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究: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娃長大越聰明,父母別瞎勤快

2020-12-14 舒樹看世界

哈佛大學研究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

家裡越亂,就說明孩子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越高,而當今社會往往更需要這樣特質的孩子,將來也會更有前途。

在大人眼裡,每個剛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孩子就像一個小惡魔,無論走到哪裡哪裡就凌亂不堪,特別是2-3歲的孩子,弄亂也就算了,還不讓人幫忙收拾。

許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總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不是責怪就是罵,孩子將家裡弄得越亂,說明孩子的創造能力和想像力越強,大多數名人的家中都是亂糟糟的,比如孩子拿著枕巾當披風扮演超人,拿著枕頭當馬騎,這都是孩子創造力的表現。活潑的孩子長大了思維才會非常敏捷。

父母要鍛鍊的寶寶的一些技能,正確引導和教育寶寶的心理和身體的成長。讓孩子大腦受到更多外界的"刺激",寶寶頭腦高速運轉,思維能力更強,也就會便變得更加聰明。

如果孩子是有形狀的,那一定是不規則的,孩子剛生下來對世界特別陌生,他們有著豐富的想像力並且不受世界規則的約束,從不會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如果你家孩子有這種表現應該高興才對,特別是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孩子就越聰明。

哪3個地方亂證明娃聰明?

桌面亂

如果說看孩子寫作業是件讓人頭痛的事,那看到孩子桌面亂糟糟簡直是痛上加痛,由於我實在忍不住,就大吼桌子弄得那麼亂能寫作業嗎?到時候找東西都找不到。

意外的是往往我說一遍就起效的事,這次說第二遍還沒見孩子有所動作,我就氣不打一出來,準備過去自己收拾,可卻被孩子攔了下來,並且認真的對我說:東西放在什麼位置我都記得很清楚,想用什麼馬上就能找到,叫我不要收拾。

經過那次我就明白,其實大人眼中的「亂」,並非真正的亂,而是孩子的自我擺放方式,父母如果收拾乾淨恰恰打亂了孩子的擺放規則,導致孩子產生記憶紊亂,不僅影響孩子記憶力,還耽誤孩子學習效率。

經濟學家蒂姆 哈福德在《混亂》中說到,如果一個人的桌面收拾整齊,書籍整齊陳列、水杯文具擺放得規規矩矩,這樣的人一般缺乏創造力;

客廳亂

孩子的童年絕大部分都是在客廳度過,因為客廳往往是玩具堆放的場所,正因如此,客廳也成了媽媽和玩具的「戰場」,玩具擺放的到處都是,讓寶媽很是頭疼,剛收拾完可是又被孩子翻出來,簡直是寶媽們的噩夢。

許多媽媽心裡都是這樣想的:自己生的,自己生的,忍住,忍住……誰讓自己收拾殘局的速度,不如小祖宗破壞的速度呢。

新手家長你知道嗎?有時候房間雜亂,並不是件壞事!

有這樣一個心理故事:一棟房子開始被熊孩子打破一扇玻璃,沒過多長時間,房子所有的玻璃都被砸破了。

後來房子換了主人,新主人把玻璃全修好,熊孩子又來光顧,砸碎了一扇玻璃,而新主人馬上又將玻璃修好,當看到嶄新的玻璃時,孩子們感到很愧疚,從那以後再沒有第二個玻璃被砸破。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破窗效應

如果孩子房間每天都被收拾的整齊無比,所有東西都像是博物館展覽一樣擺放著,在【破窗效應】的心理作用下,無論是書本或者是玩具,孩子都會很少去碰,因為孩子不願意打破這一份整潔。

其實收拾玩具、收拾房間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是拒絕家長「幹涉」的,做父母的強制要求孩子只會適得其反,時間長了孩子不僅不會去碰玩具,還會對家長產生距離感。

臥室亂

孩子天性愛玩,睡覺多少會有些不安分,臥室的雜亂正說明孩子天性活潑,好動愛玩,拿被單當披風,拿枕頭當坐騎這都是想像力的體現。

如果想讓孩子更有秩序感,那麼就保持乾淨整潔的環;如果想讓孩子【不走尋常路】,房間亂一點也無可厚非;

孩子的童年本該無拘無束,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限制,給孩子騰出「自由空間」,在保證孩子安全成長的前提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導孩子學會自己「整理」,養成良好的習慣。

了解情緒、表達情緒、解決情緒才是培養高情商的基礎,不過,6歲之前的孩子是聽不進去道理的,年紀輕輕的他們獲取知識的捷徑就是故事,父母應如何培養好孩子獨立、有一個好習慣?

作為家長,建議從小要養成孩子別的習慣和愛好!閱讀、聽故事要代替電視機、打遊戲!閱讀的習慣也要從小培養,孩子2歲起就要看繪本,從繪本中學習行為。父母可別小看繪本的力量!

抓住孩子2-8歲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間段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可以說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通過不同的訓練方式!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麼模樣,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在3-6歲其實就是給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可能有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忽視了這一點,家長要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兒童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養成好習慣》、《媽媽我能行》、《好孩子懂禮貌》、《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分享是我快樂》。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而且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據有關科研部門根據大量調查研究得出:大凡那些文理兼修、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是對課外書籍有著濃厚興趣的孩子,而且他們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這表明從小進行閱讀培養也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基礎。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研究:家裡3個地方越亂,暗示孩子越聰明,父母別瞎勤快
    根據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研究20多年發現:家裡越亂,就說明孩子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越高,而當今社會往往更需要這樣特質的孩子,將來也會更有出息。 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對娃成長助力越大,父母別瞎收拾 第一個地方:家裡的桌面亂
  • 哈佛大學:家裡這三個地方亂,孩子長大後越聰明,家長別亂勤快
    父母就像這張紙上的畫師,紙上畫得是否精彩,是否動人,主要是看父母的影響和教育。兒童教育專家早已指出:孩子會養成什麼性格,會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主要跟父母的引導有關。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又不希望他們的房間凌亂,所以經常會動手幫他們收拾,訓斥他們要養成各種好習慣。
  • 哈佛研究發現: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娃大腦越發達,父母別太勤快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的大腦越發達,父母瞎勤快哈佛大學作為公認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機構之一,它的地位和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同小可,不僅培養出來羅斯福、歐巴馬等一眾美國總統,更是產生了160多名的諾貝爾獎得主,可見哈佛大學的實力。
  • 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長大後越聰明,家長別收拾的太勤快
    多數家長這種時候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不是責怪就是罵,孩子將家裡弄得越亂,說明孩子的創造能力和想像力越強。哈佛大學的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多年研究表明:家裡越亂,就說明孩子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越高,而當今社會往往更需要這樣特質的孩子,將來也會更有前途。所以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長大越聰明,媽媽們別收拾的太勤快。
  • 孩子把家裡這3個地方弄得越亂,其實長大後越聰明,父母別瞎勤快
    孩子探索的過程中,是不會受規則的約束的,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規則,也就不會循規蹈矩,這個過程在大人眼裡,就是路過的地方「寸草不生」,到處搞破壞,家裡自從有了這個「小惡魔」後,真的是頭疼。其實孩子的「破壞力」越強,說明他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越強,所以孩子把家裡弄得越亂,結果孩子會越來越聰明,尤其是家裡這3個地方,父母不要責怪寶寶,也不要瞎勤快,孩子才會越來越聰明。
  • 美國科學家研究:這2個地方越亂,娃大腦越聰明,家長們別太勤快
    想必大多數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擾,可是對孩子沒辦法,只能勤快點收拾。但如果我告訴你,家裡亂一點反而能讓孩子更聰明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曾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項研究,發現處於凌亂環境中的人更有創造力和冒險精神;而周圍環境井井有條的人比較守規矩,也不太敢嘗試新事物。
  • 孩子越喜歡把家裡這些地方弄「亂」,長大越聰明,媽媽們別太勤快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被孩子喜歡亂翻東西的行為而弄得情緒崩潰。原本收拾得乾乾淨淨的房間一不留神就被孩子弄得亂七八糟。但若是孩子越是喜歡把家裡的這些地方弄亂,證明長大後越聰明,媽媽們可別收拾得太勤快了。為什麼越喜歡「亂」的孩子越聰明呢?
  • 歐洲科學家:家裡3個地方越凌亂,孩子智商越高,父母別太勤快
    鄰居家小天是個剛滿5歲的小男孩,幾乎每天都能把家裡搞得亂糟糟,小天的媽媽每天下班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家裡,這也讓小天的媽媽每天都很頭大,幾乎每天都能傳出小天媽媽「咆哮」小天的聲音。鄰居張奶奶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況,都會笑著說「你們看吧,小天這孩子以後聰明著呢!」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家裡有3個地方「亂」,寶寶長大後會比較聰明
    每當下班回家看見家裡很亂時,無論是寶爸還是寶媽,心裡都非常氣,明明自己剛收拾好,寶寶怎麼能又弄亂了呢。沒辦法,生氣也是生悶氣,畢竟小孩子的創造力是非常驚人的,別說是把客廳弄亂,就是把整個房間都弄亂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 家裡以下地方越亂,暗示孩子將來越有出息,媽媽別好心辦錯事
    但在家長的眼中,這年齡段的孩子就像是一個「小惡魔」一樣,只要家長一眼沒看到,孩子就開始搗亂,而且常常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真的能分分鐘點燃你心中的怒火,不過,家長千萬不要批評孩子,因為孩子越搗亂說明他們大腦發育得越好。
  • 家裡越亂,孩子越聰明;事實究竟是怎樣的?
    然而,多數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從小養成愛乾淨、愛整潔的好習慣,看到家裡的東西亂扔亂放,總是十分頭疼,甚至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作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其實,家裡亂不亂跟孩子的智力發育有一定的關聯的,要知道搗亂也是一種能力,孩子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探索和學習。
  • 「家裡越亂娃越聰明」,應採兒家裡很整潔,霍思燕家裡卻亂糟糟
    很多家長在養孩子的時候都會注重自家的衛生情況,但家裡亂糟糟的其實才是人生常態,尤其有了小寶寶之後,家裡的東西也是越積越多,這個時候想讓家裡變得整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媽媽可是這個世界上最勤勞的人,不管孩子擁有多麼亂的房間,只要經過媽媽的手,都可以變得整潔無暇,但也有些家長並不會特意收拾孩子的房間。
  • 哈佛研究: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若寶寶中了這3點,家長偷著樂吧
    很多時候,聰明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一些特殊的「怪癖」,這些可能在家長眼中是不好的習慣,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智商發育的信號。哈佛大學更好地了解孩子智商發展,相關的專家研究了1000名孩子發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若寶寶中了這3點,家長偷著樂吧!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這段時間一直有一個話題很火,「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父母都想知道這是不是真的,畢竟自家寶寶是真的難帶,屬於那種「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類型,今天婷婷就帶各位父母一起看看,是不是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說明你家娃很聰明,家長應該高興1、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人人家裡都有一個淘氣的娃,但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的娃卻在少數,這類娃只要是自己用手碰到的東西,趁家長不注意就會拆散架(拆不開就往地上摔),家裡有這樣一個
  • 哈佛最新研究發現:越長越笨的孩子,父母生活中通常有這3個習慣
    原本聰明、伶俐的孩子,在那種高壓、抑鬱的環境中生活三年,可想而知他當時的煎熬,父母長期的負面情緒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讓孩子反應遲鈍、看起來越來越笨是正常的。復旦大學曾進行的過「Grant Study」的實驗,也叫做「格蘭特研究」。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李玫瑾:孩子讓所有父母偷著樂的3種表現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大多數家長都抱怨孩子難帶,特別是2-3歲的小孩子,仿佛無限精力、永遠不知道疲倦一樣,就算家長一直看管著,也不能避免孩子弄出什麼么蛾子。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比較聰明李玟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作為國內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玟瑾教授的觀點還是存在一定權威性的,她提出的看法和理解,對很多父母都有著大幫助。
  • 哈佛研究表明:智商高的孩子,大多有這3種特徵,家長別盲目阻止
    哈佛大學曾做過研究,實驗結果表明:智商高的孩子,大多都有3個明顯的特徵,家長們不妨對照看看,千萬別盲目阻止孩子。哈佛研究:孩子出現這3個行為,通常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多關注話多、喜歡問為什麼很多孩子都有這樣一個現象,經常會追著父母問為什麼:「媽媽,我是怎麼來的呀?」
  • 全家套路Jasper洗碗,應採兒感慨:父母越懶,小孩才會越勤快
    應採兒因此有感而發:「父母越懶,小孩才會越勤快。」 可見,在大多數人看來,孩子的勤快與否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高層次的父母,知道「偷懶」,讓孩子多幹點活,提升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 低層次的父母,恰恰相反,即便知道孩子要勤快點,卻總在不停幫孩子做事情。
  • 養女兒和養兒子的區別,越長大越明顯,父母別等到老了才明白
    除了養育的方法不一樣外,養女兒和養兒子的區別,是越長大越明顯,父母別等到老了才明白,早知道能早安心。第一個區別:照顧起來感覺不同。孩子小時候,女孩子小時候會更粘人,沒事喜歡粘著爸爸媽媽,有時候雖然覺得有些不方便,但是能被孩子依賴著也是件幸福的事情,而且女孩子會更容易哭鬧,一不順心就會掉眼淚,更要求父母要多細心,多點耐心。
  • 3個娃,家裡一點不亂?照搬這位媽媽的辦法,每天減少家務量!
    後臺經常有媽媽說自己每天忙到飛起,白天帶娃、做家務都快累死了,只有晚上等娃睡著,才有時間喘口氣。其實呢,做家務這件事,也是有「捷徑」的,掌握對的方法,每天輕鬆省出 2 個小時不是夢。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會走捷徑的日本媽媽——翔子,她家裡有 8 位成員:1 個老公、3 個娃、2 只狗,還有 1 只寵物兔。聽起來……這家務壓力也太大了吧,不過別擔心,翔子可太會「偷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