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為何失敗?大饑荒餓死了多少太平軍精銳?

2021-01-20 網易

  太平天國運動持續14年,席捲江南十餘省,乃中國農民運動的最高峰。幾十年來,圍繞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多種理論與說法。但實際上,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糧食問題。

  上帝之子洪秀全

  

  糧食問題關係生死存亡,李秀成在其3萬多字的自述中有40多處提到糧食問題,洪仁的自述也反覆提到糧食缺乏帶來的嚴重危害。可見糧食缺乏對太平天國的失敗有著多大的影響,可以說糧食缺乏導致了的太平天國滅亡。

  古人云:天災人禍。自古大的動亂往往與自然災害難緊密相關,太平天國起義前十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十年。1841—1843年黃河連續三年決口。1846年,全國很多省份都發生了持續旱災。1848—1850年,東南各省又出現了「大水奇災」。尤其是在偏僻貧窮的廣西,大的自然災害就發生了20多起,自然災害加劇了社會矛盾,為了生存爭奪土地、水源和生存空間的土客械鬥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進軍路線圖

  

  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這一年,全國還未從黃河決口的巨大災難中緩過氣來。江蘇等地又接連發生了大地震,地震一直持續到第二年,蘇、浙一帶地區的地震仍然陸續發生。除了地震之外,很多地區還發生了水旱災害。

  1855年至1856年,太平軍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此時長江流域很多地區的旱災依然嚴重,在戰亂不止的情況下,旱災情況越加嚴重。由於乾旱持久,湖泊乾涸、土地龜裂,氣候異常乾燥,致使蝗蟲蔓延。太平天國統治區內大部分地區遭受蝗災,遍野飛蝗,蝗蟲所過之處禾稼蕩然無存。當時的人記載道:「蝗蟲食禾如疾風掃葉,頃刻而盡。」

  天王府

  

  由於大片莊稼被吃光,很多地區秋後顆粒無收,糧食價格暴漲,饑民遍野。情況嚴重到什麼程度?據文獻資料記載:「江北大飢,鬥粟值金一兩」,「兩淮人相食」。揚州地區「鄉民苦無水飲,田中禾盡槁。飛蝗蔽日,翅戛戛有聲。」在常熟地區,「禾稻剛秀,非頭即根咬斷,即千百畝,亦可頃刻而盡」。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給太平軍的徵糧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困難。為此清軍曾歡呼不已:「蝗蟲將瓜、鎮、金陵賊種之稻全行吃完,此所以克復有期。」

  1861年以後,隨著太平軍在長江中上遊作戰的失利,太平天國失去了南京上遊的糧區供應,太平軍只能依靠蘇南、浙江等地區的糧食供給維持生活和作戰所需。然而,即使僅剩這兩省的糧食供應,最後也出現了問題。

  洪秀全

  

  1862年前後,蘇南爆發嚴重乾旱,大旱數月滴雨未下,河道乾涸。田中禾苗能種植者十之一二,糧食價格暴漲。與此同時,浙江的很多地區也是水旱成災。據《避寇日記》記載:「嘉興亢旱月餘,黃梅雨不作,田中龜裂,田器不能下,河水日退半尺許,桔捍之力窮矣,農人皆仰首而嘆」。

  如此境地,太平軍如糧食可供應,緊張的糧食供應使得軍心漸漸動搖,生存更加艱難。對於這種情況,曾國藩曾在奏摺中說道:「目下蕪、繁、南、宣、太、石、青等縣糧食甚少,民與賊均有乏食之慮。」在此情況下,太平軍的徵糧隊不得不採取過激手段徵糧,太平軍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農民暴動情況時有發生。

  晚清貧民

  

  前線戰事緊張,糧區災害頻仍。作為首都的天京,直接受到了缺糧的影響。太平軍定都天京後,城中有百姓軍隊共數十萬人之眾,作為天國的頭腦中樞,這些人的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據史料記載:天京城「每月一共需食米四十萬餘斤(十六兩制)」1853年左後,太平軍處於全盛時期,當時「每日男子給米一升,女子給米3合。」1854年,由於上遊糧道被清軍截斷,太平天國陷入第一次糧食危機。為了節約糧食,洪秀全下詔「軍民一概食粥」,「禁吃飯,犯者立殺」。由於糧食缺乏,天京城內不少人餓死。

  隨著江南江北大營的圍困,江南地區亢旱的持續。大饑荒很快在天京城內蔓延開來,不少人因為飢餓紛紛設法逃出天京城。1855年,圍困南京的清軍將領向榮向朝廷奏報:「城中婦女被賊駐令出城獲稻。趁間逃出者不下三四萬人,無不鳩形鵲面。詢知該婦女等,在城每日一粥皆不能給。而城中男館,於閏七月亦不發米,悉使出城割稻自食,人多逃散。」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太平天國的糧食危機有嚴重。第一次糧食危機很快就被太平軍在軍事上的勝利消弭,太平天國轉危為安。

  收割麥子

  

  1860年,第二次糧食危機爆發。第二次糧食危機更加嚴重,據史料記載:「金陵城中糧盡,食草根樹皮,破在旦夕。」幸虧李秀成及時來援,否則不敢設想。1863年,天京陷入第三次糧食危機,此時江、浙、皖等地因為連年戰火毀壞,已是人煙稀少,大片良田成為焦土,田地多未耕種。在此危局之下,洪秀全只得下詔全體軍民共同「食甜露」,甜露就是野草。著名學者羅爾綱認為,天京之所以被攻破,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糧。

  缺糧使得天京城內人心不穩,頻繁遭遇糧食危機,同樣在前線作戰的太平軍也因為缺糧和惡劣天氣影響,戰況越來越糟糕一度陷入被動局面。1861年春,安慶爭奪戰正式打響。此時安徽突降大雨,並且泛濫成災。大雨導致太平軍的麥收全失,太平軍因為缺少糧食不得不掘野菜和土而食。陳玉成被迫退守廬州,但廬州城內也無糧草,最終慘遭失敗。

  圍湖造田

  

  1863年,李秀成準備渡江西徵,但由於沒有糧草不得不作罷。大軍折回南京時,又因為糧草缺乏無法立足。糧食缺乏導致太平軍人心浮動,軍紀逐漸敗壞。在揚州,太平軍因為缺糧無法久持,於是只得殺掉老弱男女,清軍得到情報後趁機發起進攻,揚州城被攻破。在清軍的進攻下,缺少糧食的太平軍紛紛投誠,只求自保其命。

  自從1859年以後,太平軍的作戰幾乎都遭遇了惡劣的自然災害。1859年,太平軍在安徽境內作戰,由於連日暴雨,河水暴漲,太平軍被淹死者多達千餘人。1862年,李秀成第二次進攻上海,就在圍困上海即將告破時,上海地區突降暴雪。這場暴雪導致大量太平軍士兵凍死、餓死,暴雪之後瘟疫橫行,又導致了大量士兵減員。暴雪導致從蘇州、浙江各地趕來的太平軍無法按時抵達上海前線,李秀成迫不得已從上海撤圍。可以說,暴雪擋住了太平軍進軍的步伐,暴雪拯救了上海。

  吃飯圍觀的百姓

  

  1864年,天京保衛戰打響,守衛天京城的大部分太平軍由於缺糧少衣,戰鬥力急劇下降。很多太平軍士兵大冬天光著腳與清軍作戰,太平軍寧死不降,天京城內有殺人而食的情況出現。最後,太平軍只得喝鹽水度日,眾多從廣西出來的太平軍精銳,最後連舉槍的力氣都沒有了。沒有糧食,沒有補給,天京城內數萬太平軍抵擋不住清軍圍攻,李秀成25萬大軍也無法拯救天京。

  在此危局之下,天京城防禦土崩瓦解,湘軍攻破天京開始了屠城。可見,缺糧是導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打後勤,就是打補給,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太平天國三次糧食危機和歷次糧荒導致了多少精銳喪生?據不完全統計,在1853年定都南京後,歷年因糧荒餓死的太平軍精銳不下50萬人。有生力量的大量折損,導致了太平天國的最後滅亡。

  天平天國

  

  缺糧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這就是歷史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太平軍最精銳的2萬人北伐,為何最終全軍覆滅?這4個因素其實是關鍵
    但不幸的是,北伐部隊最後在河北和山東相繼覆滅,成為太平天國起義以來最大的一次失利。太平天國派出以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副丞相李開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三將,率精銳部隊2萬餘人出師北上,相繼經過安徽、河南,山西,攻入直隸,一度打到天津靜海,給清廷造成極大震動。鹹豐皇帝決沒料到太平軍有如此之大的勇氣,居然一路打到京師附近。清廷當局立刻宣布京師戒嚴,急調察哈爾、蒙古等部兵出京迎擊太平軍。
  • 太平天國滅亡倒計時:一次毫無意義戰爭,10萬精銳陣亡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就有一次毫無意義的戰爭,10餘萬精兵悍將去挑戰「野外生存之極限」,在長江北岸晃蕩7個多月。結果呢?部隊忍飢挨餓,不但未能達成戰略目標,渡江返回時還遭受湘軍水師截殺,除萬餘人逃回天京,其餘全部成為水中冤魂,此為「進北攻南」作戰。 「進北攻南」作戰失敗,從決策時就已經註定,是毫無意義的戰爭。
  • 喋血「安慶」:湘軍「圍點打援」一年多,太平軍精銳疲於奔命
    太平天國洪秀全定都天京後,其上遊重要門戶安慶城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戰略角度看,安慶既是天京糧食轉運基地,又是天京西面重要門戶,其戰略地位一直讓曾國藩的湘軍虎視眈眈。因為安慶城的得失,對太平天國京城的安危,乃至整個戰爭局勢的走向都至關重要。
  • 7萬太平軍被坑殺卻為何無人反抗?一個英國人說出了真相
    據《讓太平天國恢復本來面目》中載:不能「因為洪秀全的倒行逆施就否定太平大國方面所有的人,包括馮雲山、石達開、洪仁玕等人在內。對於太平天國,籠統的肯定既不對,籠統的否定也不對,對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分別評論,應該肯定的肯定,應該否定的否定。」
  • 太平天國:一場註定失敗的起義
    此時清王朝政治腐敗,行政效率低下,在這樣的情況下,洪秀全順應民意,發動了太平天國起義。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太平天國一路披荊斬棘,很順利的打下了半壁江山,與清朝進行分庭抗禮。正當太平天國蒸蒸日上時,1865年,太平天國卻灰飛煙滅。這不經讓人思考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何以最終失敗?其實原因是很複雜的。今天我就帶大家來探討一下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 太平軍復仇之戰:陣斬清朝4位軍分區司令,殺敵5千精銳
    呆在永安半年,太平軍處境實在不好過,城內糧草、彈藥補給緊張,城外5萬清軍雲集,有種被「包餃子」之節奏。此時,湘軍鼻祖江忠源給前線統帥提出全殲太平軍之建議,即是實行「鎖圍之策」,不留下一處缺口,「餓死」對手。此建議深得火器專家副都統烏蘭泰認可,並打算付諸行動。但是,悍將向榮與烏蘭泰關係不好,處處較勁,自然不採納此建議。
  • 太平天國玉林風雲人物之啟王梁成富:太平軍西北戰場的最後守護者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由於玉林離桂平較近,因此,在金田起義前後,不少玉林優秀兒郎也追隨太平軍走向全國,並在戰鬥中迅速成長起來,成為太平軍的重要將領。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漸漸地被人們忽略或遺忘了。為了銘記歷史,激勵後人,現把他們的光輝事跡發掘出來,由於史料缺失不全,難免有遺漏或錯失之處,尚請讀者指正。
  • 太平天國最後決戰,5萬清軍,是如何幹掉30萬太平軍?
    但正是這樣一個曾經給予無數人希望的政權,1862年,在一場兵力數量極具優勢的戰役中慘敗,30萬兵力在湘軍兵力不足其零頭的情況下落的個潰不成兵的下場,真實令人不禁嘆惋和思考其中緣由:這究竟是為何?最後一戰自1853年太平軍攻克武昌定都金陵(後改稱天京)後,太平天國政權的政治中心便一直穩定在此處。太平天國推行的「耕者有其田」「聖庫」制度等本是好事,但因為在政策決斷上的失誤,導致清政府對太平天國政權的打壓、反撲。
  • 太平天國百萬大軍,北伐就損失2萬,為何是「十誤」之首?
    攻入南京時,太平天國老兵、新兵,總計20萬,實力不容小覷。此時,北伐也就損失2萬兵馬,為何李秀成卻說是「十誤」之首呢? 金田起義時,太平軍及其家屬,也就2萬餘人;蓑衣渡一戰,損失了數千人,傷了元氣。進入湖南時,礦工、天地會武裝入夥,太平軍聲勢復振,戰鬥力量6萬。 北伐出動的這2萬人,部分來自廣西,大多來自湖南,都是百戰老兵。此時,6萬精兵損失了2萬,沒了三分之一,自然是元氣大傷。此外,林鳳祥、李開芳是絕對的猛將,僅次於羅大綱,經常充當開路先鋒,彪悍無比。
  • 太平軍血戰壽光:2萬餘精銳陣亡,魯王、首王殞命沙場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太平天國就滅亡,並不意味著太平軍就放棄武器投降,他們繼續在大江南北與清軍廝殺,還曾取得不少輝煌勝利,但大勢已去,最終還是失敗了。太平軍餘部最終慘敗,原因眾多,關鍵時刻屢次出叛徒便是其一。1867年12月,遵王賴文光、魯王任化邦、首王範汝增等統率的3萬餘太平軍騎兵在山東彌河畔與劉銘傳、郭松林等率領的淮軍精銳展開決戰,再一次將淮軍合圍,劉銘傳即將潰敗。
  • 李秀成進北攻南:毫無意義的戰鬥,拉開太平天國滅亡序幕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湘軍在太平軍的槍林彈雨的猛烈攻勢下,嚴防死守戰營地多日,最後竟然一反常態,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經過雨花臺一戰,太平軍元氣大傷。天王洪秀全怒不可遏,忿然作色,為了挽回敗局,出了一個頗為「大膽」如今看來也是極其「愚蠢」的決定——遣軍挺進清軍內線運動,命令李秀成渡江執行「進北攻南」的戰略計劃。
  • 中國史上最龐大的革命為何失敗?
    楊秀清主政期間,雖然太平天國越來越旺,但楊秀清的權勢也越來越大,天王的權柄受到了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太平天國奪取天下,天國也只是楊秀清的國,而不是洪秀全的國,洪楊矛盾難以彌合另一方面,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為了防止楊秀清、韋昌輝的變故,嚴格限制臣屬的實力和權力,大搞權力分散,使得各自為政,互不相屬,無以相屬。
  •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城2萬八旗與太平軍慘烈搏殺,全部戰死!
    這時,林鳳祥率陸軍精銳萬餘人趕來與李開芳會合,太平軍攻勢更加猛烈,新運到的幾千斤大炮威力無比,城內多處建築被轟平,固若金湯、龍盤虎踞的南京城被打得千瘡百孔,這時總督陸建瀛幾欲棄城而逃。
  • 決戰雨花臺:曾國荃被擊傷左額,數十萬太平軍無功而返
    如今,李秀成到底帶了多少人回京打仗,一直有爭議;六十萬大軍只是對外宣稱,估計二十萬,精銳應該是五六萬。與太平軍相比,曾國荃的「吉字營」少得多,總兵力約三萬人。但七八月間,江南地區瘟疫流行,湘軍減員嚴重,實際可以投入戰鬥的估計有一萬人。
  • 一萬兵力硬抗五十萬太平軍,曾國藩為何能把「呆仗」,變成一邊倒的...
    太平軍是什麼樣的存在?它是以農民為主的,所以說起野戰的話,誰能比太平軍更強?別說曾國藩率領的湘軍了,就連滿族將領、蒙古將領率領的隊伍都在太平軍這裡吃了大虧。
  • 太平天國為什麼會失敗?
    事實上,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太平天國其實是一場完全與歷史發展軌跡脫節的封建農民起義運動。當時,西方列強早已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近代化的齒輪已不可阻擋地向中華滾滾開來,打開國門與世界接觸已是必然趨勢。
  • 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國失敗的開端!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看似輝煌的勝利,其實是為最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後,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率大軍攻城堡、掠要塞,速戰速決,一路向北。1853年初,到達了南京城下。太平軍水陸連營,他們以清軍從來沒見過的軍制陣容和攻城法,打得守城清軍毫無還手之力,1853年3月19日,南京被攻克。太平軍佔領南京,確實對太平天國的發展意義重大,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看地圖就明白了。
  • 湘軍「金口譁變」,8000精銳投奔太平軍,對清朝反戈一擊
    1864年7月,湘軍奪取天京,滅亡太平天國,清朝得以延續國祚數十年,曾國藩憑藉此戰功,成為「中興名臣」之首。但是,1865年3月,湘軍最精銳軍團,也是野戰能力最強的軍團——「霆軍」在湖北金口譁變,投奔太平軍,讓曾國藩陷入尷尬境地;曾氏湘軍最終被徹底解散,與此關係重大。
  • 清朝腐朽沒落,為何許多悍將寧死也不投降太平天國?
    縱觀太平天國運動14年,清朝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可謂腐朽至極,對太平軍毫無招架之力,往往一觸即潰,要麼望風而逃。象州中平之戰,太平軍7人小分隊就敢衝上山頂,奪取1000貴州綠營兵駐守的炮臺,將其追殺一頓,堪稱軍事史上之笑話。1851年1月,洪秀全、楊秀清等率2萬人(包括家屬)在金田村發動起義。
  • 太平天國滅亡:血戰嘉應州,700多高級文武被殺
    隨後,偕王譚體元帶領餘部投奔了康王汪海洋部太平軍。但是,太平天國並未就此滅亡,其餘部繼續與清軍進行血戰。在天京淪陷後,活躍在大江南北的太平軍餘部仍然高舉天國的義旗,聯合友軍,繼續堅持了四年的英勇戰鬥,為太平天國史譜寫了最後的壯烈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