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冊封「首義五王」,洪秀全對楊秀清權力制衡的一次嘗試

2020-12-18 大鄉村說歷史

先鋒大將羅大綱1851年9月率兩千兵馬,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攻破永安(蒙山縣),這是太平天國興盛以來攻下的第一座城。十二月,洪秀全在永安分封,冊封「首義五王」,東王九千歲,西王八千歲,蕭朝貴八歲,南王七千歲,馮雲山七歲,北王六千歲,韋昌輝五歲。被封的國王,悉受東王的節制,即楊秀清的節制。

從表面看,永安封王,東王是人生的贏家,「東王節制諸王」,楊秀清獲得了太平天國的軍權。永安封王,洪秀全給楊秀清很大的權力。但洪秀全也借永安封王之機,精心布局,力圖制衡楊秀清,維護自己的地位。

第一,楊秀清獲得「天父傳」的權力,關鍵時刻的地位高於洪秀全

1848年,馮雲山被官府拘捕入獄,洪秀全解救不利,拜神教人心驚膽戰。作為紫荊山區拜上帝教的實際創始人,馮雲山聲望很高。平時傳教時,洪秀全宣傳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可現在馮雲山被捕入獄,洪秀全卻無能為力,教徒們也不免懷疑上帝。因此,拜神的教會裡的所有人都心灰意冷,不知所措。

在紫荊山區拜上帝教陷入混亂,人心惶惶的情況下,楊秀清乘機表演了「跳大神」,用上帝的口吻訓斥會眾,安撫人心,從而獲得了「天父傳話」的權力。然後,楊秀清要求這些幫派到官府去,把馮雲山從監獄裡救出來。因此,這群人對楊秀清的「天父之言」深信不疑。

「天父流言」,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假的,洪秀全、馮雲山等自然不信,但不得不承認楊秀清「天父流言」的地位。理由很簡單,洪秀全以神的名義,否定楊秀清的信仰,否定自己,太平天國就註定了滅亡。洪秀全稱自己為神的第二子,楊秀清關鍵時刻是神,地位比洪秀全高。

二、永安封王,明確天王地位不可侵犯

取得「天父之言」之權,這在太平天國政教合一的情況下,楊秀清無疑是當之無愧的最高領袖,地位十分顯赫。洪秀全性格剛烈如火,並沒有放棄對權力的訴求,他一直在想方設法制衡楊秀清。比如太平軍佔領武宣後,洪秀全稱自己為天王,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五人為「五將」;洪秀全稱自己為天王,其餘五人為臣子。

永安封王時,洪秀全也竭力限制楊秀清的權勢,他明確表示天王不可侵犯。「父皇下旨說:」今日父皇上帝開大恩,差我主降凡,天下太平主,真的太平天日平平圓滿,沒有一點虧缺。」可見,天王洪秀全是凡間唯一的真主,地位不可侵犯。另外,楊秀清處理政務的時候,最後都要經過洪秀全的同意,否則就沒有法律效力。

封五王詔書中說:「非天之父,不能僭越稱上稱下。洪秀全是「天王」,楊秀清是「東王」,楊秀清如果想超越洪秀全,只能稱帝,但五王詔書中已經明確規定,不能稱帝。楊秀清只是臣子,洪秀全只是君主。

五王詔中所規定的「所封之王,皆為東王所制」,是不是說楊秀清能夠真正節制諸侯王?作者認為,名存實亡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西王八千歲的蕭朝貴,右弼正軍師長洪秀全的妹夫,手下兵力最多,韋昌輝、羅大綱、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悍將都是蕭朝貴的鐵桿親信。另外,蕭朝貴有「天人代言」的權力,曾處死楊秀清的公公陳來。地位顯赫的蕭朝貴,自然不願受制於楊秀清,而是起到了制衡的作用。

作為拜上帝教的實際創建者,馮雲山,包括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胡以晃等人,都是他引入金田起義元勳參加拜上帝教的。三千五百名信徒的金田總部,基本上都是被馮雲山拉著入夥,故而聲名顯赫。另外,馮雲山對洪秀全忠心耿耿,在傳道的時候都打著「洪先生」的旗號,到處維護天王的尊嚴。對於洪秀全來說,馮雲山就是蕭何、諸葛亮、李善長等輔佐大臣,是楊秀清制衡的重要力量。

「首義五王」中,蕭朝貴是洪秀全的妹夫,馮雲山是洪秀全的鐵桿親信,沒有什麼忠誠度,也沒有什麼制衡楊秀清的重要力量。韋昌輝,石達開,到底支持哪一個?回答很明顯,韋昌輝,石達開,洪秀全。早些時候,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六人貢獻最大,地位最高。洪秀全、馮雲山提倡創立拜神教;楊秀清、蕭朝貴半路出家,以「跳大神」的身份獲得權力;韋昌輝、石達開以出身名門、經濟實力擠入核心領導。

永安封王前,相對於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三人,韋昌輝、石達開地位並不高,在太平天國沒有多少話語權,儘管他們的貢獻很大。比如石達開,因為得罪了蕭朝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無法單獨帶兵作戰,沒有單獨行動的機會,韋昌輝就是蕭朝貴的部下。現在,韋昌輝、石達開都擠進了「首義五王」的行列,他們必然對洪秀全感恩戴德,擁護天王,構成了對楊秀清的潛在制衡。1856年9月,如果沒有韋昌輝、石達開的支持,洪秀全也無法確定楊秀清。

相關焦點

  • 永安冊封「首義五王」,洪秀全制衡楊秀清權力的嘗試
    1851年9月,先鋒大將羅大綱率兩千兵馬,採取聲東擊西戰術,攻破永安(蒙山縣),是太平天國軍興以來攻佔的第一座城市。12月,洪秀全在永安分封建制,冊封「首義五王」,東王九千歲楊秀清、西王八千歲蕭朝貴、南王七千歲馮雲山、北王六千歲韋昌輝、翼王五千歲石達開。所封之王,悉受東王節制,也就是受楊秀清節制。
  • 太平天國永安建制:一次封王「鬧劇」,沒有誰是贏家
    1851年農曆10月25日,天王洪秀全發布「五王詔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之王,均受東王節制,此為永安建制,是太平天國建立政權之最初開始。永安建制,史學家評價很高:明確職責,增強凝聚力,為起義之勝利進軍提供了保障。
  • 洪秀全目標是北上推翻清朝,為何在永安小城住了7個月?
    很簡單:洪秀全很無奈,大夥要解決一項重大問題——權力分配。與黃巢、朱元璋、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首領相比,洪秀全處境很尷尬,因為他從未真正掌握最高權力,他只是象徵性君王而已。創業之初,洪秀全半路打退堂鼓,從賜谷村回到廣東老家,研究原始基督教讀物,不再深入基層,發展會員。馮雲山,天才般的宣傳家、實幹家,深入紫荊山腹地。
  • 太平天國永安封王:石達開戰功赫赫,為何就他沒有封地?
    1851年12月,洪秀全在永安發布詔書,冊封「首義五大王」:左輔正軍師東王九千歲楊秀清,治理東方各國;右弼右正軍師西王八千歲蕭朝貴,治理西方各國;前導副軍師南王七千歲馮雲山,治理南方各國;後護又副軍師北王六千歲韋昌輝,治理北方各國;後軍主將翼王五千歲石達開,羽翼天朝。
  •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東王楊秀清大權在握,為什麼還鬥不過天王洪秀全?
    洪秀全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後,立國號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稱天王,同年12月攻下永安,在永安建立了太平天國的官制、禮制、軍制等基本制度;分封諸王;又頒行太平天國天曆
  • 洪秀全無權,為何還能扳倒楊秀清,原來是他留了這手
    我們都知道,一國權力必然是有政權和軍權的,而借神權造勢建國,則還會有神權,封王封國之前太平軍只是一支起義軍,而起義在咱們禮儀之邦必然需要出師有名,洪秀全和楊秀清兩人假借天命,
  • 秦日綱、陳承鎔之死:洪秀全與石達開的一次交易
    其實,這是洪秀全與翼王石達開的一次交易,雖說洪秀全不情願,卻也只能順從翼王之請求。秦日綱、陳承鎔之死,對洪秀全是弊大於利。對石達開呢?表面看是利大於弊,實則不是。秦日綱、陳承鎔地位顯赫早期太平天國,洪秀全作為虛位元首,臨朝不理政務,沒有實際權力。
  • 為何洪秀全沒有軍政大權,卻能成功除掉楊秀清?原來他早有準備
    一八五一年,洪秀全在「永安建立者」中,又將四王歸東王楊秀清命名為節制。與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相繼戰死沙場,楊秀清在太平天國掌握了軍政大權和神權。儘管天王的地位高於諸王,但在制度上,他是一位虛君。再加上楊秀清多次以自己是「下好父親」的名義,讓「兒子」洪秀全等人也要服從自己的命令。現在楊秀清既然掌握了大權,為什麼還要在「天京事變」中被洪秀全扳倒?
  • 「太平時,王殺王」,東王楊秀清,為何被天王洪秀全給殺了
    大清朝被太平天國搞得頭都大了,誰也沒想到鬧起內訌來,北王殺東王,天王殺北王,殺得是血流成河,不用大清動手,自己把自己整殘廢了。誰能想到,炙手可熱手握軍政大權的楊秀清居然被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洪秀全給滅了。太平天國是洪秀全創建的,但是打天下的卻是楊秀清等人。可以說沒有楊秀清就沒有太平天國的輝煌。
  • 太平天國國運之戰:首義五大王被800壯士伏擊,南王陣亡
    1852年4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而後圍攻廣西省會桂林,被向榮、江忠源等人擊敗,而後撤圍北上,直奔長沙。1852年6月,太平天國首義五大王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帶著大部隊來到桂北全州,打算順著湘江而下直抵長沙,給清王朝一個「驚喜」。
  • 太平天國西徵:楊秀清與石達開權力博弈,沒有誰是贏家
    但是,西徵是太平天國內部一場權力博弈,楊秀清、石達開相互較量,最終葬送了西徵大好前途,讓湘軍逆襲成功。太平天國西徵:內部一場權力博弈,沒有誰是贏家,楊秀清、石達開都因此而付出代價。太平天國權力分配格局熟悉太平天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洪秀全只是「虛位」元首,臨朝不理政,軍國大事都是「首義五王」決定。「首義五王」,即是東王九千歲楊秀清、西王八千歲蕭朝貴、南王七千歲馮雲山、北王六千歲韋昌輝、翼王五千歲石達開。
  • 李秀成點評「首義五王」:除了南王,其餘都不是做大事的料
    1851年12月,天王洪秀全在永安頒布《五王詔》,封楊秀清為東王九千歲,轄東方各國;封蕭朝貴為西王八千歲,轄西方各國;封馮雲山為南王七千歲,轄南方各國;封韋昌輝為北王六千歲,轄北方各國;封石達開為翼王五千歲,沒有轄區,寓意「羽翼天朝」。以上所封之王,俱受「東王節制」,此為後人常說的太平天國「首義五王」,其含金量之高,可想而知。那麼,這些王爺實際能力如何呢?
  • 楊秀清手握重兵,為何卻鬥不過無權的洪秀全?原因就兩字
    為了找替罪羊,洪秀全下令全體將士攻打韋昌輝,將其捉拿歸案,然後大卸八塊,並將其人頭送交石達開。就從權力鬥爭的角度而言,洪秀全是真正的贏家,不但政敵消除,而且大權在握;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陳承瑢等實力派人物卻是輸家,輸得一無所有。
  • 東王九千歲還不行嗎?楊秀清為何還要封「萬歲」
    1851年12月,天王洪秀全冊封「首義五王」,楊秀清是東王九千歲,可以節制西王、南王、北王、翼王,「俱受東王節制」。
  • 太平天國「首義八王」:5位死於內鬥,只有豫王是善終
    這與其熱衷搞「內鬥」有關,首義八大王中,有五位死於內鬥,只有一位善終,這實在是有意思。 太平天國創業之初,有八位人物貢獻最大,被後世稱為「首義八大王」,即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八大王中,只有一位正常死亡。
  • 南王七千歲陣亡:決定權力平衡人物之死,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轉
    南王七千歲馮雲山陣亡蓑衣渡與九帥曾國荃「吉字營」攻破天京,這兩件事相隔12年,彼此之間貌似沒啥關係,就是兩個孤立之事件而已。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南王陣亡與太平天國滅亡是因果關係;馮雲山是決定內部權力平衡的關鍵人物,他的不幸犧牲,註定洪秀全玩不轉了。
  • 洪秀全封王有多上癮?有人憑軍功上位,有人僅僅因為門守得好
    稍微看過一些有關太平天國早期史料的朋友們想必會注意到,太平天國剛起義的時候,只有一個王,那就是「太平王」洪秀全。太平軍攻佔永安之後,洪秀全封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四人為軍師,同時給了他們九千歲、八千歲、七千歲、六千歲的稱號,仍舊沒有把王爵封給這四個人,畢竟在洪秀全眼中,自己是王,別人如果也是王,必然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不符合太平天國自己的遊戲規則。
  • 太平天國永安六王各有各的死法,其中南王馮雲山之死充滿了詭異
    下面我要講的是太平天國永安封王后,除了天王洪秀全一人獨善其身外,其餘五王命運坎坷,各有各自不幸的遭遇,以及他們最後令人扼腕嘆息的結局。歷史上的許多造反者在沒有定都建立政權前,一般都不會舉行封王晉爵儀式。比如漢高祖劉邦在定都長安建立大漢王朝後,才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大順皇帝李自成也是佔領北京建立大順政權後,才給手下將士加官進爵,以酬其功。
  • 楊秀清大權在握,為什麼卻鬥不過毫無實權的天王洪秀全呢?
    大家都知道楊秀清是太平天國的重量級人物,在洪秀全剛開始發動金田起義時,楊秀清就是洪秀全手下的得力幹將,後來又和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成為五大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