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勸孩子分享了,心理學家:越自私的孩子未來越有出息!

2020-12-23 木棉媽媽小學教育

文丨木棉媽媽

你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小夥伴來家裡玩兒,想要跟寶寶一起玩兒玩具,寶寶護著不讓玩兒。於是你過來幹涉:你這樣不禮貌呀,快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兒!

是啊,分享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教給孩子分享。但是我們以為的並不一定就是科學的、準確的。

心理學家表示說:那些越自私的孩子,未來當領導的可能性越大。

為什麼這樣說呢?

《芳華》這不影片評分很高,樂於助人的劉峰包攬了文工團大部分工作,大家有事兒都會喊劉峰幫忙,本該有大好的未來,可因為一次偶然他向文工團的林丁丁表白,並試圖牽手。

「誰都可以有這個想法,但劉峰不行,他是典型呀!」林丁丁這樣想。

電影來源於生活,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從小就讓孩子學著分享,而是那種被迫的分享,那麼孩子會養成怎樣的性格?

遇到自己的喜歡的東西不敢去爭取,面對別人的要求不知道怎麼拒絕,那麼我們很有可能就養成一個膽小吃虧的老好人。

好友瑩就是這樣的性格,在公司她的工作不起眼,但大家什麼事兒都找她幫忙:

幫我打一下文件!

你出去吃飯嗎?給我帶一份兒!

快遞到了,幫我拿一下吧!其實這些都不是瑩分內的工作,可她就是學不會拒絕別人,不知道怎麼開口,為此她也比較哭苦惱,可是從小養成的性格很難轉變。

教孩子分享也要有方法,不可以強迫孩子《爸爸去哪兒》我印象最深就是樂兒向多多借小狗,樂兒先過來找黃磊:叔叔,我可以把多多姐姐的小狗帶回家嗎?

黃磊是這樣回答的:這個你要去問多多姐姐,如果多多姐姐同意了,那叔叔也沒意見。

一般的父母都會直接替孩子做決定,即便孩子不答應也會強迫孩子去答應。這樣無形之中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會讓孩子變得不知道怎麼爭取,更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小時候我有個玩具娃娃,我小時候那個年代,農村孩子很少有玩具的,基本上玩兒的玩具都是自製的,像布娃娃都是自己縫製的。我那個娃娃是小姨給我買的。

有一次堂妹過來玩兒,喜歡我的娃娃,臨走的時候非要抱著走,我不同意,媽媽就做主硬讓妹妹拿走了。

媽媽說姑媽比爸爸小,爸爸得照顧姑媽,妹妹比較小,我得讓著妹妹。

後來有一次去姑媽家,我發現我曾經珍愛的玩具娃娃早就被妹妹弄的不像樣子了,少了一隻眼睛,衣服也變得髒兮兮了。

玩具對孩子來說不止是玩具很多強迫孩子分享的大人會說:不就是一個小玩具嗎?讓小朋友玩一下?

我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回答:如果讓大人分享他的愛人、洗衣機、冰箱、手機、車子,大人會願意分享嗎?

大人之所以覺得只不過是個玩具而已,那是因為對於大人來說,玩具早就不重要了,但是對孩子來說:玩具就是他珍視的東西。

教孩子分享很重要,教孩子爭取更重要為什麼心理學家會說:越自私的孩子,將來當領導的機率越大。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所了解了吧!

對於孩子來說,玩具的意義並不只是個玩具,而是他的玩伴。如果家長總是強迫孩子分享他的玩具,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保護玩具的意識,更不會去爭取玩具。

失去了保護和爭取的意識對孩子意味著什麼?班級競爭班幹,孩子會說: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我一定不會成功的!

那麼在未來,孩子就會變成比較膽小、自卑的性格,不會為自己爭取。

讓孩子學會分享,並不能通過強迫來實現,而是慢慢去引導,而是讓孩子自願去分享。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直言:父母在這幾方面越「懶」,越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
    文|文兒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能讓他有出息。因此,讓孩子好好學習就成為了父母至關重要的事情。什麼事情都不要孩子做,只讓孩子好好學習。也總是想著孩子只要好好學習,比什麼都強。在此之前,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優秀,生活也是一塌糊塗,什麼都不會做。直到機緣巧合,聽到一個心理學家的講座,主講人在講關於孩子心理的時候說:父母在某些方面越「懶」,越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都是相對的,父母做的越多,孩子就做的越少,就會越消極。後來就聽心理學家的,慢慢放手管教孩子的「大手」,發現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提高不少。
  •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有句老句「偏疼的果子不上色」,什麼意思呢,一棵果樹最大的那個,主人最喜歡的也就是它,經常伺候把旁邊的樹葉剪掉,恐怕遮住陽光照射,到最後顏色還是不理想,不如一些比的果子好看。
  • 長大後越沒出息的孩子,越喜歡發這3種朋友圈,你家孩子有嗎?
    現在很多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微信號,有的小學生都用微信和朋友交流,孩子的微信也是父母關心的重點對象,通過看孩子的微信朋友圈內容來了解孩子的想法。 長大後越沒有出息的孩子,越喜歡發這3種朋友圈。你家孩子有這種情況嗎? 1.
  • 長大後越出息的孩子會越難帶,孩子有這三個特徵,你就偷著樂吧
    之前我有一個同事在公司裡面討論自己的孩子,他們說自己家的孩子真的是非常的頑皮,性格也太過於活躍了,我們也都非常的好奇他們的孩子為什麼那麼的調皮。可能是由於在新的環境不敢太去表現自己的一些行為,所以來到公司他的孩子也並沒有表現出非常的頑皮,無論是做什麼樣的事情也都是有規有矩的,這樣的孩子在長輩面前真的是一個迷,難怪說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呢。
  • 子女越有出息,越容易「斷香火」?專家解釋有道理,很現實又無奈
    我是DuDu的全能辣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知識,和你共同討論孩子成長路上的那些事兒。一直以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停留在高學歷、有出息上,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低學歷的孩子似乎在家庭中也很吃香。這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子女越有出息,越容易「斷香火」。曾經看過這樣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學歷高的女性普遍都在30歲以後生孩子,相應的學歷越高,生孩子就越晚。
  • 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摳門」,養出來的孩子越有本事,別不當回事
    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摳門」,養出來的孩子越有本事,別不當回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孩子的家庭生活越來越好,小時候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現在太苦孩子又怕委屈了孩子,到底是該富養孩子還是窮養孩子呢?別著急,家長在這些方面越摳門,養出來的孩子越有出息,別不放在心上。
  • 敢頂嘴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父母清醒點,別再讓他做「乖寶寶」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傳統認知中,父母們大多希望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因為每個父母面對上班的辛苦、照顧家庭的重擔責任,以及孩子無理的哭鬧,辛苦之餘常常會崩潰。而聽話懂事的孩子能為家長省不少心。可在實際操作中,他們卻把聽話當成了順從。只要家長認為對的,孩子不聽,父母就會焦躁起來。
  • 孩子十二歲前,以下「苦」吃得越多,長大後越有出息,別攔著
    這話在民間流傳了上千年,一直為老百姓所尊崇,定然有它的道理所在。人道是,萬變不離其宗,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一樣,小時候吃得苦越多,長大後抗壓能力就越強,將來也比同齡人更有出息。 只不過想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小皇帝和小公主,個個嬌生慣養,家長不捨得,經常攔著孩子吃苦。表面上是為孩子好,其實卻可能影響將來的發展。
  • 家裡以下地方越亂,暗示孩子將來越有出息,媽媽別好心辦錯事
    孩子出生之後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特別是到了3歲左右,孩子逐漸有了自我意識,慢慢變得淘氣起來,這個時期的孩子小腦瓜裡面充滿了想像力,面對未知的事物總想要碰一碰。但在家長的眼中,這年齡段的孩子就像是一個「小惡魔」一樣,只要家長一眼沒看到,孩子就開始搗亂,而且常常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真的能分分鐘點燃你心中的怒火,不過,家長千萬不要批評孩子,因為孩子越搗亂說明他們大腦發育得越好。
  • 為什麼孩子越催越慢,趕緊住手,父母別再成為孩子磨蹭的推手
    換位思考下,如果是我們的父母催我們回家,5分鐘一個電話,連續四五個,即使是脾氣再好的人,估計也會炸毛。更別說一個孩子,他們控制大腦中控制理性的部分需要等到25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孩子更容易情緒化。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越催越慢?細細想來,錯還真的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
  • 老人常說一句話「越調皮的孩子越有出息!」你認為呢?
    你的身邊是不是有這樣一種人:上學的時候班級排名倒數,不愛學習,經常調皮搗蛋惹老師生氣,但是等大家都參加了工作之後,以前學習成績不好,整天調皮搗蛋的人現在缺反而更有出息,買車買房,出人頭地!大家身邊有類似的人嗎?
  •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出息,6歲前這幾方面要「狠心管」,別不捨得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小時我就是聽著這句詩長大的,直到如今已為人母,才懂得,那種打心眼裡盼望孩子有出息的心情!只是想要孩子有出息,這個事兒說起來很抽象,很多新手父母都不知道如何是好!直到我聽到李玫瑾教授的演講,感覺受益匪淺!李玫瑾教授表示,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是性格,而非智力!
  • 孩子在幼兒園沒朋友?多半是「自私」性格造成的,家長別再慣著了
    孩子之間的交際很簡單,大家都喜歡互相分享的小朋友,討厭自私自利的孩子。孩子的習慣都是家長養出來的,希望家長們能夠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前,教會孩子什麼是分享,別等到孩子哭著回來才後悔。孩子是真的自私嗎?2歲就能看出來,這兩大壞習慣錯不了兒童心理學家說,孩子2歲左右開始出現自主意識,也是孩子自私性格養成的高發階段。家長最好在2-3歲這一年裡觀察孩子的行為,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只有這樣,才能在3歲進入幼兒園後交到更多的小朋友,用分享打開自己人生的社交第一步。
  • 哈佛大學研究:家裡3個地方越亂,暗示孩子越聰明,父母別瞎勤快
    根據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研究20多年發現:家裡越亂,就說明孩子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越高,而當今社會往往更需要這樣特質的孩子,將來也會更有出息。 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對娃成長助力越大,父母別瞎收拾 第一個地方:家裡的桌面亂
  • 家裡越亂,孩子越聰明;事實究竟是怎樣的?
    文丨萌娃快樂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轉發分享)孩子的世界十分簡單,善良和美好的目光裡充滿了天真無邪,總是活潑快樂的探尋未知領域,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定式、自由散漫從不受約束,所以,愛搗亂的天性通常都會把家裡弄得亂糟糟的。
  • 別再讓孩子當「聖母」,吃虧不一定是福,父母該教會孩子「自私」
    例如家長從小就會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已經被父母們教爛了。但是家長們想過沒有,孩子在學習這些知識,禮儀和思想時,是否真的能夠領悟到呢?會分享的孩子不一定懂得謙讓的美德多麼偉大,他們只是不想讓父母失望,不敢拒絕,不敢自私罷了。
  • 心理學家:越是沒有出息的底層人,越喜歡玩手機
    換言之,越是沒有出息的底層人,越喜歡玩手機,此言不虛。 該結果為相關研究,僅能代表一般的趨勢和共變關係,而不具有普遍的因果關係,因而並不是說低學歷導致了手機成癮,而是說學歷越低,手機成癮越嚴重。
  • 《父母愛情》:越有出息的男人,這三個特點越明顯
    從這部平淡卻又溫馨的劇裡,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實問題:越有出息的男人,這三個特點越明顯。一:寵自己的老婆安傑是一位資產階級的小姐,從小到大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她跟著江德福去到島上,本來就是鼓足了勇氣才做得這個決定。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方法不對父母喊破喉嚨也沒用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英語裡面,有一個詞語叫做「terrible two」,意識就是「糟糕的兩歲」。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已經大概能猜到,這個詞語就是用來形容孩子的。可以理解為,2歲左右的孩子很讓父母心煩,而且越管越叛逆。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養育過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 孩子「偷東西」先別打罵,這其實是正常的,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媽媽們在從小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僅僅為了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而到處奔波,而忽視了孩子的素質教育。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如何決定了他們的一生高度,所以父母要多給孩子一點關心。孩子偷東西先別打罵,這其實是正常的,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前兩天和同事聊天,有一個同事說她家的寶寶,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後就經常往家裡面拿東西。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是仍然沒有什麼起色,孩子還是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私自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貼紙什麼的拿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