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太平天國教父馮雲山:一個政治家意外之死

2021-02-23 塔影鐘聲海春軒
這是對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的評價,太平天國初期,馮雲山足智多謀,是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大謀略家、大政治家。馮雲山之於洪秀全,堪比西漢張良之於劉邦,三國諸葛亮之於劉備。

太平天國的軍制、官制、禮制、曆法等皆由馮雲山制定,包括那篇堪比唐代駱賓王《討武曌檄》的《奉天討胡檄》也由馮雲山親自主筆。李秀成被俘後在自述中也提到:「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1851年2月,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立幼主,封軍師,初步建立太平天國政權。馮雲山對太平天國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了天王+軍師的政體:天王是最高元首,臨朝不理政,政務由軍師負責。巧妙的把西方君主制和中國農民民主主義相結合起來。馮雲山可以說是太平天國真正的軍師,楊秀清的一切行動也只不過是在馮雲山制定的框架下進行。雖然讓馮雲山裁製楊秀清是不現實的,但卻會使楊秀清不至於目中無人,以致於後來想陰謀顛覆天王洪秀全的統治,引發內亂,嚴重削弱太平天國的實力。太平天國這個被史家評為「其忠勇才德與智謀器度實為太平天國之第一人」的開創者,在經過全州城時,不幸犧牲,成為太平天國第一位隕落的王。那麼馮雲山具體的犧牲地點在哪裡,他又是如何犧牲的?馮雲山具體的犧牲地點,一直以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馮雲山死於進攻全州城,另一種是進攻湖南時,死於全州的蓑衣渡。賊竄全州,將趨湖南,忠源偕諸軍進擊。賊陷城不守,復出竄,悉載輜重舟中,期水陸並下。忠源發樹塞河,截賊蓑衣渡,鏖戰兩晝夜,悍酋馮雲山中炮死。賊棄舟夜遁,盡獲其輜重。這是清廷官方修書《清史稿·列傳·江忠源》的記載,江忠源當時募集上千鄉勇,在桂林一帶負責阻擊太平軍。

壬子四月,攻撲全州,都司武朝顯以勁兵四百,與賊大小十數戰,更率百姓登陴,以熱桐油稀飯澆之,十日之內,斃賊無算,雲山亦死亂軍中。這是張德堅所著《賊情彙纂》一書中關於馮雲山戰死的記載。《賊情彙纂》是一本專門收集記錄太平天國情報的書籍,專門供曾國藩及其主要幕僚、部將查閱,對湘軍打敗太平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賊情彙纂》裡面關於馮雲山之死記載有誤的話,曾國藩不會不知道,而且一定會把它修改過來,畢竟擊斃馮雲山算得上是湘軍的一記大功勞。曾國藩所撰的《江忠烈公神道碑》中所記蓑衣渡之役也只說:「大捷於蓑衣渡,賊不得掠舟而北,衡、永以安」,並沒有提到在此役中打死南王馮雲山之事。曾國藩在《江忠烈公神道碑》中把江忠源的功績一件件列出來,唯獨沒有打死馮雲山一事,試問如果江忠源真的殺死馮雲山,曾國藩難道不會把這一件豐功偉績列出來,而讓後人瞻仰他這位忘年之交?

不僅如此,江忠源在給好友書信中關於蓑衣渡之役也只自吹說:「鏖戰兩畫夜,奪獲賊船三百餘只,賊之精悍若無幾矣」,也沒有說到打死馮雲山的事。由此可見,馮雲山並不是死於蓑衣渡之役,而是死於進攻全州城。而馮雲山之死實屬一個意外:當時太平軍路過全州向湖南進發,本無意攻城,後因城上發炮打傷人,才憤而圍攻全州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1852年4月,太平軍進攻桂林受挫,損失慘重。楊秀清決定撤圍,大軍向湖南進發。太平軍路過全州城時,從清湘寺門前大路向湖南前進,並沒有要攻城的打算,只想大部隊安全過境而已。南王馮雲山是後軍主將,統領後一軍、二軍,負責大軍殿後。當時太平軍的前隊已經順利通過全州城,而馮雲山的大軍正在過城。全州城上有一位守城的炮兵看見隊伍中有一頂黃色的轎子,旁邊站滿了護衛,他料定轎中是一位身份顯貴的逆首。

立功心切的炮兵在沒有得到守城主將命令的情況下,私自向隊伍中的黃色轎子發炮,轟的一聲,果然命中。乘轎者不是他人,正是太平天國副軍師後軍主將開國第一功臣南王馮雲山。馮雲山被大炮擊中,身受重傷,洪秀全聞訊急忙回軍。受到突然襲擊,太平軍將士個個義憤填膺,為了報仇雪恨,洪秀全下令大軍攻城。攻下全州城後,太平軍在城內大肆屠殺搶掠。洩憤之後,大軍繼續前行,在行至距離全州不遠的蓑衣渡時,南王馮雲山重傷不治身亡,成為太平天國第一位隕落的王。那位把馮雲山轟成重傷的炮兵在太平軍屠城中幸運逃過一劫,後來因戰功升至守備,多年以後才敢私下對人陳述當時的經過。

南王馮雲山之死,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是一大損失。馮雲山不僅是「拜上帝教」的創始人之一,洪秀全的忠實擁護者,更是太平天國實際的締造者。得知南王馮雲山殉難,天王洪秀全大哭道:「天不欲我定天下耶,何奪我良輔之速也」。事實證明,洪秀全的評價非常中肯,無論是楊秀清、石達開,還是後來的李秀成,都無法輔助洪秀全奪取天下。失去馮雲山有力的支持,導致天王洪秀全一直被假借「天父下凡」,掌握神權的東王楊秀清壓制。以致於後來洪秀全為了奪回權力,不惜策劃「天京事變」,誅殺楊秀清。最終如洪秀全所願,終於集君權、神權於一身,大權在握,然而,太平天國也因此而分崩離析。

來源: 歷史寫實 (轉載目的在於普及歷史知識,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太平天國永安六王各有各的死法,其中南王馮雲山之死充滿了詭異
    可以這麼說,馮雲山是金田起義能夠順利舉行的最大功臣,要是沒有馮雲山的縱橫捭闔,太平天國運動根本就發展不起來,早就胎死腹中了。馮雲山之死,充滿了詭異。按理說,馮雲山是太平天國的靈魂人物,不直接負責軍事,相對來說應該是最安全的。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偏偏太平天國第一個死於戰場上的王卻是他。而且馮雲山在很短的時間內,還接連兩次遭受重創。
  • 蕭朝貴馮雲山不死,天京事變會發生嗎?太平天國的結局如何
    在這場事變中,太平天國損失了東王、北王,出走了翼王,各部軍隊相互猜忌,兵刃相向。這件事也成為了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天京事變前幾年,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就已經在戰場上犧牲。失去了西王、南王的牽制,也促成了楊秀清的驕橫專制,最終才釀成了慘劇。
  • 太平天國起義真相:馮雲山的私怨和私慾產物
    湘軍和太平天國全史:第1章太平天國的前身拜上帝會最初只是一個宗教團體,馮雲山和洪秀全在最初傳教時並沒有提到過反清。洪秀全寫了很多教義方面的書,也只是強調人人平等,桂平縣知縣還誇馮雲山「教人敬天」,是在行善。
  • 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有後人,有族譜記載!千真萬確!
    分別是馮新林和馮新永兄弟,他們還有一個大哥馮新偉。馮雲山玄孫馮新林(左)、馮新永兄弟據有關太平天國的專家研究,馮雲山早年追隨洪秀全革命,犧牲時僅37歲。馮雲山曾有兩子一女,他與洪秀全發動和領導了太平天國起義後,花縣的家鄉遭到清廷的殘酷鎮壓和洗劫,馮雲山妻及長子瑞明被清軍快馬追蹤,在廣州被捉殺。次子瑞科隨其堂兄出逃到香港,後隨羅孝金牧師至上海,受到小刀會歡迎,因小刀會被清軍鎮壓,次子也被捕殺。還有書上說:馮雲山一個兒子到南京「襲父爵」,當了幼南王,於1864年7月死於南京或湖熟橋鎮。特別是《太平天國全史》記載:幼南王就是馮雲山次子。
  • 天國疑案:金寶鄉這幾個村是否埋藏有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的墓葬?
    6月3日攻克全州,而「南王馮雲山不幸中炮,身負重傷,不久於蓑衣渡去世」。南王馮雲山在全州的蓑衣渡去世後,其葬身何處?至今仍是一出歷史之謎。兩個月後,村民莫星榮想起太平軍墓碑,認為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決定再去尋找墓碑時,此時的墓碑已不翼而飛。究竟是被盜墓賊後來發現有價值再來盜走,還是當地有點文化的人將之收藏,尚不得而知。此後,就再也沒有人見過這兩塊墓碑了。
  • 南王七千歲陣亡:決定權力平衡人物之死,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轉
    歷史發展表明,只有權力平衡才能夠讓集團穩定,從而具備奪取天下之資本;一旦權力平衡被打破,就算不被對手消滅,自己也會在內鬥中走向敗亡。那麼,決定太平天國內部權力平衡的關鍵人物是誰呢?也許有人會說,是東王九千歲楊秀清、西王八千歲蕭朝貴,其實都不是;南王馮雲山才是決定平衡之關鍵人物,沒了南王,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轉,被湘軍消滅只是時間問題。若是馮雲山不死,能夠一直追隨洪秀全打江山,也許清朝熬不到辛亥革命,熬不到1912年2月,大清會提前滅亡。換句話說,太平天國能否取得勝利,關鍵不在洪秀全、楊秀清,而是南王七千歲馮雲山。在此,我們就來談談其中之緣由,也歡迎大家能給出評論,一起長知識。
  • 直接釀成天京事變,西王蕭朝貴之死對太平天國政壇有何重大影響?
    永安建制的時候,楊秀清被封東王九千歲,韋昌輝被封北王六千歲,而蕭朝貴是西王八千歲;馮雲山是南王七千歲,只不過這兩人死的很早,在入主天京前就戰死了,所以在太平天國後期存在感不大,不過他們的作用無法小覷,其中南王馮雲山是洪秀全最初的夥伴,太平天國真正的締造者,太平天國一切規章制度的締造者,他的死直接使得洪秀全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孤家寡人,淪為完全的精神領袖,無法掌握實權
  • 太平天國真正的靈魂人物是誰?有他在,天京事變自相殘殺不會發生
    太平天國真正的靈魂人物是誰?有人一定會說,這還要問嗎?一定是天王洪秀全。其實不然,洪秀全只是太平天國的精神教父,是名義上的領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人物。太平天國中的第一實權人物,東王楊秀清就與其明爭暗鬥、相互鉗制、互不服氣。
  • 太平天國國運之戰:首義五大王被800壯士伏擊,南王陣亡
    1852年6月,太平天國首義五大王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帶著大部隊來到桂北全州,打算順著湘江而下直抵長沙,給清王朝一個「驚喜」。由於太平軍攻擊全州過於順利,尾隨清軍只敢觀望而不敢發起進攻,所以此時洪秀全等人對賽尚阿、向榮、和春等綠營兵統帥十分藐視。為此,太平軍全體將士及其家屬均登船走水路,湘江兩岸則未派一兵一卒做掩護,災難就此發生。
  • 太平天國的南王馮雲山:還沒打出廣西就戰死了,可笑至極!
    馮雲山(1815—1852) 本名馮乙龍。廣東花縣(今花都)人。家道殷實,飽覽儒經、天文、歷算和兵書,但屢試不中,對科舉不滿。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與洪秀全研讀《勸世良言》,參與創立拜上帝教。
  • 歷史上,太平天國的5位開國將領,為什麼沒有一人能活到40歲呢?
    歷史上,太平天國的5位開國將領,為什麼沒有一人能活到40歲呢? 太平軍五位開國將領分別為:「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正如題主所說,這五個人沒有一個能活過40歲,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上帝東來篇》:太平天國不太平
    一月十一號,洪秀全對兩萬教徒宣布:革命的巨輪從此起航,我們是上帝旗幟下的太平天國號,水手叫太平軍。所謂太平天國,藉助「上帝天國的皮囊」,行「反清復漢」之實。所謂太平軍目的是「捉拿清妖」,也就是對抗帝國權貴,一點也不太平。直到半年後朝廷才開始調兵圍剿(平時不管百姓,等百姓造反後才來管,如此政府,滅亡也是活該)。看看這反應速度,也太慢了吧。
  • 太平天國第一完人,犧牲很早,人言已絕後,實子孫繁多,隱居此地
    其餘如石達開五歲子石定忠等,也死得很慘。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以為太平天國高層的後代全都被斬草除根。他獨力創製了「拜上帝會」,照周禮司馬法制定太平軍目,作戰「進退分合有步伍」,制定太平天國所有官制、禮制,頒行太平天國天曆,親書討伐清朝的檄文。用李秀成《李秀成供》裡的話來說,是:「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 太平天國首義五大天王,他們的結局如何
    楊秀清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並不是偶然的,他是憑藉的能力一步步走出來的,楊秀清論軍事能力,那絕對是天才級別的,起初的太平軍在他的領導下打過許多漂亮的勝仗,攻佔南京後,也是楊秀清主動提出將南京定都的,1856年,楊秀清更是親自領兵解了天京之圍,可以說太平天國的建立,楊秀清是居功至偉的。
  • 太平天國裡最厲害的王,除了翼王石達開,您最佩服哪位?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14年之久,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在太平天國歷史中湧現出不少有才能、有魄力的領袖,他們都先後封王,其中翼王石達開最讓我們扼腕嘆息,他的失敗也成為太平天國最悲壯的史詩! 如果給太平天國各王按照歷史功績排個序的話,第一位當然是天王洪秀全,其次,翼王石達開。
  • 【重磅】聊一聊南王馮雲山之父、獅嶺舉人馮英聯的家事
    筆者在讀貴州的《永寧州志》時意外看到的花縣人,竟會與太平天國南王扯上關係,這個發現實在讓人興奮。馮光祿遠赴貴州出任州吏目一職,雖說是從九品的最末等文官,但這馮氏兄弟,畢竟是這一支遷花縣馮氏最早進入官場的了。馮宗侯即馮光榮,他的履歷,按族譜的提法是「國子監生,例授齊奏廳,歷任貴州遵義府經歷,仁懷縣知縣,荔波縣知縣,署獨山州吏目。」
  • 太平天國第一名將,目不識丁,謀子布局,著著精彩,取天下如卷席
    也就是說,太平天國之所以能擁有半壁江山,主要是馮雲山、楊秀清等人的功勞。這裡,專門來說說楊秀清。不過,有些史料將之記作「伏善祥」。1853年春末,太平天國開甲取士,並打破常規,增加「女科」。飽讀詩書且不甘埋沒的傅善祥報名應試,脫穎而出,奪得頭名,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考試結束,楊秀清把傅善祥招進東王府,任命為「女侍史」,培養成了自己的女秘書兼情婦。
  • 縣官瞞報,大清因此死了一億人
    但回顧歷史,清朝實際上完全有機會在太平天國還不成氣候之時就將其撲滅,本不用花這麼多銀子,更不用死這麼多人,可為什麼還是卻釀成一場大禍呢?太平天國源於 「拜上帝教」,大家都知道這是洪秀全所創,但「拜上帝教」能夠發展壯大的關鍵人物並不是洪秀全,而是善於鼓動,能與教眾打成一片的馮雲山。
  • 太平天國:深陷集權與分權之爭的「怪圈」,難怪英雄走向末路
    一八六四年七月,湘軍「吉字營」殺進天京,幼天王不久被俘,太平天國滅亡。由起義軍到定都,耗時2年,鼎盛3年,滅亡8年。它的興衰之速,極為罕見,這又是為什麼?太平天國輓歌:深陷集權與分權之爭的「怪圈」中,英雄臨危不亂,為你解讀原因。
  • 馮雲山創建拜上帝會,作用比洪秀全還大,為何僅被封為南王?
    諸王的排名不太公平,馮雲山是拜上帝會的創建者,其作用甚至比洪秀全還大,卻僅排在第四位,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忠王李秀成被俘後,曾對馮雲山做出了一番公正的評價,「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馮雲山的老家禾落地村,與洪秀全的老家官祿布村相鄰,兩人是在幼年時放牛認識的。他倆的境遇也差不多,都是屢試不第,以教書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