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你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小夥伴來家裡玩兒,想要跟寶寶一起玩兒玩具,寶寶護著不讓玩兒。於是你過來幹涉:你這樣不禮貌呀,快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兒!
是啊,分享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教給孩子分享。但是我們以為的並不一定就是科學的、準確的。
心理學家表示說:那些越自私的孩子,未來當領導的可能性越大。
為什麼這樣說呢?
《芳華》這不影片評分很高,樂於助人的劉峰包攬了文工團大部分工作,大家有事兒都會喊劉峰幫忙,本該有大好的未來,可因為一次偶然他向文工團的林丁丁表白,並試圖牽手。
「誰都可以有這個想法,但劉峰不行,他是典型呀!」林丁丁這樣想。
電影來源於生活,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從小就讓孩子學著分享,而是那種被迫的分享,那麼孩子會養成怎樣的性格?
遇到自己的喜歡的東西不敢去爭取,面對別人的要求不知道怎麼拒絕,那麼我們很有可能就養成一個膽小吃虧的老好人。
好友瑩就是這樣的性格,在公司她的工作不起眼,但大家什麼事兒都找她幫忙:
幫我打一下文件!
你出去吃飯嗎?給我帶一份兒!
快遞到了,幫我拿一下吧!其實這些都不是瑩分內的工作,可她就是學不會拒絕別人,不知道怎麼開口,為此她也比較哭苦惱,可是從小養成的性格很難轉變。
教孩子分享也要有方法,不可以強迫孩子《爸爸去哪兒》我印象最深就是樂兒向多多借小狗,樂兒先過來找黃磊:叔叔,我可以把多多姐姐的小狗帶回家嗎?
黃磊是這樣回答的:這個你要去問多多姐姐,如果多多姐姐同意了,那叔叔也沒意見。
一般的父母都會直接替孩子做決定,即便孩子不答應也會強迫孩子去答應。這樣無形之中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會讓孩子變得不知道怎麼爭取,更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小時候我有個玩具娃娃,我小時候那個年代,農村孩子很少有玩具的,基本上玩兒的玩具都是自製的,像布娃娃都是自己縫製的。我那個娃娃是小姨給我買的。
有一次堂妹過來玩兒,喜歡我的娃娃,臨走的時候非要抱著走,我不同意,媽媽就做主硬讓妹妹拿走了。
媽媽說姑媽比爸爸小,爸爸得照顧姑媽,妹妹比較小,我得讓著妹妹。
後來有一次去姑媽家,我發現我曾經珍愛的玩具娃娃早就被妹妹弄的不像樣子了,少了一隻眼睛,衣服也變得髒兮兮了。
玩具對孩子來說不止是玩具很多強迫孩子分享的大人會說:不就是一個小玩具嗎?讓小朋友玩一下?
我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回答:如果讓大人分享他的愛人、洗衣機、冰箱、手機、車子,大人會願意分享嗎?
大人之所以覺得只不過是個玩具而已,那是因為對於大人來說,玩具早就不重要了,但是對孩子來說:玩具就是他珍視的東西。
教孩子分享很重要,教孩子爭取更重要為什麼心理學家會說:越自私的孩子,將來當領導的機率越大。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所了解了吧!
對於孩子來說,玩具的意義並不只是個玩具,而是他的玩伴。如果家長總是強迫孩子分享他的玩具,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保護玩具的意識,更不會去爭取玩具。
失去了保護和爭取的意識對孩子意味著什麼?班級競爭班幹,孩子會說: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我一定不會成功的!
那麼在未來,孩子就會變成比較膽小、自卑的性格,不會為自己爭取。
讓孩子學會分享,並不能通過強迫來實現,而是慢慢去引導,而是讓孩子自願去分享。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