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農曆10月25日,天王洪秀全發布「五王詔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之王,均受東王節制,此為永安建制,是太平天國建立政權之最初開始。
永安建制,史學家評價很高:明確職責,增強凝聚力,為起義之勝利進軍提供了保障。然而,筆者認為,永安封王是一次「鬧劇」,沒有誰是贏家;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太平天國走向滅亡之第一步。
封王時間特殊,其中暗藏玄機
農曆10月25日,冊封「首義五王」,看似很平常,卻暗藏玄機。那麼,10月25日有什麼特殊性嗎?有,還非常特殊,因為23日,前軍主將蕭朝貴在城南戰鬥中身受重傷,命懸一線,不能處理軍政事務。兩天後,也就是25日,洪秀全得到「天父」楊秀清暗示,下令封王。
蕭朝貴受傷,與封王時間有必然性關係嗎?有,是決定性關係,因為楊秀清可以乘此機會奪取軍政實權,將蕭朝貴排擠出局。可以說,永安封王,很大程度上是衝著蕭朝貴,是楊秀清打擊蕭朝貴之表現。
楊秀清為何要打擊蕭朝貴呢?道理很簡單,蕭朝貴可以「代天兄下凡」,是耶穌在人間的代表;紫荊山期間,「天父」楊秀清身體不適,實際軍政事務,全部由蕭朝貴處理,自己就是個擺設。
蕭朝貴掌握實權,可以從「陳來事件」中看出。蕭朝貴為爭取悍將羅大綱,不惜玩「天兄下凡」,處死偷偷拿羅大綱妻子遺物的楊秀清嶽父陳來。對此,楊秀清無話可說,只能忍氣吞聲。
洪秀全、馮雲山之抗爭與妥協
蕭朝貴受重傷後,楊秀清乘機發難,玩「天父下凡」,暗示洪秀全要封王。此時,蕭朝貴傷勢太重,自顧不暇,壓根就沒有能力抗爭,他只能接受既成事實,不但屈居楊秀清之下,還受他節制。那麼,洪秀全、馮雲山是如何應對呢?
洪、馮是戰略同盟,是拜上帝教創始人,但半路殺出會「跳大神」的楊秀清、蕭朝貴。為了避免信仰崩潰,洪秀全、馮雲山只能承認他倆「跳大神」之權力,從而退居二線,太平天國實權掌握在楊秀清、蕭朝貴之手。
蕭朝貴是洪秀全妹夫,此時受傷,自然不能再與楊秀清抗衡。對此,洪秀全必須要找出良策制衡楊秀清,即是冊封韋昌輝為王,並設四位軍師,從而分割楊秀清是權力。軍師,太平天國行政首腦,掌握實權;天王是虛位元首,臨朝不理政,沒有實際權力。此時,楊、蕭、馮、韋,都是軍師。
秦日綱被擠出局,石達開順利封王
設置四大軍師,還冊封韋昌輝為北王,這對楊秀清而言實在不是啥好事。為何如此說呢?四大軍師,一起處理政務,明顯是分割左輔正軍師楊秀清權力,不想讓自己一家獨大。此外,韋昌輝是蕭朝貴親信,蕭朝貴是洪秀全妹夫,韋昌輝自然支持天王。
韋昌輝財大氣粗,作戰勇猛,還帶來2000族人入夥,楊秀清根本就沒理由反對他封王。那麼,楊秀清該如何做呢?很簡單,就是將秦日綱排擠出局,拉攏石達開,給他封王。秦日綱是洪秀全親信,作戰勇猛,多有戰功;石達開帶來兵馬比較多,因與蕭朝貴不好,沒啥表現機會。
石達開能冊封翼王,楊秀清是關鍵,否則他也沒戲。事實證明了這點,蕭朝貴陣亡後,石達開可以獨自帶兵,渡過湘江,取得「橘子洲大捷」,一戰成名。楊秀清經常玩「天父下凡」杖責韋昌輝、秦日綱,甚至威脅打洪秀全,卻沒有杖責石達開。
永安建制後,各方權力博弈不斷,最終釀成天京事變
上述分析可知,永安封王就是一場「鬧劇」,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各方都在進行博弈。此時,內部矛盾相當尖銳,只是暫時被殘酷的戰爭環境所掩蓋罷了,一旦環境有所改變,就會大動幹戈,甚至是火拼。
1852年8月,西王蕭朝貴為重新樹立威望,率2000兵馬千裡奔襲長沙。東王楊秀清延遲發兵,間接導致蕭朝貴陣亡。蕭陣亡後,楊秀清提拔石達開,讓他獨自領兵作戰,渡過湘江,大展拳腳。
1853年3月,定都天京後,楊秀清經常玩「天父下凡」,杖責韋昌輝、秦日綱等實力派,甚至還威脅杖責洪秀全,試圖奪取最高權力。
1856年9月,矛盾達到白熱化階段,「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實力派被殺,2萬精兵死於內鬥,石達開率兵外出單幹。從此,太平天國開始走下坡路,由盛轉衰,直至滅亡。
綜上所述,永安封王是一場「鬧劇」,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楊秀清乘著蕭朝貴重傷之際,讓洪秀全發布「五王詔」;洪秀全、馮雲山既抗爭,也妥協,儘量維持平衡局面,卻沒多大效果。可以這麼說,1856年9月的天京事變,始於永安封王。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戰爭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