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恭公溫彥博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亦稱《溫彥博碑》,為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十月立,在陝西醴泉縣。據《金石萃編》載:碑高一丈一尺零五分,寬四尺四寸,凡三十六行,滿行七十七字,全文約二千八百多字,所存最古之本有八百多字。此碑為陝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碑之一,這也充分說明了溫彥博在唐朝的極高地位。
《虞恭公溫彥博碑》上海圖書館藏宋拓本
此碑書法藝術價值極高,歷代書家對此碑給以極高的稱讚。宋趙明誠《金石錄》,明趙涵《石墨鐫華》,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等書著錄。此碑的字略小於歐書其它三碑的字,用筆結體更為平和、穩實、老練。筆法穩健,結構嚴謹,筆畫長內斂,比《皇甫君》平和,亦為學歐書最佳範本之一。可以說此碑既有《九成宮》之含蓄,又有《皇甫君》之險峭,以其清麗為後世所寶。
《虞恭公溫彥博碑》拓本的流傳及出版情況介紹如下:
一、嘉慶內府舊藏宋拓本,有「嘉慶御覽之寶」印記,今藏上海圖書館。
二、南皮張之萬舊藏濃墨拓,明王世懋跋,惜有塗墨。此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三、陸謹庭舊藏北宋拓本,有王夢樓跋。首行「碑」字直畫上顯然伸出,九行「太子洗馬李綱」之「李」字木部僅中豎微損,左右二點均未泐連,「天地橫潰」之「潰」字可辨。
四、蘇州齊公魯舊藏吳平齊、楊守敬長跋本,首行有殘,拓工精,今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有藝苑真賞社珂羅版印本。
五、上海吳湖帆舊藏宋末拓本,末行「泉室麟閣」之「室」字未損,經陸恭、費開綬、潘祖陰遞藏。為吳氏「四歐堂秘籍」之一。此拓本最全,字數之多,為現存諸本之冠。帖尾翁方綱、江鳳彝、朱昌頤等題跋。現藏上海圖書館。有上海昌藝社珂羅版印本。
六、臨川李氏十寶本,有翁方綱等跋,今藏故宮博物院。
七、葉東卿藏本,「遙」字末損乃明時所拓,有文明書局珂羅版印熬。
八、貴池劉氏藏本(宋拓),有有正書局珂羅版印本。
此次影印出版的拓本為上海圖書館藏宋拓本。清初為王聞遠所藏,後歸畢沅,畢氏獲罪,沒入內府,鈐有「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嘉慶鑑賞」、「嘉慶御覽之寶」、「石渠寶籍」、「寶籍三編」等印,首行「碑」字直畫上有伸出,第十三行「天地橫潰」之「潰」字可辨。「李」字中豎泐處雖已連及左右二點,然尚未損去,系傳世至精之本。有王澍、翁方綱、王文治題跋。共二十五開,冊高三十六釐米,寬二十二點三釐米。碑文十六開,帖芯高二十四點八釐米,寬十一點九釐。
《虞恭公溫彥博碑》為歐陽詢八十一歲時書,王澍在題跋中認為:「當是率更最晚時作……而員(圓)秀腴勁與《醴泉》、《化度》不殊,宜其特出有唐,為百代模楷也。」此碑楷法為歐體集大成者,其點畫以方筆為主,鐵畫銀鉤,則勁不撓;其結體險峻嚴密,橫勢用仰,縱勢用背,比較其他各碑,卻又平和穩實。翁方綱一生精研歐集,對歐書各碑細察甚詳,他在題跋中說:「若以唐代書格而論,則《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晉法而論,則《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
以下是《虞恭公溫彥博碑》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拓本,黑墨精拓,剪裱裝冊,共23頁,每頁縱18.3cm,橫9.2cm。
此碑結體嚴謹勻整,書法平正清穆,氣度雍容,格韻淳古,矩法森嚴,體方筆圓,為歐書中典型之作。明代王世貞評為:「如《郭林宗(碑)》格清峻而虛和。」王世懋稱:「虞恭公碑與九成、化度二碑,俱稱歐書第一。然今世臨池家率多效虞恭公碑,法以此書,方勁有格,效學者多從此入。」清代楊賓評道:「餘所見歐書二十有七種,大都源出漢分隸,僅得房彥謙碑之神妙也。此帖(筆者註:指《虞恭公碑》)信本八十一歲所書,體方書圓,深稔秀腴,當為晉唐正脈,楷法極則,歐書中之最足寶貴者。」畢瀧云:「楷當以信本虞恭公碑為第一,果然,知書者謂佳,不知書者亦謂佳,真具有八面之妙。」楊守敬謂:「《虞恭公溫彥博碑》為最晚年之作,平正婉和,……惟原泉損甚,海內無全文拓本。」此碑是唐初屬於最標準的正書格調,以筆法的廣博和精湛來講,八法兼備,能從中領略到每個字的點畫轉折之精緻,結構安排之疏密,及章法、布置的技巧,可以說有意外的巧妙。樂卿文說:「率更書溫虞公碑,為真書第一筆,學者率先學此。」
書法字帖 · 名帖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