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到三歲是孩子們最調皮的一個階段,為什麼孩子們到了這個「特定的年齡」,就會變得很頑皮很淘氣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大多數家長都抱怨孩子難帶,特別是2-3歲的小孩子,仿佛無限精力、永遠不知道疲倦一樣,就算家長一直看管著,也不能避免孩子弄出什麼么蛾子。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比較聰明
李玟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作為國內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玟瑾教授的觀點還是存在一定權威性的,她提出的看法和理解,對很多父母都有著大幫助。
那麼到底是哪三種表現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1、十萬個為什麼、話癆、
當孩子學會說話之後,只要一見到陌生事物,就會追著家長問這問那,擺出一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有的家長經常被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打擊的頭暈腦漲,火冒三丈。
不過,家長們可別只看到孩子吵鬧的一面,孩子喜歡問問題、話多通常是語言能力強、好奇心強的表現。這種能力會幫助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更快的了解這個世界。
2、一刻不得閒、不停的搞破壞
家長眼中,最煩惱的莫過於孩子拆東西、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無論什麼玩具,都會輕易被拆得支離破碎,仿佛家裡所有東西都是他的「拆解對象」。
家長們對此都無比頭痛,不過孩子喜歡搞破壞,其實是一種聰明的表現。這樣的孩子有很強的探索欲,往往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用實際行動來探索這個世界。
3、喜歡頂嘴、反駁家長意見
有些孩子犯錯時,家長教訓一句,孩子能反駁三句。這類愛頂嘴的孩子,絕對是家長心中「帶娃惡夢」。
但是孩子愛頂嘴,同樣是孩子聰明的一種表現,因為孩子在被父母教訓的時候,他們能迅速而準確地抓住父母邏輯思維上的「漏洞」,並且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去反駁。這類大膽又有自己想法去反駁父母的孩子,難道不聰明嗎?
應該如何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教育這些"問題"孩子呢?
1、多陪孩子說說話、並且傾聽孩子的話
對於那些話癆的孩子,父母可以多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一邊聊天一邊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習新的東西,培養他們對其他事物的興趣。對這類話癆型孩子來說,只要父母稍加引導和教育,他們很快就能改成這些習慣,形成良好的行為舉止。
2、滿足孩子拆東西的欲望
對於那些愛拆東西的孩子,家長們也應該滿足他們。父母可以給他們買一些樂高、積木等玩具,讓孩子體驗動手拆卸、組裝的樂趣。既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能讓孩子停止拆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
對於那些喜歡反駁父母的孩子,家長們可以嘗試多和他們溝通交流。比如說,當遇到一個問題,家長的想法遭到反駁的時候,就可以詢問孩子「為什麼你要這樣反駁媽媽呀?你這樣反駁,有什麼依據呢?」
除此之外,家長們還可以通過故事集、繪本等形式,來達到教育孩子的效果。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在孩子小時候,通過圖書繪本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會讓孩子一生受益無窮。
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閱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閱讀,就更聰明!比如說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
一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共有10冊,每一冊都是中英雙語繪本,不同的故事、內容,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同時,這套書中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孩子們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這個社會,應對外界的威脅。#我是陪讀官#
6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感興趣的朋友們,【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享受粉絲特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