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七千歲陣亡:決定權力平衡人物之死,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轉

2021-01-15 歷史寫實
1852年5月,太平軍主力從桂林城下撤兵,而後朝著全州方向進軍,打算借道進入湖南境內,並未曾想過要攻打城池。此時,全州一小兵看到太平軍後隊一轎子中坐著一位衣著華麗的「大人物」,於是朝著轎子一頓炮擊,擊傷了南王馮雲山。為此,太平軍主力掉頭,猛攻全州,並破城而入,誅殺官吏。6月,太平天國全部兵馬在全州登船,但兩岸卻未派出先遣部隊探路,導致全軍在蓑衣渡遭到江忠源、劉長佑率領的2000「楚勇」伏擊,太平軍兩廣老兵陣亡4000餘人,南王馮雲山再次受到炮擊,直接命喪湘江。1864年7月,九帥曾國荃麾下「吉字營」將士攻入天京,歷經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滅亡;大清王朝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支持下,得以續命半個世紀。

南王七千歲馮雲山陣亡蓑衣渡與九帥曾國荃「吉字營」攻破天京,這兩件事相隔12年,彼此之間貌似沒啥關係,就是兩個孤立之事件而已。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南王陣亡與太平天國滅亡是因果關係;馮雲山是決定內部權力平衡的關鍵人物,他的不幸犧牲,註定洪秀全玩不轉了。縱觀太平天國從醞釀、起義、發展、高超、滅亡之過程,其內部一直都存在著非常嚴重之權力之爭;之所以出現爭奪,則是因平衡被打破,一方過於強大所致。太平天國能夠興旺發達,太平軍能夠在戰場上奮力拼殺,所向無敵,關鍵就在於因權力平衡而出現的團結局面。一旦內部權力失衡,天王與實力派、實力派與實力派之間的矛盾就會驟然激化,甚至出現諸如「天京事變」、「和州兵變」、「常州事件」等自相殘殺之事。

歷史發展表明,只有權力平衡才能夠讓集團穩定,從而具備奪取天下之資本;一旦權力平衡被打破,就算不被對手消滅,自己也會在內鬥中走向敗亡。那麼,決定太平天國內部權力平衡的關鍵人物是誰呢?也許有人會說,是東王九千歲楊秀清、西王八千歲蕭朝貴,其實都不是;南王馮雲山才是決定平衡之關鍵人物,沒了南王,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轉,被湘軍消滅只是時間問題。若是馮雲山不死,能夠一直追隨洪秀全打江山,也許清朝熬不到辛亥革命,熬不到1912年2月,大清會提前滅亡。換句話說,太平天國能否取得勝利,關鍵不在洪秀全、楊秀清,而是南王七千歲馮雲山。在此,我們就來談談其中之緣由,也歡迎大家能給出評論,一起長知識。

首先,馮雲山是拜上帝教實際創始人,在教眾中之威望無人能及科舉失敗後,洪秀全大病一場,而後說自己是「上天受命」,代表上帝下凡到人間誅殺妖魔鬼怪,建立人人平等的凡間天國。但是,洪秀全只是說說而已,他並沒有將這一想法貫徹到底之決心和勇氣,一旦遇到挫折則立刻打退堂鼓,抗壓能力很差。賜谷村傳教失敗後,洪秀全心灰意冷,對前途深感失望,於是放棄傳教回到廣東。此時,馮雲山拒絕洪秀全命令,獨自一人深入廣西腹地千餘裡,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紫荊山區,靠打短工、挑糞便、做家教等維持生活,然後尋機向群眾宣傳拜上帝教思想。馮雲山此時傳教,是單線行動,也就是一對一做思想工作,一個一個拉入夥。兩年後,馮雲山拉攏了3000餘人,包括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胡以晃、曾天養等早期核心領導人,算是為金田起義準備了第一桶金。如此,拜上帝教終於有了成果,有了起義之資本;馮雲山名正言順的成為實際創始人,其在教眾中之威望無人能及。如李秀成所言:「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

再次,馮雲山戰略目光長遠,處處以大局為重,甘願自我犧牲紫荊山區傳教數年,教眾對馮雲山是敬佩萬分,甘願聽從驅使。此時,洪秀全遠在廣東,與教眾壓根就不熟悉。馮雲山是拜上帝教實際創始人,享有至高無上之威望,但他的大局觀念非常強,懂得如何把握分寸,如何維持內部平衡。例如,馮雲山傳教時,並沒說自己就是老大,而是經常教導會眾:遠方的洪先生才是我們的「救世主」,只有他才能帶領我們擺脫被奴役之命運,只有他才能帶領我們建立人間天國。做事的都是馮雲山,功勞卻都是洪秀全先生,這足以說明南王大局觀非常強,有自我犧牲之精神。再比如,永安冊封「首義五大王」時,馮雲山貢獻最大,卻甘願位列第三,屈居楊秀清、蕭朝貴之下。因為,馮雲山要維持廣東系與廣西系之平衡。洪秀全、馮雲山是廣東人,其他核心要員包括士兵等,則是清一色的廣西人。如此,若是不適當妥協,內部必然會出現裂痕,甚至是火拼,後來的天京事變就是典型例子。

最後,馮雲山可以將拜上帝教融入儒家傳統,爭取知識分子擁戴憑藉馮雲山的威望,東王楊秀清自然不敢過於囂張跋扈,動不動就玩「天父下凡」來欺負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核心要員,最終釀成天京事變,葬送了太平天國之大好前程。南王馮雲山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實用主義者,他從不相信所謂的「上帝授命」說,也不相信除了耶穌基督外,一切神靈都是妖魔鬼怪。馮雲山傳教時,從不刻意去宣傳上帝,也不去破壞傳統神靈,而是將拜上帝教與傳統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馮雲山眼中的上帝不是耶和華,而是中國古籍文獻中談到的上帝。更關鍵的是,馮雲山平時很少談宗教,而是抨擊地主階級之殘酷剝削、清王朝之腐朽統治,將會眾的注意力轉移到現實鬥爭中,而不是整日探討虛無縹緲的上帝。如此,馮雲山主持紫荊山教務時,不但與士紳階層、知識分子等沒啥衝突,還拉攏了不少知識分子入夥,這就是奇蹟。可惜,洪秀全來到紫荊山區後,一改馮雲山溫和之策略;洪秀全直接向傳統宣戰,走偏激路線,代價自然很大。

綜上所述,南王七千歲馮雲山是拜上帝教實際創始人,享有至高無上之威望,但他為人非常低調,處處以大局為重,具有自我犧牲之精神。如此,馮雲山憑藉威望、能力、品性,可以有效地調和內部矛盾,維持權力平衡,這是太平天國獲取勝利之關鍵。可惜,南王馮雲山陣亡蓑衣渡,內部權力平衡被打破,最終釀成天京事變,太平天國註定要失敗。對此,有學者評論:「使其不死於是役,將必可輔佐天王,裁製東王,調和各王,而於帷幄之中創謀建議領導大業以底於成」。洪秀全也說:「天不欲我定天下耶,何奪我良輔之速也。」

猜你還喜歡:

身為太平天國實際領導人,為何天京事變時楊秀清毫無反抗力?

洪秀全沒有直屬部隊,為何能活捉有3000精銳的韋昌輝?

揭秘太平天國有多殘忍?如果其勝利了,將是中華大地的浩劫

相關焦點

  • 太平天國國運之戰:首義五大王被800壯士伏擊,南王陣亡
    1852年6月,太平軍途經蓑衣渡時受到江忠源伏擊,3000千多廣西老兵血灑湘江,南王馮雲山陣亡。若不是江忠源兵力單薄,無法防守東岸,估計太平天國就此打住了。此戰對太平天國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國運之一戰,為太平天國失敗埋下了伏筆。
  • 太平天國西徵:楊秀清與石達開權力博弈,沒有誰是贏家
    但是,西徵是太平天國內部一場權力博弈,楊秀清、石達開相互較量,最終葬送了西徵大好前途,讓湘軍逆襲成功。太平天國西徵:內部一場權力博弈,沒有誰是贏家,楊秀清、石達開都因此而付出代價。太平天國權力分配格局熟悉太平天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洪秀全只是「虛位」元首,臨朝不理政,軍國大事都是「首義五王」決定。「首義五王」,即是東王九千歲楊秀清、西王八千歲蕭朝貴、南王七千歲馮雲山、北王六千歲韋昌輝、翼王五千歲石達開。
  • 蕭朝貴不中途陣亡,與楊秀清抗衡,能否阻止天京事變爆發?
    天京事變爆發,東王、北王、翼王、燕王等金田起義元勳捲入內鬥,自相殘殺,不但導致2萬骨幹力量死於內鬥,還導致拜上帝教信仰崩潰,人心渙散,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轉。李秀成在《自述書》中將天京事變視為「大誤」,是太平天國滅亡的重要原因。
  • 太平天國永安封王:石達開戰功赫赫,為何就他沒有封地?
    1851年12月,洪秀全在永安發布詔書,冊封「首義五大王」:左輔正軍師東王九千歲楊秀清,治理東方各國;右弼右正軍師西王八千歲蕭朝貴,治理西方各國;前導副軍師南王七千歲馮雲山,治理南方各國;後護又副軍師北王六千歲韋昌輝,治理北方各國;後軍主將翼王五千歲石達開,羽翼天朝。
  • 太平天國永安六王各有各的死法,其中南王馮雲山之死充滿了詭異
    而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卻打破常規,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在太平軍剛剛衝出清軍圍追堵截的包圍圈,佔領了一座不算很大的永安城,太平天國運動才稍微有點起色的時候,就急不可耐的開始封王稱孤了。太平天國在永安一共封了六個王,最高領導人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是軍事統帥,節制除天王外的全部文臣武將。其餘四王按職位高低分別是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
  • 太平天國「真千歲」:迎娶兩位公主,父子6人都戰死
    太平天國王爺2700多位,誰的結局最悲慘呢?很多人都說是翼王五千歲石達開,兵敗大渡河之時,本人主動「請降」受凌遲處死,5歲兒子石定忠則被石灰粉悶死,這結局怎是一個慘字了得呢。翼王石達開很慘,但並不是最慘。轉戰廣西時,他曾將一兒子改名換姓寄養在老農家,也算是留下血脈,後繼有人了。那麼,誰最慘呢?
  • 王的盛宴——瘋狂封王的太平天國
    大城市當然要有大手筆,於是,洪秀全在永安大封功臣,當時拜上帝教的五位高層,光明左右使者,護教法王之類的,全部封王,他們就是太平天國初期的五王。護教法王們搖身一變,成了太平天國常委。這就是「永安建制」。雖說都是王,但五常委是有明確排序的:萬歲當然是天王洪教主,東王楊秀清稱九千歲,節制諸王,類似於宰相,是明確的二號人物。
  • 永安冊封「首義五王」,洪秀全制衡楊秀清權力的嘗試
    12月,洪秀全在永安分封建制,冊封「首義五王」,東王九千歲楊秀清、西王八千歲蕭朝貴、南王七千歲馮雲山、北王六千歲韋昌輝、翼王五千歲石達開。所封之王,悉受東王節制,也就是受楊秀清節制。 表面上看,永安封王,東王是人生贏家,「東王節制諸王」,楊秀清取得太平天國軍事領導權。確實,永安封王,洪秀全授予楊秀清很大權力。
  • 太平天國的南王馮雲山:還沒打出廣西就戰死了,可笑至極!
    在永安,與秦日綱屢敗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清軍,晉封南王、七千歲,規劃、編制和首創太平天國設官分職的《太平官制》、太平軍軍制的《太平軍目》、太平天國軍律和法規的《天條書》、太平天國曆法的《太平天曆》、太平天國朝儀稱謂的《太平禮制》和記錄洪秀全言行、起義經過的《太平天日》等。
  • 太平天國「首義八王」:5位死於內鬥,只有豫王是善終
    太平天國創業之初,有八位人物貢獻最大,被後世稱為「首義八大王」,即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八大王中,只有一位正常死亡。
  • 太平天國永安建制:一次封王「鬧劇」,沒有誰是贏家
    1851年農曆10月25日,天王洪秀全發布「五王詔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之王,均受東王節制,此為永安建制,是太平天國建立政權之最初開始。永安建制,史學家評價很高:明確職責,增強凝聚力,為起義之勝利進軍提供了保障。
  • 歷史回眸‖太平天國教父馮雲山:一個政治家意外之死
    馮雲山之於洪秀全,堪比西漢張良之於劉邦,三國諸葛亮之於劉備。太平天國的軍制、官制、禮制、曆法等皆由馮雲山制定,包括那篇堪比唐代駱賓王《討武曌檄》的《奉天討胡檄》也由馮雲山親自主筆。李秀成被俘後在自述中也提到:「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1851年2月,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立幼主,封軍師,初步建立太平天國政權。
  • 太平天國首義五大天王,他們的結局如何
    1,東王楊秀清楊秀清,廣西人,太平天國的二號人物,地位僅次於洪秀全,被封為「東王」,也是太平天國中的九千歲,他在軍中的地位是別的將領無法撼動的!尤其在洪秀全退居幕後之後,楊秀清一度成為太平天國的一把手。
  • 《上帝東來篇》:太平天國不太平
    一月十一號,洪秀全對兩萬教徒宣布:革命的巨輪從此起航,我們是上帝旗幟下的太平天國號,水手叫太平軍。所謂太平天國,藉助「上帝天國的皮囊」,行「反清復漢」之實。所謂太平軍目的是「捉拿清妖」,也就是對抗帝國權貴,一點也不太平。直到半年後朝廷才開始調兵圍剿(平時不管百姓,等百姓造反後才來管,如此政府,滅亡也是活該)。看看這反應速度,也太慢了吧。
  • 天京事變死了多少人?學者:最不該死的被殺,太平天國活該亡國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徹底蛻化為變質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從政治上來說,如果說前期太平天國領導層雖有無法避免的權力鬥爭,但還遠遠沒有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少史學專家將太平天國天京事變簡單的概括為洪楊兩人之間的權力矛盾,但是卻忽略了天京事變實際上是太平天國早期潛伏危機的一次集中爆發而已,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來聚攏信徒,自稱是天父二兒子,自以為可以壟斷神權,然而沒想到楊秀清頭腦極其靈活
  • 太平天國:一場註定失敗的起義
    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敵人很快在天京附近紮下兩座大營圍困天京。太平軍首先應該集中力量殲滅敵人這兩座大營,敵人再來,再殲滅之,直到它喪失「圍剿」的能力。但是,太平天國軍事總指揮部計不及此。身邊的敵人不打,反而抽出兩支主力進行北伐與西徵。
  • 太平天國永安封王簡況
    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為「太平軍」。1851年秋,太平軍攻佔廣西永安州(今蒙山縣)。為了便於組織,統一軍政,12月在永安城洪秀全稱天王,稱萬歲。天王洪秀全分封諸王:封原中軍主將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東王,稱九千歲(沒錯,就是和明朝著名宦官魏忠賢一樣的歲數);
  • 太平天國滅亡倒計時:一次毫無意義戰爭,10萬精銳陣亡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就有一次毫無意義的戰爭,10餘萬精兵悍將去挑戰「野外生存之極限」,在長江北岸晃蕩7個多月。結果呢?部隊忍飢挨餓,不但未能達成戰略目標,渡江返回時還遭受湘軍水師截殺,除萬餘人逃回天京,其餘全部成為水中冤魂,此為「進北攻南」作戰。 「進北攻南」作戰失敗,從決策時就已經註定,是毫無意義的戰爭。
  • 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有後人,有族譜記載!千真萬確!
    一直以來,有關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的後裔情況眾說紛紜,各種研究包括很多史學家都認為馮雲山是絕後的。《天國南王》的作者李遠也是認為馮雲山只有旁系親屬,沒有直系後人。獅嶺馮氏宗親馮雲峰,他提供了一條線索,聯合村的新聯社有間馮雲山的宗祠。11月11日,在獅嶺馮氏宗親的陪同下,花都祠堂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和《天國南王》作者李遠等來到了聯合村新聯社。村幹部叫來了幾個據說是與馮雲山血緣比較近的村民。
  • 太平天國中諸王的實力如何,為何東王楊秀清被稱為天國第一名將?
    楊秀清是太平天國最早期的重要領導人,在天平天國起義初期,就被洪秀全封為了東王,而且天平天國封的這些王中,東王地位最高,並且擁有節制其他諸王的權力。南王馮雲山。馮雲山是太平天國領導人中少有的有文化底蘊的人物,他和洪秀全兒時便是同學,後來做了教書先生,後來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會,馮雲山就放棄了原來的身份,而投身革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