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武岡市一名79歲老人因身患淋巴癌,疼痛難忍,不想連累其子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自己挖了一個土坑進入裡面割腕自殺,幸好被人們及時發現,救了出來送去了醫院。看到這個新聞,我也想起來社會上關於醫療的一些順口溜: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著見閻王」;「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幹」;「一人得病,幾代受窮」;「小病自我診斷,大病自我了斷」。這些話題,雖然有調侃的成分,但卻從側面反應出每個家庭在大病威脅下的深深的無力感與不安全感。
人的一生,很難避免重大疾病對我們的威脅,而當遇到重大疾病的時候,首先考驗的便是經費問題。得一場重病,幾萬、十幾萬的費用都是少得,多得幾十、幾百萬,得病,考驗的不僅是我們的身體,更是考驗的我們的錢包的厚度。所以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保證家中有一筆為疾病準備的儲蓄費用,這樣才能讓我們在面對疾病威脅的時候一下手足無措。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儲蓄是有限的,即使有醫保的報銷,有時候僅憑儲蓄很難滿足大病的治療支出,這就需要我們為疾病提前未雨綢繆,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條件下購買一些商業醫療保險為補充,保證我們碰到大病時有充足的治療彈藥。
如果我們沒買入保險,儲蓄也不多,那碰到大病有什麼請求救助的方法嗎?如果實在沒有其他的方法,我們可以嘗試通過相關公益機構、醫療救助體系來尋求幫助,如:我們可以想方設法吸引本地媒體(電視臺、報紙、廣播電視臺)的關注,再通過他們把求助信息擴散出去,號召大家的捐款;也可以通過眾籌互助平臺發起籌款,通過周圍人脈的轉發吸引大家的救助。
遭遇大病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難過的門檻,但是我們面對大病更要有勇於面對的勇氣,車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我們不喪失信心,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我們並不孤單,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