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為蘭科天麻屬植物,以赤箭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並列為上品,以後歷代本草均有記載,在我國已有2 000多年應用歷史,為我國名貴中藥材。長期以來,天麻一直以野生藥材入藥,並從魏晉時期就以山東泰安及其周邊地區為道地產區並延續至明清。近現代,因藥材需求量大幅上升,導致野生天麻資源大量採挖而逐步衰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天麻逐步轉為人工栽培,其道地產區由於朝代更替和人文與自然環境變化而發生較大變化,現以雲南昭通、陝西漢中、湖北宜昌、安徽六安和貴州大方為天麻主流產區。本文通過對歷代本草文獻進行考證,結合現在野生和栽培產區的實地走訪,對天麻道地產區形成和變遷進行梳理分析,並對天麻人工栽培歷史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從自然、社會、交通、人文和種質資源方面探討了天麻道地產區形成與發生變遷的原因,從而為天麻質量評價和栽培生產研究提供借鑑。
1.野生天麻道地產區形成與變遷
1-1.秦漢至唐代,產區在黃河流域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沒有記載天麻的產地,僅描述天麻「生山谷」的生境特點。魏晉時期《吳普本草》開始記載天麻「或生太山,或少室」。太山即今山東省泰山一帶,少室則為今河南省登封縣的嵩山一帶(少室山)。《名醫別錄》進一步補充「生陳倉、雍州,及太山、少室」。陳倉為今秦嶺以北的陝西寶雞市,秦、漢時期的雍州為今陝西省西部、甘肅部分以及寧夏大部份地區。南朝《本草經集注》和唐代《新修本草》均是沿用了《名醫別錄》記載,未新增天麻產地。
從秦漢至唐代,天麻記載有四大產區,分別為我國東部山東省泰安縣的泰山,中部河南省登封縣的嵩山,西部陝西省寶雞市及其相鄰的陝西、甘肅、寧夏交界的地區,四大產區均是緊鄰黃河,位於黃河以南的黃河流域。此後,「太山」、「少室」在後世本草中常被沿用。
1-2.宋元時期,產區集中在黃河下遊,並擴增到漢江流域和長江流域宋代《開寶本草》記載:「天麻,生鄆州、利州、太山、嶗山諸處,今多用鄆州者佳」。鄆州即今山東省泰安市西南部的東平縣和鄆城,利州即今四川省的廣元市,嶗山即今河南省登封縣的嵩山一帶(嶗山)。《開寶本草》首次描述古鄆州產天麻質量最好。《本草圖經》將天麻分為赤箭和天麻2味藥,赤箭在《名醫別錄》基礎上,新增「今江湖間亦有之,然不中藥用」;天麻則在《開寶本草》基礎上,新增「今京東、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江湖間」應為今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帶和浙江省湖州一帶。《本草圖經》認為這些地方雖產天麻,但藥效不好。京東、京西應是北宋京城開封府的東邊和西邊,即今河南省開封市的東部和西部地區,湖南應是現今湖南省全部和湖北荊山、大洪山以南,鄂城、崇陽以西,巴東、五峰以東地區,淮南應是現今安徽、江蘇的南部和江西、浙江的北部地區;嵩山應是現今河南登封縣的嵩山,衡山應是現今湖南衡陽市的衡山。《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並圖經》記載「注云出鄆州。考今之所出,赤箭根苗,乃自齊鄆而來著為上」;《證類本草》記載:「今多用鄆州著佳」,兩者均進一步強調了鄆州(今山東東平縣和鄆城縣)為天麻道地產區,藥材質量優良。
宋元時期除沿用魏晉時期山東泰山、河南嵩山2個傳統產區外,天麻產區明顯向南部擴展到四川廣元、湖南衡山、湖北荊山和江淮一帶等新產區,這些新增產區已遠離黃河,緊鄰漢水、長江,位於漢水、長江以南的區域。同時,明確了山東泰安市的東平縣和鄆城縣(古鄆州)為天麻主產地和道地產區。而陝西寶雞(古陳倉)和陝、甘、寧的相鄰地區(古雍州)兩大產區逐步消亡,後續本草不再沿用。
1-3.明清時期,產地集中在黃河下遊,並擴增到長江上遊金沙江流域明代《本草品匯精要》記載「赤箭,道地為兗州」和「天麻,邵州、鄆州著佳」。兗州為今山東省濟寧市的兗州一帶,邵州為今湖南邵陽市和新化縣一帶,進一步明確山東泰安的東平、鄆城及其相鄰的濟寧市兗州區、湖南的邵陽和新化為天麻道地產區。明代《藥性粗評》則記載:「生山東州郡平澤,今湖南、淮南(安徽)州郡亦有之。」山東州郡平澤可能指山東菏澤一帶。清代《醫經允中》記載「出山東鄆利二州山谷」。其進一步強調了山東省泰安市東平、鄆城為天麻主產地。
明清時期天麻產地進一步向南擴展,在前朝山東鄆州天麻道地產地的基礎上,新增了山東濟寧市(古兗州)和湖南邵陽、新化為天麻新產地和道地產區。另外,清代一些地方志也記載了天麻新產地,如光緒《敘州府志》記載:「貢天麻為敘府之要務,每年派員從烏蒙之小草壩購得,馬幫入川,載以官船,直送京都,皇上分贈諸臣,文武要員以獲此賞為榮。」烏蒙小草壩為現今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小草壩鄉,此地位於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為現代天麻主產地和道地產區。
1-4.民國,產地遷移到漢江上遊和金沙江流域民國《藥物出產辨》記載:「四川、雲南、陝西、漢中所產著均佳。貴州亦有產,但全無氣味,不適用。」該書新增加了雲南、貴州2個新產地,並認為四川、雲南和陝西漢中為天麻道地產區。《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則記載「真正之天麻,多半出於四川,但西藏方面亦有之;四川之雷波、馬邊、峨邊、屏山諸縣均產之;而大宗貨物,仍多來自夷地(苗人住處),如小涼山中之中山坪、大谷堆、濫壩子,大涼山中之鑼鼓拉達等處」。則是明確了四川天麻主產在涼山州和宜賓市。
民國時期天麻主產地則進一步西遷,遷移到金沙江邊上的四川(主要為涼山州和宜賓市)、雲南(主要是昭通)、貴州(主要是織金、納雍、貴定)以及陝西漢中產區等新產地。這一時期,天麻道地產區和主產地西遷到四川、雲南和陝西漢中,而宋元時期本草記載的山東泰安、濟寧和湖南邵陽和新化等地不再有記載。
1-5.當代1959年《中藥志》記載「主產於雲南昭通、鎮雄及四川峨眉、樂山、宜賓,貴州織金、納雍、貴定等地;此外陝西、湖北及東北各省亦產。以雲南昭通產著最佳,銷全國並有出口。」1959年《藥材資料彙編》記載「雲南昭通所屬魯甸和海螺壩,永善、鎮雄、彝良的小草壩,綏江、鹽津(老雅灘)為主產地區。四川宜賓、馬邊、敘永、雷波、雅安、滎經、洪雅、樂山、峨眉高廟一帶。又川北之巴中、萬縣臨近地區,亦多見產,以上統稱川天麻。貴州之興仁、畢節、織金、甕安、貴定、都勻所產稱貴天麻(亦稱川天麻)。此外,如湖北鹹豐、鶴峰、巴東所產稱什路天麻。河南南陽專區、陝西漢中地區西鄉、寧強、大安、鎮巴、佛坪、石泉、甘肅文縣等地,都有野生,稱西天麻(亦稱漢中天麻)。以雲南昭通海螺壩、彝良小草壩及四川滎經所產為上品,尚有雲南永善、綏江、鎮雄、鹽津及四川雷波、馬邊、敘永等地所產,其品質佳者居多,統稱川天麻」。1975年《全國中草藥彙編》記載「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省區,此外陝西、河北、安徽、江西、湖北及東北各地也有產」。1977年《中藥大辭典》記載「主產貴州、陝西、四川、雲南、湖北等地」。1989年《中國道地藥材》記載「天麻主產我國西南諸省,東北、華北亦有分布,雲南昭通產者最為馳名。近代野生天麻的道地產區在西南,尤以「貴天麻」最為馳名」。1995年《中藥材商品規格質量鑑別》記載「野生天麻,為四川、雲南兩省有名的地道藥材。主產於雲南昭通、彝良、鎮雄、永善……魯甸,四川滎經、古蘭、敘永、宜賓……等地。貴州畢節、大方……遵義產量也多,但質量不及四川、雲南好。此外,陝西漢中、安康、商丘,甘肅甘南、文縣、隴南,河南西陝、盧氏,湖北孝感、大悟,吉林渾江市、通化等地亦有產。以雲南昭通彝良,四川滎經所產最有名。」 1999年《中華本草》記載天麻:「以貴州產質量較好,銷全國,並出口」。2010年《金世元中藥材傳統鑑別經驗》記載:「野生天麻主產於雲南的昭通、鎮雄、彝良、永善、巧家、魯甸,貴州的畢節、赫章、納雍、織金、黔西,四川的宜賓、敘永、雷波、瀘州、樂山、涼山等地。上述品種,新中國成立前多集中在重慶輸出,統稱『川天麻』,產量大,質量好,尤以雲南彝良小草壩的產品最佳,稱『地道藥材』,此外,湖北、陝西等省亦有部分出產,品質較遜,統稱『什路天麻』」。
當代以來,由於交通和信息的發達,社會穩定和經濟穩步提升,野生天麻產地在全國逐步擴展。其中建國初期是以雲南昭通和四川為道地產地,20世紀80年代則是以貴州、雲南、四川為道地產地,品質最佳。而古代記載天麻道地產地山東泰安、濟寧,河南嵩山,陝西寶雞,湖南邵陽和懷化不再有天麻藥材記載。至此,天麻道地產地由我國東部的山東泰安、濟寧和南部湖南邵陽、新化變遷到西南部雲南、貴州、四川交界的雲南昭通、貴州畢節、四川宜賓、瀘州和涼山地區。
綜上所述,野生天麻在2 000多年的發展中存在由黃河流域中上遊逐步向下遊集中,並由黃河流域下遊逐步南擴和西遷移到漢水和長江中下遊地區,最後從長江中下遊西遷到長江上遊的金沙江流域的過程。最早由山東泰山、河南嵩山、陝西寶雞和陝、甘、寧夏交界地區逐步向東部黃河下遊集中,宋代逐步集中到山東泰安東平、鄆城,同時向南擴展至四川廣元、湖南衡山、安徽等地,並強調了山東東平和鄆城為道地產區;明代強調了山東東平和鄆城道地產區基礎上,增加了山東濟寧市和湖南邵陽、新化新道地產區;清代開始出現昭通彝良產地;民國認為四川、雲南和陝西漢中為道地產區;建國後發展為雲南昭通、鎮雄,四川峨眉、樂山、宜賓及貴州赫章、織金、貴定等地為道地產區,並認為雲南昭通產最佳。現代則多認為貴州大方、雲南昭通和陝西漢中為天麻道地產區。新中國成立後野生天麻的新產地不斷被發現和增加,但由於天麻用量的大幅度增加及野生天麻自然更新緩慢,人為大量採挖,迅速導致了天麻野生資源破壞嚴重,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野生天麻資源逐步衰竭瀕危,已分別被《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二批)》、《中國植物紅皮書》列為國家保護Ⅱ級品種。目前我國野生天麻已經形成不了商品,商品藥材基本靠栽培藥材供應。
我國野生天麻各個歷史時期產地分布見圖1。
2.天麻栽培歷史及主要栽培區
2-1.天麻栽培歷史天麻在我國雖然有2 000多年的應用歷史,但因對天麻植物學特徵和生長發育習性不清楚,古代和近代一直未實現天麻人工栽培,僅靠採挖野生資源供藥用。1911年,日本學者草野俊助發現了天麻和蜜環菌的相互共生關係。1958年,我國學者開始報導天麻栽培方法。此後,四川、北京、雲南等地學者先後開展天麻人工栽培技術攻關,其中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徐錦堂和雲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周鉉是攻克天麻人工栽培技術的關鍵學者,並在全國進行大規模推廣應用,分別被稱為「北天麻」和「南天麻」。
徐錦堂於1959年在湖北利川開始開展天麻人工栽培研究工作。1963—1965年先後在湖北利川和恩施,四川古藺和峨眉山,重慶石柱縣等天麻產區,對野生天麻生長的生態條件、繁殖方法、生長規律及其與蜜環菌的關係進行了調查研究,分離得到蜜環菌菌種。1965年利用野生蜜環菌菌材伴栽天麻獲得成功,首創了利用蜜環菌侵染過的野生樹根做菌種培養菌材的方法,結束了我國天麻不能人工栽培的歷史。1972年,同他人協作發明了「天麻無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取得了高產穩產的效果,在全國進行了大規模推廣。1980年,發明的「天麻有性繁殖方法——樹葉菌床法」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980—1981年,進一步從天麻種子發芽的原球莖中分離、篩選出12種天麻種子共生萌發菌,不僅從理論上闡明了天麻種子發芽與真菌的營養關係,同時應用於生產,使天麻種子發芽率提高到30%左右。1993年,同冉硯珠編著出版了《中國天麻栽培學》,第一次系統介紹了天麻人工栽培相關理論和技術。
周鉉於1966年至1979年在雲南昭通彝良縣小草壩下放駐點,從此在小草壩朝天馬林場開始了長達13年的天麻無性、有性繁殖方法研究與實踐。其發明了「帶菌鬚根苗床法」,首次實現了天麻種子有性播種繁殖。1974年和1981年,分別發表了「天麻有性繁殖[22]」和「天麻生活史[23]」論文,介紹了其成功利用天麻種子進行有性繁殖和生產商品麻的方法。1987年,合作出版了專著《天麻形態學》,詳細介紹了天麻形態解剖學工作和天麻栽培研究情況。1988年,主持完成的「中國天麻屬植物的綜合研究」,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另外,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南川藥物種植研究所劉玉亭,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劉方媛,南京藥學院(現中國藥科大學)沈棟俠,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楊滌清,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黃正福,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莊毅、王永珍,貴州省植物園(貴州省園林科學研究所)牟必善、袁崇文等學者在20世紀60—80年代初也先後從事天麻栽培研究,均為解決我國天麻資源短缺、探索天麻栽培技術做出貢獻。20世紀90年代以後,全國科研人員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了天麻兩菌優良菌株篩選和生產技術、雜交育種技術、有性高效繁育技術、規範化栽培(GAP)技術、產地加工技術和質量控制技術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先進實用的科研成果,並在陝西、湖北、雲南、貴州、安徽、四川等省份進行推廣,湧現出一大批「天麻之鄉」,緩解了天麻藥材原料需求,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有效途徑,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天麻主要栽培產區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學者先後在雲南昭通、湖北利川、陝西漢中等地開展天麻的人工栽培獲得成功,並在全國進行推廣,發展形成我國天麻新的產區。《中藥材商品規格質量鑑別》記載「以陝西漢中地區的城固、寧強,湖南懷化地區的通道,湖北的利川等地栽培較多,湖南懷化所產質量較好」。近年來,筆者對全國天麻主要栽培產區進行了調研,當前主產區主要為雲南昭通市的彝良、鎮雄、大關、永善和麗江市的永勝、古城、寧蒗,貴州大方、德江、施秉,湖北宜昌、恩施、房縣、羅田、英山,安徽嶽西、金寨、霍山,陝西漢中寧強、略陽、勉縣,四川廣元、南充、滎經,重慶萬州、雲陽,河南商城、西峽。另外,在浙江麗水、甘肅文縣、天水、西藏靈芝、湖南懷化、吉林撫松和長白山、北京懷柔等地區也有少量引種栽培。當前天麻栽培產地與歷史上提及產地基本一致,見圖2。
3.天麻道地產區形成與變遷的原因探析
3-1.自然環境與氣候天麻是與真菌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具有避光性、向氣性和向溼性,喜涼爽、潮溼的環境,為異養型的蘭科植物。天麻生境範圍較窄,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一般生長在海拔800 ~2 800 m山區,產區適宜溫度為-5~30 ℃,年降水量在900~1 200 mm左右,空氣相對溼度在8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40%~60%。而且,由於同天麻共生的萌發菌和蜜環菌均以落葉闊葉林的落葉和樹根、樹段做養料生長,野生天麻多生活於植被豐富森林的林下陰溼地帶。
生態環境是影響天麻自然分布和道地產區形成的首要因子,野生天麻一般生長在氣候適宜、植被豐富的森林或竹林下。天麻喜陰溼環境,野生天麻產區均在黃河、漢水、金沙江、長江及其支流等雨水較充足、空氣和土壤溼度大的區域。而南部和北部的低海拔平原或丘陵地區,由於溫度過高或過低,氣候乾旱或溼度過大,沒有落葉闊葉樹林等自然生態環境限制,沒有野生天麻的自然分布。也正是天麻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生在山區林中,發現和採挖困難,也促使天麻藥材稀缺和名貴,多作單方入藥。另一方面,天麻沒有根和葉,對生態因子敏感,氣候和植被環境的變化對天麻的生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而,彭華勝等認為歷史上山東泰安天麻道地產區的形成與消亡同古今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古代山東一帶氣候比現今溼潤,植被豐富,適宜天麻生長;近現代,山東絕大部分地區較乾旱,加之人為破壞植被,導致原始森林的消亡,已經不再適宜野生天麻生長。古陳倉、雍州天麻產區消亡可能同氣候變化和植被破壞也有關,現在該區域土地退化現象日益嚴重,加之後期氣候乾旱,不再適宜天麻生長,見表1。
3-2.疆域變遷和地緣政治格局古代、近代中原王朝疆域和地緣政治格局對天麻產地變遷影響較大。如歷史記載秦國「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雍州、陳倉屬於秦國領地;秦漢到唐代,多選擇陝西西安(古稱長安)為都城,雍州、陳倉和嵩山則剛好緊鄰西安(分別位於西北部和東部)。宋朝開始,不再定都長安,雍州、陳倉兩地長期處於西夏、遼(契丹)、金(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統治,故唐朝以後雍州、陳倉兩大天麻產區逐步消亡,而西安西南部的利州(四川廣元)成為天麻新產地;北宋定都開封,南宋定都杭州,故宋朝時天麻產地保留了山東泰安、河南嵩山,並增加了開封東部和西部及南部的湖南、淮南等新產地;宋、元、明、清時期,濟南、泰安一直是中央政權設置的重要州府地,故山東東平縣(鄆州)、濟寧市(兗州)天麻道地產區一直被流傳下來;元、明、清時期中央政權疆域擴展,加強了對西南的統治,在四川宜賓設置敘州府、雲南昭通設置烏蒙府(後為昭通府),四川宜賓周邊和雲南昭通小草壩天麻產地逐步被發現;清末和民國時期,外強入侵加上戰亂導致生態植被破壞,至此山東東平縣、濟寧市天麻道地產地也逐步消亡,而受外強入侵影響較小的四川、雲南、貴州逐步發展成為天麻主產地、集散地和道地產地。新中國成立後,在20世紀50年代興起全國中草藥運動,則促進全國各地天麻新產地的發現。
3-3.交通因素受自然生態環境所限,野生天麻多生長在深山老林。交通運輸不便就限制了天麻的發現和運輸出去。秦漢時期,雍州、陳倉兩大天麻產地正位於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上,促進了天麻藥材被發現和運送到京城。山東泰山、河南嵩山、湖南衡山則一直是我國風景名勝地,寺廟修建和文人墨客的訪遊,促進了這些地方天麻藥材產地的發現。三國時期,蜀漢和曹魏在漢中大戰,促進了四川廣元、陝西漢中天麻產地的發現。明、清在雲南會澤設鑄錢局(當時中國第二大鑄錢局),昭通府的繁榮,促進了昭通、宜賓等地天麻產地的發現。新中國成立後,交通條件改善,促進全國天麻適生區產地的發現。
3-4.藥材集散地明清在四川宜賓設置敘州府,民國時期因日本入侵遷往陪都重慶。《敘州府志》記載:「貢天麻……馬幫入川,載以官船,直送京都……」。《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記載「在敘府售價,每百斤可值銀145兩;天麻亦川省大宗出口藥材之一,自民國20~22年間……,佔川省輸出藥材之第二位」。《現代中藥材商品通鑑》記載「產者過去多為川幫所經營,故均稱為川天麻」。《金世元中藥材傳統鑑別經驗》記載「上述品種,新中國成立前多集中在重慶輸出,統稱『川天麻』……」。從上可知,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四川宜賓和重慶是天麻藥材集散地,收購天麻在宜賓或重慶裝船走長江水路運到京城和全國各地,久而久之,就將集散地作為優質產地,稱為「川天麻」。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四川宜賓、涼山、瀘州等地現基本不出產天麻,僅有四川廣元、南充、滎經、峨眉等地產天麻,產量均不大。重慶市的天麻產量也不大。故「川天麻」應多因集散地而來,統指雲、貴、川三省交界地域的天麻。
3-5.過度採挖導致野生資源耗竭天麻生長發育習性和生殖遺傳特性獨特,對野外生態環境要求苛刻。幾千年來一直靠採挖野生資源,為名貴中藥材,日益增大的用藥需求導致野生藥材的過渡採挖,資源衰竭。古代陳倉、雍州、嵩山、泰山產地,近、現代不再發現其野生資源,可能同人為過度採挖,導致資源衰竭有關。近年來,由於人為無序採挖和不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導致我國各地天麻野生資源日漸枯竭,現野生天麻已成為瀕危物種,已經形成不了商品產量。
3-6.人工種植和引種栽培長期以來,由於對天麻植物學形態特徵和繁育與生長特性沒有弄清楚,天麻一直沒有實現人工種植。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科研工作者開展了大量天麻人工種植的探索。其中徐錦堂分別在湖北利川、恩施和陝西漢中,周鉉在雲南昭通彝良開展天麻人工栽培,並先後獲得成功,促使陝西漢中、湖北利川、雲南昭通彝良和鎮雄成為栽培天麻的主產地。隨著天麻人工栽培技術的不斷完善,全國其他地區分別到上述產地進行天麻引種栽培,其中安徽嶽西、金寨、霍山,湖北宜昌、英山、羅田,貴州大方、德江,湖南懷化,甘肅文縣,雲南麗江,河南商城和新縣、四川廣元等地引種栽培獲得成功,逐步發展成為天麻的新產地和主流產地,現在以安徽嶽西和金寨,湖北宜昌夷陵區和黃岡羅田縣等產區的產量最大。
3-7.種質資源古代根據天麻箭杆為赤紅色的形態特徵,將天麻稱為赤箭。周鉉等[29]對天麻形態學特徵進行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箭杆顏色、塊莖形狀和含水量將天麻分為紅天麻(天麻原變型)、烏天麻、綠天麻、黃天麻和疣天麻5種變型,以紅天麻、烏天麻2種變型資源最豐富。紅天麻含水率高,生長快,適應性強,耐旱力強,主產我國黃河及長江流域諸省,遍及西南至東北全國大部分地區。烏天麻含水率低,耐旱力低,喜冷涼氣候,僅分布於雲南東北部及西北部、四川與貴州西部,海拔1 400~3 200 m山地。古代因疆域和交通所限,僅發現全國分布廣泛的紅天麻變型,並將山東東平、濟寧和湖南邵陽、懷化定為主產地和道地產區。後來隨著疆域擴展和交通便利,逐步發現西南雲、貴、川三省交界的烏天麻變型,並發現其含水率低、質量佳,逐步將這些產地定為主產地和道地產區。
4結論
道地藥材指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所產同種中藥相比,品質和療效更好,且質量穩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天麻為我國名貴中藥材,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其道地產區形成和變遷受到自然、社會、交通、人文和種質資源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當前,我國天麻產地出現了由東部向西南,由黃河流域向金沙江、漢江和長江流域的遠距離遷移;藥材來源由完全野生向全部家種的轉變,藥材種類由紅天麻向紅天麻、烏天麻等多種類的變化。加強天麻道地產區形成和變遷的研究,明確不同時期、不同產地、不同來源、不同種類和不同生產方法等方面的差異,可為全面深入評價天麻質量與臨床療效和推動天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作者:劉大會 龔文玲 詹志來 彭華勝 王曉 陳科力 黃必勝 郭蘭萍
來源:《中國中藥雜誌》2017年18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