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布克賽爾縣蒙古族民歌傳承人——烏爾曼

2021-01-17 汗賽爾民歌
汗賽爾民歌

Weixin ID gh_965d3ee0f031

About Feature 汗賽爾民歌是一個展示蒙古族民歌文化的平臺,蒙古族民歌長調是一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本平臺致力於傳承蒙古長調藝術,保護民族音樂文化,分享民歌傳承人的優秀作品。為廣大蒙古長調愛好者創造一個共賞民族文化空間 。

相關焦點

  • 和布克賽爾縣蒙古族民歌傳承人——恰拉
    汗賽爾民歌 Weixin ID gh_965d3ee0f031
  • 特克斯縣蒙古族民歌( 44 Tabun tuukei jangzatai )
    特克斯蒙古族民歌 衛拉特蒙古族口頭文學非常發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衛拉特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了衛拉特人民個時代的社會生活、道德、思想、風俗習慣。衛拉特民歌(長調,短調)的演唱有其富有民族色彩的習俗,不同的場合唱不同的歌,對不同的對象唱不同的歌。衛拉特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幾乎涉及到衛拉特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風尚、勞動鬥爭等血肉相連。衛拉特蒙古民歌是中華璀璨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特克斯蒙古民歌是衛拉特蒙古非物質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 當非遺傳承人遇見公益人 蒙古族長調不再「孤獨」
    在她內心深處,駱駝不僅是勤勞敦厚、吃苦耐勞的「沙漠之舟」,更像是雖不能開口說話,但卻靈性十足的親人和朋友。後來她根據這段親身經歷演唱的蒙古長調民歌《孤獨的白駝羔》更是打動了無數聽眾的心。蒙古族長調民歌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一首首肅南蒙古族民歌,唱出「天蒼蒼,野茫茫」的曠遠
    長調民歌與草原、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族的歷史,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喀爾喀最初為清朝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初見於明末時代,因為最初分布於哈拉哈河(又譯為喀爾喀河)而得名。喀爾喀人是蒙古民族中較大的一支,佔蒙古國居民的80%以上。喀爾喀蒙古語是蒙古國的官方語言,蒙古國90%的居民以及別處許多蒙古族也懂喀爾喀語。
  • 【738品·讀—尋脈大長白】牧草數不清,民歌唱不完 ——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探秘(2)
    ——《龍梅》歌詞片斷吉林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龍梅》,產生於1936年。屬於蒙古族短調民歌或稱之敘事民歌、科爾沁民歌;同類蒙古族短調民歌起源並盛行於蒙古族科爾沁部東蒙一帶,《龍梅》與著名的《嘎達梅林》齊名。1943年,《龍梅》正式灌制唱片發行,這也是中國最早公開出版發行的蒙古族敘事民歌。
  • 國家級河曲民歌二人臺傳承人西部歌王辛禮生不幸病逝
    被譽為西部十大歌王之一的國家級河曲民歌二人臺傳承人辛禮生演唱風格勁朗,高低音轉換出神入化,高音區行腔勁力十足,遊刃有餘,充分體現了西北民歌粗獷、豪放、高亢而挺拔的特點,是一位被當地人譽為「膠車紅」的民歌、二人臺演唱藝術家,曾被譽為比帕瓦羅蒂還高八度音的民歌大王,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曲民歌代表性傳承人」。
  • 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被聘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收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聘書:聘請李家蓮同志任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家蓮老師是巢湖市老科協文宣分會會員,原巢湖學院附屬中學音樂高級教師。2018年12月,被巢湖學院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11年被認定為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2018年5月,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李家蓮老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演唱巢湖民歌,是當代巢湖民歌的優秀傳承人,傳承譜系清晰。在演唱上她保持了民歌的原生性,地方風格濃鬱。
  • 《原神》石門烏爾曼位置圖文介紹 石門烏爾曼在哪裡找
    原神石門烏爾曼在什麼地方?這是原神新活動秘寶迷蹤的NPC,小編這裡帶來了原神石門烏爾曼位置圖文一覽,還不知道的玩家們就來看看吧!原神石門烏爾曼位置圖文一覽  即將開啟的新限時趣味活動秘寶迷蹤有關的重要NPC,根據活動描述,需要前往石門知道烏爾曼領取到藏寶冊和尋寶仙靈之後才能參與尋找寶藏的所在地並獲取活動獎勵。
  • 唱響監利原生態民歌「囉囉咚」的省級傳承人王斯彬
    「囉囉咚」的省級傳承人王斯彬作者:謝嶽成那時的《囉囉咚》中「講本「的內容就是毛主席語錄和毛主席詩詞,但他把語錄、詩詞唱得是順口合拍,原汁原味。每逢集體插秧割谷時,他就和本組的幾個同齡男女唱起《囉囉咚》,唱得是群情激昂,幹勁十足。今年快60歲的王斯彬,是湖北省監利縣柘木鄉賴橋村人,這位土生土長的農民因唱《囉囉咚》而聞名遐邇。《囉囉咚》是具有山歌風味的民歌,是農民在勞動中創造的世代相傳的秧田號子。
  • 和布克賽爾縣愛心企業捐贈情暖校園
    2020年9月16日上午在和布克賽爾縣委綜合樓院內,隆重舉辦了新疆格瑞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向和布克賽爾縣捐贈愛心校車儀式。新疆格瑞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偉同志、和布克賽爾縣縣長曲紅同志、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譚川江同志、教科局黨組副書記、局長劉尊峰同志以及受援單位和教師代表共同見證了新疆格瑞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向和布克賽爾縣愛心校車捐贈儀式。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 不僅參與音樂教育和治療 AI還能創作蒙古族民歌
    用AI創作中國民歌2017年,一支囊括了頂尖AI算法研究院和具備AI領域學習背景的音樂人才團隊,組建成中國AI音樂創作不可忽視的力量。平安科技連續在世界AI作曲國際大賽、全球AI藝術大賽等多個頂級賽事奪冠,其AI技術在音樂領域應用方面不僅日趨成熟,甚至已走上行業前列。
  • 《原神》石門烏爾曼位置介紹
    《原神》遊戲中的石門烏爾曼是新活動秘寶迷蹤的NPC,相信還有很多小夥伴不是很清楚石門烏爾曼在哪裡,那麼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原神》石門烏爾曼位置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原神》遊戲中的石門烏爾曼是新活動秘寶迷蹤的NPC,相信還有很多小夥伴不是很清楚石門烏爾曼在哪裡
  • 文化|蒙古族呼麥復活記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或「潮爾」,是蒙古族特有的單人多聲表演藝術,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傳於我國的內蒙古和新疆,蒙古國的西部和俄羅斯的圖瓦等蒙古族聚居區。近幾十年來,隨著內蒙古草原自然生態、生產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包括呼麥在內的一些傳統民歌失去了生存基礎和演唱環境。再加上傳承人少,如今能夠擔負起呼麥傳承人重任的歌手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文化價值取向發生了改變,追逐時尚流行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遠遠高於呼麥等傳統文化。因此,一段時期內,作為「蒙古族民間音樂的活化石」的呼麥藝術曾經瀕臨失傳。
  • 原神石門NPC烏爾曼在哪裡 原神NPC烏爾曼地圖位置_蠶豆網新聞
    最近玩原神這款遊戲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的石門烏爾曼在哪裡了?遊戲裡面的有一個任務需要找到石門烏爾曼接,很多玩家還不清楚這個NPC在哪裡,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蠶豆網帶來的原神NPC烏爾曼地圖位置了,感興趣的玩家接下來就跟著我來看看吧。
  •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精河丨精河縣蒙古族長調民歌大賽 唱響新時代最強音
    為慶祝國慶、中秋「雙節」,近日,由精河縣文旅局主辦,縣文化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2020年「迎國慶·慶中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展示活動暨精河縣第五屆「古老的旋律杯」蒙古族長調民歌大賽在濱河景區火熱開賽。來自各鄉(鎮、場)的18名蒙古長調愛好者參加比賽。
  • 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 草原雲·2020內蒙古民歌大賽開始...
    一、比賽組別  大賽設傳統民歌獨唱類、傳統民歌合唱類和改編民歌類三大類別共6個組別。區內16—60周歲(1960年7月1日至2004年7月1日之間出生)的歌手均可參賽。  (一)傳統民歌獨唱類。設蒙古族長調、蒙古族短調、「三少」民族民歌、內蒙古地區漢族民歌(爬山調、漫瀚調、山曲)4個組。  (二)傳統民歌合唱類。設傳統民歌合唱組1個組。
  • 蒙古族音樂美學初探
    追蹤蒙古族音樂中存在的「潮爾」雙聲的演變軌跡,提出「和諧」理念為蒙古族音樂審美意識中的恆定因素。對於長調民歌的音樂審美範疇及其美學特徵,做了分類和闡釋。 引  言  蒙古族音樂美學——屬於草原藝術美學的一個分支,以研究探討蒙古族音樂的本質,以及內容和形式規律為學科對象。
  • 內蒙古藝術學院民族音樂傳承班(之六)——呼倫貝爾民歌傳承班(2016級)
    自2011年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聘請中國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烏蘭傑先生擔任指導教師,招收科爾沁民歌傳承方向以來,2012、2013、2014、2015年分別聘請巴德瑪、布林、扎格達蘇榮等三位國家級傳承人和著名歌唱家、鄂爾多斯民歌重要傳承人金花,同時配以學校專業教師作為助教,招收阿拉善民歌、潮爾琴、錫林郭勒民歌、鄂爾多斯民歌四個傳承專業方向學生。
  • 和布克賽爾縣:駐村工作隊點亮農牧民學技路
    近日,和布克賽爾縣交通運輸局統計局駐和什託洛蓋鎮迭倫社區」訪惠聚」工作隊聯合和豐誠信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培訓崗位。當日,和布克賽爾縣交通運輸局統計局駐和什託洛蓋鎮迭倫社區」訪惠聚」工作隊聯合和豐誠信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糕點培訓。
  • 博蒂組合廣州音樂會 | 二沙島上聽蒙古民歌、長調、呼麥與馬頭琴
    他們師從內蒙古廣播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歌唱家、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蒙古族長調國家級傳承人阿拉坦其其格老師。還有我們根據他們的需求,在中間安排了一首呼麥和一首馬頭琴曲。這次選擇都是我們內蒙古的經典的草原歌曲,有的歌曲都幾十年了,還有一個就是這裡面還有個純長調,是我們的民歌。我們就是本著想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知道我們的蒙古民歌這樣的目的去做,希望能多多宣傳,對我們草原文化的推廣也是非常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