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碧育兒心得(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829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很多家長都會煩惱究竟應不應該阻止孩子的錯誤行為、應不應該糾正孩子出現的缺點。有的家長覺得小孩子就應該順其自然,長大之後自己就會改正;有的家長認為如果小時候都不好好教育孩子,那麼孩子之後犯的錯誤只會越來越多。
我的朋友小易最近就正在為這個問題煩惱,她家孩子本身就是調皮搗蛋、活潑好動的性格,所以孩子經常會出現一些小缺點。比如說孩子總是和班裡小朋友發生衝突、總是一言不合就開始鬧矛盾,每次都是小易對著那些小朋友道歉,但是她卻不批評自家孩子。這樣縱容孩子缺點的後果就是孩子越來越不合群、越來越喜歡發生衝突,甚至形成了愛打架鬥毆的壞毛病。
其實小易孩子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破窗效應」,孩子會因為「破窗效應」導致小缺點變成大缺點,逐漸偏離好的成長道路。那麼究竟「破窗效應」是什麼?家長的哪些做法會觸及孩子的「破窗效應」呢?不要著急,接下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一、什麼是破窗效應?
1、是逐漸擴大化的效應
「破窗效應」指就是在生活中,孩子有一些很不起眼的小缺點,如果家長聽之任之,就會變成很糟糕的缺點。一個小時候接受不了輸的孩子在長大時會因為「破窗效應」變成一個爭強好勝的人;一個小時候偶爾撒謊的孩子在長大時會因為「破窗效應」變成一個滿口謊言的人。
2、是損害孩子的效應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破窗效應」會讓他原本存在的某些很小的缺點逐漸放大,逐漸出現一些很糟糕的情況,所以「破窗效應」其實就是對孩子成長很不好的效應。
3、是誘導行為
「破窗效應」的出現還有一個契機,那就是家長對於孩子的某些行為放任不管,這樣相當於變相引導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己這樣做沒有錯,孩子就會變本加厲地繼續這些行為。
「破窗效應」不僅是誘導化的、會擴大化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將來,那麼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長有哪些做法已經觸及到了「破窗效應」呢?接下來,我們再來詳細研究一下。
二、日常生活中,家長的哪些做法,已經觸及了「破窗效應」
1、對孩子不好的行為置之不理
很多家長看待自家孩子都是放大鏡找優點,基本看不見孩子的缺點,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某些行為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認為孩子的這些行為不過是小孩子不懂事的表現,長大之後自然會糾正過來。
2、允許孩子特別依賴自己
很多家長在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時,總喜歡什麼事情都為孩子辦好、什麼事都考慮到孩子。比如在教孩子吃飯時,就會教著教著開始餵孩子吃,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出現「破窗效應」,更加依賴家長。
3、過於溺愛孩子
很多家長都十分疼愛自家孩子,這些孩子自然成為了整個家庭的中心,自然會受盡家人的溺愛,也就是因為這樣,家長捨不得糾正孩子,自然會導致孩子繼續恣意妄為。
所以「破窗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隨處可見,家長一定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否則不但不能糾正孩子的缺點,甚至還會危害到孩子的成長。那麼家長應該如何避免孩子出現「破窗效應」呢?接下來,我們再來仔細探究一下。
三、如何避免一開始就踩中「破窗效應」
很多時候,家長會習慣性地忽略孩子不好的行為,然而這其實相當於在誘導孩子繼續這種錯誤,只會危害孩子的成長,所以家長要怎麼避免呢?
1、不能姑息缺點
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某些缺點時,家長不能置之不理或者放縱不管,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慢慢引導孩子往正確的道路上走,這樣才能避免出現「破窗效應」。
2、尋找孩子出現這些缺點的原因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某些缺點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說孩子爭強好勝是因為自尊心太強、不願意服輸;孩子自卑敏感是因為家長對他期望過高、害怕讓家長失望。只有清楚地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缺點,才能讓孩子遠離「破窗效應」。
3、消除環境中的不良影響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破窗效應」還有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孩子犯錯誤後,周圍環境只是一味告訴孩子這種錯誤沒什麼,那麼孩子勢必會在這種環境下逐漸接受並放大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著名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與重組」。如果家長在孩子出現小錯誤小缺點時,不去糾正孩子,反而對此滿不在乎,就會導致孩子出現「破窗效應」,就會讓孩子養成各種各樣的壞習慣。對於「破窗效應」這一育兒話題,家長們還有什麼想討論的,也歡迎留言喔。
我是@小碧育兒心得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