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的「破窗效應」:父母越用心孩子越沒出息?

2020-12-23 騰訊網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我們收到了幾位家長的困擾——

「你說我養孩子夠用心吧,怎麼我家那個還是養成了一身臭毛病呢!」

「學鋼琴,結果譜子到處亂放,練的時候根本找不到……每次都得我提前給他準備好。」

「就連玩兒,他都能忘帶東西,去公園放風箏,結果光帶風箏不帶線……我一門心思盯著他,可這丟三落四的毛病還越來越嚴重了!」

大家一看就笑了,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還是有很多家長注意不到,正是因為自己事事太用心,孩子才凡事不上心。

有些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操心」裡,可能藏著一個大陷阱!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在治安好和差的小區。津巴多把停在治安差的小區的那輛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因為治安差、還「方便作案」,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治安好的小區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他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被偷走了。

這就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

也就是說,一樣東西如果遭到了破壞,且這個破壞沒有得到及時修復,那麼周圍的人就會不由自主受到前面那個破壞行為的縱容和示範,去模仿那個破壞行為。

破窗效應不僅在犯罪學中被應用,像我朋友一開始覺得孩子做事不上心是小毛病,一直幫他解決,最後導致孩子沒記性的情況愈演愈烈,也是破窗效應的表現。

1

西方有句民謠: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丟三落四這樣的小毛病,就像一個釘子,看似只是生活方面的壞習慣,無傷大雅。但深挖之後,其實已經影響了孩子的自驅力和責任心,放縱不管,會給孩子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

01自驅力不足

家長大小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自驅力的發展肯定會受到限制。

比如有的孩子從小都是家長包辦,上幼兒園,得老師幫忙穿衣餵飯,上小學,得家長幫忙記作業、督促完成作業……時間久了,他就會覺得這些事情都是「別人的事情」。

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注意力太不集中、金魚記憶,前學後忘、理解能力太弱、做事情沒有條理,等等問題。

02缺乏責任心

陷入破窗效應中的孩子,容易盲目從眾,消極地規避風險和責任,甚至明知道是錯誤的,卻還要堅持「別人能夠做,我就可以做;別人能夠拿,我就可以拿」的想法,不考慮應該承擔的後果。

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會採取逃避的方式——推諉、遷怒他人、找替罪羊等,甚至採取輕生等極端的逃避方式。

2

孩子上學後出現的大部分學習問題,都不是因為孩子愚笨,而是學前愛操心的家長剝奪了孩子自我驅動成長的機會,就像溫水中的青蛙,深陷其中還知道,等知道了為時已晚。

如何避免陷入其中而不自知呢?

01儘可能不要打破「窗戶」

這一點有點像「防微杜漸」,當孩子有壞習慣的苗頭時,就開始預防。比如怕孩子丟三落四,你可以一開始就給孩子建立制定物品清單的習慣。

每天寫完作業或者臨睡前,把自己第二天要帶的東西列一張表,按照表格一一找出,防止第二天落下什麼東西。

當列清單成為孩子每日必做的事,這會成為他的一個良好習慣,丟三落四的「窗」就不會被打破。

02及時修補「破窗」

孩子已經養成了丟三落四的習慣,怎麼辦?

我們的建議是:變「懶」一點。下次孩子再把什麼東西丟家裡,不要再急著給他送,讓他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他才會長記性。

03用正面事物代替不良信號

消除那些有信號意義的不良事物,用正面的事物來引導,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比如:

孩子不喜歡看書,家裡人可以先給孩子營造一個看書的氛圍:爸爸媽媽放下手機,專心看書;

孩子怕黑,可以告訴他:「魔法師已經在你的肚子裡種了一棵『勇敢』的種子,以後再也不用怕黑啦!」,等等。

相關焦點

  • 你越用心,孩子越無能?多少父母掉進了斯坦福「破窗效應」的陷阱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在治安好和差的小區。津巴多把停在治安差的小區的那輛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因為治安差、還「方便作案」,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治安好的小區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
  • 父母越上心,孩子越沒責任心?90%的家長要知道的「破窗效應」
    但相關實驗卻並不建議家長們這樣「盡責」: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洛克斯區。兩輛車的車牌都摘掉,把車頂棚打開。
  • 破窗效應:潛藏在心裡的危機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樣現象,當你在逛街時,會在某一個角落裡發現一小堆垃圾,如果此時你手中有用過的紙巾或吃完的零食袋,也會順手扔在那裡,並且沒有絲毫負罪感。久而久之,這一小堆垃圾就形成了一個大的垃圾堆。
  • 第一扇破窗是什麼?《破窗效應》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 心理學家直言:父母在這幾方面越「懶」,越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
    文|文兒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能讓他有出息。因此,讓孩子好好學習就成為了父母至關重要的事情。什麼事情都不要孩子做,只讓孩子好好學習。也總是想著孩子只要好好學習,比什麼都強。直到機緣巧合,聽到一個心理學家的講座,主講人在講關於孩子心理的時候說:父母在某些方面越「懶」,越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都是相對的,父母做的越多,孩子就做的越少,就會越消極。後來就聽心理學家的,慢慢放手管教孩子的「大手」,發現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提高不少。
  • 白巖松: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不妨善用「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說的是,在一棟樓裡有一面窗被破壞了,不去維修,慢慢地,會有越來越多的窗戶被破壞,這棟樓也會變得破爛不堪,成為廢樓。那麼,"破窗理論"又是怎麼運用到兒童教育上的呢?01白巖松: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 破窗效應: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孩子犯錯時,家長應及時「補窗」
    肯定要大人去送啊,能送就要送,不然孩子上課沒書看,天冷沒衣服穿,不得遭罪嗎?」通常來講,每當媽媽越勤勞,孩子忘性就會越大,這是因為家長在孩子發生忘記帶東西這件小事的時候沒有及時糾正孩子,孩子越長越大以後,這個缺點也跟著一起擴大了。對於孩子忘記帶東西這件事情,我的表叔有一個完全相反的經驗。
  • 孩子說謊之後家長們應該怎麼辦,「破窗效應」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都可能會說謊,著名教育家艾克曼就指出,無論你如何教養孩子,他們遲早會對你說謊,孩子越大,謊言越高明,而且當說謊得逞又逃過處罰後,謊話就會越來越多。所以當孩子出現第一錯誤時父母就要及時的糾正,如果第一次孩子得逞了,而父母還聽之任之,那就會出現類似破窗效應的現象,第一次沒有任何懲罰,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會認為這樣也沒什麼不可以。後期所犯的錯誤隨著年齡的增加也會越來越多。
  • 哈佛研究發現: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娃大腦越發達,父母別太勤快
    孩子可以說是每個父母心中的頂梁柱,撐起父母精神世界,而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也都很高,畢竟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沒有出息,因此家長對於孩子的培養也從未停止過,但是很多家長表示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地培養孩子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 原來就這是:破窗效應
    有的人在閒暇之際立flag、做計劃,一股氣列出十來個目標,比如今年要讀50本書,要減肥20斤… 目標多寡且另說,但就完成度而言,按以往的經驗看,估計還是只能用「不忍直視」來形容。
  • 《父母愛情》:越有出息的男人,這三個特點越明顯
    相信看過《父母愛情》的人都知道,劇中江德福就是這樣一個好男人,他雖然是一位軍官,但是他在家裡從來沒有軍官的架子,該做的事情還是會做,也從來不去抱怨什麼。不可否認,江德福是一個有出息的男人,把事業做到了他能夠做到的極致,把家庭也經營得很好。
  • 原來這就是:破窗效應
    1你混的不好,可能源於「破窗效應」先來看看什麼是「破窗效應」。在196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然後停放在不同的地方,一輛車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某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他將停在布朗克斯區那輛車的車牌摘掉,頂棚也給打開了,結果當天就被人給偷走了。
  • 「你為什麼把垃圾扔地上」-心理學十大效應之破窗效應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經進行過一項實驗,他買來兩輛一模一樣的跑車,拆掉跑車的車牌,把車頂棚打開。然後一輛放在一段乾淨整潔的街道上,另一輛放在髒亂的街道上。但是放在髒亂街道上的車就沒這麼好運了,很快的便出現了破壞者,有人去拆電瓶,有人去查看後備箱,而最終,這輛車被拆的只剩一個空殼子。破窗效應由這個實驗發展而來:如果有人打壞了建築物中一扇窗的玻璃而沒有維修,其他人就會因此得到暗示從而打壞更多的玻璃。最終,整棟建築物都回遭到破壞。
  • 哈佛大學研究: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娃長大越聰明,父母別瞎勤快
    哈佛大學研究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家裡越亂,就說明孩子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越高,而當今社會往往更需要這樣特質的孩子,將來也會更有前途。許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總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不是責怪就是罵,孩子將家裡弄得越亂,說明孩子的創造能力和想像力越強,大多數名人的家中都是亂糟糟的,比如孩子拿著枕巾當披風扮演超人,拿著枕頭當馬騎,這都是孩子創造力的表現。活潑的孩子長大了思維才會非常敏捷。
  • 職場生存法則之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又稱破窗理論,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196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 管理學破窗效應:教你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新一天新知識,學管理、用管理,在分享中學習,在學習中分享! 說到發生的事情,在社會生活中隨時都可能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一件事情的發生,他可能是往有利的方面發展,或者是往不利的方面發展。那麼當不利的問題發生的時候,我們怎樣去糾正和補救呢?那麼今天所了解的管理學定律——破窗效應,便是教你及時糾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的理論。
  • 原來,這就是「破窗效應」
    其實,用心理學來解釋,這叫做「破窗效應」。下面我就讓們走進心理學,探索「破窗效應」的奧秘。01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曾在1969年做過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
  • 孩子犯錯不管教,當心「破窗效應」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家長別不信
    孩子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可以用「破窗效應」來解釋。 「破窗效應」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菲利普津巴曾經做過一項實驗: 他把兩輛汽車停在兩個不同的地方,開始的時候,大家並沒有任何要破壞這兩輛車的意圖。於是,教授故意把其中一輛車的車牌摘下,把另一輛車的車窗打碎了。
  • 了解「破窗效應」,不要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許多的小孩在犯了錯之後,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容易出現犯了錯之後不會去改正,小錯釀成大錯。小甜現在還沒有到上幼兒園的年紀,她的父母本來想帶著她上早教課,可孩子不喜歡去,小甜的父母很寵溺孩子,孩子說不想去那就不讓她去。於是平時小甜在家裡都是奶奶照顧著,父母去上班。
  • 潘多拉的魔盒效應:父母越禁網,孩子越上網
    父母擔心孩子有網癮,採取了禁網措施:電腦設密碼,藏電腦,實在不行就斷網,電源控制器,控網程序,和孩子之間的鬥爭就像「貓和老鼠的爭鬥」,最後孩子在家裡不能上網了,就設法找其他上網途徑,網吧,酒店等。明明家的這種上網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父母越是阻止孩子上網,孩子就越喜歡上網,甚至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