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錯是要受到懲罰的,但是只要你有悔改之心,那麼一切都還來得及。許多的小孩在犯了錯之後,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容易出現犯了錯之後不會去改正,小錯釀成大錯。
小甜現在還沒有到上幼兒園的年紀,她的父母本來想帶著她上早教課,可孩子不喜歡去,小甜的父母很寵溺孩子,孩子說不想去那就不讓她去。於是平時小甜在家裡都是奶奶照顧著,父母去上班。因為經常待在家裡,小甜沒事做就容易發脾氣,性格特別暴躁,奶奶給她餵飯,她就偏不吃,喜歡吃零食。
對於小甜的這些壞習慣,父母也不怎麼去理會,覺得孩子有她的自由·,管太多孩子肯定會不開心。然而有一次,讓小甜的父母都震驚了,小甜在家裡玩耍的時候,到了中午奶奶過來餵飯,小甜有點不開心,後來一生氣竟然直接打了奶奶,還咬了奶奶一口,都咬出血了。問她為什麼這麼做,她就說奶奶很煩。在不知不覺中,小甜竟然逐漸成了一個小惡魔,犯的錯誤也越來越大。
孩子為什麼會犯大錯?
1、父母的忽視
孩子對於什麼事情是錯誤的是不能去做的,他們心裡並不知道,孩子只會把這件事當作是惡作劇。除非父母及時地引導孩子,告訴孩子不能犯錯,不然的話小錯就容易變成大錯。
比如孩子一開始可能只是和同學小吵小鬧,一旦沒有人制止了,他內心的小惡魔就會覺醒,促使著他去做出更加嚴重的行為,孩子這時再和別人發生衝突,他可能就會動手打別人。
2、到了反抗期
到了反抗期的時候,孩子自己本身就會變得很叛逆,不想服從自己的父母,也不願意聽別人的使喚。孩子會根據自己的意識去做事情,比如不服從父母的話,故意在外面玩很久才回家,這都是在試探著父母的底線,父母的底線放得越低,孩子的行為就會越大膽。
對於孩子犯錯這件事,父母要平靜看待,既不能孩子一犯錯就打孩子,也不能說視而不見,因為小的犯錯多了,容易引起「破窗效應」,小錯就會逐漸演變成大錯。
破窗效應是什麼?
破窗效應其實反應了人的一種心理,就是如果有一扇窗戶破了一個小洞,不及時的把這個小洞修補好,那麼窗戶就會越裂越大。孩子犯小錯,父母不注意,那麼就會引起孩子的「破窗效應」,小錯釀成大錯。
那父母該如何改掉孩子的壞習慣?
1、及時溝通
當看到孩子有咬手指,或者是別的壞習慣,有的父母他們可能就會直接忽略,認為這些壞習慣影響很小,沒有必要整天和孩子說,這樣也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沒有必要。一旦父母有這種思想,孩子的這些小小的壞習慣很快就會根深蒂固起來,繼而演變成更大的壞習慣。
因此只要發現了孩子有什麼不良的壞習慣,父母都應該及時的溝通。溝通不是說過去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立即改正自己的錯誤,溝通是指父母要告訴孩子,為什麼這件事不應該做,對他有什麼影響,這其實運用的就是BIC反饋。
針對孩子的行為,說給孩子聽,這種行為會對他有什麼影響,接著說會帶來什麼嚴重的後果。不強迫孩子去改正,但是要告訴孩子嚴重性,如果強迫孩子改正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
2、不打罵孩子
不要隨便打罵孩子,打罵教育是最不可取的一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孩變得更加的叛逆,或者是變得自卑。要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不一定是要打罵才行的,還有很多別的方式。比如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做好一名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孩子。
3、培養好習慣
小的壞習慣會因為破窗效應變成大的壞習慣,而小的好習慣也會因為破窗效應,變成大的好習慣。孩子只要能夠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逐漸他就會養成更多的好習慣。
如果覺得一個好的習慣很難養成,那麼父母可以把習慣拆分,拆分成孩子幾乎不費力氣就可以完成,等到孩子下意識每天都會去做這件事的時候,再來加大難度,最後一樣可以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大的好習慣。
就比如運動這件事,孩子不能堅持每天運動,那父母就只要求他每天原地跳繩五次,這對於孩子來說幾乎是沒有挑戰的,既然沒有挑戰那麼就沒有理由拒絕,等到孩子養成了每天跳繩的習慣了,這時父母就可以和孩子說接下來你需要跳五分鐘,這時候孩子成功的機率會很大。
養成了好的習慣,孩子能夠從這個習慣中感受到更多能量,變得自信,漸漸地也就戒掉一些不良的習慣了。
本文由茜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