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研究者一般都把太平天國「天京內訌」作為其由盛轉衰的標誌點。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天京內訌前後,太平軍的戰鬥力居然有天淵之別,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葛優在電影裡有句話,叫: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一個單位、一家公司,如果帶隊者能力有限,再加上單位或公司發展前景堪憂,員工隊伍人心肯定要渙散,由此就進入惡性循環,只要人心一散,團隊的戰鬥力勢必會加速下滑。
太平天國也是如此,阿琦認為,由洪秀全一手策劃和建立的拜上帝教,在太平天國開國初期,給廣大參與者以精神上的極大鼓勵,基層參與者普遍認為,太平軍「上有天父天兄照看,下有天王等諸王護佑」,因此可以「放膽殺妖」,最後的結局肯定是「同去小天堂威風」。
等到打下南京,建立起所謂的「小天堂」之後,基層參與者的信仰迅速達到高峰,洪秀全當初承諾的內容部分得以實現。太平軍每天都有「拜上帝」儀式,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強化了太平軍的宗教信仰。太平天國命令規定,無論是軍還是民,加入太平天國之後(無論自願與否),在三周內都要背下「天條天款」,背不下來就要「雪雲中」(即砍頭),在這種高壓政策下,宗教信仰開始變成一種普遍的「負擔」。
對太平天國軍民宗教信仰衝擊最大的就是「天京內訌」,一直以來被人認為是替「天父」傳言的東王居然被殺掉了,而且還被天王蔑稱為「東逆」。雖然後期在斬殺北王韋昌輝之後,洪秀全為楊秀清「平反」,並專門設立了一個「東王升天節」,但是洪秀全一手建立起來的宗教信仰從根本上開始崩塌。
再後來,洪秀全一心把太平天國變為洪氏私有財產,三更國名,從太平天國到上帝天國,再到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整個政權成為洪家的一言堂,這對下屬的領兵者和執政者來說,不啻於「晴天霹靂」,因為此刻你再忠心於天國事業,也只不過是為洪家看門而已。太平天國建國初期,首義六王制度就是保證天國不是一家一姓的政權,天王稱萬歲,東王九千歲,西王八千歲,南王其千歲,北王六千歲,翼王五千歲,從這個排序來看,天王算是領導集體的核心,而其餘各王也都有執政權力。天京內訌發生後,唯獨天王尚在,東西南北各王均已死亡,翼王石達開被迫出走,洪氏族人紛紛進入權力核心。
為了籠絡人心,也是為了進一步分散權力,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發瘋一樣的封王,大王小王共計2700多人(史料上可以查到的有200多人),再封下去估計康熙字典裡面的字都不夠用了。但令洪秀全沒想到的是,眾王爺得到封號以後開始產生私心,培養自己的力量,逐漸脫離中央管轄,也互相傾軋,戰鬥中互不救援,唯恐傷及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太平天國覆亡的根本原因。
石達開出走後,始終打著「真天命太平天國」的旗號,但是有一點卻改變了,就是對拜上帝教教規的嚴格遵守,我們現在從石達開出徵之後發布的各種告示中就能看到這個特點。石達開不再向軍民們灌輸「天父」「天兄」看顧這樣的思想,而只是把「殺妖」「推翻滿清政權」作為戰鬥目標,以此來團結人心。雖然我們也知道,即便石達開繼續像起義初期那樣,嚴格奉行教規教義,太平軍的戰鬥力也只有過去的五成了,因為啥?還是那句話:人心散了。
大家普遍開始感到危險和焦慮,石達開出走後,部隊戰鬥力急轉直下,孤軍奮戰,缺乏有效的配合,再加上軍糧難以為繼,一些部下隨後出走或回到洪秀全身邊,最終導致石達開難以實現既定的軍事目標,兵敗大渡河。
總之,信仰缺失是太平天國後期軍事鬥爭失敗的根本原因,要想取得勝利,團結和鼓舞廣大基層參與者才是最根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