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風靡了日本近30年的《車站》,終於,終於有了無比悠遠美麗的中文版。
以為告別還會再見
哪知道一去不還
我不知道我還有多少相聚分別
就像這列車也不能隨意停歇
李健再次施展創作歌手的才華,親手填詞,直到比賽前一夜。
而健哥的聲音,有著一個著名的大殺器,就是【畫面感】。
他的歌聲,他的哼唱,他的詞,讓我完整地看了一部關於傷感別離,關於「人生的車站」的電影。
下雨的車站,黃昏的站臺,藍色的站牌。
滿眼焦急的姑娘,靠窗默默流淚的男生。
汽笛聲,不知下一站去何處的飛奔列車。
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一個故事,令人無比動容。
容我稍微介紹一下這首日語老歌的原版吧。
《車站》的原唱是中森明菜,收錄於她1986年發行的個人專輯《CRIMSON》中,初次亮相就在日本引起了不小的反響,30年來,被日本香港的歌手翻唱了很多版本。原版連結:http://www.xiami.com/song/3635980《車站》原版日語歌詞講的,簡單的說,就是【我在下雨的車站偶遇到分手兩年的前男友,看到他熟悉的雨衣,成熟許多的眼神,依然不變的側顏,我對他深深的愛和痛苦又浮現】的故事。
似曾相識的黃色雨衣
在黃昏的車站 我怦然心跳
就是那個 我曾經愛的人啊
女神中森詮釋出的版本是非常有孤獨和幽怨感的,她稍顯哀怨的嗓音,聽起來深情,讓人不忍。.低吟淺唱中,是一個受傷的女人。和李健的版本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在於視角,在於那種有些溢出的哀怨和痛感。而這首歌的詞曲作者,竹內瑪利亞。在她在94年的個人專輯裡,終於正式唱了這首自己寫的歌。連結:http://www.xiami.com/song/2409694#wall_list
我個人認為,竹內的版本,是所有日語《車站》的版本中,最開口即化,最迷人的版本。她的弦樂找來了大師服部克久,過場可以聽到那些黑白愛情電影才會出現的溫暖感。畢竟是揉進了自己的經歷而寫成的歌,車站裡的再遇,車站外人海茫茫的再次錯過,都唱的讓人想去淋一場雨,想去體會重逢,想去經歷愛的傷痛!竹內末尾的哼唱和健哥一樣,讓人意猶未盡。她的聲音裡還有中森沒有的灑脫,讓走出車站的未來明亮起來。
走出車站的時候
雨也停了
這條街又迎來了熟悉的夜
另一版翻唱不得不提,就是梅豔芳的《裝飾的眼淚》,收錄在梅豔芳1987年的專輯《似火探戈》中。連結:http://www.xiami.com/song/135266
日語版的原意,在陳少琪的填詞之下,已經相差甚遠了,變成了一首常見的80年代香港流行的苦情歌。就像歌詞裡寫的那樣,梅豔芳的聲音就像「麻醉了的身軀把昨日拼命的撕碎」,有了醇酒和迷醉的味道。
然後到了05年,這首老歌,才有了德永英明的版本,收錄在德永大神05年的專輯《VOCALIST》 中。連結:http://www.xiami.com/song/3391473
熟悉健哥的人都知道,健哥喜歡德永英明,因為德永也是低吟淺唱派,也是自己作詞作曲加演唱。健哥會哼他的歌,希望和他同臺。所以當我聽到健哥將會自己填詞翻唱《車站》的時候,我就知道,他翻唱的是德永英明,而不是中森明菜。我個人還是很喜歡德永的版本,竹內和中森的唱法都有種讓我有回到80年代純愛劇時代的感覺,而德永淡淡的吉他和吟唱,想必也是健哥的心頭好。健哥這一場的編曲,也和不插電的德永版最為類似。其實這首女人視角的重逢前男友的歌,是不適合男聲來翻唱的,不僅是歌詞,中森哀怨又透徹的痛感,竹內讓人融化的明亮,用男人們成熟冷靜的嗓音很難詮釋出來,所以德永英明和之後中西保志的版本,都是非常好聽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現在,讓人動容的中文男聲版終於面世了,感謝李健。
《車站》的旋律是經得起時光的打磨的,到15年也已經流傳了近30年了,健哥選擇這首歌,和以往所有他的選擇一樣,是有著極高音樂審美的。有人評價過他,他在這個舞臺展示的不是能力不是技巧也不是突破,而是自己的音樂審美,用一己之力不斷推薦他認為的好歌,包括鍾立風邢天溯萬曉利的民謠,包括像《車站》《假如愛有天意》這樣不算熱門異國他鄉的好歌。
既然旋律好聽是毋庸置疑的,那麼他翻唱的重點就只在三處,一是歌詞,二是編曲,三是立意。立意在開場的介紹中已經凸顯,關於愛情重逢離別的80年代純愛日語歌,如何重新立意?健哥選擇了「人生的車站,人生的站臺」這一主題。
但讓我先說編曲吧,健哥這場的編曲非常用心,前奏的開始,是吉他輕柔的響起,這一下,就讓全場都安靜了下來。隨後慢慢的,巴揚手風琴也加入,健哥登臺的第一首《貝加爾湖畔》中,巴揚手風琴幾乎是主角,而在我歌最後一首歌的舞臺上,健哥完成了首尾呼應。所以也有人說,這首歌又有了點俄羅斯冬日的味道。隨著這樣一個非常安寧柔和開場,健哥永遠清雅又深情,淡然又很有質感的嗓音一響起,【畫面感】一下就出來了。
車窗外戀人相擁
還在難捨難離
汽笛聲突然想起
那姑娘滿眼焦急
不覺中下起雨來
在黃昏的站臺
他終於上了列車
卻一直望向窗外
第一段聽完,我非常吃驚。想不到健哥寫的歌詞,居然用的是【第三人稱】。《車站》不論是日語版還是粵語版,都是或哀怨或淡然的【自我傾述】。從來沒有人,用過第三者的視角。是的,健哥他只是一個坐在列車車廂的乘客,他只是看到了一對戀人的難捨難離,他唱的前半段,是關於「他們」的分別,而不是自己。
當列車徐徐開動掠過藍色站牌
我看見他難過的臉
如此蒼白
伴隨雨點敲擊車窗他的淚流下來
我趕緊轉過頭
卻讓我視線離開
不知是甜蜜的傷感還是無奈
這段歌詞實在太有上世紀80年代日本純愛電影的情節感了。男人偷偷落淚,卻被一旁的」我「看見,「我」不知道這是幸福的離別傷感還是自己看見別人傷痛的無奈。
我想起多年以前
像今天的畫面
以為告別還會再見
哪知道一去不還
列車要奔向何方
我竟一絲慌張
第三段的歌詞,終於把視線轉到了「我」的身上。我觸景生情,想起了從前,想起了自己的離別。「以為告別還會再見,哪知道一去不還」,這句寫得太過傷感,離別竟然成了永別,讓我也不禁隨著感傷。我們有多少次,以為還會再見的人,就再也沒見過了?健哥這首歌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際遇,人生的站臺「這個主旨初次顯現。
當列車飛奔下一站的愛恨離別
我仿佛看見車窗外換了季節
在這一瞬間忘了要去向哪裡的深夜
我不知道我還有多少相聚分別
我像這列車也不能隨意停歇
匆匆掠過的不僅僅是窗外的世界
這首歌其實沒有所謂的高潮部分,娓娓道來才是它的特點,但這一段,確實是最傷感的自我坦白了。我已忘記,這列車要去哪裡?留戀和不舍盤旋在我心中,但我不能隨意停下來。這裡的歌詞和旋律,把眼前他人的分別,與自己傷感的經歷用觸景生情的方式交疊在了一起。這種追憶的共鳴,健哥用他招牌的立體感和共鳴弱混的聲線完全詮釋了出來。只是比較可惜,其中和上一句承接比較快的「我像這列車」這句,他忘詞了這種密度比較大比較急的歌詞,本來是不適合他唱的,因為他需要空間,需要一個個長長的句子來完成婉轉悠揚的空靈。不過我認為還是因為連夜填詞的緣故,歌詞並沒有背熟,他也很快調整過來,情緒並沒有被影響,畫面感也還在。
之後的間奏,巴揚手風琴徹底成為主角,整首歌的情緒也激昂了起來。第二次副歌,健哥的唱法也加重了力度,一遍遍的「愛恨別離」「忘了去向」「相聚別離」實在是讓人感慨萬千!「匆匆掠過的不僅僅是窗外的世界」,那還有什麼呢?這裡,健哥留白了。讓大家自己根據自己的感受去填補吧。
啦啦啦
啦啦啦
再見
哼唱一直是健哥最優美的絕招,一句句悠揚動聽的哼唱~~是否像飛奔的列車,也像留戀的腳步?這趟列車,我要下車了,可我還不想離開。健哥的聲音和他的一字一句,我聽到了這樣的不舍融在其中。但當哼唱還在心中婉轉的時候,突然所有伴奏留白——「再見」!這句告別被他真摯地唱出,簡直是擊打心靈的最後一擊!
是的,再見了。
歌曲中,是下雨的車站,是傷感離別,是窗外的世界,再見了。舞臺上,健哥在告別,這個讓他留戀,讓他收穫無數讚譽的舞臺,再見了。臺下電視機前,聽者的心裡,在朝著誰,朝著自己哪段過去告別呢?特別是一些通過這個舞臺才認識了健哥,這位低吟淺唱,才華橫溢又儒雅淡然的音樂詩人的聽友心裡,這句「再見」更是百感交集。
這首歌到這裡,已經完全是一部交叉剪輯的藝術氣質電影了,歌曲裡傷感離別的情侶,歌曲裡旁觀旅客的觸景傷情,歌曲外有些不舍地告別舞臺的健哥和臺下電視機前被離別愁緒打動的觀眾,構成了四個角度,四種情愫的《車站》。而李健,成了這個舞臺上的音樂導演。
而隨著「再見」的告別,健哥歌曲的立意主旨也呼之欲出,這首歌不再是日語版那樣只關於愛情和重逢的歌曲,而是上升了一個境界,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際遇,人生像不停止的飛奔列車,那些我們短暫停留的站臺,也終究會啟程離開。愛恨離別,相遇分離,這一幕幕的人生戲劇,總會在車站留下印記,也總會隨著人們的離開而被記憶帶走。而這些所有的相遇又別離的記憶,永遠值得留念。
整首歌聽完,健哥聲音就像泉湧,慢慢滲透到心裡每一個角落,每一條縫隙,有種塵埃被其所蕩滌的感覺, 非常暖,也非常感動。即便健哥有一些瑕疵和忘詞,氣息也沒有決賽時那麼穩,但這首他自己作詞的《車站》也依舊是,絕對是有品質的錄音級別的作品。
不急不徐,春風化雨。在這樣的競技舞臺上,隱藏著節制的力量,像飄逸的山水派,不斷地綻放著生命的溫暖與華彩,這就是李健,這就是這個舞臺上的李健。81天的比賽,從1月14日錄製補位賽開始,到今天車站的分別。他留下了12首歌,每一首,都值得一再回味。
比賽結束之後的他,暫時不會接任何商演,也婉拒了所有採訪。他將遠走,去旅行,去閱讀,去再次補充對這個世界的體會,他還是那個健哥,還是那個說著「孤獨導致幻想,幻想導致創作」的健哥。幾個月之後,他才會帶著全新的專輯回來。
所以在這裡,我也要對這個敢於在舞臺上推薦民謠,敢於在舞臺上堅持自我的歌手,說聲再見了,感謝你用心用情,值得永久珍藏的12首歌。
健哥,車站小別,我們新專輯,再見。
李健微信公眾平臺
在這裡,我們一起看健,聽健,一起享受美好的音樂,謝謝你,我親愛的聽友們
微信公眾號:lijiantingyou2015。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