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謇在《楚辭》中有多處運用,大多數情況是用作謇蹇或者用在句首,後世訓解的主要意思有「忠貞貌」、「直言貌」、「難於言」、「辭」等等。察《說文》發現「謇」字並沒有被收錄,但由於有些文句中的「謇」與「蹇」相通,且「謇」字還通「攓」、「搴」等字,應該出現較早,在《楚辭》中出現的次數也較多,所以首先通過訓釋「蹇」字來探求「蹇」「謇」之關係,並對《楚辭》中出現的情況做匯總和辨析。
關鍵詞:字源探求;對比論證;詞性與詞義
1、關於「蹇」的考證研究
1.1 從字源角度
《說文》中有「蹇」而無「謇」,《說文·足部》「蹇,跛也。從足,寒省聲。」本義為跛足,《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的秦國老臣就叫蹇叔,是一個跛足的人。後來「蹇」也表示劣馬或跛驢,例如《楚辭》原文中有「蹇驢服駕兮」。那麼「謇」「蹇」的本字是什麼,究竟哪個字最先出現的。通過上古文獻的查察,不難發現《周易》中有「蹇」是六十四卦之一,卦象為 ,艮下坎上。《易·蹇》:「象曰:山上有水,蹇。」王弼註:「山上有水,蹇難之象。」「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象曰:王臣蹇蹇,終無尤也。」後被誤寫作「王臣謇蹇」表忠貞,其實本義是王臣前去經歷困難。後也被引申為停留、停滯等。而「謇」字則最先在《楚辭》中出現。「謇」是「蹇」意義的分化和延伸,下面對「蹇」的字義進行匯集。
1.2 字義的匯集
1.2.1《楚辭·九章·思美人》:「因芙蓉而為媒兮,憚蹇裳而濡足。洪興祖補註:「蹇,蓋讀若褰,謂摳衣也。」《莊子·山木》:「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盧文弨校:「褰,《闕誤》作蹇。」《說文·衣部》:「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徵褰與襦。」去虔切。」後來產生多種異體字寫法,《類篇.衣部》以「褰、、、」同字,謂「褰,或作、、」。
1.2.2《楚辭·離騷》:「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補註:「搴,音蹇。《說文》:,拔取也,南楚語,引『朝阰之木蘭』。阰,頻止切,山在楚南。」《字彙.手部》:「,同搴。」《楚辭·七諫·謬諫》:「拔搴玄芝兮,列樹芋荷。」注云:「玄芝,神草也。補曰:『搴音蹇,本草黑芝,一名玄芝。』」《說文通訓定聲·乾部》:「蹇,叚借為(攓)。」王念孫《讀書雜誌》:「攓,搴,蹇皆之成字。」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形聲字大量被創造,主要途徑是給舊字增加義符或者聲符。「蹇」產生較早,叚借為(攓),後來為了表示「拔、取」增加了義符「」。
1.3《楚辭》「蹇」匯集
通過查找《楚辭》中的「蹇」字使用情況,可以歸納出四種使用規律,以備與下文「謇」字的使用情況想對比。
1.3.1用在句首
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龍駕兮帝服,聊翺遊兮周章。
《楚辭補註·卷二·九歌章句第二·雲中君》
蹇,詞也。憺,安也。壽宮供神之處也。祠祀皆欲得壽,故名為壽宮也。言雲神既至,於壽宮歆饗酒食,憺然安樂,無有去意也。補曰:憺,徒濫切。漢武帝置壽宮神君,臣瓉曰:壽宮奉神之宮。
《楚辭集注·卷二·九歌第二·雲中君》
憺,徒濫反。宮,葉古荒反。齊,一作爭。謇,詞也。憺,安也。壽宮,供神之處。漢武帝時置壽宮神君,亦此類也。言神既至,憺然安樂,無有去意也。龍駕,以龍引車也。帝,謂上帝也。聊,且也。周章,猶周流也。
《山帶閣註楚辭·卷二·雲中君》
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謇將憺〔淡〕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此節序神降也。首二句言神之芳潔華美。若英,猶言如花也。連蜷,長曲貌。既留者,雲之在天行遊無定,至於祭所而留滯不前,蓋來享之意也。爛,光貌。央,盡。憺,悅也。壽宮,供神之處,至此則神降於室矣。
《重訂屈原賦校注、二招校注·卷二·九歌第二·雲中君》
蹇,朱本作謇憺。
蹇,即偃蹇之義,形壽宮之高也。將,且也。憺,安也。蹇將憺,言高且安也。
《楚辭補註·卷十六·九歎章句第十六·紛逢》
遭紛逢兇,蹇離尤兮。
註:言已遭逢紛濁之世,而遇百兇,以蹇蹇之故,遂以得過也。尤一作郵。
《楚辭補註·卷十六·九歎章句第十六·離世》
欲酌醴以娛憂兮,蹇騷騷而不釋。
註:蹇,難也。言巳欲酌醴酒以自娛樂,心中愁思不可解釋也。
《楚辭補註·卷四·九章章句第四·懷沙》
車既覆而馬顚兮,蹇獨懷此異路。
註:遭逢艱難,思忠臣也。
《楚辭補註·卷四·九章章句第四·渉江》
慘鬱鬱而不通兮,蹇侘傺而舍慼。
註:悵然住立,內結毒也。
《楚辭補註·卷八·九辯章句第八》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註:雖久壽考,無成功也。五臣云:蹇,語詞也。念己將老,淹留草澤無所成也。
《楚辭補註·卷十三·七諫章句第十三·哀命》
心悇憛而煩冤兮,蹇超揺而無兾。
註:蹇,辭也。超揺,不安也。言已自念年老,心中悇憛,超揺不安,終無所兾望也。
《楚辭補註·卷十四·哀時命章句第十四》
車既弊而馬罷兮,蹇邅徊而不能行。
註:言巳周行四方,車以弊敗,馬又罷極,蹇然邅徊不能復前,而不遇賢君也。徊,一作迴。補曰:罷音疲。
1.3.2連綿詞
《楚辭補註·卷一·離騷經章句第一·離騷》
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
註:偃,蹇眾盛皃。佩,一作珮。
《楚辭補註·卷十五·九懷章句第十五·危俊》
乘龍兮偃蹇,高迴翔兮上臻。
註:驂駕神獸,拏紛紜也。
《楚辭補註·卷四·九章章句第四·哀郢》
思蹇產之不釋兮,曼遭夜之方長。
註:心中詰屈,如連環也。
《楚辭補註·卷一·離騷經章句第一·離騷》
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註:石次玉曰瑤。詩曰:報之以瓊瑤。偃蹇:高皃。補曰:《說文》雲,瑤玉之羙者。
《楚辭補註·卷五·遠遊章句第五》
服偃蹇以伭昂兮,驂連蜷以驕驁。
註:駟馬駊騀,而鳴驤也。
《楚辭補註·卷十三·七諫章句第十三·自悲》
何山石之嶄巖兮,靈魂屈而偃蹇。
註:言山石高巖,非已所居。靈魂偃蹇難止,欲去之也。嶄,一作嶃。補曰:並士銜切。
《楚辭補註·卷十二·招隱士章句第十二》
偃蹇連蜷兮。枝相繚。
註:容皃美好,悳茂盛也。蜷,一作卷。補曰:音權。
1.3.3疊字連用
《楚辭補註·卷四·九章章句第四·懷沙》
蹇蹇之煩寃兮,䧟滯而不發。
註:忠謀盤紆氣盈胷也。寃,一作惋。補曰:易曰玊臣蹇蹇。
1.3.4用作名詞
《楚辭補註·卷十三·七諫章句第十三·哀命》
駕蹇驢而無策兮,又何路之能極。
註:蹇,跛也。策,箠也。極,竟也。言君任駑蝢之臣。使在顯職。如駕跛蹇之驢。又無鞭箠,終不竟道,將傾覆也。
洪興祖《楚辭補註》
2.「寋」的發現
在對「謇」和「蹇」字典辭書的查閱中,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字「寋」。從偏旁來看,「寒」部下面的字,形旁多表意而不表音,例如褰,《說文》「 褰,絝也。騫,《說文》「騫,馬腹墊也。謂馬腹低陷不充墊者,下也。」然而寋的形旁「㔾」同「節」字,不表意而表音。是一個特例。在對「寋」字義的匯集中,最先出現的是《爾雅 釋樂第七》:徒鼓磬謂之寋〔唐石經雪牎本同初學記卷十六,引作徒擊磬謂之寋。按:磬多言擊,鼓字蓋涉上文誤。釋文引李巡雲,「置系眾聲寋連也,蓋李本作擊磬。按寋字下從㔾。」雷浚云:徒鼓磬謂之寋,寋者蹇之譌體。黃侃云:變作卪,北堂書鈔一百八初學記〔樂下〕並引作蹇。
從上述分析舉例可以看出「寋」有「眾聲寋連」的解釋,不難發現,這裡的「寋」是「蹇」的訛字。因為《周易》中有「六四。往蹇來連。象曰。往蹇來連。」寋連應為「蹇連」。在後世文獻中「寋」與「謇」和「蹇」的互通不在少數,因而從字形上看,「寋」是「蹇」形旁在傳抄使用中的訛誤。從字音上看,「寋」是寒部首下漢字形旁表音功能最強的字。從讀音角度分析,朱駿聲《說文同訓定聲》:「阮部弟十四·寒八名·凡寒之派皆衍寒聲。」「蹇」聲母為見母,與聲母為溪母的字互為旁紐,古音是相通的。其聲符「寒」為匣母字,古代喉音和牙音相近,喉音中的見母、溪母、群母和牙音中的曉母、匣母都屬於「見組」,其內部是可以互通的。因為「寋」出現的時間較晚,那個時候之前的語音可能已經發生變化,所以「寒」作為匣母字,聲符表音作用弱化,「蹇」的訛誤,也可能是因為「寋」字中「㔾」承擔了表音作用。這一點通過之前提到「褰」後來的異體字以「蹇」、「寋」、「虔」為聲符也可以互為證明。
3、關於「謇」的研究
3.1 從字源看
通過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蹇」字出現早於「謇」。「寋」固定了這一類字的基本讀音。而「謇」最早見於的字典是《方言》,「,吃也,楚語。」後來《廣雅·釋詁二》,註:「,吃也。」《說文》:「吃言蹇難也。從口氣聲。居乙切」。 最早出現的書籍是《楚辭》中,王逸注多處說「一作蹇」,史傳類最早出現在《漢書》的列傳中,用的是本字,《後漢書 朱暉傳》:「不累清白之素,斯善美之士也。俗吏苟合,阿意面從,進無謇謇之志,卻無退思之念,患之甚久。惟今所言,適我願也。生其勉之!」顏師古註:「易蹇卦艮下坎上,艮為山,坎為水,山上有水,蹇難之象也。六二爻上應於五,五為君位,二宜為臣也。居儉難之時,履當其位,不以五在難私身遠害,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孝經曰:『退思補過。』『謇』與『蹇』通。」《玉篇》:「難也,吃也。」舉離騷「謇吾法乎前修兮,非世俗之所從。」《玉篇》裡的單獨表「難」意的字是寋,而蹇在更早的字書《方言》、《廣雅》裡都寫作「」所以謇本義是沒有難的意思的。從語用方言看,在阮元《經籍籑詁》中有「謇」,楚語也。加之屈原《楚辭》中多次運用「謇」可見「謇」在方言中的重要地位。類比「搴」由「蹇」假借而來,揚雄《方言.卷一》:「取也,南楚曰攓。」所以「謇」字的出現定與「蹇」字有關。
其次從義符看,「謇」的義符是言,類比「蹇」字難的意義和跛足的字義可以發現,義符在整個字中的重要表意功能。「由此,言語困難,口吃的意思賦予了「謇」。且「謇」在運用中多表示雖然口吃但卻盡進直言,如「雖謇謇以申志兮,君乖差而屏之」(《楚辭·九章·憂苦》)、「言巳雖竭忠謇謇,以重達其志」,《楚辭》中這樣的例句並不少見。由此後人引申出「忠正,正直之義」因而《廣韻》:「正言也。」《韻會》:「直言貌。」;《正韻》:「謇諤,忠也。」引申為正直(正直之人直言爭辯,多似口吃)。
通過和秦漢時期文獻的閱讀發現,「謇」是「蹇」難的意思的一種限定,限定為口吃,進而延伸為忠正貌。朱熹《楚辭辯證》中說:「謇難於言也,蹇難於行也」,限定來源於「口吃,難言」在《楚辭》忠多次使用,引申出「忠誠,正直」。因此在漢代之後的文獻中「謇」的地位逐漸提升,「謇」忠誠的字義逐漸被固定下來,如「巖巖蕭太傅,謇謇鄭尚書。可惜流光晚,翻無急詔除。交情梅蕊盡,哀意柳芽疏。只有安江滿,長涵夜月虛。」選自宋代《戴肖望挽詞二首》「祜執德清劭。忠亮純茂。經緯文武。謇謇正直。雖處腹心之任。而不總樞機之重。」選自《晉書·羊祜傳》。從上述詩句看出,「謇」正直義的廣泛使用。
3.2在《楚辭》中的使用及「謇」「蹇」互通分析
3.2.1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楚辭補註·離騷經章句第一·離騷》
謇謇,忠貞皃也。易曰: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補曰:今《易》作先儒引經多如此,蓋古今本或不同耳。蹇蹇,(後代有楚辭之後通的)
《楚辭集注·卷一·離騷經第一(離騷一)》
謇,居輦反。忍上一有餘字,一無而字。舍,屍夜反。葉,屍預反。或音捨,非是。一無二也,字賦而比也。謇謇,難於言也。直詞進諫已所難言,而君亦難聴,故其言之出有不易者,如謇吃然也。舍,止也。言己知忠言謇謇,必為身患,然中心不能自止而不言也。
《山帶閣註楚辭·卷一·離騷》
此惜君德之無成也。謇謇,直言貌。舍,止也。九天,說詳天問。正,平也。靈,明。脩,長。美君之稱也。靈脩之故言欲進君於善也。黃昏,古親迎之期。羌,發語辭一曰乃也。成言,謂成其要約之言。以婚姻之無信比君心之合而復離也。數化,志意更變也。
《楚辭辯證》
荃以喻君,疑當時之俗,或以香草更相稱謂之詞,非君臣之君也。此又藉以寄意於君非直以小草喻至尊也。舊注云人君被服芬香,故以名之,尤為謬說。謇難於言也,蹇難於行也。
《重訂屈原賦校注、二招校注·卷二·九章第二·惜誦》
謇蹇,王逸章句訓忠貞,引《易》「王臣謇謇」。按今《易》作「蹇蹇」,謇即蹇之後期之別文。《說文》:「蹇,跛也」,行難故引申為忠貞。然此語明承上文反信反信讒而齌怒言,不得忽轉他意。此與九章惜誦之「紛逢尤以離謗兮,謇不可釋也」句意正同,謇不可釋,不得謂為忠不可釋,則此亦不得言忠貞為患矣。餘謂謇字為漢以前書所無,當即「諓」之通借。賈逵傳注曰:「諓,巧言也。」韋昭曰:「諓諓,巧辯之言也。」
3.2.2何毒藥之謇謇兮,願蓀美之可完。
《楚辭補註·卷四·九章章句第四·哀郢》
忠信不美,如毒藥也。一云何獨樂斯之謇謇兮。補曰:《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傳》曰:美疢不如惡石。想君德化可興復也。蓀,一作荃。完,一作光。
《楚辭通釋》
喻直諫也,言己之所陳之利害著明。事後驗之,一皆合符,豈非扶危定傾有用之言乎?言難苦口。
3.2.3雖謇謇以申志兮,君乖差而屏之。
《楚辭補註·卷十六·九歎章句第十六·憂苦》
言巳雖竭忠謇謇,以重達其志。君心乃乖差而不與我同,故遂屏棄而不見用也。謇,一作蹇。差,一音楚嫁切。
3.2.4汝何愽謇而好脩兮,紛獨有此姱節。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楚辭補註·卷一·離騷經章句第一·離騷》
女嬃數諫屈原,言汝何為獨愽採往古,好脩謇謇,有此姱異之節,不與眾同,而見憎惡於世也。《文選》作蹇,五臣云:汝何愽採古道於蹇難之世,好脩直節獨為姱大之行。補曰:博謇當如逸說。
《楚辭集注·卷一·離騷經第一(離騷一)》
謇,一作蹇,非是。好,呼報反。節葉音即。薋,自資反,亦作茨。菉,力玉反。葹,商支反。服,葉蒲北反,賦而比也。此亦女嬃言也。愽謇,謂廣愽而忠直。
《山帶閣註楚辭·卷一·離騷》
女嬃,原姊嬋媛。眷戀意。申,申繁絮貌。鯀堯臣婞狠也,不盡天年謂之殀。羽,羽山。博謇,博學而好直言也。
對比發現,我們發現在疊字連用時,「雖謇謇以申志兮,君乖差而屏之」王逸注釋中提到了「謇,一作謇。」而「言巳雖竭忠謇謇,以重達其志」表現了屈原的申志之難,「謇」來源於「蹇」,其困難義是與「蹇」相通的,「謇」是難於言的意思。
3.3謇用於句首
「謇」表示難於言還大量被用與《楚辭》中作發語詞,表示語氣。
3.3.1弱顏固植,謇其有意些。 姱容脩態,絙洞房些。
《楚辭補註·卷九·招䰟章句第九·招魂》
謇,正言皃。也言美女內多廉恥,弱顏易媿,心志堅固不可侵犯,則謇然發言中禮意也。謇一作蹇,五臣云:謇,正直兒,有意禮則之意。
《楚辭集注·卷九·招魂第九》
好,如字,一去聲。代,葉徒系反,一作世。植,一作立。謇,一作蹇。態,姿也,比親也。彌,猶竟也。自始來,至代去,柔順如一也。弱顏,固植貌。柔弱而,立堅定也。謇,語詞。
《山帶閣註楚辭·卷六·招魂》
固植,言性之貞也。謇,語詞。絙竟,洞深曼長也。睩,視貌。靡緻膩滑也。遺視,流盼也。矊,綿眇之意。離榭,別館之榭。脩,長也。幕,大帳也。間,暇也。離榭二語,承上起下,言非徒深居洞房,凡有遊覽,靡不隨侍也。
《山岱閣注楚辭》
《重訂屈原賦校注、二招校注·卷九·招魂》
按叔師之誤,在讀謇為正直之義,考屈、朱賦謇蹇同,此謇乃發語詞,即羌字之轉聲。
3.3.2行不群以顛越兮,又眾召之所咍。紛逢尤以離謗兮,謇不可釋。沈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
《楚辭補註·卷四·九章章句第四·惜誦》
紛,亂㒵也。尤,過也。離,遭也。補曰:紛,眾㒵,言尤謗之多也。
謇,辭也。釋,解也。言已逢過亂君,而被罪過,終不可復解釋而說也。一本句末有也字。
《山帶閣註楚辭·卷四·惜誦》
謇,語辭。煩,言煩亂之言。瞀,亂也。忳忳,憂貌。此節言致湣之寔也。言念君未知我之忠,故忘其被斥,而乘間自申其所以事君者不敢二心從俗,固非以為邀寵之門也。然至於無罪被罰,亦豈所及料哉?蓋至罰,至而顛隕失所則益快眾心而共笑之矣。是以尤謗紛至,則祻不可解也。情志沉抑,又無人代言也。心之鬱邑,君又不察也。言之煩亂己,又無可陳也。進退無門,煩鬱轉甚,豈誦言之始念哉。按呼號莫聞,則所謂致湣者,蓋非徒前,此之失職且斥之不復在朝矣。
3.3.3餘雖好脩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楚辭補註·卷一·離騷經章句第一·離騷》
誶,諫也。詩曰:誶予不顧。替,廢也。言已雖有絕遠之智,姱好之姿,然以為讒人所鞿羈而係累矣。故朝諫謇謇於君,夕暮而身廢棄也。補曰:誶音䆳,又音信。今詩作訊訊告也。
《楚辭集注·卷一·離騷經第一》
鞿,居依反。覊,居宜反。誶,與訊同。音,信又音粹。替,與艱葉,未詳。或雲,艱居垠反。替,它因反,賦也。掩涕,猶收淚也。哀此民生遭亂世而多難也。脩姱,謂脩潔而美好。鞿覊,以馬自喻,韁在口曰鞿。
《山帶閣註楚辭·卷一·離騷》
馬韁在口曰鞿,革絡頭曰羈,皆拘束之意,言因好脩被疎而致拘束也。誶,詬。替,廢也。纕,佩帶也。申,重也,蕙茝,皆其所脩而取廢之具也。既羈之矣,又詬之,又廢之,而所以廢之之故,不一而足,皆好脩之為累然,而其志不悔也。
《重訂屈原賦校注、二招校注·卷一·離騷》
謇即上文餘固知謇謇之為患之謇,即諓諓之借字,譖言也。
《離騷纂義》
按:謇,語詞也。
3.4一說難也,一說語氣詞。
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
《楚辭補註·卷一·離騷經章句第一·離騷》
言我忠信謇謇者,乃上法前世遠賢,固非今時俗人之所服行也。一云:謇,難也。言巳服飾雖為難法,我倣前賢以自脩㓗,非本今世俗人之所服佩。《文選》謇作蹇,世作時。五臣云:蹇,難也。前脩,謂前代脩習道德之人。服,用也。言我所以遭難者,吾法前脩道德之人,故不為代俗所用。補曰:謇,又訓難易之難,非蹇難難之字也。世所傳《楚詞》,唯王逸本最古,凡諸本異同,皆當以此為正。又李善注本有以世為時為代,以民為人之類皆避唐諱,當從舊本。
《楚辭集注·卷一·離騷經第一》
謇,一作蹇。服,葉蒲北反,賦也。謇,難詞也。前脩,謂前代脩德之人周合也。彭鹹,殷賢大夫,諫其君不聴,自投水而死。遺,餘也。則,法也。
《山帶閣註楚辭·卷一·離騷》
謇,語詞,通作蹇。前脩,前代脩德之人。周,合也。彭鹹。殷大夫諫君不用。投水死者。知所脩之必不合於時,則惟法彭鹹之死諫而已。為彭鹹乃屈子本旨,故於得罪之始特著之。
《重訂屈原賦校注、二招校注·卷一·離騷》
謇,文選作蹇,朱注引一本同,洪補曰:「謇,又訓難易之難,非蹇難難之字也。世所傳《楚詞》,唯王逸本最古,凡諸本異同,皆當以此為正」云云。則王本作謇,不作蹇也。按《錦繡萬花穀》引,謇正作蹇,餘同今本。
謇疑為羌語詞一聲之借,《九歌》「蹇誰留兮中洲」,亦即蹇之異聲。
《楚辭章句疏證》
言我忠信謇謇者,乃上法前世遠賢,固非今時俗人之所服行也。
一說:謇,難也。言己之服飾雖為難法,我仿前賢以自修潔,非本今之俗人之所服珮。五臣本作蹇。謇之訓難,非難易之難也,猶那也,奈何也。那者,奈之轉也。
《離騷纂義》
陸善經曰:戴佩芳草,蹇然安舒。陳興郊曰:謇,謇謇也。按:謇之訓,諸家以為語詞是也。前修猶前賢。此承上文,言己之結茝紉蕙以法前修者,故世俗之不悅者也。
【參考文獻】
[1]洪興祖撰,楚辭補注,白化文等點校 [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5.
[2]朱駿聲著,說文通訓定聲影印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黃靈庚疏證,楚辭章句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
[3]遊國恩主編,離騷篡義[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4]朱熹撰,黃靈庚點校,楚辭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汪瑗撰,楚辭集解[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6]姜亮夫著,重訂屈原賦校注、二招校注,[M].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7]姜亮夫著,楚辭通故 第三輯,[M].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8]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M].揚州:廣陵書社,2008.
[9]黃侃著,黃侃文集 [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
[10]梁紅曉 談楚辭中語氣詞的「羌」與「謇」[J].九江師專學報,第1期,1984.
感謝南京師範大學王悅女史來稿!為閲讀方便,已刪去腳註。
編輯:胥純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