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對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的評價,太平天國初期,馮雲山足智多謀,是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大謀略家、大政治家。馮雲山之於洪秀全,堪比西漢張良之於劉邦,三國諸葛亮之於劉備。
太平天國的軍制、官制、禮制、曆法等皆由馮雲山制定,包括那篇堪比唐代駱賓王《討武曌檄》的《奉天討胡檄》也由馮雲山親自主筆。李秀成被俘後在自述中也提到:「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1851年2月,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立幼主,封軍師,初步建立太平天國政權。馮雲山對太平天國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了天王+軍師的政體:天王是最高元首,臨朝不理政,政務由軍師負責。巧妙的把西方君主制和中國農民民主主義相結合起來。馮雲山可以說是太平天國真正的軍師,楊秀清的一切行動也只不過是在馮雲山制定的框架下進行。雖然讓馮雲山裁製楊秀清是不現實的,但卻會使楊秀清不至於目中無人,以致於後來想陰謀顛覆天王洪秀全的統治,引發內亂,嚴重削弱太平天國的實力。太平天國這個被史家評為「其忠勇才德與智謀器度實為太平天國之第一人」的開創者,在經過全州城時,不幸犧牲,成為太平天國第一位隕落的王。那麼馮雲山具體的犧牲地點在哪裡,他又是如何犧牲的?馮雲山具體的犧牲地點,一直以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馮雲山死於進攻全州城,另一種是進攻湖南時,死於全州的蓑衣渡。賊竄全州,將趨湖南,忠源偕諸軍進擊。賊陷城不守,復出竄,悉載輜重舟中,期水陸並下。忠源發樹塞河,截賊蓑衣渡,鏖戰兩晝夜,悍酋馮雲山中炮死。賊棄舟夜遁,盡獲其輜重。這是清廷官方修書《清史稿·列傳·江忠源》的記載,江忠源當時募集上千鄉勇,在桂林一帶負責阻擊太平軍。
壬子四月,攻撲全州,都司武朝顯以勁兵四百,與賊大小十數戰,更率百姓登陴,以熱桐油稀飯澆之,十日之內,斃賊無算,雲山亦死亂軍中。這是張德堅所著《賊情彙纂》一書中關於馮雲山戰死的記載。《賊情彙纂》是一本專門收集記錄太平天國情報的書籍,專門供曾國藩及其主要幕僚、部將查閱,對湘軍打敗太平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賊情彙纂》裡面關於馮雲山之死記載有誤的話,曾國藩不會不知道,而且一定會把它修改過來,畢竟擊斃馮雲山算得上是湘軍的一記大功勞。曾國藩所撰的《江忠烈公神道碑》中所記蓑衣渡之役也只說:「大捷於蓑衣渡,賊不得掠舟而北,衡、永以安」,並沒有提到在此役中打死南王馮雲山之事。曾國藩在《江忠烈公神道碑》中把江忠源的功績一件件列出來,唯獨沒有打死馮雲山一事,試問如果江忠源真的殺死馮雲山,曾國藩難道不會把這一件豐功偉績列出來,而讓後人瞻仰他這位忘年之交?
不僅如此,江忠源在給好友書信中關於蓑衣渡之役也只自吹說:「鏖戰兩畫夜,奪獲賊船三百餘只,賊之精悍若無幾矣」,也沒有說到打死馮雲山的事。由此可見,馮雲山並不是死於蓑衣渡之役,而是死於進攻全州城。而馮雲山之死實屬一個意外:當時太平軍路過全州向湖南進發,本無意攻城,後因城上發炮打傷人,才憤而圍攻全州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1852年4月,太平軍進攻桂林受挫,損失慘重。楊秀清決定撤圍,大軍向湖南進發。太平軍路過全州城時,從清湘寺門前大路向湖南前進,並沒有要攻城的打算,只想大部隊安全過境而已。南王馮雲山是後軍主將,統領後一軍、二軍,負責大軍殿後。當時太平軍的前隊已經順利通過全州城,而馮雲山的大軍正在過城。全州城上有一位守城的炮兵看見隊伍中有一頂黃色的轎子,旁邊站滿了護衛,他料定轎中是一位身份顯貴的逆首。
立功心切的炮兵在沒有得到守城主將命令的情況下,私自向隊伍中的黃色轎子發炮,轟的一聲,果然命中。乘轎者不是他人,正是太平天國副軍師後軍主將開國第一功臣南王馮雲山。馮雲山被大炮擊中,身受重傷,洪秀全聞訊急忙回軍。受到突然襲擊,太平軍將士個個義憤填膺,為了報仇雪恨,洪秀全下令大軍攻城。攻下全州城後,太平軍在城內大肆屠殺搶掠。洩憤之後,大軍繼續前行,在行至距離全州不遠的蓑衣渡時,南王馮雲山重傷不治身亡,成為太平天國第一位隕落的王。那位把馮雲山轟成重傷的炮兵在太平軍屠城中幸運逃過一劫,後來因戰功升至守備,多年以後才敢私下對人陳述當時的經過。
南王馮雲山之死,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是一大損失。馮雲山不僅是「拜上帝教」的創始人之一,洪秀全的忠實擁護者,更是太平天國實際的締造者。得知南王馮雲山殉難,天王洪秀全大哭道:「天不欲我定天下耶,何奪我良輔之速也」。事實證明,洪秀全的評價非常中肯,無論是楊秀清、石達開,還是後來的李秀成,都無法輔助洪秀全奪取天下。失去馮雲山有力的支持,導致天王洪秀全一直被假借「天父下凡」,掌握神權的東王楊秀清壓制。以致於後來洪秀全為了奪回權力,不惜策劃「天京事變」,誅殺楊秀清。最終如洪秀全所願,終於集君權、神權於一身,大權在握,然而,太平天國也因此而分崩離析。
來源: 歷史寫實 (轉載目的在於普及歷史知識,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