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慎防「破窗效應」,從小糾正孩子出現的缺點,才能健康成長

2020-12-23 小碧育兒心得

文 | 小碧育兒心得(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829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很多家長都會煩惱究竟應不應該阻止孩子的錯誤行為、應不應該糾正孩子出現的缺點。有的家長覺得小孩子就應該順其自然,長大之後自己就會改正;有的家長認為如果小時候都不好好教育孩子,那麼孩子之後犯的錯誤只會越來越多。

我的朋友小易最近就正在為這個問題煩惱,她家孩子本身就是調皮搗蛋、活潑好動的性格,所以孩子經常會出現一些小缺點。比如說孩子總是和班裡小朋友發生衝突、總是一言不合就開始鬧矛盾,每次都是小易對著那些小朋友道歉,但是她卻不批評自家孩子。這樣縱容孩子缺點的後果就是孩子越來越不合群、越來越喜歡發生衝突,甚至形成了愛打架鬥毆的壞毛病。

其實小易孩子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破窗效應」,孩子會因為「破窗效應」導致小缺點變成大缺點,逐漸偏離好的成長道路。那麼究竟「破窗效應」是什麼?家長的哪些做法會觸及孩子的「破窗效應」呢?不要著急,接下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一、什麼是破窗效應?

1、是逐漸擴大化的效應

「破窗效應」指就是在生活中,孩子有一些很不起眼的小缺點,如果家長聽之任之,就會變成很糟糕的缺點。一個小時候接受不了輸的孩子在長大時會因為「破窗效應」變成一個爭強好勝的人;一個小時候偶爾撒謊的孩子在長大時會因為「破窗效應」變成一個滿口謊言的人。

2、是損害孩子的效應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破窗效應」會讓他原本存在的某些很小的缺點逐漸放大,逐漸出現一些很糟糕的情況,所以「破窗效應」其實就是對孩子成長很不好的效應。

3、是誘導行為

「破窗效應」的出現還有一個契機,那就是家長對於孩子的某些行為放任不管,這樣相當於變相引導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己這樣做沒有錯,孩子就會變本加厲地繼續這些行為。

「破窗效應」不僅是誘導化的、會擴大化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將來,那麼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長有哪些做法已經觸及到了「破窗效應」呢?接下來,我們再來詳細研究一下。

二、日常生活中,家長的哪些做法,已經觸及了「破窗效應」

1、對孩子不好的行為置之不理

很多家長看待自家孩子都是放大鏡找優點,基本看不見孩子的缺點,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某些行為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認為孩子的這些行為不過是小孩子不懂事的表現,長大之後自然會糾正過來。

2、允許孩子特別依賴自己

很多家長在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時,總喜歡什麼事情都為孩子辦好、什麼事都考慮到孩子。比如在教孩子吃飯時,就會教著教著開始餵孩子吃,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出現「破窗效應」,更加依賴家長。

3、過於溺愛孩子

很多家長都十分疼愛自家孩子,這些孩子自然成為了整個家庭的中心,自然會受盡家人的溺愛,也就是因為這樣,家長捨不得糾正孩子,自然會導致孩子繼續恣意妄為。

所以「破窗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隨處可見,家長一定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否則不但不能糾正孩子的缺點,甚至還會危害到孩子的成長。那麼家長應該如何避免孩子出現「破窗效應」呢?接下來,我們再來仔細探究一下。

三、如何避免一開始就踩中「破窗效應」

很多時候,家長會習慣性地忽略孩子不好的行為,然而這其實相當於在誘導孩子繼續這種錯誤,只會危害孩子的成長,所以家長要怎麼避免呢?

1、不能姑息缺點

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某些缺點時,家長不能置之不理或者放縱不管,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慢慢引導孩子往正確的道路上走,這樣才能避免出現「破窗效應」。

2、尋找孩子出現這些缺點的原因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某些缺點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說孩子爭強好勝是因為自尊心太強、不願意服輸;孩子自卑敏感是因為家長對他期望過高、害怕讓家長失望。只有清楚地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缺點,才能讓孩子遠離「破窗效應」。

3、消除環境中的不良影響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破窗效應」還有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孩子犯錯誤後,周圍環境只是一味告訴孩子這種錯誤沒什麼,那麼孩子勢必會在這種環境下逐漸接受並放大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著名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與重組」。如果家長在孩子出現小錯誤小缺點時,不去糾正孩子,反而對此滿不在乎,就會導致孩子出現「破窗效應」,就會讓孩子養成各種各樣的壞習慣。對於「破窗效應」這一育兒話題,家長們還有什麼想討論的,也歡迎留言喔。

我是@小碧育兒心得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破窗效應」告訴你:為什麼孩子犯錯一次後不糾正,會變本加厲
    其實,背後一種可怕的心理在操縱著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意識,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破窗效應」。「破窗效應」到底是什麼?原意是指一扇窗戶被破壞後,如果沒有及時修理,會有很多人重複破壞行為,加劇事情變得惡劣。正如「破窗效應」一樣,如果父母任由孩子的錯誤行為發展下去,那麼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為此,必須要在孩子「第一扇窗戶被打碎」時,及時修好它,否則還會有第二塊、第三塊……破窗效應的威懾力很大,它是具有誘導化、擴大化的,直接會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
  • 教育法則四一破窗效應,孩子總是一錯再錯?看完這個家長就明白了
    一扇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變得亂七八糟;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破窗效應美國的心理學家詹巴斯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兩輛一樣的車分別停放在富人區和窮人區,放在窮人區的那輛車在當天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富人區的那輛車,一星期後依然保持原樣,但他又把這輛車打爛了一塊車玻璃,不到半天時間,這輛放在富人區的車也被偷走了。
  • 破窗效應: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孩子犯錯時,家長應及時「補窗」
    孩子一開始以為自己的爸爸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三次一過家裡人都不幫忙了,孩子在經歷過了一次坐立難安的經驗以後,就學會自己收拾書包了。表叔說,「孩子的教育沒有小事,千裡之堤潰於蟻穴,說的就是同樣的道理。」這個道理我們在心理學上也稱之為破窗效應。
  • 孩子越來越叛逆?家長了解「破窗效應」,挽救孩子的未來
    其實家長只要了解破窗效應,就可以避免孩子出現更多不好的行為。什麼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原本是犯罪心理學的理論,這個理論真正的意義是指:在環境中如果存在現象,並且被放任不管的話,就會誘導別人效仿,最後造成更加嚴重的結果,形成難以改變的壞習慣。
  • 孩子犯錯不管教,當心「破窗效應」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家長別不信
    這個理論延伸到育兒領域來說,就是當孩子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行為,或者是犯錯的時候,家長若是沒有及時進行糾正或者是約束,孩子的小錯或逐漸積累,養成很多不良的習慣,導致最後可能會「犯下大錯
  • 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破窗效應」家長們需了解!
    "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好",這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他們總是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但每天盯著的卻是自己孩子的缺點,這對孩子來說未免有些不公平。 所以說,父母們不要再疑惑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了,可能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就是父母所造成的。 心理專家曾經提出過"破窗效應",並認為這可以極好地說明父母的態度對孩子未來所產生的影響力,如果想要孩子們越來越好,"破窗效應"家長需要了解一下。
  • 【管理之道】企業管理中不可忽視的「破窗效應」
    企業中可能誘發 「破窗效應」的因素 「破窗效應」是關於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的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這種現象不僅在社會管理中經常出現,在企業管理中同樣要謹防「破窗效應」的發生。
  • 第一扇破窗是什麼?《破窗效應》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破窗效應而這也就是之前的杭州殺妻案件發生後,此小區出現大量的人員搬出,或者晚上不敢出門上廁所,小區房子很難出租等現象。
  • 孩子說謊之後家長們應該怎麼辦,「破窗效應」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所以當孩子出現第一錯誤時父母就要及時的糾正,如果第一次孩子得逞了,而父母還聽之任之,那就會出現類似破窗效應的現象,第一次沒有任何懲罰,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會認為這樣也沒什麼不可以。後期所犯的錯誤隨著年齡的增加也會越來越多。
  • 管理學破窗效應:教你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那麼當不利的問題發生的時候,我們怎樣去糾正和補救呢?那麼今天所了解的管理學定律——破窗效應,便是教你及時糾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的理論。 破窗效應—— 準確的來講,破窗效應是屬於犯罪學的一個理論,它的英文翻譯是(broken windows theory),該效應的提出者是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在以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
  • 你不知道的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之:破窗效應
    這樣的現象,其實是「破窗效應」。什麼是「破窗效應」呢?「破窗效應」是指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破窗效應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其次、有錯就改不能為了記下錯誤而記下錯誤,記下錯誤是為了改正錯誤,只有改正了錯誤,才能避免再次出現錯誤。我記下錯誤就是為了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的時候能想到之前的解決辦法,不要再出錯。3.
  • 身邊的心理學:破窗效應影響及其利用
    通俗地說,破窗效應,就是大家對一個已經破壞的公共財物或已經違反的遊戲規則,如果沒有人及時修復或糾正,則很可能,又有人繼續損壞或違反。由此,現實中,雖然破窗效應有負效應,但可以控制其負效應,並利用負效應產生正面利用:先看負方面影響作用的利用案例:有一家百來號人的本土企業,公司規定上班時間必須佩戴工牌。雖然制度上規定:如果發現不帶工牌,每次罰款20元。
  • 白巖松:不希望孩子考第一名,父母善用「破窗效應」,孩子更優秀
    李玫瑾教授說過:「家庭教育非常關鍵,如果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那麼孩子就會活得非常辛苦,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他們的家長通常都是非常有計劃地,做事情乾淨利落有條理。」通過這個實驗,美國政治學家提出了「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好的東西會得到人們的用心呵護,但若是這東西出現了裂痕,人們往往會讓它變得更壞。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孩子成長在好的環境中,他會變得越來越優秀。若是成長在不好的環境中,孩子就會變得越來壞,因此周圍的環境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 孩子犯大錯還不自知?了解「破窗效應」,不要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許多的小孩在犯了錯之後,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容易出現犯了錯之後不會去改正,小錯釀成大錯。小甜現在還沒有到上幼兒園的年紀,她的父母本來想帶著她上早教課,可孩子不喜歡去,小甜的父母很寵溺孩子,孩子說不想去那就不讓她去。於是平時小甜在家裡都是奶奶照顧著,父母去上班。
  • 你越用心,孩子越無能?多少父母掉進了斯坦福「破窗效應」的陷阱
    這就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也就是說,一樣東西如果遭到了破壞,且這個破壞沒有得到及時修復,那麼周圍的人就會不由自主受到前面那個破壞行為的縱容和示範,去模仿那個破壞行為。破窗效應不僅在犯罪學中被應用,像我朋友一開始覺得孩子做事不上心是小毛病,一直幫他解決,最後導致孩子沒記性的情況愈演愈烈,也是破窗效應的表現。
  • 職場效應之:毛毛蟲效應、飛輪效應、破窗效應
    毛毛蟲效應——打破慣性、爭取創新是什麼科學家通過研究,把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盲目跟從習慣和思維慣性而做出反應導致失敗結果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職場現象職場中,大多數的人做事努力、循規蹈矩、穩重,從沒出現大問題,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優點,但是在一些有想法的領導看來,這可能是很大的缺點,因為都是埋頭幹活,從不抬頭看路,做事情的方式是按照前人的經驗,重複去做而已。現象總結起來就是:埋頭拉車、盲目崇拜式、理論迷信、墨守成規、懼怕風險。
  • 職場生存法則之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又稱破窗理論,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196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 孩子把房間弄亂了,利用破窗教育,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這種情況或許現在已經成了很多父母們的煩惱,因為無論每次發多麼大的脾氣,對孩子進行多少次的教育,孩子依舊會犯這樣的錯誤,下一次還是會把房間弄得亂糟糟的。那麼不僅對於他們大腦的發育不利,對於他們今後的成長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 教育心理學:不要讓孩子陷入「破窗效應」,否則孩子一生難以自信
    (記得點開上面的視頻,可以收看本節課精選片段)我在管教孩子的方法課裡,給大家講了一個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對你養育孩子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家長都不小心把孩子的人生搞成了這個實驗的糟糕結果。因此就有了這個心理學的"破窗效應"理論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如果有一樣東西遭到了破壞,而這個破壞沒有得到修復,其他人會受到前面那些破壞行為的縱容和示範,去模仿這些破壞行為!
  • 父母越上心,孩子越沒責任心?90%的家長要知道的「破窗效應」
    一條街有些許紙屑,不久就會有更多的垃圾,因為最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在地上,這就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不僅應用在犯罪學中,還可以應用在教育中。兒子經常丟東西忘記帶東西,而我一直在後面收拾殘局,最後非但搞得自己筋疲力盡,孩子還養成了丟三落四的壞習慣,這也是「破窗效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