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疑案:金寶鄉這幾個村是否埋藏有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的墓葬?

2021-02-13 微陽朔

《微陽朔》數萬陽朔人共同關注   主編微信:69637818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舉行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同年9月,攻克永安後進行了永安建制,制訂了天朝的各種典章制度,並於12月由天王洪秀全頒布封王詔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肖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

1852年4月3日,太平軍永安突圍後,一萬多太平軍在昭平衝破三道關卡後,目標直指省城桂林。太平軍前鋒羅大綱部於4月16日到達桂林城南約50裡的六塘、大崗埠、良豐一帶,擊敗了團練頭目唐仁、唐嶽父子後,便把陽朔、臨桂兩縣交界的塘頭堡作為太平軍的後勤保障供給基地,4月17日太平軍攻打桂林城,歷時34天而攻不克,於是繞道北上攻打全州。6月3日攻克全州,而「南王馮雲山不幸中炮,身負重傷,不久於蓑衣渡去世」。南王馮雲山在全州的蓑衣渡去世後,其葬身何處?至今仍是一出歷史之謎。

在廣西陽朔民間,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說:太平軍攻打廣西省城桂林及全州等地時,其後勤屯兵屯物處就在陽朔縣與臨桂交界的塘頭村,陣亡的太平軍將士也大都埋葬在陽朔金寶鄉楓木寨村委毛家村、嶺底村一帶,南王馮雲山墓葬就在毛家村金錢嶺東坡。

在長達34日的桂林之戰中,太平軍不斷地從塘頭堡輸送物資彈藥,此外還接收、救護戰鬥中負傷的人員。馮雲山作為後軍主將,在塘頭堡坐鎮指揮,因為他較了解楓木寨一帶的地理狀況,還對太平軍戰死的戰將埋葬等狀況有所了解,作為太平天國開國創立者和深謀遠慮的軍師,在全州中炮受傷後,在蓑衣渡臨死前,馮雲山託咐其部下將他秘葬于楓木寨,也是不可能的事。曾有史料稱,負責秘葬馮雲山的「二十位壯漢」後來不知所終,當與下列此事有關。

相傳,在金寶鄉楓木寨村委會毛家村後山金錢嶺、金錢山和嶺底村後面黑石嶺一帶,在那些無人祭掃的墳堆中,埋葬有太平天國攻打桂林城時戰死的人,此傳說在當地已是流傳很久了,因村民們習以為常,也沒有特別留意那些雜草叢生中的古墓。

2009年秋,一場山火燒光了毛家村後山上的樹木雜草,有幾座古墓突顯了出來。2010年春,曾擔任過楓木寨村委會主任的曾憲興,在大火燒山後,發現有古墓石碑從墓堆上掉了下來,出於好奇的他上前去看了一下,只見一塊長約一尺四寸、寬一尺多的青石碑橫放在地上,曾憲興把石碑翻出來,發現石碑的一面豎刻有「巡天王」三個字。因不知「巡天王」是誰,只知道是太平天國的古墓,於是他把這事跟自己的兒子及村民說了。此時,幾個上山找竹鼠的村民也發現了這塊小墓碑,這事很快就在村裡傳開了,結果,村上的不少人都去嶺上看了這塊墓碑,其中一位細心的村民莫光文還在刻有「巡天王」字樣的墓碑上,發現上方橫刻有一排姆指般大小的「太平天國」四個小字。

此後,金錢嶺上發現太平天國將士墓葬的消息不脛而走,兩個月後,當曾憲興再次路過古墓旁時,一大堆新的泥土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到「巡天王」墓及旁邊緊挨著的另一座墓都被盜挖了,墓地已被挖開一個大洞,墓前散落著石頭及陶瓷碎片,墓碑也被丟棄在一旁。這兩座古墓被盜後,村民莫星任還在「巡天王」旁邊的那座古墓前,發現了另外一塊用當地嶺上沙頁巖俗稱「銅石」做的墓碑,上面豎著刻寫有「太平天國陳氏」字樣,而且,他還清楚地記得,太平天國的「國」字裡面用的是「王」字,而不是繁寫體「國」字裡面的「或」字。

那兩塊墓碑曾被丟棄一旁,但當時的村民並沒有意識到此墓以及墓碑的重要性,一些放牛的村民還把石碑當成比力氣的道具,不時來個舉石碑的比試。兩個月後,村民莫星榮想起太平軍墓碑,認為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決定再去尋找墓碑時,此時的墓碑已不翼而飛。究竟是被盜墓賊後來發現有價值再來盜走,還是當地有點文化的人將之收藏,尚不得而知。此後,就再也沒有人見過這兩塊墓碑了。

目前,發現有太平天國墓葬堆約近百座,金錢嶺有30多座。在金錢嶺,目前除「巡天王」墓有1米多高之外,其它墓堆大多已塌陷,與地表相齊平,跟當地一般習俗不同的是,這些墓葬統一呈現成一條橫線的「一字形」在半山腰上並排而葬。有人說「巡天王」墓就是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之墓,其理由如下:

理由之一:洪秀全、馮雲山創立的拜上帝會認為,戰死的太平軍將士升天進入到天國,是一件「功德圓滿」的事,作為第一位戰死的王,自然是巡天去了,故稱「巡天王」,而且在當時,除封南王馮雲山之外,沒有再封過其他人,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將諸王加了一個天象的頭銜,南王馮雲山被追封為「雲師」就是一個明顯的佐證,雲者,就是在天空之中來來回回飄蕩巡遊也。

理由之二:在楓木寨埋藏的近百座太平軍攻打桂林時死亡的將士墓都沒有墓碑,清廷不可能全部都去挖開焚屍,將馮雲山墳墓混葬在此,目的就是便於隱藏和保護。

理由之三:金錢嶺是一個風水寶地,此處「風水」較好,「巡天王」墓所處位置,正是堪輿學中的最佳龍脈穴位,前向視野較為開闊,遠處的四腳山和福瓶山等一片山峰看似百鳥來朝,後座緊靠鵬山,兩前一後三座高大山嶺猶如一把巨大的椅子寶座,又似是鯤鵬展翅直衝上雲霄翱翔。

理由之四:史料記載及百餘年來的考古論證,都沒有對馮雲山的葬身之地有詳細的記錄。

理由之五:一處人為形成的塌巖是太平軍後軍主將的「指揮部」。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曾在塘頭村設立過後軍主將的「指揮部」,馮雲山戰死後,埋葬在陽朔縣楓木寨,除了上述原因外,與其曾出任過太平天國前導副軍師、領後軍主將有關。

在金錢山腳下面,有一個山洞曾被當地人稱之為藏寶洞,傳說洞裡埋藏有太平天國大量的金銀財寶。為防止財寶被盜,太平天國將士當時在藏好寶物之後將山體炸塌,讓崩塌的巨石堵住了洞口。此洞距離「巡天王」墓地約有500米,堵塞洞口的巨石約有20多米長,10多米寬,藏寶洞僅有0.5米高的月芽形小口,只可容一個人匍匐進入去。但進入洞內不到2米,就不能再往裡面前行了,因前路已完全被巨大石頭堵死,只能看見盜寶者企圖挖洞時,挖掘出來的一塊塊碎小石頭。

楓木寨藏寶洞傳聞已久,使得各種各樣的尋寶人接二連三拿著探測儀器前來光顧,據說的確有人探得有金屬響聲,只是被巨大石頭擋住了去路而無法入到洞中。

2003年,10多個穿著迷彩服並稱之為解放軍水電部隊而又拿不出部隊證據的人到此「探測水源」,幾經折騰後又無功而返。

2016年,又有一群尋寶者在洞口旁邊2米遠的地方新挖掘出兩個小土坑,小土坑是往山洞方向挖的,但只挖進去2米,因石頭太硬挖不進,又放棄了。

太平天國起義之初,太平軍被清軍四處圍追截堵,大都選擇在夜裡行軍,且幾乎是屬於「突圍」的狀態。在太平軍攻打桂林城時,清廷欽差大臣賽尚阿就在陽朔縣城坐鎮指揮,太平軍在攻打桂林城不克後,匆匆往北而去,將部分來不及帶走的貴重物資藏於洞中也有可能。此外,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南王部下將馮雲山秘埋葬在金錢山後,亦遵囑將屬於馮雲山的一部分財寶埋藏在墳墓旁邊的山洞中亦有之,太平天國謀略器度第一人馮雲山在一百多年來,一直有人認為埋葬王爺的地方必定有寶物陪葬,一代代不乏其人,苦求未果。

老闆說了

您每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0.5毛!

來源:頭條號/羅盤高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微陽朔綜合整理編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推廣

填寫邀請碼:FY12

關於微陽朔

微信:vyangshuo

商務合作:13677837000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發布陽朔本地生活信息廣告,免費發布! 

相關焦點

  • 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有後人,有族譜記載!千真萬確!
    一直以來,有關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的後裔情況眾說紛紜,各種研究包括很多史學家都認為馮雲山是絕後的。《天國南王》的作者李遠也是認為馮雲山只有旁系親屬,沒有直系後人。獅嶺馮氏宗親馮雲峰,他提供了一條線索,聯合村的新聯社有間馮雲山的宗祠。11月11日,在獅嶺馮氏宗親的陪同下,花都祠堂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和《天國南王》作者李遠等來到了聯合村新聯社。村幹部叫來了幾個據說是與馮雲山血緣比較近的村民。
  • 太平天國永安六王各有各的死法,其中南王馮雲山之死充滿了詭異
    而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卻打破常規,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在太平軍剛剛衝出清軍圍追堵截的包圍圈,佔領了一座不算很大的永安城,太平天國運動才稍微有點起色的時候,就急不可耐的開始封王稱孤了。太平天國在永安一共封了六個王,最高領導人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是軍事統帥,節制除天王外的全部文臣武將。其餘四王按職位高低分別是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
  • 歷史回眸‖太平天國教父馮雲山:一個政治家意外之死
    這是對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的評價,太平天國初期,馮雲山足智多謀,是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大謀略家、大政治家。
  • 馮雲山創建拜上帝會,作用比洪秀全還大,為何僅被封為南王?
    1851年8月,太平軍攻克永安城,天王洪秀全在這裡分封諸王,「以(楊)秀清為東王,軍事皆取決,蕭朝貴西王,馮雲山南王,韋昌輝北王,石達開翼王」。諸王的排名不太公平,馮雲山是拜上帝會的創建者,其作用甚至比洪秀全還大,卻僅排在第四位,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
  • 太平天國中諸王的實力如何,為何東王楊秀清被稱為天國第一名將?
    但太平天國運動其興也快,其亡也速,在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攻破,這也標誌著天平天國運動徹底失敗,不過在這過程中,天平天國內部卻湧現出了一群極為「出色」的人,其中的代表就是天王洪秀全分封的諸王。那麼太平天國中諸王的實力如何,為何東王楊秀清被稱為天國第一名將呢?
  • 太平天國的南王馮雲山:還沒打出廣西就戰死了,可笑至極!
    馮雲山(1815—1852) 本名馮乙龍。廣東花縣(今花都)人。家道殷實,飽覽儒經、天文、歷算和兵書,但屢試不中,對科舉不滿。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與洪秀全研讀《勸世良言》,參與創立拜上帝教。
  • 太平天國國運之戰:首義五大王被800壯士伏擊,南王陣亡
    1852年6月,太平軍途經蓑衣渡時受到江忠源伏擊,3000千多廣西老兵血灑湘江,南王馮雲山陣亡。若不是江忠源兵力單薄,無法防守東岸,估計太平天國就此打住了。此戰對太平天國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國運之一戰,為太平天國失敗埋下了伏筆。
  • 太平天國的天王是病死的,東、南、北、西王和翼王是怎麼死的!
    太平天國自1851年起,轟轟烈烈,從上帝天國到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13年時間,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西王蕭朝貴,翼王石達開,還有很多雜七雜八的王,可謂一時的風光無限。從太平天國的成立到失敗,這前6位王都是什麼結局呢!說白了就是怎麼死的。
  • 南王七千歲陣亡:決定權力平衡人物之死,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轉
    1864年7月,九帥曾國荃麾下「吉字營」將士攻入天京,歷經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滅亡;大清王朝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支持下,得以續命半個世紀。南王七千歲馮雲山陣亡蓑衣渡與九帥曾國荃「吉字營」攻破天京,這兩件事相隔12年,彼此之間貌似沒啥關係,就是兩個孤立之事件而已。
  • 蕭朝貴馮雲山不死,天京事變會發生嗎?太平天國的結局如何
    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發布了封王詔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再加上洪秀全自稱為天王,便構成了太平天國初期的「永安六王」。而姍姍來遲的翼王石達開,因為自己部隊的士兵遭到了韋昌輝的屠戮,也與韋昌輝發生矛盾。隨後翼王石達開逃出天京,起兵討伐韋昌輝,韋昌輝情急之下攻打天王府。最終,韋昌輝也在混亂中被斬殺。再接著,天王猜忌翼王,翼王憤然離開天京。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變」。在這場事變中,太平天國損失了東王、北王,出走了翼王,各部軍隊相互猜忌,兵刃相向。這件事也成為了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太平天國封王數千 唯獨東王楊秀清可以挑戰天王權威
    1856年8月,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強行要求天王洪秀全加封自己為「萬歲」,9月,北王韋昌輝奉天王密詔誅殺楊秀清一家及其部屬。1851年,太平天國在廣西永安建制封王: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
  • 太平天國起義真相:馮雲山的私怨和私慾產物
    湘軍和太平天國全史:第1章太平天國的前身拜上帝會最初只是一個宗教團體,馮雲山和洪秀全在最初傳教時並沒有提到過反清。洪秀全寫了很多教義方面的書,也只是強調人人平等,桂平縣知縣還誇馮雲山「教人敬天」,是在行善。
  • 【重磅】聊一聊南王馮雲山之父、獅嶺舉人馮英聯的家事
    筆者在讀貴州的方志時,看《永寧州志》有一個花縣人的名字:馮光祿;看《獨山州志》時,又看到一個花縣人的名字:馮光榮。心裡突然一動:這兩個花縣人,是花縣哪條村的人?都是姓馮,與馮雲山會不會有什麼關係? 有什麼辦法查出他們哪條村人?當然是憑族譜。幾翻周折,終於找到《獅嶺堯貴公、章全公世系》一書,書中記載,有一個叫馮廷棟(1685-1735)的人,是一名國子監生。捐了個官後,就從龍川縣赤光鎮瑤坑村遷到花縣的獅嶺尾居住了。
  • 太平天國封王的依據是什麼
    太平天國封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東王主政期間.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理所當然地遭到清軍的圍剿。在和清軍戰鬥期間,確立了以洪秀全為領袖,再由天王任命的左輔、右弼、前導、後護四個軍師的格局.於此同時,太平天國對軍隊進行調整改編.採用前後左右中的五軍建制。其中楊秀清為中軍主將, 蕭朝貴為前軍主將, 馮雲山為後軍主將, 韋昌輝為右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
  • 短短幾年間,太平天國竟然封了兩千多個「王」,但多數都沒好下場
    在明朝時期,除了朱氏家族以外,即便有再大的功勳,也不過是給個公候的稱謂。在滿人剛剛入關的時候,雖然,為了讓那些賣國求榮的漢奸給清政權賣命,「破例」給三個漢人封了王,但到了康熙年間,在削三藩的時候,也都給清除了。正是因為如此,「王」這個稱謂,在明清時期,可以說是漢人們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榮譽。
  • 王的盛宴——瘋狂封王的太平天國
    西王蕭朝貴稱八千歲,南王馮雲山稱七千歲,北王韋昌輝稱六千歲,翼王石達開,聽封號就稍微差那麼點意思。朱元璋當年鬧革命的時候,智囊團的核心建議有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傳位千古美談。亂世中群雄爭霸,稱王過早,樹大招風,就會成為朝廷的頭號敵人,槍打出頭鳥。而最後勝出者,往往是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
  • 馬克思評太平天國:只有中國才有這類魔鬼
    就在洪秀全埋頭搞創作的同時,當年選擇留在廣西的馮雲山在紫荊山地區傳教的效果愈發顯著,不僅徒黨日多,還有了「拜上帝會」的正式名稱。紫荊山是廣西最落後的山區之一,巖壑深廣,特別適合打遊擊。馮雲山也是個落第書生,但他卻熟讀經史,博覽百家,既有政治頭腦,又有組織才幹,在太平天國草創時期可謂最核心的策劃者,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洪秀全。
  • 一八六四年,天國偃旗息鼓
    這年6月,洪秀全死於困城天京。8月,天京陷落。稍後,曾國藩將洪的屍體從地下挖掘出來焚燒,見到的是「頭禿無發,須尚全存,已間白矣。左股右膀肉猶未脫」[1]。《李秀成自述》裡說:「南王馮雲山在家讀書,其人才幹明白,前六人之中,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2]1844年,馮雲山囊空如洗進入紫荊山,三年後,當地信徒已達2000餘人。
  • 馬克思評太平天國:只有那時的中國才有這類魔鬼!
    就在洪秀全埋頭搞創作的同時,當年選擇留在廣西的馮雲山在紫荊山地區傳教的效果愈發顯著,不僅徒黨日多,還有了「拜上帝會」的正式名稱。紫荊山是廣西最落後的山區之一,巖壑深廣,特別適合打遊擊。馮雲山也是個落第書生,但他卻熟讀經史,博覽百家,既有政治頭腦,又有組織才幹,在太平天國草創時期可謂最核心的策劃者,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洪秀全。
  • 李秀成點評「首義五王」:除了南王,其餘都不是做大事的料
    是否具備開創王朝之能了呢,可否是做大事的料。在此,不妨來看看忠王李秀成是如何評價他們。李秀成在《自述書》中點評了「首義五王」,並採用「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之寫作方式,表達了自己對東、西、南、北、翼等五王之實際看法。在李秀成眼裡,除了南王,其餘四位都不是做大事的料。評價東王楊秀清:軍政能力超強,可「情商」堪憂,純粹作死李秀成《自述書》談起東王之第一句是:「在家燒炭為業,並不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