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滅亡除了內訌,其實還有一個主要原因!

2021-03-05 中國國家歷史

時間定格在1856年,隨著韋昌輝勾結燕王秦日綱,潛入天京,包圍東王府,東王楊秀清及其家屬兩萬餘人被殘忍殺害,宣告著天京事變的開始,也同樣宣告著太平天國的末落!

兄弟陌路,天京事變導致紅極一時的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從此,「天國」一蹶不振,於1872年5月12日,最後一支打著太平天國旗號作戰的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餘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徹底宣告著太平天國的滅亡!

太平天國曆時十餘載,是清朝末期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曾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太平天國達到了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農民戰爭,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農民戰爭,太平天國造成的損失也是歷代農民起義之最,極其慘烈,人口損失達到1.6億,超過二戰的人員死傷量的總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農民戰爭。

有人說太平天國源於邪教吧,內部緩散,就像李自成的大順國一樣,烏合之眾,不成氣候,後兄弟陌路,導致「天國」覆滅。雖已過去一百多年,但那段歷史太深刻,無法抹去,也讓人無法忘懷!

那麼不說內部政治鬥爭,導致天國沒落,只說說太平天國當時,在武器裝備,行軍作戰上和清軍相比又差在哪呢,武器準備是導致天國末路的原因嗎?

太平軍起義前期(攻佔南京之前),還沒有脫離舊式農民軍的範疇,裝備以大刀長矛弓箭以及簡單實用的鏢、鉤鐮、三齒耙為主,輔以部分舊式火器(比如火繩槍,抬槍,土炮等,基本都是繳獲自清軍或者自行製造的)

後期從各種渠道(繳獲或購買)獲得了西洋裝備,比如前裝線膛槍(裝備米尼彈)或滑膛槍,部分西式前裝滑膛炮等。雖然數量不菲,但彈藥補給困難,大部分士兵還是手持冷兵器及傳統舊式火器作戰。

無論是清軍還是太平軍,其裝備的線膛槍/滑膛槍基本都是來自於西方軍火商。

目前不清楚太平軍或者清軍主要使用哪種型號的前裝線膛/滑膛槍,不過當時雙方對西方武器的了解都尚處於懵懂狀態,沒有後來的制式步槍的概念,加上當時接觸過太平軍和清軍的外國人國籍各異,軍火商功利性又很強,很可能雙方手裡的步槍是萬國造的,子彈型號,口徑亦不統一(其中線膛槍主要是.54和.58,子彈為米尼彈)

美國春田M1861型步槍(Springfield Model 1861),前裝線膛槍:

英國恩費爾德P53型步槍(Pattern 1853 Enfield),前裝線膛槍:

法國P1851型步槍(圖片為英軍版),前裝線膛槍:

太平軍與清軍應該也使用過老式滑膛遂發槍,最可能的型號應該是在19世紀上半葉還在生產的並被大量推銷海外的棕貝絲型步槍(Brown Bess)

太平軍還裝備了不少自製的手槍(主要是火帽擊發)

至於重武器。太平軍應該裝備有口徑不一的各型舊式前裝滑膛炮(就是俗話說的土炮)。其鑄造水平應該不會比清軍更高。雖然在起義之初太平軍就設有炮廠用於造炮,但據《 賊情彙纂 》記載,太平軍「 不諳造法,甚至不知施放 」,說明太平軍應該不善於鑄造大炮(尤其是鐵炮)。目前出土的太平軍火炮,從15公斤,75公斤,200公斤至500公斤不等

今日忠王府內展示的太平軍千斤大炮,是至今發現的太平軍裝備過的最重的大炮。

忠王府大炮

至於西洋大炮,應該在中後期繳獲和引進過不少。早期是繳獲自綠營和湘軍。後期特別是在1860年李秀成攻佔蘇常,與在上海的洋人開始接觸之後,從軍火商購買了不少火炮。

但目前沒有資料顯示太平軍曾經仿製過,且西式彈藥太平軍似乎也沒有能力自產。(有學者曾通過研究《李秀成供》提出,李秀成當年曾仿製過繳獲自湘軍的洋炮,但實際上李秀成可能只是仿製成功了西洋炮架)

太平軍的炮臺

另外,有資料顯示,太平軍還曾使用過類似弗朗機一類的子母炮(被稱為九龍索子炮),不過未在戰時產生過什麼明顯的戰果。

「 連環疊放, 無片刻歇。每管炮子約 下百餘粒, 如龍眼核大, 每開放時, 則四面橫飛, 亦利器也」

—— 《向上帥書一》 清 張繼庚

魚鷹社筆下的太平軍官兵,

注意圖中的士兵手持的是一支印度型棕貝絲燧發槍

至於作戰方式,目前沒有一幅當年太平軍的列陣,操演或作戰的照片存世。只有清人杜文瀾所著《平定粵匪紀略》,張德堅所著《賊情彙纂》和吳研人的《劫餘灰錄》等文字資料,以及光緒初年清人繪製20幅平定粵匪戰圖可資參考。

平定粵匪紀略

賊情彙纂

在武器裝備上太平軍實際是比較落後的,火器是有,但多數人還是用冷兵器。

雖然繳獲了不少火槍,但明顯不夠分,還有很多時候都是有槍卻沒有子彈的尷尬局面。導致很多太平軍拿槍做冷兵器使用,真可謂笑話!

此圖為《湘軍瑞州大敗太平天國軍戰圖 》

從中可看出中期太平軍的作戰方式依舊是傳統式的,與清軍差別不大,武器也以冷兵器配以舊式火器為主。

這裡再舉個例子1862年1月時太平軍投入上海戰場的兵力號稱20萬,據當時西人估計約50000-80000人,如按「2500作10000」的太平軍慣例,則50000人的數量是較為準確的。這支部隊中包括忠王原有部屬、經過整訓的降眾、西徵所吸收的兵員和原屬石達開的吉慶元、朱衣點部「扶朝天軍」,而且裝備了「數千支」包括滑膛槍和線膛槍的洋槍和一些洋炮,有一定戰鬥力。5萬人, 洋槍數千支, 但其中還有很大部分是老式的滑膛槍,線膛槍的比例是比較低的。 

法軍繳獲太平軍武器,可看出冷熱相混

再說炮方面,火炮最重要的就是不「開花」,也就是不爆膛,清軍當時的 開花 洋炮,全部都是前裝。英國當時有後裝炮, 但是估計是貴,或者英國人也不願意賣。

反正李鴻章最後是沒有買這種當時最先進的火炮,而買了大量便宜的前裝炮), 這些前裝炮裡面, 大部分是滑膛的,少部分是線膛(具體有多少線膛炮,也無從知道), 大家也別小看了這些可以發射球型爆炸炮彈的前裝滑膛炮,在當時這些最先進的滑膛炮已經是達到了滑膛炮的顛峰,也不是太落後。

清朝記錄清軍和太平軍對戰圖,

可看出清兵熱兵器裝備相對對岸的太平軍要好的多

當時世界上也就兩三種後裝線膛炮, 打得是很準,很遠,但是故障比較多, 又貴。雙方使用量最大的,還是1857年的12磅滑膛炮,雖然是滑膛,但由於製作精良, 精確程度比前裝線膛炮也差不了太多。 

此圖可看出,與農民軍相比,清軍還有大批獨立的馬隊

最關鍵的, 清軍的這些前裝炮,有很多的重炮, 而太平軍的炮隊,正是缺乏重炮, 所以每當攻城的時候,往往需要常德軍的炮隊配合作戰。威 力很大,反過來, 太平軍的開花炮, 不但數量不如,而且質量也不如, 關鍵是沒有重炮, 所以攻堅能力遠不如清軍。


圖中可見湘軍也有大批用冷兵器作戰的士兵注意下半部分比較醒目的三齒耙

在戰鬥力上,其實太平軍和清軍都是農民軍,我們都知道清軍當時最主要的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還有中外混雜的常勝軍(八旗軍、綠營軍早已不行)湘軍,由農民組成的,受曾國藩的精心訓練,也稱得上是一支精軍。清朝當時的其他軍隊不僅兵力不足,而且多為鴉片兵,根本就談不上戰鬥力。曾國藩很會訓兵,軍餉補給很足,兵油子之類的通通不要,且士兵之間多為父子兄弟,因此復仇心理很強,因而湘軍作戰非常勇猛。可以說是太平軍最強勁的一個對手!

《湘軍九洑洲戰圖》之局部,描繪了湘軍炮擊太平軍水師的場景

李鴻章的淮軍

淮軍真實照片,可看出其手持帶刺刀的火槍

李鴻章本人非常重視近代化裝備與訓練,虹橋之戰之前就積極尋找渠道購買洋槍洋炮,虹橋之戰之後,李鴻章更是聘用洋教習,以洋槍為主要武器,訓練亦用洋操,淮軍的裝備與訓練水平迅速與國際接軌。

加上常勝軍和常捷軍解散後,淮軍從中接手了大批近代化軍火,使淮軍在太平天國起義行將結束時,一躍成為當時中國近代化水平最高的軍隊。

再說下常勝軍。常勝軍是用西方近代化武器和訓練武裝起來的軍隊,基層指揮官都是洋人。所不同的是士兵,在前期洋槍隊人員混雜了來自西方的冒險家,退伍軍人,無業游民等,後期逐步招募中國人當兵,而常勝軍的士兵則除了當地招募的中國人,還有不少來自菲律賓的僱傭兵。

常勝軍的炮隊,裝備10磅和12磅前裝滑膛炮

魚鷹社筆下配合法國駐寧波海軍官兵作戰的常勝軍士兵,裝備很優良

說了這麼多,可以看出太平天國魚龍混雜,在武器裝備上和清軍相差不小,很多時候還處於落後的狀態。(難怪曾國藩說太平天國是烏合之眾)但清軍在前期實際和太平軍裝備相差無幾,一樣的多為用冷兵器作戰,(這也是太平軍在前期勢如破竹,節節勝利的一個原因)但在後期清軍開始逐漸壯大起來,太平軍雖然後期也有進步,但明顯沒有清軍的進步大。

再加上不思進取,狂妄自大,內部內訌不斷,兄弟間互相反目、猜忌,紀律散換,這是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要原因。雖然太平軍佔據了大清半壁江山,人數眾多,但實力較差,後期武器裝備上又與清軍相差較大,不過,武器只是一方面,拿武器的人才是關鍵!這點,洪秀全、楊秀清確實不如曾國藩、李鴻章!

本文授權轉載自「朝天椒歷史」公眾號

★ 局座不哭!中國海軍再也不會受窩囊氣了!

4月26日上午,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下水儀式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這艘航空母艦由我國自行研製,2013年11月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目前,航空母艦主船體完成建造,動力、電力等主要系統設備安裝到位。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點之一,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 1644年:崇禎把房間打掃乾淨,李自成把床鋪好,張獻忠替人家寬衣解帶,最後多爾袞興衝衝地雲雨巫山,……而這一切都與我們有關

翻開一部中國歷史,1644年也許是最奇特、最不可思議的一年。這一年,在西安、瀋陽、北京、成都四地,分別有四個不同的年號:「大順永昌元年」、「大清順治元年」、「大明崇禎十七年」、「大西大順元年」。這一年,中國有四個皇帝:李自成、順治(其實是多爾袞)、崇禎、張獻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投稿郵箱:zggjls@126.com

QQ群: 460382533

相關焦點

  • 太平天國覆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其實並非內訌,曾國藩給出答案
    在中國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滅亡和農民起義都離不開關係,朝廷不是因此而覆滅,也會元氣大傷,比如漢朝的赤眉軍、黃巾軍、唐朝的黃巢、元末的紅巾軍。明代的李自成張獻忠。還有就是清朝的太平天國。歷史上關於太平天國的形象,隨著時間的流逝,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批判聲音,這也不由得讓我們感到好奇,太平天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真的是因為內訌嗎?不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 太平天國如果消滅了曾國藩的湘軍,能滅亡清朝嗎?
    對於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來簡單的分析一下,雖然清朝的「正規軍」在面對著太平軍的時候,總是會失敗,但就算是湘軍被太平軍消滅掉了,太平天國真正的能打敗清朝的可能性其實也並不是很大,這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太平天國在中後期內部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當初起義的太平軍高層內部出現了重大的矛盾,對於下一步的發展,自己的權力和享受之風等問題都產生了分歧
  • 太平天國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不是腐敗內訌!
    太平天國運動在初期是勢如破竹,而且當時對清政府更致命的是,除了要面對太平軍,還要面對英法聯軍,這令腐朽的清政府難以招架,太平天國的確有絕佳的推翻清朝的機會
  • 太平天國的滅亡,都忙了哪些荒唐事!讓你想都想不到
    太平天國自1851年起,由洪秀全為首的領導集團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清朝的武裝起義,到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宣告滅亡,歷時14年,其集團名稱先後更改為上帝天國、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簡稱太平天國。
  • 如果沒有發生內亂,太平天國能否滅亡清朝,統一全國?
    實話說,就算是太平天國內部沒有發生任何內亂,它也很難滅亡清朝,統一全國。 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上歷朝的農民起義,的確給當時的朝廷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但它們幾乎都很難推翻朝廷,統一天下。
  • 太平天國滅亡:血戰嘉應州,700多高級文武被殺
    但是,太平天國並未就此滅亡,其餘部繼續與清軍進行血戰。在天京淪陷後,活躍在大江南北的太平軍餘部仍然高舉天國的義旗,聯合友軍,繼續堅持了四年的英勇戰鬥,為太平天國史譜寫了最後的壯烈篇章。太平天國餘部主要有南北兩支:南方餘部主力以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為統帥,聯合廣東天地會軍(花旗)在江西、福建、廣東三省邊界轉戰;北方餘部主力是皖北將士,由陳玉成部將——扶王陳得才、啟王梁成富、等人為統帥,但是不久之後就因為內部不和潰散,最後以賴文光統帶,加入捻軍,轉戰於北中國黃淮流域。
  • 北宋即將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主要是統治者的原因
    眾所周知,北宋滅亡和一些奸臣有關係,話說回來,北宋滅亡時,作為軍事家族的楊家為什麼沒有出手呢?楊家將為什麼沒站出來呢?其實,影視作品中楊家將的形象都是有原型參考的。在北宋年間,真實的歷史上就存在楊家將。到了北宋末年,楊家的勢力相對比較小,甚至還有點越來越衰敗的跡象。雖然有這麼一個家族,家族人口也比較多,但基本都是地位比較低下的人。但是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北宋時期的重文輕武,根本不重用武將,甚至把武將當成可有可無的存在。
  • 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國運動,為何最後灰飛煙滅,根本原因有三點
    可是清政府曾經賴以起家的八旗子弟,再也沒有人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勤練騎馬,射箭,安逸的生活早就腐蝕了八旗子弟的戰鬥力,除了遛鳥,鬥蛐蛐,八旗兵已經毫無戰鬥力,無奈之下的清政府只得派出漢族八旗和蒙古八旗與太平軍戰鬥。
  • 李秀成進北攻南:毫無意義的戰鬥,拉開太平天國滅亡序幕
    從1851年金田起義開始,太平天國運動事業如火如荼,進行到了中期,湘軍直逼太平天國領導人物天王洪秀全所在的「都城」天京,天京告急。洪秀全急忙下令調動正向松江、上海進攻的忠王李秀成火速回師以救天京位居。李秀成,初名李以文,漢族,出生於廣西梧州,太平天國運動後期主要將領之一,代中國軍事家、政治家。
  • 他教訓了一個小人物,卻毀掉了太平天國的未來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太平天國運動曾經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定都天京,並曾一度席捲南方,深深震撼了清政府。遺憾的是一場規模巨大的起義運動卻依然難逃因為內訌而覆滅的厄運,這場內訌就是著名的「天京事變」。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以後,被俘的太平天國名將李秀成曾經在臨刑前寫下「天國十誤」,用來告誡後人,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失敗是在哪些地方犯下了錯誤,其中第五條「誤因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此是大誤」指的就是「天京事變」。天京事變可謂是徹底改變了太平天國歷史走勢,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次事變的導火索竟然只是因為一點小事。
  • 太平天國佔領天京後,除了一次北伐外,為什麼不敢向北進攻了?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有過北上的打算,也派出了林鳳祥、李開芳的軍隊北上,但只給了兩萬人。
  • 揭秘清朝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強大"的清朝,為何一步步走向落寞,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它滅亡?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第一,軍政的垮臺。滿清是馬背上打出來的天下,如果說農業是帝國的根基,那麼軍事就是帝國的保障。八旗和綠營制度,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被消滅殆盡,而由漢人地主階級所掌控的地方軍事力量(團練)開始崛起,最初是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而後是李鴻章的淮軍(北洋的前身)。
  • 太平天國為何僅14年就走向滅亡?封了2700個王,民心早已失
    太平天國走向衰改,雖然有些始料未及,但從後人來看,其實也是必然。在這個組織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走向了失控,忘記了當初的理念,如果簡單的用一句話來說的話,太平天國的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封王太多。內部矛盾不斷太平天國失民心的原因,其實不光我們後人看得清楚,當時的李秀成也承認了這個事實,李秀成是太平天國的元老,被封為忠王,他自己也認為封王過多是太平天國不得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在明清兩代,北京故宮又被人們叫做紫禁城,宮內的主體建築主要分為外殿和內殿兩個部分。外殿主要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平日裡是朝廷舉行重大儀式使用的場地。而內殿則是由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構成,這是皇帝和妃嬪子嗣們日常起居的地方。 到如今,北京故宮已經成為了5A級旅遊景區,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前往膜拜。
  • 什麼原因導致「天京內訌」後太平軍戰鬥力直線下降?信仰缺失
    歷史學研究者一般都把太平天國「天京內訌」作為其由盛轉衰的標誌點。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天京內訌前後,太平軍的戰鬥力居然有天淵之別,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葛優在電影裡有句話,叫: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
  • 太平天國的首領居然是一個西洋人?清軍當年的情報搜集有多糊塗!
    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是誰?這個問題,只要上過小學歷史課的中國人都知道,是洪秀全! 但回到當年,從洪秀全金田起義算起,一直到天京內訌,這段期間,到底誰是太平天國首領?到底有沒有洪秀全這個人?
  • 秦朝滅亡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但這樣一個前無古人的巨大王朝為何會那麼快就滅亡了呢?可以說秦朝滅亡有以下幾個原因:1.統治者大修宮殿致使百姓怨聲載道,推動秦朝滅亡。在秦朝時期秦始皇大舉興建各種宮殿以及其他工程,其中就包括阿房宮、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兵馬俑的燒制等。正是因為這樣的重勞動力,致使百姓抱怨連連,也導致了清朝的加速滅亡。
  • 女色中覆滅,洪秀全到底有多荒唐,還原真實的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的覆滅,內因外因均有其實在滅國的問題上是存在客觀的因素的,就是當時外國侵略者和清政府之間勾結,鎮壓了太平天國,但是說到底,這只是一部分原因,其實,究其根源太平天國內部的一些問題才是導致它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 假如太平天國勝利了,後續會發生什麼?
    今天我們來談談太平天國。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太平軍在北伐戰爭中失敗的故事。很多人內心的第一反應一定是他們真的好不幸啊。可是讀者是否真的有思考這麼一個問題:如果太平天國推翻了滿清,中國將成為什麼樣?這在當時看來都是非常有想法的一些政策,然而在此之後,太平軍內部發生了內訌,那些內部領導人互相攻擊,最終還敗給了曾國藩。十多年來的革命運動變成了歷史悲劇。自古以來,一個封建王朝的衰落總是伴隨著農民起義的抵抗。例如,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陳勝吳廣的起義,有一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天京事變造成東王楊秀清慘死,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衰敗與滅亡?
    一場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同室操戈,令天平天國最具軍事才華的東王楊秀清慘死,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也相繼被處死,太平天國內部開始走向分裂,開始了衰敗與滅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