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直言:父母在這幾方面越「懶」,越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

2020-12-22 小屁孩兒

文|文兒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能讓他有出息。因此,讓孩子好好學習就成為了父母至關重要的事情。什麼事情都不要孩子做,只讓孩子好好學習。也總是想著孩子只要好好學習,比什麼都強。在此之前,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優秀,生活也是一塌糊塗,什麼都不會做。

直到機緣巧合,聽到一個心理學家的講座,主講人在講關於孩子心理的時候說:父母在某些方面越「懶」,越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都是相對的,父母做的越多,孩子就做的越少,就會越消極。後來就聽心理學家的,慢慢放手管教孩子的「大手」,發現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提高不少。

心理學家直言:父母在這幾方面越「懶」,越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

「懶」於動手,不事事包辦,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父母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天天跟在孩子的身後幫忙收拾東西。有些孩子都十幾歲了,不說不會洗衣服,有時候連自己的鞋帶都不會系。書包都是父母收拾好,飯菜給準備好。孩子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呼吸活著以及學習,除此之外,任何事情都不用做。父母就是全方位的管家,照顧孩子的方方面面。

但是對於孩子並不是好事,因為他們總會長大,會離開我們的身邊。如果現在事事包辦,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做,那將來他又該如何獨自生活?連基本的小事都做不好,還會有什麼大出息嗎?所以說父母要「懶」於動手,不要事事包辦,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懶」於嘮叨,點到為止,不要一直跟他強調

總會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講道理,孩子不耐煩的聽著。身上的每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寫著對父母的抗拒。進而造成本來不會犯的錯,在父母的嘮叨之下,故意而為之。聽講座的時候,心理學家說,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超限效應」。說白了,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說一遍,他就明白了。如果一直說,就會讓他感到厭煩,就會故意跟父母作對。

機智的父母都是「懶」於嘮叨,知道點到為止,不會一直跟孩子強調。這也利於孩子自身的反省和自覺性的培養,如此,才會更有出息。

「懶」於陪讀,自己的功課自己完成

曾看過網友分享,說自己陪孩子寫作業幾年,被氣出病了,心臟做了支架。之後才明白,陪不陪孩子寫作業並不重要。很多時候,父母都把家庭作業的初衷弄混了,家庭作業是留給孩子,讓他們獨立完成的,是他們對當天學習知識的總結。如果父母過多參與,就會讓孩子形成心理依賴,自己不善於動腦筋。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要「懶」。自己的功課自己完成,而父母只需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懶」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更有出息。事事都替孩子包辦,他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有出息呢?

相關焦點

  • 《父母愛情》:越有出息的男人,這三個特點越明顯
    相比較之下,越是沒有出息的男人,更擔任不好丈夫和父親的角色。因為他們更沒有擔當,不懂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02.看《父母愛情》的時候,總能發現很多的「淚點」,也能找到很多的「笑點」。很多人都說,《父母愛情》這部劇,講的是我們自己的故事,因為你能夠從中找到很多和自己生活相契合的地方,也能夠在生活面對困難的時候,從中找到一點點面對的方法。從這部平淡卻又溫馨的劇裡,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實問題:越有出息的男人,這三個特點越明顯。
  • 教育心理學家盧勤:娃身上有這三個特質,日後能幹大事
    好習慣都是從小培養的,父母如果有精力,有能力親自教育孩子,還是很支持父母親自帶娃的,畢竟雖然老人能夠育兒經驗也比較豐富,但是在孩子教育方面卻比較有劣勢。父母多陪伴孩子,不僅能夠方便父母挖掘出孩子的天賦,而且足夠多的陪伴,也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增加,孩子以後也會成長得非常出色。現實生活中孩子有沒有學習天賦,智商和情商高不高其實都可以從孩子的一些行為舉止推斷出來。
  • 這三方面父母心腸越硬,孩子長大才越容易有出息,父母別捨不得
    與之一起帶來的是更大的競爭壓力,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把重心放到對於孩子的培養之中,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和之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們都十分的發愁。其實在對於孩子的培養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心疼和寵愛孩子。這樣反而會讓孩子陷入溺愛的沼澤之中,有時候對於孩子狠心一些。反而是好事。對於家長來說在對待孩子的這三個方面,心腸越硬,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父母可不要捨不得。
  • 別再勸孩子分享了,心理學家:越自私的孩子未來越有出息!
    是啊,分享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教給孩子分享。但是我們以為的並不一定就是科學的、準確的。心理學家表示說:那些越自私的孩子,未來當領導的可能性越大。為什麼這樣說呢?《芳華》這不影片評分很高,樂於助人的劉峰包攬了文工團大部分工作,大家有事兒都會喊劉峰幫忙,本該有大好的未來,可因為一次偶然他向文工團的林丁丁表白,並試圖牽手。「誰都可以有這個想法,但劉峰不行,他是典型呀!」林丁丁這樣想。
  • 長大後越沒出息的孩子,越喜歡發這3種朋友圈,你家孩子有嗎?
    現在很多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微信號,有的小學生都用微信和朋友交流,孩子的微信也是父母關心的重點對象,通過看孩子的微信朋友圈內容來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小的時候發點童言無忌的東西也不算什麼,父母只要及時給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即可,但是孩子初中高中到大學期間如果喜歡發這3種朋友圈,那就是思維有問題了。
  • 子女越有出息,越容易「斷香火」?專家解釋有道理,很現實又無奈
    我是DuDu的全能辣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知識,和你共同討論孩子成長路上的那些事兒。一直以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停留在高學歷、有出息上,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低學歷的孩子似乎在家庭中也很吃香。這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子女越有出息,越容易「斷香火」。曾經看過這樣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學歷高的女性普遍都在30歲以後生孩子,相應的學歷越高,生孩子就越晚。
  • 全家套路Jasper洗碗,應採兒感慨:父母越懶,小孩才會越勤快
    應採兒因此有感而發:「父母越懶,小孩才會越勤快。」 孩子能做的事,讓孩子來做,就算有難度,只要不危及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儘可能給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機會。 如此教育,難怪日本孩子從小就體現出超強的獨立性和忍耐力。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好,甚至還能經常幫父母分擔家務活。
  • 心理學家:越是沒有出息的底層人,越喜歡玩手機
    換言之,越是沒有出息的底層人,越喜歡玩手機,此言不虛。 該結果為相關研究,僅能代表一般的趨勢和共變關係,而不具有普遍的因果關係,因而並不是說低學歷導致了手機成癮,而是說學歷越低,手機成癮越嚴重。
  • 別不信,媽媽在這幾件事上越懶,養出的孩子就更優秀
    文|秘籍君什麼樣的媽媽養出的孩子更優秀,是勤快操勞的媽媽,還是懶惰粗心的媽媽呢?幹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主,自己拿主意,非常有主見,現在他們都成家了,把家裡管的井井有條,而且現在對大伯母也很孝順,所以現在村裡很多人都很羨慕大伯母,說大伯母年輕的時候輕鬆,老了孩子們還孝順。可是再看舅媽和舅舅,從小捨不得表哥做任何事情,什麼事情都幫表哥準備好,自己累的半死不說,而且還落不下一個好。
  • 孩子是個「玻璃心」,父母想讓孩子越挫越勇,得教會孩子蘑菇定律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容易地去把控自己的情緒,而我家孩子僅僅只是受到了一點挫折就異常的痛苦,還表現出一副「一蹶不起」的樣子?這是很多父母會思考的問題。實際上,我們也應該清楚孩子本身的性格以及特徵,其實是和爸爸媽媽本身的教育相關。在孩子生下來之後,他們本就是一張白紙,接受爸爸媽媽以及周圍環境的描繪,孩子會變得更加豐富起來,富有絢麗的色彩。
  •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出息,6歲前這幾方面要「狠心管」,別不捨得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小時我就是聽著這句詩長大的,直到如今已為人母,才懂得,那種打心眼裡盼望孩子有出息的心情!只是想要孩子有出息,這個事兒說起來很抽象,很多新手父母都不知道如何是好!直到我聽到李玫瑾教授的演講,感覺受益匪淺!李玫瑾教授表示,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是性格,而非智力!
  •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有句老句「偏疼的果子不上色」,什麼意思呢,一棵果樹最大的那個,主人最喜歡的也就是它,經常伺候把旁邊的樹葉剪掉,恐怕遮住陽光照射,到最後顏色還是不理想,不如一些比的果子好看。
  • 小S三個女兒驚豔上熱搜:越長越美的孩子,都有這樣的父母
    生而為人,平淡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常態,而樣貌的平凡與否,更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也不是按父母的意願能影響的,但是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雖然外在美難以改變,但是一個有自信,有氣質的人總會使人對他由衷的讚美,而內在美,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帶給孩子的。
  • 敢頂嘴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父母清醒點,別再讓他做「乖寶寶」
    一位德國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敢於同長輩爭論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父母就是孩子世界裡的權威,一個只知道聽話的孩子是沒有思辨能力的。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唯唯諾諾,在生活中沒有自己的主意,只希望別人給自己下命令,按部就班地執行。
  • 父母這三個特徵,教出的孩子大多有出息
    這時候也真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孩子考得好,父母也跟著高興,孩子考得不如意,父母也整天愁眉苦臉,為孩子擔憂。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想孩子有出息,父母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父母這樣做,孩子大多有出息。而有這三個特點的父母,孩子大多有出息。1.
  • 長大後越出息的孩子會越難帶,孩子有這三個特徵,你就偷著樂吧
    眾所周知,李梅琴教授專注於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學,他的教育觀點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熱議,李教授也曾經表示過,越聰明的孩子就會變得越難帶,到底是為什麼會這麼的說呢?原來他以為每一個家長對孩子也都有著非常高的期望值,比如說考一個一本大學或者是在社會上有一個很正經的工作,可在此之前所有的孩子必須有點至上。
  • 為什麼孩子越催越慢,趕緊住手,父母別再成為孩子磨蹭的推手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標籤效應」。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效應具有導向性,一旦人被貼上標籤,就會不自覺地認同這種標籤。因為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就會擔心他可能會遲到。在我們不斷催促的時候,內心裡已經給孩子貼上了標籤,他太慢了,他肯定會遲到。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方法不對父母喊破喉嚨也沒用
    在英語裡面,有一個詞語叫做「terrible two」,意識就是「糟糕的兩歲」。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已經大概能猜到,這個詞語就是用來形容孩子的。可以理解為,2歲左右的孩子很讓父母心煩,而且越管越叛逆。
  • 心理學家:你越說,孩子越不會聽,因為你少說了這兩句話
    所以,青春期少年們有一大顯著特徵——「叛逆」。無論是在與同齡人相處時,還是與長輩尤其是父母相處時,他們都會表現出「不服」:面對同齡人的質疑,會用盡一切方式去證明自己出眾;面對父母及老師的管教,他們會體現出不耐煩以及行為上的反叛。
  • 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摳門」,養出來的孩子越有本事,別不當回事
    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摳門」,養出來的孩子越有本事,別不當回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孩子的家庭生活越來越好,小時候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現在太苦孩子又怕委屈了孩子,到底是該富養孩子還是窮養孩子呢?別著急,家長在這些方面越摳門,養出來的孩子越有出息,別不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