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往往是人們對一座城市最初的印象來源,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自然傳下來了許多古老的城市名稱,但也有許多城市的名稱在歷史演變中發生了變化。而近年來,隨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提倡,呼籲一些城市改回古名的聲音,也愈發響亮。
2010年,湖北襄樊便正式用回了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舊名「襄陽」,同時,一些城市的現用名(如黃山和包頭)被認為不如古名(分別是徽州和九原)好聽且有內涵,也有人認為這些城市也應該改回古名。
▲2000餘年歷史的襄陽古城
而在這許多呼聲中,名氣最大、地位最重的自然是「長安」和「西安」這一對名稱。今天的西安,是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和西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而長安,兩千餘年的封建時代中,有近千年的時間是作為國都的身份,而長安城也見證了漢唐兩朝的繁華和昌盛,可謂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陝西省和西安市的兩會上,也都會有人頻頻提出將西安改名長安的提案。
但西安真的是由長安改名而來的嗎?西安與長安之間,又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呢?
▲西安昆明塔,用現代手法對古風的演繹
一、關中與長安
從中華文明起源,直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至長江流域,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地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才是中國境內人口最稠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流域內的關中平原、河洛地區(洛陽)、豫東平原(開封、安陽、商丘等)是我國最早的(夏商周時期)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中國早期城市最為集中的區域。
▲中國早期的文明遺址多分布在黃河流域
而在這些地區中,關中平原可謂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區域之一,周朝從這裡發源,秦朝以這裡為基礎統一天下,從秦至宋一千多年的政治中心也在這裡,而長安城,也在這裡,從初現走向輝煌。
▲關中平原,中國大一統時代早期的核心地帶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設置鹹陽縣歸內史(郡,一級行政區)管轄,並在今鹹陽市渭城區境內的渭河之濱營造新都鹹陽城。
自鹹陽城建成之後,憑藉關中地區良好的發展條件和日益崛起的秦國國力,快速發展成為了戰國時代首屈一指的大都市。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更是遷六國豪門大族十二萬戶於鹹陽,使鹹陽成為了當時唯一且絕對的中心。
而此時的長安呢?嚴格來說,此時有長安,但無長安城。根據記載關中地區地理和城市建設的古籍《三輔黃圖》所載,此時鹹陽縣下轄有一個長安鄉,位於鹹陽城的南側的渭河南岸,在秦國對鹹陽城宮殿的營建中,離宮興樂宮便選址於長安鄉。
而這座興樂宮,在秦時也只是秦朝眾多宮室中普通的一座,但在數十年後,卻會成為決定長安命運的一個楔子。
▲秦鹹陽城布局,可見興樂宮的位置
秦王朝的輝煌轉瞬即逝,劉邦和他所建立的漢朝成為了秦末亂世最終的勝者,而這位新勝者很快也要面臨建都的問題。經過群臣的討論,劉邦決定定都關中平原。
但此時的秦鹹陽早已在秦末的戰爭中變成一座廢墟,秦朝的宮室也沒給劉邦剩下些什麼。只有位於長安鄉的興樂宮,因距鹹陽城較遠而逃過了戰火。或是本著節約人力物力的角度出發,或確實是漢朝創立之初百廢待興,劉邦決定利用起這座秦朝留下來的宮殿,定都長安。
▲劉邦的重要謀士,被稱為「謀聖」的張良,在劉邦定都長安的決策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於是前202年,劉邦下令升長安鄉為長安縣以代替原先秦朝的鹹陽縣,並以興樂宮為基礎修建長樂宮,開始營建漢長安城。兩年後,長樂宮建成,漢王朝正式遷都長安,長安城也正式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二、長安的巔峰
漢長安城初建時,受制於國力,城市的規模並不大,與當時的中原地區的洛陽城、宛城、臨淄城等相比也並不突出。但到漢武帝時期,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建,加之漢朝國力的恢復和絲路貿易的繁榮,長安城也快步迎來了高光時刻。
據史料記載,西漢長安城居民最多時達24.6萬人,商賈貿易繁榮,在市場中可以買到來自全國乃至西域的各類商品,《西都賦》中有言「人不得顧,車不得旋」。
▲班固的《西都賦》為後世描繪出了漢代長安城的繁華景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漢代長安城中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積被宮殿、政府機構和貴族宅邸所佔據,這座城池所展現出來的,也更多地是一個政治中心的形象。秦鹹陽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都城不過14年,而漢長安僅在西漢一朝便當了210年的都城,200年的時間,足以讓這座城市成為統一國家的一個象徵。
▲漢長安城平面布局復原,可見宮殿佔據城中大部分的面積
正是如此,長安城與統一國家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即使後世東漢遷都洛陽,長安城依然具有與洛陽同等的都城地位,號為西都。而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近400年的亂世中,在關中平原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和長安城極高的政治地位的雙重影響下,長安城便成了各路勢力鬥爭的焦點,也延續著它在政治上的無上地位。
而長安城的真正頂峰則在隋唐之際到來。隋朝建立後,因漢長安城年久失修已不適宜居住,因而在漢長安城南重新營建了新都大興城,這座經過精心規劃的城市在完全建成後面積達到漢長安城的2.4倍,甚至比千年後的明清北京城還要大1.4倍。
而到唐朝建立後,依然定都於此並恢復了長安城的名稱,長安也迎來了這座城市最輝煌的時代——人口超過百萬,世界上第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亞歐大陸上的文化都交匯於此,一個深植於所有國人內心的輝煌時代,一個可以代表中國古代王朝頂峰的盛世長安。
▲唐長安城平面布局復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都市
三、長安的繁華終逝
但繁華終會落幕,關中平原也有著自己發展的上限。對於關中平原而言,一座大一統王朝的都城所帶來的集聚效應,既是發展機遇,同樣也是一大挑戰。
一座都城的建立不僅會吸引而來大量的人口,而且其中還有著大量如貴族、官僚、商人等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而如此龐大的人口所需要的糧食供給遠超出了關中平原的自然承載能力,關中平原作為我國最早進行大規模農業開發的地區也已不具備再次大規模開發的潛力,因此,漢唐兩代都需要通過漕運調配大量的糧食以供應長安城的需要。
▲漢代關中水利工程布局,除農業灌溉外,漕渠是重要的漕運通道,每年向長安城輸送糧食達四百萬石
而在唐朝末年,因關中平原屢遭戰亂,唐長安城幾乎被毀,關中平原的人口大量流失,自然承載力也因長時間的高強度開發而開始下降,對於唐以後的政權而言,重新修築城池、開通漕運、吸納人口的巨大成本使得再次定都關中地區將會是一件十分不經濟的事情。
▲安史之亂後,關中平原地位下降,政治重心不斷向中原遷移,經濟重心則不斷向南方遷移同時,因為北方的連綿戰亂,大量人口遷居南方,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至長江流域,這也要求王朝的都城需要離長江流域更近一些。因此,五代及北宋都選擇了隋代大運河與黃河的交匯處、漕運更為便利的汴梁城作為都城,長安自此再未成為過真正意義上的王朝都城。▲相比於長安,無論是洛陽或是汴梁(汴州)都可以節約大量的漕運成本
在五代兩宋及元代,長安城依然在,但只剩下了一座僅有唐長安城十六分之一面積的小城,長安縣也在,但也失去了京縣的地位。而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東移,長安,也就變得愈來愈不那麼重要。
或許在追憶漢唐輝煌之時人們還會想起它,在眼下,長安依然是西北地區的中心、是所歸屬的各級行政區的治所所在,但與其他的地方中心相比,也已泯然眾人矣。
▲五代至宋元時期的長安城範圍(紅圈)
四、西安的橫空出世
直到明代,這座千年古城才又一次煥發了生機。明朝北伐攻克長安後,基本保留了元代所設置的陝西省—奉元路—長安縣的行政區劃,而是取安定西北之意將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省治及府治依然在長安城,西安府也就是現代西安市的雛形。
之後,為防備蒙古從西北方向的侵犯,朱元璋將自己的次子封在西安府為秦王,在長安城中新建秦王府並擴建城池,也就形成了今日所看見的西安城牆。
▲現在的西安城牆正是明太祖時期修建的
此時的長安城,既是長安縣和鹹寧縣(唐代分割長安縣設置)兩個縣的縣城,又是西安府的府城,也是陝西省的省城,更是秦王的王城,城市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而又經過宋代以來的休養生息,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人口也逐漸充盈,自唐末起已落寞了400多年的長安城總算重新成為了一個繁華熱鬧的大城市。
但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或許是因為府這一級行政單位地位的提高,人們漸漸開始用西安府城來稱呼這座城市。原本「西安府和鹹寧縣都駐於長安縣縣城長安城中」的印象,變成了「長安縣和鹹寧縣都駐於西安府府城西安城中。西安城和長安城這兩個名稱開始在民間混用,漸漸的,西安城的名稱終是取代了長安。
▲明西安城平面示意圖
五、殊途同歸
在明清兩代,西安逐漸取代了長安成為了這座城池的名稱,但長安卻未就此消失。雖然城市叫西安城,同時也是西安府和陝西省的駐地,但城中的管轄權,依然歸屬於長安縣和鹹寧縣,而西安府和陝西省除了自己在城中的衙署之外,管不了任何的人或物,這座城市依然是長安縣的縣城。
▲清代關中地區行政區劃圖,可見長安縣、鹹寧縣與西安府共用一座城池
但在民國時期,一次區劃調整卻讓西安和長安徹底分開。民國初年,曾經將鹹寧縣併入長安縣,並撤銷了西安府這一建制,一時間長安縣又回到了漢代初設時的樣子。
但1928年,國民政府將長安縣的縣城劃出長安縣,成立西安市,長安縣依然在城中辦公,但已經失去了對城市的管轄權。
▲1933年的長安縣(綠色)
雖然兩年後西安市便被撤銷城市重回長安縣,但1939年在抗戰大背景之下,上級政府以躲避轟炸為由將長安縣政府從城中遷出——長安縣設立兩千年以來第一次離開它的縣城,也徹底失去了它的縣城。
三年後,國民政府再次成立了西安市,管轄範圍包括長安縣縣城在內的「東至灞河,西至灃河,南至秦嶺,北至渭河」的區域,而原本長安縣的縣城也就此正式變成了西安城。
▲西京日報,民國時是以西京的名義籌備西安市的
西安的設市,可以說是「搶」了原本長安縣的縣城,而長安縣呢,只得在城南另修築新縣城。嚴格來說,長安縣修的新縣城就是長安城的延續,長安城依舊在那裡,只是沒有了城牆,與周邊的環境也沒有了明顯的界限,也就不顯得那麼明顯了。
西安設市之初,很長一段時間裡與長安縣之間並無統屬關係,直到1958年,陝西省將長安縣由省直管劃歸西安市,明清時「西安府—長安縣」的行政關係再一次出現。
2002年,有著2204年歷史的長安縣迎來了歷史的新起點,這一年,長安縣撤縣設區,歸屬西安市管轄,真正成為了西安市的一部分。而隨著城市的不斷建設,西安市區與原先的長安縣城也融合在了一起,再沒有城牆的阻隔,從這一刻開始,西安便是長安,長安也便是西安。
▲如今的西安市,長安區(紅框範圍)再次和它原來的縣城連在了一起
長安和西安,從來就不是兩個處在同一級別的行政單位,而長安與西安的變遷,也與我國的行政區劃制度的變遷息息相關。從秦朝確立郡縣制開始,直到新中國設立鄉鎮一級的行政單位,縣一直都是我國最基礎的一級行政區劃,當時的城市也基本上都是縣城,如秦鹹陽城本身也就是鹹陽縣的縣城,長安城也就是長安縣的縣城。
▲秦代關中地區行政區劃圖
而縣以上的行政單位,除秦代和西漢早期採用郡—縣二級體制外,其餘朝代所採用的均是類似於「省—府—縣」的三級行政體制。
同樣以長安縣為例,便有著這樣的變遷:
「京兆尹—長安縣」(漢早期)、
「司隸校尉—京兆尹—長安縣」(漢)、
「京畿道—京兆府—長安縣」(唐)、
「陝西省—西安府—長安縣」(明清)。
由此也可以看出今天的地級西安市,是經歷了:
「內史(秦)—京兆尹(兩漢)—京兆郡(三國魏晉南北朝及隋)—京兆府(唐宋)—奉元路(元)—西安府(明清)—西安市(至今)」
這樣一個變遷形成的,而非由長安改名而來。
其實今天的地級市,多數都如同西安一樣,是在明清時期的「府」的基礎上,在民國時期建立的。明清時期即使是府城的管轄權也都在其所歸屬的縣手中,而在民國設市的時候,往往都採取了將府所在縣的縣城劃出來建立市的方法——如西安市划走了西安府治所長安縣的縣城,而廣州市和杭州市也分別划走了廣州府治所番禺縣縣城和杭州府治所杭縣縣城。
▲今天的廣州市也是在原廣州府番禺縣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而從漢高祖劉邦始設長安城開始至今,長安從未離開過人們的生活,而今天的西安,改名長安也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沒有改名的必要。
上千年的歷史變幻,改過名稱的城市又何止成百上千,但名字終究只是一個代號。對於今天的西安而言,若能傳承好漢風唐韻,能繼承下那城市千年的歷史文脈,能真正肩負起帶動西北地區發展的重任,那它就是長安。這長安,不在其表而在其內,在這座城市的血脈裡。
▲大雁塔等眾多古蹟是留給西安市的一筆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