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太平軍保持長久的戰鬥力,洪秀全曾下了一道奇葩軍紀

2020-12-23 騰訊網

古代打仗講究「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大戰在即,將軍都會在陣前動員,幾句話要煽動士兵的激情,讓他們憤怒;要重賞,如「破城之後,大掠七日」之類,讓他們貪婪,只有這兩點可以讓士兵忘記生命危險,去衝鋒陷陣。在湘軍攻打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時,即便是當世大儒曾國藩也一樣,湘軍攻破金陵,毫無軍紀可言,連續6天屠城。

曾國藩機要幕僚趙烈文在日記中悲慘地寫道:城破後,整個金陵城中「屍骸塞路,臭不可聞」。城中女性命運更是悽慘,「肆意糟蹋婦女,哀號之聲不忍聞。婦女四十歲以下一人俱無。」 這個熟讀孔孟之道的曾國藩治下的湘軍,上到將軍,下到夥夫,都在燒殺搶掠。許多太平軍的女兵寧願選擇自焚,也不願被清兵俘虜。

可是當初,同樣太平軍攻破南京,所到之處卻對女性秋毫無犯。自稱太平軍上校的英國人呤唎撰寫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一書中,以肯定的語氣稱,太平軍的政權範圍內娼妓是完全絕跡的。那麼太平軍是怎麼做到的呢?

據《李秀成自述》記載:太平軍攻入金陵後,楊秀清發布了一條禁令:「何官何民,無令敢入民房者斬不赦,左腳踏入民家門口,即斬左腳,右腳踏入民家門口者,斬右腳。」所以金陵被攻佔後,治安狀況一直很好,沒有發生古代大戰後常見的奸淫擄掠的醜行。

實際上太平軍很早就頒發過軍紀文件《定營規條十要》,推行男女分館的政策,男營女營,不得授受相親。就算是夫妻之間,也不得同居。否則視為最大的犯天條罪行。輕者砍頭,重的點天燈。因此,所到之地,強行將百姓家的男女分離,拆散了很多夫妻、母子,士兵和百姓都一樣。

太平軍還規定:「女大五歲手不摸,女大九歲遠別情」。就是身邊五歲的小女孩,你就不能摸她的手了,九歲的女孩子就應該與之隔離了。這種絕對禁慾的規定,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洪秀全為什麼要這樣滅絕人性呢?原來,這奇葩規定只是為了保證太平軍將士們在戰場上能有旺盛的戰鬥力。

相關焦點

  • 金田起義,太平軍戰鬥力為何強悍?4萬清軍為何不敵7000太平軍?
    此外,天地會女首領蘇三娘率領2000餘人加入太平軍。桂平縣的蘇十九率領饑民千餘人投靠洪秀全。天地會首領羅大綱率領1000餘人參加太平軍,這三支人馬的總兵力為四千多人。金田起義時的太平軍,大多出自寒苦之家,為了追隨洪秀全,他們帶著全家、全族到金田「團營」,他們「焚房舍,絕人望」,義無反顧。
  • 太平軍逃生之戰:領軍人物血灑湘江,洪秀全想回老家打遊擊
    雖然大清八旗與綠營這兩支正規軍不得力,但地方官自己編練的團練武裝則具有超強之戰鬥力,他們堪稱太平軍最強勁對手。1852年6月,浙江秀水知縣江忠源率所部八百楚勇(私人軍隊)在全州蓑衣渡設伏,居高臨下炮擊湘江上之太平軍,拜上帝教創始人南王馮雲山陣亡。太平軍經過一番血戰方死裡逃生,但廣西老兵在此次大戰中消耗殆盡,隨軍輜重、戰船均被迫焚毀或拋棄,洪秀全心灰意冷,動了回兩廣老家打遊擊的念頭。
  • 什麼原因導致「天京內訌」後太平軍戰鬥力直線下降?信仰缺失
    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天京內訌前後,太平軍的戰鬥力居然有天淵之別,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葛優在電影裡有句話,叫: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一個單位、一家公司,如果帶隊者能力有限,再加上單位或公司發展前景堪憂,員工隊伍人心肯定要渙散,由此就進入惡性循環,只要人心一散,團隊的戰鬥力勢必會加速下滑。
  • 太平軍來襲,小兵慌忙開了一炮,卻扼殺了洪秀全奪天下的最後機會
    在這大好形勢之下,太平天國內部卻發生了殘酷的內訌,洪秀全夥同韋昌輝屠盡東王楊秀清滿門,其後石達開又殺絕了韋昌輝的全家。其後,石達開為了避免洪秀全的猜忌,帶領20萬精兵出走。
  • 大饑荒餓死了多少太平軍精銳?
    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給太平軍的徵糧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困難。為此清軍曾歡呼不已:「蝗蟲將瓜、鎮、金陵賊種之稻全行吃完,此所以克復有期。」  1861年以後,隨著太平軍在長江中上遊作戰的失利,太平天國失去了南京上遊的糧區供應,太平軍只能依靠蘇南、浙江等地區的糧食供給維持生活和作戰所需。然而,即使僅剩這兩省的糧食供應,最後也出現了問題。  洪秀全
  • 太平軍戰鬥力有多強?裝備水平遠勝清軍,清朝將領:像嶽家軍在世
    究其根本,太平軍誇張的戰鬥力是主要原因。查看太平軍的戰史,它從起義開始轉戰南方五省,到最後定都天京,幾萬太平軍一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論攻城還是野戰清軍都一觸即潰。太平軍的戰鬥力被清軍敬畏,在早期永安州之戰中,太平軍7000人曾大戰清軍4萬人。
  • 是洪秀全不思進取嗎?其實另有原因
    洪秀全之所以要選擇在攻陷河南之後才考慮定都之事,很明顯是他受到長久以來的傳統的影響。河南這個地方作為南北的分界點,歷來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洪秀全當時的政治目標還是擊敗清朝,站在這一點考慮問題的他自然會將河南作為首要的考慮之地。但是,洪秀全畢竟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的政治目標是建立在完全理想的情況之下的,但是當時的太平軍的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樂觀,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危險的。
  • 太平軍一萬人馬起兵,人心不穩屢戰屢敗,為何還能定鼎南京
    長沙城下是轉折點,太平軍原來的意圖是佔領一個湖廣省會城市後,重點經營湖廣地區,但由於桂林和長沙都打不下來,於是楊秀清提議索性直下江南,眾人同意後便從長沙撤圍東進,三個月後攻佔南京。 自起兵以來的兩年時間裡,太平軍屢戰屢敗,為何還能完成逆襲,用短短三個月時間定鼎南京,並最終割據東南半壁江山?
  • 洪秀全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女兵,因為信仰,結局非常悽慘
    1844年,馮雲山、洪秀全從廣東長途跋涉來到廣西北部的紫荊山,大力宣傳拜上帝教,生活在大山深處的燒炭工、礦工、農民、村婦們成了洪秀全、馮雲山拜上帝教的最早信徒。1851年的1月11日,洪秀全頒布了五條軍紀,其中第二條是「別男行女行」,設立女營。 洪秀全說,「男有男行,女有女行,不得混雜。」
  • 太平天國最後決戰,5萬清軍,是如何幹掉30萬太平軍?
    直到1862年,清政府聯合帝國列強聚集力量再次打壓,為了保衛首都天京,太平天國展開了長達兩年的以防禦為主的天京保衛戰,這也是太平天國史上最後一戰,是真正的一戰定成敗。1862年3月,曾國荃部離開安慶東下,拉開進攻天京的序幕。
  • 太平軍的洋槍洋炮比清軍厲害,他們是如何得來的,原因無非這三個
    太平運動從1851年,洪秀全、馮雲山等人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開始,到1865年天京城被曾國藩領導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攻破之後,太平天國運動正式滅亡。算了算時間,太平運動共堅持了十五年,為何洪秀全領導的這個政權能夠持續這麼長時間,又憑藉什麼本事橫掃半個中國。
  • 太平軍第一次進攻上海:洋人助力清軍守城,李秀成卻希望和平接管
    【太平天國系列526,小佛說史原創作品,請勿轉載】眾所周知,鹹豐皇帝一登基,屁股在龍椅上還沒有坐穩,洪秀全等人領導的太平軍便在廣西揭竿而起,並以極快的速度流竄到各省,直到攻佔金陵之後,定都於此,雄心勃勃的太平軍並不滿足於只得天京與其周圍的地方
  • 天京失陷後,太平軍尚有五十萬人馬,為何僅兩年就被消滅?
    1864年,天京已被清軍包圍數年之久,糧草不濟,連洪秀全也只能食草度日,終於,洪秀全於6月1日病逝。其子洪天福貴即位,李秀成和洪仁幹帶領太平天國餘部開始向南突圍。許多人可能認為太平天國此時已經日暮西山。
  • 太平軍當年如果一鼓作氣全軍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洪秀全等率領的太平軍佔領南京,定都天京後,當起了天王。太平天國真正有戰略眼光的就是東王楊秀清。為了減輕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天京的壓力。楊秀清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為主將等率2萬多人從揚州出發,開始北伐。
  • 喋血「安慶」:湘軍「圍點打援」一年多,太平軍精銳疲於奔命
    湘軍傾巢出動,安慶城太平軍必救! 曾國藩和湖北巡撫胡林翼,一起統率湘軍水陸師約5萬餘人,自湖北東進,連陷太湖、潛山。而其弟曾國荃則率陸師近萬人會同提督楊載福水師4000人,李續宜的清軍作為援軍,但率先出兵的則是太平軍叛將韋俊,他在投靠清軍後,於1860年6月攻陷了樅陽,和其他幾路湘軍一起完成了對安慶的合圍。
  • 太平天國,洪秀全曾給各省大改名,看看這些奇葩名有你家鄉嗎?
    《左傳》曾講過:「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而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教」,他所忽視的,正是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傳承法則,洪秀全將炎黃文化拋擲一邊,以及大成至聖的中華先師一一撇開來不顧,那麼,天下士子人心,洪秀全是很難恰當地將他們團結一致籠絡於麾下的。
  • 偽造洪秀全書法嘲諷洪秀全,成王敗寇?
    文章大力笞撻已經死去一百五十年的洪秀全,嘲弄挖苦,極盡貶損之能事,坦白講,一股腦的全是「成王敗寇」的偏見。 歷史上有多次農民起義,秦朝「大澤鄉起義」、漢朝「綠林義軍起義」(西漢)、隋朝「瓦崗農民起義」……但這些起義勝敗參半,劉邦、朱元璋是少有的成功者,洪秀全沒有成功,難道就是賊嗎?
  • 清軍對太平軍俘虜一律凌遲,太平軍如何對待清軍俘虜?只看一點
    為了平息戰火,清朝統治者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不僅要割地、開通商口岸,還要另外賠付兩千多萬的銀元。清朝由於戰爭本就國庫空虛,為了湊齊賠款,於是就加大百姓們的賦稅,一時之間,百姓們的生活保障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他們本就渺小,一個兩個根本鬥不過朝廷的勢力,於是他們決定偷偷召集人馬,來反抗朝廷。其中的領導者為洪秀全等人。
  • 洪秀全欲北上奪取中原,一老漁夫阻止,轉而定都南京11年後滅亡
    說起清朝,人們褒貶不一,是一個集繁盛和衰落於一身的朝代,其實清朝前期的政治經濟還是很不錯的,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下,可以說將清朝發展推向了一個頂峰,但是俗話說得好,"水滿則溢",每當一個事物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到達極點之後,便會開始下滑趨勢了,朝代的發展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