得獨立。如果孩子在上學的時候還沒有擁有自主意識的話,那麼孩子就會出現心理問題了,成為別人口中的「媽寶娃」。

正確引導孩子,避免成為「媽寶娃」

1·肯定孩子的做法

當孩子不想再被我們餵飯的時候、想要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即便是孩子可能經常把飯吃到地上,衣服扣子經常扣錯。這些都是孩子在學習中要經歷的過程,我們要鼓勵孩子,肯定他們的做法。這樣才能讓他們有更多的信心來獨立完成一些事情。

2·給孩子選擇

當孩子不喜歡收拾玩具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不同的選擇,一是媽媽收拾玩具,但是明天媽媽就不陪你出去玩了,二是自己收拾玩具,明天可以出去玩。這樣我們能夠充分的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來做選擇,同時我們也要告訴孩子收拾玩具是為了不讓他絆倒,為他的安全著想。

3·溫柔而堅定的遵守著原則

有時候孩子反抗媽媽的是一些不對的東西,比如媽媽說不讓他說髒話他偏要說。對於這種涉及到底線的問題,我們可以耐心的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說髒話而不是直接跟孩子強調結果。讓孩子明白了因果他自然就會遵守的。

兩三歲孩子的認知大多都來自我們成人對他們的評價。他們會認為我只要不按照媽媽的意思做事情媽媽就會說我是一個壞孩子。我只能按照媽媽的意願做事情,這樣我才能成為媽媽口中的乖孩子,即便以犧牲我的快樂為代價。孩子一旦有這樣的想法非常危險,我們平時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將來成為有主見的人。

你平時是怎樣跟你家孩子相處的呢?歡迎和我們一起討論交流~

相關焦點

  • 「孩子是我一個人的嗎」,寶媽哭訴揭示「渣爹」行為,害娃又坑媽
    「孩子是我一個人的嗎」,寶媽哭訴揭示「渣爹」行為樓上又傳來了寶媽的嘶喊聲,無一例外還是因為孩子的作業,這已經成為了他們家的生活日常。「我怎麼就生了你個豬腦子,這都第八遍了,還不會,天生你就不是上學那塊料,別在這氣我了」,伴隨著媽媽歇斯底裡的吼聲,孩子又哭了……「你就不能管管嗎?天天就知道玩手機,打那個破遊戲,這孩子是我一個人的嗎」,緊接著傳來了媽媽對孩子爸的控訴,從言語中能聽出這位媽媽已經抑制不住哭聲。
  • 一個高智商寶媽的「哭訴」:你們看看,我這孩子還「有救」嗎?
    要說一個女人什麼時候完成了真正的女人到寶媽的身份轉變,可能最關鍵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從炫耀自己變成了炫耀娃的功課了。孩子上學前,寶媽們關注的可能是孩子的飲食、健康、顏值,還有自己的生活質量,生活情趣。這一切當自己的孩子上小學的那一刻,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 別曬了,你家娃不優秀!寶媽經常曬娃遭人厭煩
    自己家的寶寶,自己喜歡,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自己覺得自己娃優秀,也無可厚非。現代信息社會每個人都有一部手機,隨時給孩子拍些照片,錄製一些視頻,記錄下孩子的生活,給孩子留下紀念,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有些寶媽們偏偏喜歡曬朋友圈,有這樣一類寶媽,沒事就曬,以曬娃為樂,吃飯曬一曬,遊玩曬一曬,換件衣服也要曬一曬,要是取得了什麼成績或者是增長了什麼技能,那就更是必曬無疑了。
  • 寶媽在朋友圈「曬娃」,惹好友吐槽: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看你家孩子
    可是就有一些人對於曬娃無法接受,這不前幾天我在網上看見了這麼一段記錄,有一個寶媽每天在朋友圈曬自己孩子的日常,然後就遭到自己好友的吐槽,然後我就忍不住進去看了看,結果是真的,要是我,我也反感。寶媽在朋友圈「曬娃」,惹好友吐槽: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看你家孩子王女士懷胎十月,終於把孩子生下來了,當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間,王女士就有了曬娃的想法,她曾表示對於孩子的成長,我一點也不想錯過。
  • 寶媽朋友圈曬娃,一天發個不停,朋友怒懟:「你家孩子並不好看」
    看著親朋們的評論,麗麗更開心了,有時一天發四五條,最多的時候一天能夠發八九條曬娃朋友圈,甚至達到了刷屏的程度。這天麗麗在翻看評論的時候卻看到一位老同學同學評論說「你家孩子並不好看,能不能不要天天發了」,看到這可把麗麗氣壞了,然後就刪掉了這個人。結果接下來麗麗還是繼續天天發,明顯的評論點讚都沒有以前那麼多了,等到麗麗的媽媽跟她吐槽:「我一打開朋友圈啊,都是小外孫的臉!」
  • 為什麼不建議孩子看小豬佩奇?這位寶媽告訴你答案,太真實
    文|秘籍君當媽之後,每次一開打視頻軟體,觀看記錄裡都是各種動畫片。而小豬佩奇,更是這代孩子標配的動畫片,但是前兩天跟幾位寶媽聊天,有一位寶媽憤憤不平地說:「真心不建議讓孩子看小豬佩奇,太心累了。這位寶媽緩緩了緩又說:「自從女兒看了小豬佩奇,我們全家人都改姓『豬』了,公婆是豬爺爺和豬奶奶,我跟老公是豬媽媽和豬爸爸,全家都要配合她玩動畫情景模擬遊戲。演得不投入,還要被小丫頭嘲笑是頭笨豬。」聽完這位寶媽的答案,其他寶媽也紛紛附和,太真實了。
  • 寶媽嫉妒父子的親子時光,但孩子終究要長大,父愛能給娃更多力量
    周末組了個局,和閨蜜說好一起去參加一個活動,但是閨蜜家寶寶(楠楠)要上早教課。她為難的說,最近娃和爹的關係不是很融洽,擔心孩子不跟爸爸。我建議她先和楠楠溝通一下,看孩子是什麼反應。閨蜜和娃說,''媽媽明天有點事,不能陪你去上早教課,爸爸一個人帶你去,好嗎?等你們下課回來,媽媽在家等你''。
  • 孩子夏天蹬被子不光是熱,娃不會說你得會看,3大原因寶媽別忽視
    02娃踢被子不光因為熱,還可能是以下原因,寶媽快給孩子「對號入座」一、寶寶生病了,寶媽要細心觀察,如果寶寶出現這些小動作,可能是身體不適的信號。咬指甲小時候,寶寶是通過嘴來探索世界的,寶媽們可以不必過於擔心這個問題,如果過了三歲,孩子依舊十分喜歡咬指甲,請寶媽們注意一下,寶寶可能是缺鋅。
  • 「孩子又不好看,幹嘛天天曬」,寶媽頻繁曬娃被吐槽,引網友熱議
    實在這種年頭的起點是好的,不過寶媽發孩子的照片在朋友圈也要考究技巧,不要讓本人的頻仍發圈遭人厭棄,那樣就不太好了。「你家孩子又欠好看,幹嘛還天天曬?」寶媽朋友圈頻仍曬娃被吐槽小琳有了孩子以後,關於寶寶的喜好的確是無法言喻,通常非常稀飯做的工作即是翻開手機對著孩子拍拍拍,本來朋友圈略顯文藝的畫風,當今也全造成了萌娃。而每當小琳看到有親戚朋友點讚批評,心裡都是無比的高興的。
  • 寶媽吐槽娃像「胡巴」,看到孩子的「長相」,網友:去醫院檢查吧
    前言孩子出生之後,很多父母看孩子是越看越喜歡,於是就想要在網上曬娃,讓大家看看自己的孩子,父母這樣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自己的孩子,是怎麼看都好看的,但是也有一些父母在曬娃的時候,卻是在吐槽自己的孩子
  • 「別發了,你的孩子真的很醜」,寶媽曬娃到朋友圈,好友忍不住了
    文字/梅媽編輯/梅媽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自從孩子出生之後,家庭中就仿佛多了一個小天使一樣,不僅出現了很多從未有過的歡樂,還帶來了不少趣事。尤其對於新手父母,孩子更是怎麼看怎麼喜歡,這種心理作祟也就免不了要曬娃。小張就是一位愛曬娃的90後寶媽,自從孩子出生之後,她每天都沉浸在擁有孩子的喜悅之中。
  • 寶媽朋友圈「刷屏曬娃」,遭吐槽:你家娃真不好看,別天天曬了
    現在人們都講究優生優育,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娃,就為了能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因此孩子剛一出生,就成為全家人的焦點,尤其是寶媽們,孩子就是他們的全部。尤其是一些平時就喜歡曬朋友圈的寶媽,生了娃後更是不得了,可能全職在家帶娃有些無聊,便愛上了曬娃。
  • 孩子犯大錯還不自知?了解「破窗效應」,不要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錯是要受到懲罰的,但是只要你有悔改之心,那麼一切都還來得及。孩子為什麼會犯大錯?1、父母的忽視孩子對於什麼事情是錯誤的是不能去做的,他們心裡並不知道,孩子只會把這件事當作是惡作劇。除非父母及時地引導孩子,告訴孩子不能犯錯,不然的話小錯就容易變成大錯。
  • 陪孩子睡覺,寶媽們可能要經歷的幾大尷尬事,真是心酸又搞笑
    如果讓寶媽們說說自己在自家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尷尬或者比較搞笑的事情,寶媽們能給你說幾個小時還說不完。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的小腦袋裡都在想著什麼,大人可是很難猜透的。今天我們要談論的話題和孩子的睡眠情況有關,那就是寶媽們在陪孩子睡覺時,已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的一些事,其中不乏尷尬的、心酸的,還有搞笑的,看看下面這些事情你家孩子都有嗎?
  • 「生娃後我每天都在後悔」寶媽的話看似招恨,卻引無數人贊同
    她聽了忽然就哭了起來,說:「生娃後我每天都在後悔,這個孩子好像是我一個人生一個人養一樣。老公說他要上班,怕上班沒精神,晚上睡客廳。婆婆說自己老了,熬不了夜,讓我自己的孩子自己帶。我身體還沒恢復,天天累得都不想活了。」「生娃後我每天都在後悔」寶媽的話看似招恨,卻引無數人贊同。
  • 「趕緊生個娃,孩子我幫忙帶」,寶媽剛坐月子,婆婆翻臉不認人
    因為小劉的事業正處於上升期,於是她就跟丈夫商量著晚點要孩子,丈夫也答應了,但沒想到婆婆卻開始整天催促。有一次去婆婆家吃飯的時候,婆婆就稱:「趕緊給我家生個娃,孩子以後我幫忙帶。」不知道這是第多少次聽到這樣的話了,丈夫卻從來都不幫小劉說話。
  • 寶媽帶娃花10元吃海底撈,曬「妙招」後惹怒網友:不嫌丟人嗎?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雖然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上升,但是有些習慣形成已久,難以改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薅羊毛」了。這種佔小便宜的行為在生活中很是常見,例如身邊一些人逛超市時將試吃品當飯吃,有時候不僅自己這樣做,還帶著孩子一起。久而久之,孩子也漸漸養成了愛佔便宜的習慣。
  • 寶爸抱怨:憑啥我媽帶孩子倒貼,你媽帶娃就得付工資啊?
    有一個寶爸偷偷抱怨著:為啥,我老丈母娘來帶孩子,媳婦就讓我準備工資,到了我媽帶孩子時,她一個字不提,還總是摳搜我媽兜裡那僅有的養老金?那都是不解和委屈啊。當然,發出來的東西,網友看了,保證有人給回復。當然這些留言,也引起了廣大寶媽們的吐槽。
  • 寶爸帶孩子有多糗?有把娃放在電腦桌的抽屜裡的,你家那位呢?
    媽媽們來吐槽奶爸們的帶娃囧事,果不其然,爸爸們的「光輝事跡」一個比一個沒有最囧,只有更囧!不過,面對媽媽們「撲面而來」的吐槽控訴,也有奶爸大呼不服。不如大家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給他們評評理吧~先來看媽媽們吐槽前三的狀況,你能猜得到是什麼嗎?麻麻不在家,寶寶餓著肚子眼巴巴地等著爸比來投喂,沒!想!到!爸爸學藝不精,連自己都餵不飽!
  • 「看看你媽,怎麼這麼笨」,在孩子面前數落對方,後果全是孩子抗
    而且你也應該自己學著整理書包了,自己的東西肯定還是自己最清楚,讓媽媽整理書包,下次還會遺漏。」老師聽見孩子這麼說,不免有些生氣。等孩子回去上課後,老師把古女士拉到一邊說:「康康媽媽,剛才孩子說那些話應該也是受到了別人的影響,比如他爸爸,我建議您和孩子爸爸說一聲以後別這樣說,給孩子做了壞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