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定格在1856年,隨著韋昌輝勾結燕王秦日綱,潛入天京,包圍東王府,東王楊秀清及其家屬兩萬餘人被殘忍殺害,宣告著天京事變的開始,也同樣宣告著太平天國的末落!
兄弟陌路,天京事變導致紅極一時的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從此,「天國」一蹶不振,於1872年5月12日,最後一支打著太平天國旗號作戰的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餘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徹底宣告著太平天國的滅亡!
太平天國曆時十餘載,是清朝末期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曾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太平天國達到了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農民戰爭,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農民戰爭,太平天國造成的損失也是歷代農民起義之最,極其慘烈,人口損失達到1.6億,超過二戰的人員死傷量的總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農民戰爭。
有人說太平天國源於邪教吧,內部緩散,就像李自成的大順國一樣,烏合之眾,不成氣候,後兄弟陌路,導致「天國」覆滅。雖已過去一百多年,但那段歷史太深刻,無法抹去,也讓人無法忘懷!
那麼不說內部政治鬥爭,導致天國沒落,只說說太平天國當時,在武器裝備,行軍作戰上和清軍相比又差在哪呢,武器準備是導致天國末路的原因嗎?
太平軍起義前期(攻佔南京之前),還沒有脫離舊式農民軍的範疇,裝備以大刀長矛弓箭以及簡單實用的鏢、鉤鐮、三齒耙為主,輔以部分舊式火器(比如火繩槍,抬槍,土炮等,基本都是繳獲自清軍或者自行製造的)
後期從各種渠道(繳獲或購買)獲得了西洋裝備,比如前裝線膛槍(裝備米尼彈)或滑膛槍,部分西式前裝滑膛炮等。雖然數量不菲,但彈藥補給困難,大部分士兵還是手持冷兵器及傳統舊式火器作戰。
無論是清軍還是太平軍,其裝備的線膛槍/滑膛槍基本都是來自於西方軍火商。
目前不清楚太平軍或者清軍主要使用哪種型號的前裝線膛/滑膛槍,不過當時雙方對西方武器的了解都尚處於懵懂狀態,沒有後來的制式步槍的概念,加上當時接觸過太平軍和清軍的外國人國籍各異,軍火商功利性又很強,很可能雙方手裡的步槍是萬國造的,子彈型號,口徑亦不統一(其中線膛槍主要是.54和.58,子彈為米尼彈)
美國春田M1861型步槍(Springfield Model 1861),前裝線膛槍:
英國恩費爾德P53型步槍(Pattern 1853 Enfield),前裝線膛槍:
法國P1851型步槍(圖片為英軍版),前裝線膛槍:
太平軍與清軍應該也使用過老式滑膛遂發槍,最可能的型號應該是在19世紀上半葉還在生產的並被大量推銷海外的棕貝絲型步槍(Brown Bess)
太平軍還裝備了不少自製的手槍(主要是火帽擊發)
至於重武器。太平軍應該裝備有口徑不一的各型舊式前裝滑膛炮(就是俗話說的土炮)。其鑄造水平應該不會比清軍更高。雖然在起義之初太平軍就設有炮廠用於造炮,但據《 賊情彙纂 》記載,太平軍「 不諳造法,甚至不知施放 」,說明太平軍應該不善於鑄造大炮(尤其是鐵炮)。目前出土的太平軍火炮,從15公斤,75公斤,200公斤至500公斤不等
今日忠王府內展示的太平軍千斤大炮,是至今發現的太平軍裝備過的最重的大炮。
忠王府大炮
至於西洋大炮,應該在中後期繳獲和引進過不少。早期是繳獲自綠營和湘軍。後期特別是在1860年李秀成攻佔蘇常,與在上海的洋人開始接觸之後,從軍火商購買了不少火炮。
但目前沒有資料顯示太平軍曾經仿製過,且西式彈藥太平軍似乎也沒有能力自產。(有學者曾通過研究《李秀成供》提出,李秀成當年曾仿製過繳獲自湘軍的洋炮,但實際上李秀成可能只是仿製成功了西洋炮架)
太平軍的炮臺
另外,有資料顯示,太平軍還曾使用過類似弗朗機一類的子母炮(被稱為九龍索子炮),不過未在戰時產生過什麼明顯的戰果。
「 連環疊放, 無片刻歇。每管炮子約 下百餘粒, 如龍眼核大, 每開放時, 則四面橫飛, 亦利器也」
—— 《向上帥書一》 清 張繼庚
魚鷹社筆下的太平軍官兵,
注意圖中的士兵手持的是一支印度型棕貝絲燧發槍
至於作戰方式,目前沒有一幅當年太平軍的列陣,操演或作戰的照片存世。只有清人杜文瀾所著《平定粵匪紀略》,張德堅所著《賊情彙纂》和吳研人的《劫餘灰錄》等文字資料,以及光緒初年清人繪製20幅平定粵匪戰圖可資參考。
平定粵匪紀略
賊情彙纂
在武器裝備上太平軍實際是比較落後的,火器是有,但多數人還是用冷兵器。
雖然繳獲了不少火槍,但明顯不夠分,還有很多時候都是有槍卻沒有子彈的尷尬局面。導致很多太平軍拿槍做冷兵器使用,真可謂笑話!
此圖為《湘軍瑞州大敗太平天國軍戰圖 》
從中可看出中期太平軍的作戰方式依舊是傳統式的,與清軍差別不大,武器也以冷兵器配以舊式火器為主。
這裡再舉個例子1862年1月時太平軍投入上海戰場的兵力號稱20萬,據當時西人估計約50000-80000人,如按「2500作10000」的太平軍慣例,則50000人的數量是較為準確的。這支部隊中包括忠王原有部屬、經過整訓的降眾、西徵所吸收的兵員和原屬石達開的吉慶元、朱衣點部「扶朝天軍」,而且裝備了「數千支」包括滑膛槍和線膛槍的洋槍和一些洋炮,有一定戰鬥力。5萬人, 洋槍數千支, 但其中還有很大部分是老式的滑膛槍,線膛槍的比例是比較低的。
法軍繳獲太平軍武器,可看出冷熱相混
再說炮方面,火炮最重要的就是不「開花」,也就是不爆膛,清軍當時的 開花 洋炮,全部都是前裝。英國當時有後裝炮, 但是估計是貴,或者英國人也不願意賣。
反正李鴻章最後是沒有買這種當時最先進的火炮,而買了大量便宜的前裝炮), 這些前裝炮裡面, 大部分是滑膛的,少部分是線膛(具體有多少線膛炮,也無從知道), 大家也別小看了這些可以發射球型爆炸炮彈的前裝滑膛炮,在當時這些最先進的滑膛炮已經是達到了滑膛炮的顛峰,也不是太落後。
清朝記錄清軍和太平軍對戰圖,
可看出清兵熱兵器裝備相對對岸的太平軍要好的多
當時世界上也就兩三種後裝線膛炮, 打得是很準,很遠,但是故障比較多, 又貴。雙方使用量最大的,還是1857年的12磅滑膛炮,雖然是滑膛,但由於製作精良, 精確程度比前裝線膛炮也差不了太多。
此圖可看出,與農民軍相比,清軍還有大批獨立的馬隊
最關鍵的, 清軍的這些前裝炮,有很多的重炮, 而太平軍的炮隊,正是缺乏重炮, 所以每當攻城的時候,往往需要常德軍的炮隊配合作戰。威 力很大,反過來, 太平軍的開花炮, 不但數量不如,而且質量也不如, 關鍵是沒有重炮, 所以攻堅能力遠不如清軍。
圖中可見湘軍也有大批用冷兵器作戰的士兵注意下半部分比較醒目的三齒耙
在戰鬥力上,其實太平軍和清軍都是農民軍,我們都知道清軍當時最主要的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還有中外混雜的常勝軍(八旗軍、綠營軍早已不行)湘軍,由農民組成的,受曾國藩的精心訓練,也稱得上是一支精軍。清朝當時的其他軍隊不僅兵力不足,而且多為鴉片兵,根本就談不上戰鬥力。曾國藩很會訓兵,軍餉補給很足,兵油子之類的通通不要,且士兵之間多為父子兄弟,因此復仇心理很強,因而湘軍作戰非常勇猛。可以說是太平軍最強勁的一個對手!
《湘軍九洑洲戰圖》之局部,描繪了湘軍炮擊太平軍水師的場景
李鴻章的淮軍
淮軍真實照片,可看出其手持帶刺刀的火槍
李鴻章本人非常重視近代化裝備與訓練,虹橋之戰之前就積極尋找渠道購買洋槍洋炮,虹橋之戰之後,李鴻章更是聘用洋教習,以洋槍為主要武器,訓練亦用洋操,淮軍的裝備與訓練水平迅速與國際接軌。
加上常勝軍和常捷軍解散後,淮軍從中接手了大批近代化軍火,使淮軍在太平天國起義行將結束時,一躍成為當時中國近代化水平最高的軍隊。
再說下常勝軍。常勝軍是用西方近代化武器和訓練武裝起來的軍隊,基層指揮官都是洋人。所不同的是士兵,在前期洋槍隊人員混雜了來自西方的冒險家,退伍軍人,無業游民等,後期逐步招募中國人當兵,而常勝軍的士兵則除了當地招募的中國人,還有不少來自菲律賓的僱傭兵。
常勝軍的炮隊,裝備10磅和12磅前裝滑膛炮
魚鷹社筆下配合法國駐寧波海軍官兵作戰的常勝軍士兵,裝備很優良
說了這麼多,可以看出太平天國魚龍混雜,在武器裝備上和清軍相差不小,很多時候還處於落後的狀態。(難怪曾國藩說太平天國是烏合之眾)但清軍在前期實際和太平軍裝備相差無幾,一樣的多為用冷兵器作戰,(這也是太平軍在前期勢如破竹,節節勝利的一個原因)但在後期清軍開始逐漸壯大起來,太平軍雖然後期也有進步,但明顯沒有清軍的進步大。
再加上不思進取,狂妄自大,內部內訌不斷,兄弟間互相反目、猜忌,紀律散換,這是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要原因。雖然太平軍佔據了大清半壁江山,人數眾多,但實力較差,後期武器裝備上又與清軍相差較大,不過,武器只是一方面,拿武器的人才是關鍵!這點,洪秀全、楊秀清確實不如曾國藩、李鴻章!
本文授權轉載自「朝天椒歷史」公眾號
★ 局座不哭!中國海軍再也不會受窩囊氣了!
4月26日上午,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下水儀式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這艘航空母艦由我國自行研製,2013年11月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目前,航空母艦主船體完成建造,動力、電力等主要系統設備安裝到位。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點之一,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 1644年:崇禎把房間打掃乾淨,李自成把床鋪好,張獻忠替人家寬衣解帶,最後多爾袞興衝衝地雲雨巫山,……而這一切都與我們有關
翻開一部中國歷史,1644年也許是最奇特、最不可思議的一年。這一年,在西安、瀋陽、北京、成都四地,分別有四個不同的年號:「大順永昌元年」、「大清順治元年」、「大明崇禎十七年」、「大西大順元年」。這一年,中國有四個皇帝:李自成、順治(其實是多爾袞)、崇禎、張獻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投稿郵箱:zggjls@126.com
QQ群: 46038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