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持續14年,席捲江南十餘省,乃中國農民運動的最高峰。幾十年來,圍繞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多種理論與說法。但實際上,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糧食問題。
上帝之子洪秀全
糧食問題關係生死存亡,李秀成在其3萬多字的自述中有40多處提到糧食問題,洪仁的自述也反覆提到糧食缺乏帶來的嚴重危害。可見糧食缺乏對太平天國的失敗有著多大的影響,可以說糧食缺乏導致了的太平天國滅亡。
古人云:天災人禍。自古大的動亂往往與自然災害難緊密相關,太平天國起義前十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十年。1841—1843年黃河連續三年決口。1846年,全國很多省份都發生了持續旱災。1848—1850年,東南各省又出現了「大水奇災」。尤其是在偏僻貧窮的廣西,大的自然災害就發生了20多起,自然災害加劇了社會矛盾,為了生存爭奪土地、水源和生存空間的土客械鬥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進軍路線圖
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這一年,全國還未從黃河決口的巨大災難中緩過氣來。江蘇等地又接連發生了大地震,地震一直持續到第二年,蘇、浙一帶地區的地震仍然陸續發生。除了地震之外,很多地區還發生了水旱災害。
1855年至1856年,太平軍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此時長江流域很多地區的旱災依然嚴重,在戰亂不止的情況下,旱災情況越加嚴重。由於乾旱持久,湖泊乾涸、土地龜裂,氣候異常乾燥,致使蝗蟲蔓延。太平天國統治區內大部分地區遭受蝗災,遍野飛蝗,蝗蟲所過之處禾稼蕩然無存。當時的人記載道:「蝗蟲食禾如疾風掃葉,頃刻而盡。」
天王府
由於大片莊稼被吃光,很多地區秋後顆粒無收,糧食價格暴漲,饑民遍野。情況嚴重到什麼程度?據文獻資料記載:「江北大飢,鬥粟值金一兩」,「兩淮人相食」。揚州地區「鄉民苦無水飲,田中禾盡槁。飛蝗蔽日,翅戛戛有聲。」在常熟地區,「禾稻剛秀,非頭即根咬斷,即千百畝,亦可頃刻而盡」。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給太平軍的徵糧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困難。為此清軍曾歡呼不已:「蝗蟲將瓜、鎮、金陵賊種之稻全行吃完,此所以克復有期。」
1861年以後,隨著太平軍在長江中上遊作戰的失利,太平天國失去了南京上遊的糧區供應,太平軍只能依靠蘇南、浙江等地區的糧食供給維持生活和作戰所需。然而,即使僅剩這兩省的糧食供應,最後也出現了問題。
洪秀全
1862年前後,蘇南爆發嚴重乾旱,大旱數月滴雨未下,河道乾涸。田中禾苗能種植者十之一二,糧食價格暴漲。與此同時,浙江的很多地區也是水旱成災。據《避寇日記》記載:「嘉興亢旱月餘,黃梅雨不作,田中龜裂,田器不能下,河水日退半尺許,桔捍之力窮矣,農人皆仰首而嘆」。
如此境地,太平軍如糧食可供應,緊張的糧食供應使得軍心漸漸動搖,生存更加艱難。對於這種情況,曾國藩曾在奏摺中說道:「目下蕪、繁、南、宣、太、石、青等縣糧食甚少,民與賊均有乏食之慮。」在此情況下,太平軍的徵糧隊不得不採取過激手段徵糧,太平軍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農民暴動情況時有發生。
晚清貧民
前線戰事緊張,糧區災害頻仍。作為首都的天京,直接受到了缺糧的影響。太平軍定都天京後,城中有百姓軍隊共數十萬人之眾,作為天國的頭腦中樞,這些人的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據史料記載:天京城「每月一共需食米四十萬餘斤(十六兩制)」1853年左後,太平軍處於全盛時期,當時「每日男子給米一升,女子給米3合。」1854年,由於上遊糧道被清軍截斷,太平天國陷入第一次糧食危機。為了節約糧食,洪秀全下詔「軍民一概食粥」,「禁吃飯,犯者立殺」。由於糧食缺乏,天京城內不少人餓死。
隨著江南江北大營的圍困,江南地區亢旱的持續。大饑荒很快在天京城內蔓延開來,不少人因為飢餓紛紛設法逃出天京城。1855年,圍困南京的清軍將領向榮向朝廷奏報:「城中婦女被賊駐令出城獲稻。趁間逃出者不下三四萬人,無不鳩形鵲面。詢知該婦女等,在城每日一粥皆不能給。而城中男館,於閏七月亦不發米,悉使出城割稻自食,人多逃散。」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太平天國的糧食危機有嚴重。第一次糧食危機很快就被太平軍在軍事上的勝利消弭,太平天國轉危為安。
收割麥子
1860年,第二次糧食危機爆發。第二次糧食危機更加嚴重,據史料記載:「金陵城中糧盡,食草根樹皮,破在旦夕。」幸虧李秀成及時來援,否則不敢設想。1863年,天京陷入第三次糧食危機,此時江、浙、皖等地因為連年戰火毀壞,已是人煙稀少,大片良田成為焦土,田地多未耕種。在此危局之下,洪秀全只得下詔全體軍民共同「食甜露」,甜露就是野草。著名學者羅爾綱認為,天京之所以被攻破,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糧。
缺糧使得天京城內人心不穩,頻繁遭遇糧食危機,同樣在前線作戰的太平軍也因為缺糧和惡劣天氣影響,戰況越來越糟糕一度陷入被動局面。1861年春,安慶爭奪戰正式打響。此時安徽突降大雨,並且泛濫成災。大雨導致太平軍的麥收全失,太平軍因為缺少糧食不得不掘野菜和土而食。陳玉成被迫退守廬州,但廬州城內也無糧草,最終慘遭失敗。
圍湖造田
1863年,李秀成準備渡江西徵,但由於沒有糧草不得不作罷。大軍折回南京時,又因為糧草缺乏無法立足。糧食缺乏導致太平軍人心浮動,軍紀逐漸敗壞。在揚州,太平軍因為缺糧無法久持,於是只得殺掉老弱男女,清軍得到情報後趁機發起進攻,揚州城被攻破。在清軍的進攻下,缺少糧食的太平軍紛紛投誠,只求自保其命。
自從1859年以後,太平軍的作戰幾乎都遭遇了惡劣的自然災害。1859年,太平軍在安徽境內作戰,由於連日暴雨,河水暴漲,太平軍被淹死者多達千餘人。1862年,李秀成第二次進攻上海,就在圍困上海即將告破時,上海地區突降暴雪。這場暴雪導致大量太平軍士兵凍死、餓死,暴雪之後瘟疫橫行,又導致了大量士兵減員。暴雪導致從蘇州、浙江各地趕來的太平軍無法按時抵達上海前線,李秀成迫不得已從上海撤圍。可以說,暴雪擋住了太平軍進軍的步伐,暴雪拯救了上海。
吃飯圍觀的百姓
1864年,天京保衛戰打響,守衛天京城的大部分太平軍由於缺糧少衣,戰鬥力急劇下降。很多太平軍士兵大冬天光著腳與清軍作戰,太平軍寧死不降,天京城內有殺人而食的情況出現。最後,太平軍只得喝鹽水度日,眾多從廣西出來的太平軍精銳,最後連舉槍的力氣都沒有了。沒有糧食,沒有補給,天京城內數萬太平軍抵擋不住清軍圍攻,李秀成25萬大軍也無法拯救天京。
在此危局之下,天京城防禦土崩瓦解,湘軍攻破天京開始了屠城。可見,缺糧是導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打後勤,就是打補給,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太平天國三次糧食危機和歷次糧荒導致了多少精銳喪生?據不完全統計,在1853年定都南京後,歷年因糧荒餓死的太平軍精銳不下50萬人。有生力量的大量折損,導致了太平天國的最後滅亡。
天平天國
缺糧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這就是歷史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