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初語媽媽
孩子是一個生命,不是布偶,會有自己的意識,所以當孩子出生後,就已經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總是會不斷探索,而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張白紙,在一次次探索中,描繪出他們認為的世界的模樣。
孩子探索的過程中,是不會受規則的約束的,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規則,也就不會循規蹈矩,這個過程在大人眼裡,就是路過的地方「寸草不生」,到處搞破壞,家裡自從有了這個「小惡魔」後,真的是頭疼。
家長遇見這種情況後,真的是疲憊不堪,跟在屁股後面都收拾不完,就像傅首爾說的一句話「你說一個孩子他能幹什麼,的確他什麼都幹不了,但是他能讓你什麼都幹不成。」很多孩子甚至因為家長收拾太整潔和媽媽吵架。
其實孩子的「破壞力」越強,說明他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越強,所以孩子把家裡弄得越亂,結果孩子會越來越聰明,尤其是家裡這3個地方,父母不要責怪寶寶,也不要瞎勤快,孩子才會越來越聰明。
一、書桌
對於家長們來說,輔導孩子寫作業已經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再看見孩子書桌上亂七八糟的東西,那就更痛苦了,有的家長就會大聲呵斥孩子,「一天天的,你幹啥能行?書桌整這麼亂,到時候又找不到東西了。」
一次兩次還能聽話,說多了就裝作沒聽見,最後就惹得家長更加生氣,免不了皮肉之苦,有時候也無奈,就幫孩子收拾東西,結果孩子還生氣了,「你別動這些東西,我自己能找到東西,你收拾完了,我才找不到。」
其實家長覺得亂,但其實並不亂,孩子有自己的擺放東西的方式,有時候將書和捲紙鋪滿桌子,其實孩子是將做題能用到的學習資料,都一起擺出來,看著也方便,速度也會更快,也有的將所有作業都擺出來,自己也清楚還有多少作業沒寫,該怎麼安排。
但是家長收拾之後,就打亂了孩子的擺放規律,會打斷孩子的思路和安排,孩子又得重新弄,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思考,還耽誤了學習效率。孩子寫完作業後,如果不收拾,家長就可以教育孩子,要將東西都收拾好,這樣第二天上學才不會有落下的,將書桌收拾整潔再睡覺。
二、客廳
孩子小時候在家裡能玩的地方,恐怕就只有客廳了,所以客廳經常會堆滿孩子的玩具,小孩子經常翻出來,弄的客廳都是玩具,媽媽們剛收拾完就會又拿出來,媽媽們簡直是苦不堪言,孩子小也沒辦法,誰讓這小祖宗是自己親生的。
其實孩子經常這樣「搞破壞」,一個原因是覺得好玩,他以為你在和他玩遊戲,第二個原因就是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是抗拒家長幫忙收拾的,所以家長們可以到晚上孩子睡覺前,以遊戲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收拾。
如果家裡的環境特別整潔,什麼東西都擺放得很整齊,玩具也好書本也好,孩子就會因為不願打破這種整潔,而放棄接觸,時間久了孩子就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了,不僅如此,孩子還會對家長產生距離感。
所以媽媽們可以給孩子規定好一個遊戲區域,孩子想怎麼弄都行,給孩子定好這個規矩,養成習慣,家裡也不會到處都是玩具,或者孩子大一點後,就讓孩子參與收拾,還能鍛鍊孩子的記憶力,記住玩具的擺放。
三、臥室
小孩子天性好動,就,連睡覺也都不老實,如果一個臥室特別亂,也說明了孩子的性格非常活潑,好動貪玩,很多小孩子在臥室會玩什麼呢?拿起被子當披風,裝作超人,把枕頭當作大馬騎等等。
孩子的想像力總是超出大人的認識範圍,創造力也很厲害,孩子本就不該被束縛,所以臥室亂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大人們不要阻止孩子的「發揮」,讓孩子盡情地玩,等孩子玩夠了,就要和孩子一起將臥室整理一下。
這樣孩子既覺得大人很理解他們,和家長的關係更加親近了,還能養成整理的好習慣,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父母們如果你還會為孩子將家裡弄亂生氣嗎?這是孩子的天性,不要將孩子打造成模式化,什麼時候就必須做什麼,讓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當然這不是給孩子不收拾找了理由,當孩子做完這些事情,父母們要引導孩子,參與收拾的過程,養成了習慣,下次再玩的時候,自己也會注意不到處亂扔。
今日話題:你覺得孩子將家裡弄亂要怎麼教育?歡迎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