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滅亡倒計時:一次毫無意義戰爭,10萬精銳陣亡

2021-01-14 騰訊網

德意志戰略學家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之延續,談判桌上得不到的利益,就要在戰場上收穫。沒有目的性,或目標壓根就無法實現的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戰鬥,除損失精兵悍將,浪費錢糧,就只能給後世留下笑話。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就有一次毫無意義的戰爭,10餘萬精兵悍將去挑戰「野外生存之極限」,在長江北岸晃蕩7個多月。結果呢?部隊忍飢挨餓,不但未能達成戰略目標,渡江返回時還遭受湘軍水師截殺,除萬餘人逃回天京,其餘全部成為水中冤魂,此為「進北攻南」作戰。

「進北攻南」作戰失敗,從決策時就已經註定,是毫無意義的戰爭。此戰,太平天國精兵悍將損失殆盡,滅亡進入倒計時。

01、「進北攻南」作戰背景:雨花臺之戰餘波

1862年10月,忠王李秀成等13位王爺率20餘萬大軍從蘇州返回,與湘軍「吉字營」在雨花臺展開為期44天戰鬥。此次戰鬥,太平軍火器給湘軍造成極大損失,九帥曾國荃被擊中左額,鮮血直流。

雨花臺之戰結果大夥都知道,李秀成軍團攻勢凌厲,但後勤補給跟不上,無法持續高強度作戰,被迫撤兵,部分返回蘇常,主力繼續留在天京。此時,若是太平軍能休整一陣子,再繼續發動猛烈攻勢,湘軍必然慘敗。

雨花臺之戰後,曾國藩給弟弟下令:「弟之驟進,餘之調度,皆輕敵不能細審;經一番驚恐,長一分大閱歷,如忠酋解圍而去,弟當乘勢退兵。」可知,曾國藩被西洋火氣打怕了,有了心理陰影。

但是,曾國藩運氣比較好,因為他遇到了超級「豬蹄手」洪秀全,得以從被動轉為主動。洪秀全糟糕的「進北攻南」作戰方案,給曾國藩攻破天京,創造良機。

02、洪秀全糟糕決策,李秀成不能阻止

雨花臺之戰,太平軍因後勤補給跟不上而撤退,但湘軍也是損失慘重,陣亡了5000餘人。要知道,江南瘟疫流行,湘軍非戰鬥減員嚴重,雨花臺之戰時能投入之兵力約兩萬,陣亡5000餘,意味著元氣大傷。戰鬥結束後,曾國荃直接讓人回湖南,拿出重金,繼續招募兵勇,就很能說明問題。

天京之圍暫時無法解除,洪秀全非常不滿意,便決定「進北攻南」,挺進湘軍大後方機動作戰,吸引湘軍主力回援,從而解除京師之圍。所謂「進北」,就是渡過長江攻打皖北、湖北;「攻南」,就是打皖南、贛北,掩護主力行動。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決策,壓根就沒可行性,也沒啥意義。

「進北攻南」就是「圍魏救趙」戰術,其成功之必要前提是:攻打敵人必救之戰略要地,迫使對手分兵,而後在運動中消滅敵軍。

太平天國戰爭史上,曾數次進行「圍魏救趙」作戰方案,典型代表是李秀成3000兵馬奔襲杭州、湖州,調動八旗、綠營兵增援,而後快速返回京師,第二次摧毀「江南大營」,進而東徵蘇常,所向披靡。那麼,為何這次就不行呢?

江蘇、浙江,既是「江南大營」糧餉主要供應基地,也是大清財政收入之重要來源,朝廷稅收一半來自江浙。所以,李秀成3000兵馬奔襲杭州、湖州,和春必須派兵增援,否則鹹豐皇帝就砍了他腦袋。

「進北攻南」時就不行了,湘軍糧餉供應基地來自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湖北因胡林翼去世,基本不再給湘軍供應錢糧。所以,太平軍渡江作戰,曾國藩不會抽調主力回援,還直言:故技重施,毫無新意。

李秀成謀略很深,自然知道「進北攻南」作戰行不通,無奈洪秀全威逼,也只好執行命令,「君命難違,不由不從」,顯得非常無奈。

03、江北赤地千裡,荒無人煙,清軍堅壁清野,太平軍無法籌糧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拼後勤。洪秀全推行「進北攻南」作戰時,壓根就沒考慮到這問題。此時,太平天國四面受敵,戰亂頻仍,沒有穩定的後方基地,給前線提供支援,軍隊只能就地籌糧,自己解決。

皖北常年戰亂,赤地千裡,荒無人煙,就地籌糧只能是一句笑話。李秀成在自述書中提到:苗沛霖擾民,劫掠鄉裡,無顆粒糧食。曾國藩呢?針對太平軍後勤補給之弱點,採取「堅壁清野」戰術,跟太平軍打消耗戰。

此外,堅壁清野戰術只在產糧區巢湖平原推行,其餘不毛之地,則任由太平軍縱橫馳騁。如其所言:「行無民之境,居不耕之鄉,處必窮之道,豈能持久」,這招相當毒辣。

04、「進北攻南」作戰,開局不利,中途受困,結局毀滅

1862年12月,李秀成聚集10餘萬精兵,準備渡江北上,執行「進北攻南」作戰。此時,常熟守將駱國忠叛變,投降李鴻章。蘇南後院起火,李秀成只好讓對王洪春元、納王郜永寬等先行率軍渡江,攻打含山、和州、巢縣,本人則趕回蘇南,帶兵攻取常熟,平定叛亂。

「進北攻南」作戰開局不利,前線沒主帥,指揮混亂,毫無進展。1863年3月中旬,李秀成將攻取常熟任務交給譚紹光,匆匆返回天京,渡過長江,指揮太平軍挺進皖北。結果呢?清軍堅壁清野,死守城池,拒不出戰,太平軍又沒足夠糧食打持久戰,只好撤兵。

7月,李秀成從六安撤兵,準備取道揚州、儀徵,渡過長江,返回蘇南作戰,守住大本營。此時,湘軍猛烈攻打雨花臺石城、聚寶門,洪秀全膽戰心驚,強令李秀成率兵原路返回,參加京師保衛戰。

洪秀全下死命令,李秀成非常無奈,只好率軍從六合返回,從浦口、江浦、九洑洲等地渡江返京。此時,天降暴雨,長江洪水泛濫,太平軍又沒水師,處境非常不妙。彭玉麟、楊載福等悍將乘勢率水師發動進攻,連續拿下浦口、江浦、九洑洲,太平軍近10萬精兵渡江時陣亡,僅萬餘人跑回天京。

李秀成呢?大軍還在江北,英國人呤俐就將其帶上英國民船,安全回到天京,毫髮無損。但是,10餘萬精銳卻基本報銷,其在自述中說:「因我一人之失銳,而國之危也。」

此戰失敗,太平軍僅存的精銳基本耗盡,天京陷落不可避免,太平天國滅亡進入倒計時。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戰爭全史》

相關焦點

  • 李秀成進北攻南:毫無意義的戰鬥,拉開太平天國滅亡序幕
    從1851年金田起義開始,太平天國運動事業如火如荼,進行到了中期,湘軍直逼太平天國領導人物天王洪秀全所在的「都城」天京,天京告急。洪秀全急忙下令調動正向松江、上海進攻的忠王李秀成火速回師以救天京位居。李秀成,初名李以文,漢族,出生於廣西梧州,太平天國運動後期主要將領之一,代中國軍事家、政治家。
  • 石達開敗亡之序幕:一場沒有必要戰鬥,6萬精銳陣亡沙場
    其實,石達開敗亡大渡河,4年前已拉下序幕:一場毫無必要戰鬥,6萬精兵陣亡,影響十分惡劣。此戰,就是寶慶會戰,攻打城池就是個錯誤。無法打開困局,石達開外出單幹,施展宏圖大計李續賓在奏摺中說:「翼賊與黨羽議事,他人不能議論,旁聽而已。」啥意思呢?石達開輔政期間,軍國大事都是他說了算,其他人不能染指,只能當吃瓜群眾而已。
  • 太平天國百萬大軍,北伐就損失2萬,為何是「十誤」之首?
    李秀成在《自述書》中列舉太平天國滅亡「十誤」,其中前3誤跟北伐有關。分別是: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曾立昌增援北伐;秦日綱再次增援北伐。由此可以看出,李秀成眼中的北伐絕對是一大戰略敗筆,是「十誤」之首,是太平天國滅亡之重要因素。 從軍隊數量上看,太平天國最多時擁有100多萬武裝,規模非常龐大。
  • 6萬精銳部隊,激戰3天陣亡4萬,1萬名敢死隊員全部壯烈犧牲
    6萬精銳部隊,激戰3天陣亡4萬,1萬名敢死隊員全部壯烈犧牲這一天,上海的天空顯得格外低沉,空氣中彌到處漫著濃濃的火藥味。
  • 太平天國永安建制:一次封王「鬧劇」,沒有誰是贏家
    1851年農曆10月25日,天王洪秀全發布「五王詔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之王,均受東王節制,此為永安建制,是太平天國建立政權之最初開始。永安建制,史學家評價很高:明確職責,增強凝聚力,為起義之勝利進軍提供了保障。
  • 南王七千歲陣亡:決定權力平衡人物之死,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轉
    6月,太平天國全部兵馬在全州登船,但兩岸卻未派出先遣部隊探路,導致全軍在蓑衣渡遭到江忠源、劉長佑率領的2000「楚勇」伏擊,太平軍兩廣老兵陣亡4000餘人,南王馮雲山再次受到炮擊,直接命喪湘江。1864年7月,九帥曾國荃麾下「吉字營」將士攻入天京,歷經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滅亡;大清王朝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支持下,得以續命半個世紀。
  • 太平天國戰爭:500精兵死守村莊,大戰萬餘八旗勁旅
    此時,僧格林沁、勝保兩大軍團合圍高唐,力求全殲北伐軍最後的精銳。3月11日,鹹豐皇帝認為勝保圍剿北伐軍無功,且浪費糧餉過多,將其押解回京處置。勝保被押解回京,僧格林沁節制前線軍隊,率萬餘八旗精銳繼續圍攻高唐。僧格林沁不想重蹈勝保覆轍,放棄攻堅戰,不與太平軍死磕。所以,僧格林沁有意讓出一條路,給李開芳突圍而出,然後再圍殲。
  • 太平軍血戰壽光:2萬餘精銳陣亡,魯王、首王殞命沙場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太平天國就滅亡,並不意味著太平軍就放棄武器投降,他們繼續在大江南北與清軍廝殺,還曾取得不少輝煌勝利,但大勢已去,最終還是失敗了。太平軍餘部最終慘敗,原因眾多,關鍵時刻屢次出叛徒便是其一。1867年12月,遵王賴文光、魯王任化邦、首王範汝增等統率的3萬餘太平軍騎兵在山東彌河畔與劉銘傳、郭松林等率領的淮軍精銳展開決戰,再一次將淮軍合圍,劉銘傳即將潰敗。
  • 蕭朝貴不中途陣亡,與楊秀清抗衡,能否阻止天京事變爆發?
    不 久,秦日綱、石達開等相繼捲入內鬥,天京事變嚴重擴大化,2萬餘精銳死於內鬥,太平天國元氣大傷。 天京事變爆發,東王、北王、翼王、燕王等金田起義元勳捲入內鬥,自相殘殺,不但導致2萬骨幹力量死於內鬥,還導致拜上帝教信仰崩潰,人心渙散,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轉。李秀成在《自述書》中將天京事變視為「大誤」,是太平天國滅亡的重要原因。
  • 太平天國為何失敗?大饑荒餓死了多少太平軍精銳?
    太平天國運動持續14年,席捲江南十餘省,乃中國農民運動的最高峰。幾十年來,圍繞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多種理論與說法。但實際上,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糧食問題。  上帝之子洪秀全
  • 太平天國戰爭:楊秀清三次北伐,為何都不讓石達開掛帥?
    1864年7月,忠王李秀成在監獄中寫下數萬言《自述書》,闡述自己參加太平天國運動之經過,並點評首義諸侯王,總結太平天國滅亡十大原因。李秀成總結太平天國滅亡十大因素時,有三點跟北伐有關:林鳳祥、李開芳帶兵北伐;曾立昌帶兵援救北伐軍;秦日綱帶兵救援北伐軍。
  • 太平天國滅亡:血戰嘉應州,700多高級文武被殺
    10月25日,在石城荒谷,清軍遊擊周家良後,幼天王遭俘虜,淪為階下囚。隨後,偕王譚體元帶領餘部投奔了康王汪海洋部太平軍。但是,太平天國並未就此滅亡,其餘部繼續與清軍進行血戰。在天京淪陷後,活躍在大江南北的太平軍餘部仍然高舉天國的義旗,聯合友軍,繼續堅持了四年的英勇戰鬥,為太平天國史譜寫了最後的壯烈篇章。
  • 太平天國的滅亡,都忙了哪些荒唐事!讓你想都想不到
    太平天國自1851年起,由洪秀全為首的領導集團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清朝的武裝起義,到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宣告滅亡,歷時14年,其集團名稱先後更改為上帝天國、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簡稱太平天國。
  • 太平天國國運之戰:首義五大王被800壯士伏擊,南王陣亡
    1852年6月,太平軍途經蓑衣渡時受到江忠源伏擊,3000千多廣西老兵血灑湘江,南王馮雲山陣亡。若不是江忠源兵力單薄,無法防守東岸,估計太平天國就此打住了。此戰對太平天國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國運之一戰,為太平天國失敗埋下了伏筆。
  • 湘軍「金口譁變」,8000精銳投奔太平軍,對清朝反戈一擊
    1864年7月,湘軍奪取天京,滅亡太平天國,清朝得以延續國祚數十年,曾國藩憑藉此戰功,成為「中興名臣」之首。但是,1865年3月,湘軍最精銳軍團,也是野戰能力最強的軍團——「霆軍」在湖北金口譁變,投奔太平軍,讓曾國藩陷入尷尬境地;曾氏湘軍最終被徹底解散,與此關係重大。
  • 滿洲鐵騎折戟戈壁:10餘位高級武將陣亡,20000精銳損失殆盡
    準噶爾蒙古巔峰時期領土面積很大,達700萬平方公裡,但人口不多,區區70萬,能拼湊出之精銳鐵騎也就6萬餘人。就是這樣一支軍隊,在西北戈壁一戰痛打滿洲八旗,大清10餘位高級武將陣亡,20000精銳喪命殆盡,主帥傅爾丹僅帶3將逃回科布多。1644年5月,睿親王多爾袞率10餘萬滿洲、蒙古、漢人八旗勁旅入關,不費吹灰之力佔領北京,李自成早已落荒而逃。
  • 太平天國輔王:隱居10年,後被陳玉成部下出賣受凌遲而死
    1864年7月,湘軍攻入天京,滅亡太平天國。此後,清朝繼續追殺太平軍殘餘力量,並四處搜捕太平天國高級將領,尤其是諸侯王;被搜捕到的將領,基本都是凌遲處死,也就是割一千多刀,非常殘忍,毫無人性。當然,許多高級將領都能躲過追殺,隱姓埋名,安全度過餘生。隱姓埋名,不問世事,低調做人,一般都能活下來。
  • 太平天國覆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其實並非內訌,曾國藩給出答案
    在中國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滅亡和農民起義都離不開關係,朝廷不是因此而覆滅,也會元氣大傷,比如漢朝的赤眉軍、黃巾軍、唐朝的黃巢、元末的紅巾軍。明代的李自成張獻忠。還有就是清朝的太平天國。歷史上關於太平天國的形象,隨著時間的流逝,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批判聲音,這也不由得讓我們感到好奇,太平天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真的是因為內訌嗎?不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 太平天國的意義及後世評價
    太平天國的事跡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張,宣揚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對日後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響。 太平軍在江南徵戰時,大量富戶及平民逃到上海避難,促進了上海的發展。 太平天國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戰爭,是中國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並對亞非人民的反殖民鬥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體現了時代新特點。
  • 太平軍增援北伐,七千精兵陣亡,主帥曾立昌投黃河自盡
    此時,清朝組建僧格林沁、勝保兩大精銳軍團,總計兵力六萬餘人,圍剿北伐軍。北伐軍陷入重圍,林鳳祥只好派人回到天京,請求楊秀清出兵增援。對北伐,楊秀清還是非常重視,林鳳祥遇到危險,他立刻調兵北上,增援北伐。可惜,由於主帥曾立昌指揮錯誤,貪圖攻打城市,導致七千援兵陣亡沙場,本人則縱身投入黃河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