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文王的豐京到劉邦心裡象徵「長治久安」的長安,再到截然不同的隋唐兩朝長安,為什麼在關中地區定都備受歷代王朝青睞?曾經的豐京又孕育怎樣的文明?都叫「長安」,西漢長安與隋唐長安又有什麼區別?
11月13日,灃西大講堂邀請到了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於賡哲,為我們講述這座悠悠歷史古城從豐京到長安的歷史故事。
以下是於賡哲教授講座的文字版(全文有刪節):
我本人是做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所以我今天講的仍然是以歷史為主題,題目叫做「從豐京到長安」,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從豐鎬一直到長安的歷史。
從西周開始算,一直到唐,西安是13個王朝的首都。這裡邊就有一個問題,大家為什麼都到這兒來定都?
要我說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經濟基礎,為什麼?因為古代的城市,尤其是首都,一般來講是個純消費型城市,而農業經濟是那個年代的支柱。其二,戰略安全問題。定首都當然要考慮戰略安全問題了,不能選擇一個容易被打的地方。
喜歡在關中這個地方定都是必然的,首先農業,我們這個地方是黃土,第一肥沃,第二土質疏鬆,特別適合骨器木器棒器這種原始農具的耕作。所以在這個前提之下,中國的原始農業率先在黃河中遊這一帶發展起來。
另外一個就是地理形勢的問題,我這裡給大家講一講當年婁敬勸劉邦定都關中的故事,大家也就知道為什麼歷代王朝要青睞這裡。《史記》記載,劉邦登基稱帝後最初選擇定都洛陽,但是緊跟著婁敬來給他提建議,說洛陽乃「四戰之地」,為什麼呢?洛陽,位於河南省中部,交通四通八達,周邊無險可守,在戰爭年代,這是一個極大短板。而關中「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四面都有天險,北有黃土高原,南有巍峨的秦嶺,東有函谷關,西有散關等一系列關隘,進可攻退可守。劉邦大喜過望,因此拍板兒決定定都關中。
下面我們就要從豐京開始給大家講起,首先豐京誰建的?豐京是周文王建的。
周人原本居住在寶雞,為什麼要建豐京?第一東向滅商,第二豐京位於灃河以西,這裡比起中原來說地勢較為平坦,而且水資源較為豐富,農業基礎比較好,所以選擇了豐京這個地方。
西周王朝都城豐鎬遺址,位於陝西省長安縣的灃河兩岸。豐京在西,鎬京在東,總面積約17平方千米。從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建豐邑,武王作鎬京,到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350年間,豐鎬一直是西周王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灃河以西是豐京,灃河以東是鎬京。
豐京位於灃水中遊西岸,東界緊傍灃水,西至靈沼河,北極郿鄠嶺崗地北緣,即今客省莊至張村坡一帶,南到石榴村,方圓大約6—7平方千米。豐京的中心區域在客省莊到馬王村一帶。在這一帶發現十餘處大型夯土基址,而且還發現大量的陶器作坊、銅器作坊、骨器作坊。附近還有高等級墓葬,尤其是張家坡墓葬群,這個墓葬群應該就是當年西周高等級的墓葬群。由此估計豐京當時的中心區域就在客省莊到馬王村這一帶。
另外一個豐京的人工水利工程在這裡也有發現。2013年到2016年在曹寨村到大園村這一帶,發現了西周時期大規模的人工水利工程,有人工的河道,還有人工的水池。這是當年給豐京提供飲用水和灌溉水源的一套系統。中國自古以來是個農業民族,而對於農業社會來說,最重要的社會資源是水,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水利的建設,我們灃西這一帶也發現了西周時期大型的水利樞紐。
西漢長安城城垣周回60裡左右(漢裡),城高3丈5尺,四周各開三座城門,四面都有渠水或河水環繞。秦漢時的渭河河道比現在偏南,緊靠漢長安城城區,故北側城牆凸凹曲折。當時城中宮殿所佔的面積還不到一半,有相當大一部分民居。漢武帝時大興土木,在未央宮北面增修高祖時草創的北宮,並新建有桂宮、明光宮等宮殿群,佔去城中大部分空間。
《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末年長安有口246200、茂陵有口277277、長陵有口179469,三縣人口總數約七十萬,加上其它諸縣,這裡至少匯集了一百多萬人,而這一地區的面積不過一千餘平方公裡,其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裡千人。另外,「八水繞長安」,當年長安之所以能夠在這裡立都,水資源很重要,號稱「八水繞長安」。此外,漢武帝時期,因為得到了錯誤情報,為了徵討雲南,開鑿了昆明池。
另外一個我們講一下隋唐的長安城。隋唐長安城是隋唐帝國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它的總面積達到了84平方公裡,人口達到了100萬,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一個典範,而且橫向縱向影響力都相當大。橫向影響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的都城設計規劃,縱向成為後世中國都城摹本,西夏的興慶府,明清的北京城都受到了長安規制的巨大影響。
歷史上有兩座長安城,一個是漢朝,一個是隋文帝建的長安。由於這兩個長安都歸今天西安市管,以至於人們產生了一個錯覺,好像漢長安和隋唐長安是前後繼承的關係,其實不是。兩座城歷史上是完全兩座不同的城市。
那麼隋代為什麼要新建長安城?第一,隋文帝距離漢高祖已經過去800年,城市凋敝。第二,地下水受到了嚴重的汙染。
長安城基本規制,隋唐長安城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公裡,總面積84.1平方公裡,外郭城有9座城門,14條東西大街,11條南北大街,有109坊,兩個市(利人市、都會市),朱雀大街為中軸線,街東54坊屬大興縣,街西55坊屬長安縣,整個長安城四四方方,在此之前中國城市從來沒有這麼嚴整過。
長安城的兩個市場,一個東市一個西市。首先第一點,長安城的兩個市場很繁華,但它不是商品經濟發達的體現,相反它是商品經濟不夠發達的體現。唐代前期重農抑商,對於市場體現為限制商品經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怎麼個限制「空間」?那就是指定所有的商品經濟活動只能在東西兩個市場內進行,實行坊市制。什麼叫坊市制度?坊市制度特點是坊是坊,市是市,整個長安城所有的商品經濟活動,只能在兩個市內進行。
剛才講的空間,另外一個還有限制商品經濟活動的時間,怎麼限制?政府正午擊鼓二百下,市場開門交易,日落前七刻擊鉦三百下,市場關門。意思是市場每天只有一個下午的經營時間,中午才開門,下午五點左右這就要關門了,為啥要關門?因為長安城實行的是宵禁制度。這是市場管理規定,不過話又說回來,不人性化的方式是註定要被打破,到了宋代坊市制徹底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街市制。
長安城歷經了安史之亂和吐蕃短暫的佔據之後,繁榮程度稍微有所衰落,但仍然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長安後來遭到了戰火的塗炭,主要是(因為)朱溫。
朱溫,也就是建立了後梁取代了唐朝的大軍閥,他當時到鳳祥去攻打另外一個軍閥李茂貞,從李茂貞的手裡邊把唐昭宗給劫持過來,然後帶到了河南,為什麼要帶到河南?因為朱溫的大本營在開封,他把唐昭宗放在洛陽加以看管。為了建洛陽的宮殿,他下令拆毀長安城,甚至於把長安城宮殿裡邊的大木頭拆下來之後,扔到了渭河裡,讓它們順著渭河漂到黃河,然後他再派人在洛陽以北的黃河河道上用小船去攔截這些木頭,用來建洛陽的宮殿。長安城大部分人口也被遷到河南去。
由此長安的地位急轉直下,再也沒有成為首都。一是長安人口銳減,從唐朝時的218個鄉縮減到了五代時的51個鄉。天祐元年三月,佑國軍節度使韓建駐紮長安,他見長安城一片破敗,於是放棄了長安城的外郭城,以皇城為主體,建了一座新長安城。新城主要是以唐代皇城為主體,面積只相當於唐朝長安城的1/16。
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擴建原來的長安城。西安最後一次當首都的機會就出現在朱元璋時期。朱元璋在南京定都時並不甘心,到處討論該去哪定都,有人給他建議在他老家鳳陽,他也開始修建了,但是最後又不滿意,然後有人給他建議長安,他把兒子朱標派到了長安進行了視察,但是回去之後,報告看來很不理想,一個長安經濟地位衰落,周邊的自然環境那個時候也惡化,不適合當首都,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已經東移了,經濟重心已經南移了,長安地位衰落,再加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在視察陝西的過程當中患有重病,然後朱標回到南京之後去世了,長安成了朱元璋的傷心地,洪武年間長安改名叫西安。然後明代西安城在五代時期的長安城基礎上向北延伸了一段,向東延伸了一段,這就是今天看到的那圈城牆,而這圈城牆是相當於唐代長安城的1/6大小,中軸線也由此發生了改變,由朱雀大街變成了長安路。長安就此就走向了衰落。
我的講座就是這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