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丟三落四你會怎麼做?
這個問題問家長,很多家長會說,「孩子網絡東西,哪有什麼辦法?肯定要大人去送啊,能送就要送,不然孩子上課沒書看,天冷沒衣服穿,不得遭罪嗎?」
通常來講,每當媽媽越勤勞,孩子忘性就會越大,這是因為家長在孩子發生忘記帶東西這件小事的時候沒有及時糾正孩子,孩子越長越大以後,這個缺點也跟著一起擴大了。
對於孩子忘記帶東西這件事情,我的表叔有一個完全相反的經驗。
表叔有一個小女兒,孩子上小學的時候經常忘記帶作業帶課本,孩子只能打電話回家請求家長幫忙。有一次除了表叔,其他家長都不在家,表叔接到了電話才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丟三落四,要家長幫忙。於是他和家裡的大人們說好,和孩子約法三章,只給自己的孩子送三次作業,過了三次以後就不可以再麻煩家長幫忙了。
孩子一開始以為自己的爸爸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三次一過家裡人都不幫忙了,孩子在經歷過了一次坐立難安的經驗以後,就學會自己收拾書包了。
表叔說,「孩子的教育沒有小事,千裡之堤潰於蟻穴,說的就是同樣的道理。」這個道理我們在心理學上也稱之為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在教育中的使用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我們和這輛破車有很多共同點。
孩子成長的時候有很多小事都是不可以忽略的,小時候沒改正的小毛病也會隨著自己的成長而變的有破壞性。
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可見,一個微小的事件或變化,經過不斷演變放大,對其未來會造成極其巨大影響,或成為決定因素。
破窗效應帶給孩子「頹喪心理」
有錯誤不改,那麼孩子就會漸漸給這個錯誤讓道,降低自己的底線。孩子一開始的時候忘記了帶東西,這時候雖然自己的家長會責備自己,但是問題依舊可以解決。他們也不用為了自己的錯誤付出其他的代價,那麼孩子就會開始變得「沒有記性」。
一個國外的心理學者記錄下了自己的孩子在經歷破窗效應的一個長時間的心路歷程,開始,自己的小女兒被狗叫嚇到,其他人說,「原來你這個孩子害怕聲音啊。」
接著,孩子路過一條小溪,被打過來的一個水波嚇到,圍觀的大人說:「孩子你這麼害怕聲音啊。」
到最後,孩子在夜間必須要非常安靜才能夠入睡,否則一旦有聲音,孩子就會覺得「害怕」。
這是典型的頹喪心理,孩子在用消極的方式對抗自己的這種錯誤。沒有抵抗錯誤的勇氣,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就是「破窗效應」。
頹喪心理會使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度降低,當你一直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沒記性?」孩子就會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是一個沒記性的人。當孩子再一次忘記了自己的東西忘記帶了,那麼他們就會再一次加強自己的這個「沒記性」的標籤。漸漸的,忘記的東西會越來越多,第一次是筆,第二次是書,接著有可能整個書包都忘記帶了。
既然窗戶破了,那麼家長就可以嘗試補一下孩子的窗戶
俗話說:源頭不清下流濁。
學習破窗效應的原理,就是要讓家長從小事抓起,注意孩子的小失誤,學會見微知著不能放縱孩子的錯誤。
首先,家長要會發現孩子的窗戶,究竟哪裡破了。
孩子的缺點不會是獨立出現的,往往在家長發現孩子身上有缺點的時候,孩子已經滿身都是缺點了。家長們不用著急想,這麼多缺點應該怎麼補,而是要想想哪一個缺點是目前位置對孩子危害最大的。
然後選擇對孩子影響最大的缺點修正。
當孩子同時有記性不好,愛亂花錢,喜歡玩遊戲不寫作業這三個毛病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選呢?當然是選擇改正孩子的學習態度,很多家長會發現,當孩子對學習上心了,其他的很多缺點同時也改正了。孩子寫了作業,那麼就會記著自己明天上課的時候該帶什麼書了,花錢也沒有時間花了,遊戲打得也少了。
這是因為孩子一旦放棄了消極抵抗,那麼就會轉向積極的一面,不會再逃避問題,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會自己批評自己,不會放任自己頹喪。
最後,及時給孩子反饋,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一個提醒,在事情還沒發生的時候有一個警鐘提醒孩子不要破罐子破摔,在要求孩子進步的時候也要給孩子及時的反饋。
結論:
中國古代有非常多的智慧的老祖宗,對於這種事情的認識一針見血,劉備就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的時候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可見,這種小習慣有大影響的理念是得到過廣泛認同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有缺點的時候,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在孩子成長的時候才能夠提醒他們懸崖勒馬,補好自己的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