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導致「天京內訌」後太平軍戰鬥力直線下降?信仰缺失

2020-12-16 騰訊網

歷史學研究者一般都把太平天國「天京內訌」作為其由盛轉衰的標誌點。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天京內訌前後,太平軍的戰鬥力居然有天淵之別,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葛優在電影裡有句話,叫: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一個單位、一家公司,如果帶隊者能力有限,再加上單位或公司發展前景堪憂,員工隊伍人心肯定要渙散,由此就進入惡性循環,只要人心一散,團隊的戰鬥力勢必會加速下滑。

太平天國也是如此,阿琦認為,由洪秀全一手策劃和建立的拜上帝教,在太平天國開國初期,給廣大參與者以精神上的極大鼓勵,基層參與者普遍認為,太平軍「上有天父天兄照看,下有天王等諸王護佑」,因此可以「放膽殺妖」,最後的結局肯定是「同去小天堂威風」。

等到打下南京,建立起所謂的「小天堂」之後,基層參與者的信仰迅速達到高峰,洪秀全當初承諾的內容部分得以實現。太平軍每天都有「拜上帝」儀式,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強化了太平軍的宗教信仰。太平天國命令規定,無論是軍還是民,加入太平天國之後(無論自願與否),在三周內都要背下「天條天款」,背不下來就要「雪雲中」(即砍頭),在這種高壓政策下,宗教信仰開始變成一種普遍的「負擔」。

對太平天國軍民宗教信仰衝擊最大的就是「天京內訌」,一直以來被人認為是替「天父」傳言的東王居然被殺掉了,而且還被天王蔑稱為「東逆」。雖然後期在斬殺北王韋昌輝之後,洪秀全為楊秀清「平反」,並專門設立了一個「東王升天節」,但是洪秀全一手建立起來的宗教信仰從根本上開始崩塌。

再後來,洪秀全一心把太平天國變為洪氏私有財產,三更國名,從太平天國到上帝天國,再到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整個政權成為洪家的一言堂,這對下屬的領兵者和執政者來說,不啻於「晴天霹靂」,因為此刻你再忠心於天國事業,也只不過是為洪家看門而已。太平天國建國初期,首義六王制度就是保證天國不是一家一姓的政權,天王稱萬歲,東王九千歲,西王八千歲,南王其千歲,北王六千歲,翼王五千歲,從這個排序來看,天王算是領導集體的核心,而其餘各王也都有執政權力。天京內訌發生後,唯獨天王尚在,東西南北各王均已死亡,翼王石達開被迫出走,洪氏族人紛紛進入權力核心。

為了籠絡人心,也是為了進一步分散權力,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發瘋一樣的封王,大王小王共計2700多人(史料上可以查到的有200多人),再封下去估計康熙字典裡面的字都不夠用了。但令洪秀全沒想到的是,眾王爺得到封號以後開始產生私心,培養自己的力量,逐漸脫離中央管轄,也互相傾軋,戰鬥中互不救援,唯恐傷及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太平天國覆亡的根本原因。

石達開出走後,始終打著「真天命太平天國」的旗號,但是有一點卻改變了,就是對拜上帝教教規的嚴格遵守,我們現在從石達開出徵之後發布的各種告示中就能看到這個特點。石達開不再向軍民們灌輸「天父」「天兄」看顧這樣的思想,而只是把「殺妖」「推翻滿清政權」作為戰鬥目標,以此來團結人心。雖然我們也知道,即便石達開繼續像起義初期那樣,嚴格奉行教規教義,太平軍的戰鬥力也只有過去的五成了,因為啥?還是那句話:人心散了。

大家普遍開始感到危險和焦慮,石達開出走後,部隊戰鬥力急轉直下,孤軍奮戰,缺乏有效的配合,再加上軍糧難以為繼,一些部下隨後出走或回到洪秀全身邊,最終導致石達開難以實現既定的軍事目標,兵敗大渡河。

總之,信仰缺失是太平天國後期軍事鬥爭失敗的根本原因,要想取得勝利,團結和鼓舞廣大基層參與者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天京失陷後,太平軍尚有五十萬人馬,為何僅兩年就被消滅?
    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時,太平軍的人數至少還剩50萬,其中遠離核心地區的賴文光的部隊還有數十萬之眾,與天京遙相呼應,石達開餘部李文採部仍在西南地區負隅頑抗。但是,如此龐大的部隊在短短兩年內就被殲滅,其中原因何在?
  • 金田起義,太平軍戰鬥力為何強悍?4萬清軍為何不敵7000太平軍?
    清軍總兵力一直超過太平軍,但在戰鬥中太平軍的戰鬥力卻讓清軍心驚膽寒。清軍統帥周天爵評價道:太平軍「視死如歸,赤身撲敵」打得清軍官兵「大半心寒」,如「見鷹之雀」。 金田起義初期的太平軍,為何戰鬥力如此強悍,打得清廷的正規軍丟盔棄甲?從清軍檔案記載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 太平天國覆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其實並非內訌,曾國藩給出答案
    歷史上關於太平天國的形象,隨著時間的流逝,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批判聲音,這也不由得讓我們感到好奇,太平天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真的是因為內訌嗎?不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1851年,洪秀全正式起兵,太平軍攻佔廣西永安,而到了1853年,太平軍攻克武昌,湖北巡撫常大淳舉家自盡,太平軍人數猛增到50萬人,而到了1853年,又打下了南京,兩江總督陸建瀛陣亡,至此太平天國國力達到了鼎盛,然而之後卻不斷再走下坡路,1856年,太平天國高層決裂,韋昌輝等人,對楊秀清及其家人被殺,東王幕府部屬、他們的家人及其他軍民共2萬多人亦被殺。
  • 太平軍戰鬥力有多強?裝備水平遠勝清軍,清朝將領:像嶽家軍在世
    文/商學野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開始被迫打開國門,列強紛至沓來,都想在中國分一塊蛋糕。而就在這個強敵環伺的時期,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曾席捲整個南方,差點將腐朽的清朝送進墳墓,這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於1851年,直到1864年天京陷落才宣告失敗。
  • 為了讓太平軍保持長久的戰鬥力,洪秀全曾下了一道奇葩軍紀
    在湘軍攻打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時,即便是當世大儒曾國藩也一樣,湘軍攻破金陵,毫無軍紀可言,連續6天屠城。 據《李秀成自述》記載:太平軍攻入金陵後,楊秀清發布了一條禁令:「何官何民,無令敢入民房者斬不赦,左腳踏入民家門口,即斬左腳,右腳踏入民家門口者,斬右腳。」
  • 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國運動,為何最後灰飛煙滅,根本原因有三點
    可是清政府曾經賴以起家的八旗子弟,再也沒有人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勤練騎馬,射箭,安逸的生活早就腐蝕了八旗子弟的戰鬥力,除了遛鳥,鬥蛐蛐,八旗兵已經毫無戰鬥力,無奈之下的清政府只得派出漢族八旗和蒙古八旗與太平軍戰鬥。
  • 大饑荒餓死了多少太平軍精銳?
    1863年,天京陷入第三次糧食危機,此時江、浙、皖等地因為連年戰火毀壞,已是人煙稀少,大片良田成為焦土,田地多未耕種。在此危局之下,洪秀全只得下詔全體軍民共同「食甜露」,甜露就是野草。著名學者羅爾綱認為,天京之所以被攻破,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糧。  缺糧使得天京城內人心不穩,頻繁遭遇糧食危機,同樣在前線作戰的太平軍也因為缺糧和惡劣天氣影響,戰況越來越糟糕一度陷入被動局面。
  • 太平軍究竟做了什麼?為何曾國藩寧可被罵屠夫,也要殺光他們?
    隨著戰勢越來越大,洪秀全的太平軍一路攻城掠地,殺到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清朝為了穩住局勢,就派曾國藩負責剿滅太平軍,後來曾國藩為什麼對太平軍恨之入骨,寧願冒天下大不諱受百姓責罵都要殺光他們呢?天京是太平軍的國都,他們在跟清廷對抗期間,發生過大大小小戰役,雙方互有勝負,但是在太平軍鼎盛時期就連曾國藩的湘軍都拿其沒有辦法。
  • 定都天京是正確的,但之後的戰略決策是錯誤的,以致影響了結局
    太平軍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後,洪秀全、楊秀清為了繼續擴大戰果,早日實現「開創新朝」的目的,置日益威脅天京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於不顧,計劃北伐、西徵。那麼,太平軍的領導者為什麼如此決策?其結局又如何呢?太平軍攻佔南京後,形勢的確是非常好的,戰略上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但是,勝利也帶來了副作用。
  • 導致太平天國由盛轉衰,天京事件中楊秀清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一波三折的天京事變前奏:1856年6月,歷經三年浴血奮戰,太平軍攻破威脅天京的江南大營,8月清軍主帥向榮自殺,天京暫時安全了。這時候,一片欣欣向榮的太平天國不出意外地出現內訌,這個內訌一波三折,早先因為清軍的壓迫,太平軍內部矛盾暫時被掩蓋,可是當外部威脅不在的時候,內部矛盾急劇惡化。引子:假借天父下凡的楊秀清挾持軍功肆意妄為,假託天父下凡,多次欺凌包括洪秀全在內的天國高層。導致天國高層積怨日久。長時間的怨氣終究需要一個突破口。
  •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城2萬八旗與太平軍慘烈搏殺,全部戰死!
    1853年正月初二,太平軍在武昌慶祝新年後,便順江而下直取南京。天王洪秀全先行登舟,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羅大綱統率水師護衛,林鳳祥、李開芳率陸軍夾岸護衛,老幼婦女也乘船隨行,浮江萬艘,浩浩蕩蕩。
  • 太平天國的滅亡除了內訌,其實還有一個主要原因!
    有人說太平天國源於邪教吧,內部緩散,就像李自成的大順國一樣,烏合之眾,不成氣候,後兄弟陌路,導致「天國」覆滅。雖已過去一百多年,但那段歷史太深刻,無法抹去,也讓人無法忘懷!那麼不說內部政治鬥爭,導致天國沒落,只說說太平天國當時,在武器裝備,行軍作戰上和清軍相比又差在哪呢,武器準備是導致天國末路的原因嗎?太平軍起義前期(攻佔南京之前),還沒有脫離舊式農民軍的範疇,裝備以大刀長矛弓箭以及簡單實用的鏢、鉤鐮、三齒耙為主,輔以部分舊式火器(比如火繩槍,抬槍,土炮等,基本都是繳獲自清軍或者自行製造的)
  • 回顧歷史展望過去:到底什麼才是信仰缺失的源頭?
    人們了解得太多,熟悉許多危險的書籍,而這些書籍的內容又進入報紙雜誌之中每日影響著人們,因而人們不再信仰任何東西。另一方面,對陌生文化及其宗教信仰的發現致使人們將其與自身文化和宗教信仰進行比較,而這種比較導致了對自身信仰的懷疑。但是,這一條道路並非必然通向信仰缺失。只有不完全的、使人誤解的啟蒙才導致虛無,而完全的、不受限制的啟蒙才能真正使人們聽到起源的秘密。
  • 太平軍的洋槍洋炮比清軍厲害,他們是如何得來的,原因無非這三個
    算了算時間,太平運動共堅持了十五年,為何洪秀全領導的這個政權能夠持續這麼長時間,又憑藉什麼本事橫掃半個中國。在太平運動剛開始的時候,洪秀全的確像個明君,不管口號還是行動都非常的符合當時老百姓的需求。而當時的清鎮府因為鴉片戰爭失敗,開啟了巨額賠款的先例,將所有的稅負全部加到老百姓身上。
  • 1864年天京城牆在爆炸中徹底倒塌,歐洲人在中國的目的隨之破碎
    一批又一批加入太平軍的中國老百姓,也許不知道耶穌是誰,但只要能夠反官府、殺土豪,他們就願意跟著幹。太平天國在短時間內席捲半個中國,是因為上帝的感召,還是因為百姓們實在太苦,活不下去了,中國人其實都知道,但外國人並不清楚。當聽說太平天國和「拜上帝教」後,外國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有沒有外國傳教士參與其中?
  • 太平軍首戰八旗勁旅:2天解決戰鬥,全殲滿洲精銳4000餘人
    下溧水、克溧陽,越過秣陵關,直接殺向雨花臺,與2萬遭受瘟疫折磨的清軍展開44天決戰,結果無功而返。雨花臺戰役慘敗,天京被死死包圍,足以表明後期太平軍之戰鬥力,已經嚴重下滑。後期太平軍戰力下滑,與李秀成盲目擴招軍隊,以及拜上帝教信仰之崩潰有很大關係。一支沒有嚴格訓練,又沒堅定意志力的軍隊,就是一支沒有靈魂的「雜牌軍」,不可能取得勝利。
  • 太平軍悲劇悍將德王:兩次躲過清軍追殺,卻死於隊友黑槍
    殺入四川後,賴裕新、唐日榮一路拼殺,結果米糧壩遭到楊應剛、嶺承恩等土司軍隊埋伏。可惜,石達開已經兵敗被殺,唐日榮成為駱秉章追殺之對象,太平軍處境萬分危險。但是,唐日榮不是石達開,他到大渡河後並沒有停留,而是趕緊製造木筏,強渡大渡河,雖說損失了2000餘人,但主力已經過江。就此而言,唐日榮具備一員優秀指揮官之素養,當斷則斷,不因畏懼犧牲而猶豫,這比石達開要強一點。
  • 天京陷落後,那些仍然堅持抗清的太平軍將領,現在結局如何?
    天京陷落並不意味著太平天國的滅亡。此時此刻,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太平軍仍有數十萬,清政府承受著巨大壓力。在天京陷落之後,太平軍中有哪幾位將軍還在堅持抗清,他們的結局是什麼?事實上,許多堅持抗清的太平軍將領,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對清朝統治的重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晚清的軍政格局。
  • 太平天國最後決戰,5萬清軍,是如何幹掉30萬太平軍?
    最後一戰自1853年太平軍攻克武昌定都金陵(後改稱天京)後,太平天國政權的政治中心便一直穩定在此處。太平天國推行的「耕者有其田」「聖庫」制度等本是好事,但因為在政策決斷上的失誤,導致清政府對太平天國政權的打壓、反撲。
  • 陳玉成安慶兵敗後為何不回天京,而是退守廬州,把自己置於危險中
    安慶失守後,湘軍下一步必然直搗太平天國老巢,活捉天王洪秀全。對此,陳玉成應該心知肚明。但他卻沒有撤回天京,參加天京保衛戰。而是請命自守皖北孤城廬州,置自己於危險之中,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