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藏於地,糧藏於技」,是解決我國14億人吃好的「法寶」。如何保障能生產出所需糧食的土地?如何提高糧食生產技術,最大化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縱觀歷史,歷朝歷代都為之努力,也有一些成功經驗值得借鑑。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加大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在農村,基本農田建設一直在進行的,上世紀大集體時,水利設施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引水渠,導洪管克服種種困難,將水引到山坡,山頂,山底的每一塊田地裡。那時,我國生產的車輛少,但有的生產隊修了生產便道,將拖拉機拆卸後,用人工一個零件一個零件抬回生產隊,再組裝成拖拉機整車,長年封閉式往返於土地與寨子之間。可見,當時的人們對農田建設的重視。
近年來,我國對農田建設非常重視,在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同時也加大對其投入,修建灌溉設施,河道整治,機耕道等建設,讓基本農田的生產條件得以提升。
其實,現在將要進行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再提升,主要是建設一些與機械化、自動化相關設施。高標準建設對糧食生產幫助很大,是提升糧食單產的基礎,對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但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後,還必須加強後續管理,才能將高標準農田的效果發揮出來,達到最佳狀態。那麼,要如何加強後續管理呢?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著手。
高標準農田範圍內,只能用於糧食生產,制止將高標準農田改為其他用途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是巨大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的在於保障糧食生產。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前,都要進行高標準農田規劃,按規劃來投入建設。
在農村,個別地方高標準農田建設後,高標準農田沒有發揮出糧食生產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情況,有的農民利用機耕道當公路,將住房建在高標準農田內或農田邊,嚴重影響高標準農田的整體質量。有的農民也利用機耕道當公路,將機耕道邊的高標準農田用於種樹、挖魚塘等,從事非糧食生產行業。
高標準化農田建設規劃是一個整體性的,主要功能是糧食產出。而用高標準農田種樹,挖魚塘對耕地的地力有一定的破壞性,必須加以制止,對已用於種樹、挖魚塘行為進行整改,確保高標準農田範圍內全部用於糧食生產,這樣才體現出高標準農田的作用。
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立專人管護制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分建七分管,投入資金建設的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如灌溉設施、機耕道等,都必須有專人管護。在農村,我們還能看到「大集體」時所建的生產便道、引水渠等設施,在集體時有專人管理,那時的生產便道路遇大雨受損,立馬有人維修,引水渠受損也馬上有人維修,那時的引水渠作用發揮很好。可承包到戶後,引水渠沒人管了,受損也沒人維修了,多年以後的今天,集體修建的引水渠沒有幾條是好的,引水渠通不了水,無法種水稻,受其影響有的田土撂荒。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設施,儘可能地建立專人管護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集中灌溉管理,整個高標準農田區由專人負責引水灌溉。由專人管護,其實好處是很多的,可杜絕農民間為爭水起糾紛,同時,可杜絕個別農民浪費水資源的行為發生。
高標準農田建成後,可實行統一糧食品種,統一耕作時間,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統一機械化、規模化糧食生產
高標準農田在於高產,要想糧食增產,加強管護是必然。在高標準農田範圍內的耕地,因承包到戶,可能有多戶農民在種植,每位農民的種植習慣也會對高產糧食有一定影響,比如,耕種時間上,如果在高標準農田範圍內有幾戶晚下種半個月,會造成灌溉和施肥都有影響,有的農民「曬田」後要灌溉了,個別農民卻在「曬田」,不同步,不好灌溉。
可以將高標準農田範圍內的所有農戶集中起來,通過商議,達成種植糧食品種統一,種子統一購買、統一時間插秧、統一曬田、統一噴施農藥,統一收割。這樣一來,整個高標準農田區就達到相對的統一,便於灌溉,也便於機械收割。
當然了,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進行土地流轉,一些農民外出務工,無法耕種的,可流轉給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來耕種,不能以無法耕種而再種樹了。也可以實行代管服務,擁有耕地又不想種植糧食的農民,可以委託其他農民或機構代種代管,把種植糧食各環節成本計算好,加上服務費,支付給代種代管的人或機構,到收割時自己收割。用自己承包地收穫糧食是多數農民的心願。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時代所需,是保障全國人吃飯的重要手段,提升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的同時,還得加強後續管事,才能發揮出高標準農田應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