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步在家早教
清華、斯坦福專家團隊,1089萬家庭的早教選擇,每天10分鐘,養出聰明寶寶
前段時間我們收到了幾位家長的困擾——
「你說我養孩子夠用心吧,怎麼我家那個還是養成了一身臭毛病呢!」
「學鋼琴,結果譜子到處亂放,練的時候根本找不到……每次都得我提前給他準備好。」
「就連玩兒,他都能忘帶東西,去公園放風箏,結果光帶風箏不帶線……我一門心思盯著他,可這丟三落四的毛病還越來越嚴重了!」
大家一看就笑了,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還是有很多家長注意不到,正是因為自己事事太用心,孩子才凡事不上心。
有些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操心」裡,可能藏著一個大陷阱!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在治安好和差的小區。津巴多把停在治安差的小區的那輛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因為治安差、還「方便作案」,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治安好的小區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他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被偷走了。
這就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
也就是說,一樣東西如果遭到了破壞,且這個破壞沒有得到及時修復,那麼周圍的人就會不由自主受到前面那個破壞行為的縱容和示範,去模仿那個破壞行為。
破窗效應不僅在犯罪學中被應用,像我朋友一開始覺得孩子做事不上心是小毛病,一直幫他解決,最後導致孩子沒記性的情況愈演愈烈,也是破窗效應的表現。
1
西方有句民謠: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丟三落四這樣的小毛病,就像一個釘子,看似只是生活方面的壞習慣,無傷大雅。但深挖之後,其實已經影響了孩子的自驅力和責任心,放縱不管,會給孩子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
01
自驅力不足
家長大小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自驅力的發展肯定會受到限制。
比如有的孩子從小都是家長包辦,上幼兒園,得老師幫忙穿衣餵飯,上小學,得家長幫忙記作業、督促完成作業……時間久了,他就會覺得這些事情都是「別人的事情」。
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注意力太不集中、金魚記憶,前學後忘、理解能力太弱、做事情沒有條理,等等問題。
02
缺乏責任心
陷入破窗效應中的孩子,容易盲目從眾,消極地規避風險和責任,甚至明知道是錯誤的,卻還要堅持「別人能夠做,我就可以做;別人能夠拿,我就可以拿」的想法,不考慮應該承擔的後果。
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會採取逃避的方式——推諉、遷怒他人、找替罪羊等,甚至採取輕生等極端的逃避方式。
2
孩子上學後出現的大部分學習問題,都不是因為孩子愚笨,而是學前愛操心的家長剝奪了孩子自我驅動成長的機會,就像溫水中的青蛙,深陷其中還知道,等知道了為時已晚。
如何避免陷入其中而不自知呢?
01
儘可能不要打破「窗戶」
這一點有點像「防微杜漸」,當孩子有壞習慣的苗頭時,就開始預防。比如怕孩子丟三落四,你可以一開始就給孩子建立制定物品清單的習慣。
每天寫完作業或者臨睡前,把自己第二天要帶的東西列一張表,按照表格一一找出,防止第二天落下什麼東西。
當列清單成為孩子每日必做的事,這會成為他的一個良好習慣,丟三落四的「窗」就不會被打破。
02
及時修補「破窗」
孩子已經養成了丟三落四的習慣,怎麼辦?
我們的建議是:變「懶」一點。下次孩子再把什麼東西丟家裡,不要再急著給他送,讓他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他才會長記性。
03
用正面事物代替不良信號
消除那些有信號意義的不良事物,用正面的事物來引導,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比如:
孩子不喜歡看書,家裡人可以先給孩子營造一個看書的氛圍:爸爸媽媽放下手機,專心看書;
孩子怕黑,可以告訴他:「魔法師已經在你的肚子裡種了一棵『勇敢』的種子,以後再也不用怕黑啦!」,等等。
在小步的學習力課程中,會給大家一些消除「破窗」的工具,比如思維導圖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工具。
科學表明,在生活中學習,更符合大腦進化規律,能夠提高學習效率,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
在孩子真正開始上學前,先將學習融合貫穿在生活裡,會讓孩子更積極主動去探索,他不會認為自己在「學習」,而會慢慢培養起「學習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的意識。
時間長了檢點自己每日必做的事,就會成為孩子的一個良好習慣,壞學習習慣的「窗」就不會被打破。
「學習力訓練營」小學員作品
除了思維導圖,小步學習力課程中還有超過15個非常實用的思維訓練工具和方法,如果你感興趣可以體驗看看哦~
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不僅可以避免養育過程中的陷阱,還能提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習興趣,減輕孩子未來的學習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