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用心,孩子越無能?多少父母掉進了斯坦福「破窗效應」的陷阱

2020-12-11 小步在家早教官方帳號

文 | 小步在家早教

清華、斯坦福專家團隊,1089萬家庭的早教選擇,每天10分鐘,養出聰明寶寶

前段時間我們收到了幾位家長的困擾——

「你說我養孩子夠用心吧,怎麼我家那個還是養成了一身臭毛病呢!」

「學鋼琴,結果譜子到處亂放,練的時候根本找不到……每次都得我提前給他準備好。」

「就連玩兒,他都能忘帶東西,去公園放風箏,結果光帶風箏不帶線……我一門心思盯著他,可這丟三落四的毛病還越來越嚴重了!」

大家一看就笑了,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還是有很多家長注意不到,正是因為自己事事太用心,孩子才凡事不上心。

有些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操心」裡,可能藏著一個大陷阱!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在治安好和差的小區。津巴多把停在治安差的小區的那輛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因為治安差、還「方便作案」,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治安好的小區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他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被偷走了。

這就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

也就是說,一樣東西如果遭到了破壞,且這個破壞沒有得到及時修復,那麼周圍的人就會不由自主受到前面那個破壞行為的縱容和示範,去模仿那個破壞行為。

破窗效應不僅在犯罪學中被應用,像我朋友一開始覺得孩子做事不上心是小毛病,一直幫他解決,最後導致孩子沒記性的情況愈演愈烈,也是破窗效應的表現。

1

西方有句民謠: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丟三落四這樣的小毛病,就像一個釘子,看似只是生活方面的壞習慣,無傷大雅。但深挖之後,其實已經影響了孩子的自驅力和責任心,放縱不管,會給孩子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

01

自驅力不足

家長大小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自驅力的發展肯定會受到限制。

比如有的孩子從小都是家長包辦,上幼兒園,得老師幫忙穿衣餵飯,上小學,得家長幫忙記作業、督促完成作業……時間久了,他就會覺得這些事情都是「別人的事情」。

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注意力太不集中、金魚記憶,前學後忘、理解能力太弱、做事情沒有條理,等等問題。

02

缺乏責任心

陷入破窗效應中的孩子,容易盲目從眾,消極地規避風險和責任,甚至明知道是錯誤的,卻還要堅持「別人能夠做,我就可以做;別人能夠拿,我就可以拿」的想法,不考慮應該承擔的後果。

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會採取逃避的方式——推諉、遷怒他人、找替罪羊等,甚至採取輕生等極端的逃避方式。

2

孩子上學後出現的大部分學習問題,都不是因為孩子愚笨,而是學前愛操心的家長剝奪了孩子自我驅動成長的機會,就像溫水中的青蛙,深陷其中還知道,等知道了為時已晚。

如何避免陷入其中而不自知呢?

01

儘可能不要打破「窗戶」

這一點有點像「防微杜漸」,當孩子有壞習慣的苗頭時,就開始預防。比如怕孩子丟三落四,你可以一開始就給孩子建立制定物品清單的習慣。

每天寫完作業或者臨睡前,把自己第二天要帶的東西列一張表,按照表格一一找出,防止第二天落下什麼東西。

當列清單成為孩子每日必做的事,這會成為他的一個良好習慣,丟三落四的「窗」就不會被打破。

02

及時修補「破窗」

孩子已經養成了丟三落四的習慣,怎麼辦?

我們的建議是:變「懶」一點。下次孩子再把什麼東西丟家裡,不要再急著給他送,讓他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他才會長記性。

03

用正面事物代替不良信號

消除那些有信號意義的不良事物,用正面的事物來引導,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比如:

孩子不喜歡看書,家裡人可以先給孩子營造一個看書的氛圍:爸爸媽媽放下手機,專心看書;

孩子怕黑,可以告訴他:「魔法師已經在你的肚子裡種了一棵『勇敢』的種子,以後再也不用怕黑啦!」,等等。

在小步的學習力課程中,會給大家一些消除「破窗」的工具,比如思維導圖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工具。

科學表明,在生活中學習,更符合大腦進化規律,能夠提高學習效率,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

在孩子真正開始上學前,先將學習融合貫穿在生活裡,會讓孩子更積極主動去探索,他不會認為自己在「學習」,而會慢慢培養起「學習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的意識。

時間長了檢點自己每日必做的事,就會成為孩子的一個良好習慣,壞學習習慣的「窗」就不會被打破。

「學習力訓練營」小學員作品

除了思維導圖,小步學習力課程中還有超過15個非常實用的思維訓練工具和方法,如果你感興趣可以體驗看看哦~

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不僅可以避免養育過程中的陷阱,還能提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習興趣,減輕孩子未來的學習負擔。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的「破窗效應」:父母越用心孩子越沒出息?
    大家一看就笑了,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還是有很多家長注意不到,正是因為自己事事太用心,孩子才凡事不上心。 有些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操心」裡,可能藏著一個大陷阱!
  • 父母越上心,孩子越沒責任心?90%的家長要知道的「破窗效應」
    一條街有些許紙屑,不久就會有更多的垃圾,因為最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在地上,這就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不僅應用在犯罪學中,還可以應用在教育中。兒子經常丟東西忘記帶東西,而我一直在後面收拾殘局,最後非但搞得自己筋疲力盡,孩子還養成了丟三落四的壞習慣,這也是「破窗效應」的表現。
  • 孩子犯大錯還不自知?了解「破窗效應」,不要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2、到了反抗期到了反抗期的時候,孩子自己本身就會變得很叛逆,不想服從自己的父母,也不願意聽別人的使喚。孩子會根據自己的意識去做事情,比如不服從父母的話,故意在外面玩很久才回家,這都是在試探著父母的底線,父母的底線放得越低,孩子的行為就會越大膽。
  • 孩子說謊之後家長們應該怎麼辦,「破窗效應」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都可能會說謊,著名教育家艾克曼就指出,無論你如何教養孩子,他們遲早會對你說謊,孩子越大,謊言越高明,而且當說謊得逞又逃過處罰後,謊話就會越來越多。所以當孩子出現第一錯誤時父母就要及時的糾正,如果第一次孩子得逞了,而父母還聽之任之,那就會出現類似破窗效應的現象,第一次沒有任何懲罰,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會認為這樣也沒什麼不可以。後期所犯的錯誤隨著年齡的增加也會越來越多。
  • 破窗效應: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孩子犯錯時,家長應及時「補窗」
    如果你的孩子丟三落四你會怎麼做?這個問題問家長,很多家長會說,「孩子網絡東西,哪有什麼辦法?肯定要大人去送啊,能送就要送,不然孩子上課沒書看,天冷沒衣服穿,不得遭罪嗎?」通常來講,每當媽媽越勤勞,孩子忘性就會越大,這是因為家長在孩子發生忘記帶東西這件小事的時候沒有及時糾正孩子,孩子越長越大以後,這個缺點也跟著一起擴大了。對於孩子忘記帶東西這件事情,我的表叔有一個完全相反的經驗。
  • 孩子犯錯不管教,當心「破窗效應」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家長別不信
    孩子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可以用「破窗效應」來解釋。 「破窗效應」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菲利普津巴曾經做過一項實驗: 他把兩輛汽車停在兩個不同的地方,開始的時候,大家並沒有任何要破壞這兩輛車的意圖。於是,教授故意把其中一輛車的車牌摘下,把另一輛車的車窗打碎了。
  • 孩子越來越叛逆?家長了解「破窗效應」,挽救孩子的未來
    其實家長只要了解破窗效應,就可以避免孩子出現更多不好的行為。什麼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原本是犯罪心理學的理論,這個理論真正的意義是指:在環境中如果存在現象,並且被放任不管的話,就會誘導別人效仿,最後造成更加嚴重的結果,形成難以改變的壞習慣。
  • 破窗效應:潛藏在心裡的危機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樣現象,當你在逛街時,會在某一個角落裡發現一小堆垃圾,如果此時你手中有用過的紙巾或吃完的零食袋,也會順手扔在那裡,並且沒有絲毫負罪感。久而久之,這一小堆垃圾就形成了一個大的垃圾堆。
  • 潘多拉的魔盒效應:父母越禁網,孩子越上網
    父母擔心孩子有網癮,採取了禁網措施:電腦設密碼,藏電腦,實在不行就斷網,電源控制器,控網程序,和孩子之間的鬥爭就像「貓和老鼠的爭鬥」,最後孩子在家裡不能上網了,就設法找其他上網途徑,網吧,酒店等。明明家的這種上網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父母越是阻止孩子上網,孩子就越喜歡上網,甚至不能自拔。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當父母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有能一番作為,為了幫孩子打好基礎,許多父母從小就給他們報各種補習班,期望孩子的學習成績能有所提高。大多數的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然而有的時候,孩子越想學習越想進步,卻越做不好! 孩子越想學習進步反而容易失利?
  • 白巖松:不希望孩子考第一名,父母善用「破窗效應」,孩子更優秀
    通過這個實驗,美國政治學家提出了「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好的東西會得到人們的用心呵護,但若是這東西出現了裂痕,人們往往會讓它變得更壞。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孩子成長在好的環境中,他會變得越來越優秀。若是成長在不好的環境中,孩子就會變得越來壞,因此周圍的環境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 第一扇破窗是什麼?《破窗效應》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破窗效應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 孩子越努力成績越差?了解「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獲得進步
    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會有很勤奮,但是越努力成績越差的同學,這些同學有可能是學習方式不對,也有可能是假裝努力。我們能找出很多種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大多和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關,而卻很少有人會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當你對孩子寄予厚望,堅信孩子能夠做得很好,並且向孩子表示了自己對他們的信心之後,孩子們就會充滿自信。可當你覺得孩子不行,一味在否認他們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差,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
  • 「破窗效應」告訴你:為什麼孩子犯錯一次後不糾正,會變本加厲
    可是事後,她並沒有指責兒子的不是,反而安慰樂樂說:「下次媽媽帶你去遊樂園玩,那裡的滑梯更有趣。」其實,背後一種可怕的心理在操縱著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意識,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破窗效應」。「破窗效應」到底是什麼?原意是指一扇窗戶被破壞後,如果沒有及時修理,會有很多人重複破壞行為,加劇事情變得惡劣。
  • 教育心理學:不要讓孩子陷入「破窗效應」,否則孩子一生難以自信
    (記得點開上面的視頻,可以收看本節課精選片段)我在管教孩子的方法課裡,給大家講了一個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對你養育孩子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家長都不小心把孩子的人生搞成了這個實驗的糟糕結果。美國的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和一些研究人員,他們找來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一個條件很好的小區裡,一輛停在一個條件特別差不太安全的小區裡。然後他把停在「差小區」的車的車牌給摘掉了,還把這輛車的頂棚打開。結果呢,不出幾個小時,那輛車就不見了,而那個「好小區」的車還在。
  • 李玫瑾教授:你越管,孩子越叛逆?建議家長試試皮格利翁效應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一般都是逆來順受的性格,到了青春期時,孩子多半進入就會進入到一個性格的探索時期。很多孩子就是在這個階段發生改變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舉過一個形象的例子:孩子放學回來,你讓他站住,他站住了,這就不叫叛逆。你叫他站住,他不僅沒站住,而且還進了自己屋,把自己的房門關上,這時候孩子就是進入了叛逆期。小張的孩子今年就遇上了與眾多孩子相同的情況。
  • 你不知道的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之:破窗效應
    這樣的現象,其實是「破窗效應」。什麼是「破窗效應」呢?「破窗效應」是指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破窗效應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從眾心理容易造成個人判斷失誤,也容易造成行為錯誤,跟風現象就成了「破窗效應」形成的原因之一。自我約束力不強從眾心理是受別人影響,而未從自我出發,自我約束力不強,自制力不強也是「破窗效應」產生的原因之一。
  • 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父母總是會問:「你怎麼還沒做作業?」「都這個點了,你怎麼作業還沒寫完?」看得出來,在父母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個問題,父母們認為自己這樣子的方式是在向孩子表達關心,是在對孩子表達關注,而在孩子看來卻是這樣,孩子會認為父母在多管閒事,父母在挑自己的刺,父母一點也不理解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好像父母們經常會扮演著一個挑剔的角色,挑剔孩子的成績不好,挑剔孩子的舉動不夠禮貌。
  • 哈佛大學研究: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娃長大越聰明,父母別瞎勤快
    許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總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不是責怪就是罵,孩子將家裡弄得越亂,說明孩子的創造能力和想像力越強,大多數名人的家中都是亂糟糟的,比如孩子拿著枕巾當披風扮演超人,拿著枕頭當馬騎,這都是孩子創造力的表現。活潑的孩子長大了思維才會非常敏捷。
  • 孩子學習情緒低怎麼辦?警惕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越學越煩躁
    鄰居家的孩子聞聞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今年就要面臨高考,但由於突如其來的疫情,他只能在房間裡整日學習,希望不要落下進度。而父母對於他的熱切關注更是讓他倍感壓力,據他媽媽講,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孩子突然愛上了玩遊戲,不管怎麼講都不聽。本來學得好好的,突然就情緒上來了,把書一扔,誰都勸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