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東灘論壇」會場。劉子燁 攝
2019年以來,住建部每季度對全國46個試點城市垃圾分類考核排名中,上海始終保持第一。生活垃圾分類始終走在前列,這為上海推動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何推動循環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廢棄資源回收利用效率,使更多生活垃圾「變廢為寶」?12月17日,市生態文化協會、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召開「2020東灘論壇——持續推動源頭減量,大力促進循環利用,不斷深化垃圾分類」專題研討會,社會各界人士踴躍建言。
廢品回收不能只靠企業自覺
「日用品消費品快速迭代更替,一些廢棄物——如快遞包裝廢棄物,呈現爆發式增長。」會上,在滬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胡衛提出,目前生活垃圾增長迅猛,提升垃圾回收率刻不容緩。
在上海,一些大型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開展廢棄包裝回收工作。光明乳業隨心訂營銷中心總經理李秀坤表示,他們正在全力推行回收綠色行動。目前,光明隨心訂的訂量為每天180萬份牛奶,其中有70萬份玻璃瓶裝牛奶。他們會專門派出工作人員上門,對奶箱中的空瓶進行回收,消毒處理後重複利用。目前,奶瓶的回收率已達99.5%。
除了奶瓶外,光明乳業每天會銷售110萬份紙盒包裝的牛奶。李秀坤說,為了推動紙盒回收,他們將每個月的5日、15日、25日定為光明牛奶紙盒回收日,市民只需集齊10個任意品牌的空紙盒,就能現場兌換一盒200毫升的鮮牛奶,或者市民可以留下地址,企業將牛奶送上門。這些活動得到很多居民的歡迎。自2019年6月28日至2019年底,在半年時間內,光明乳業回收了123萬個紙盒,將這些紙盒疊在一起,相當於20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除了牛奶紙盒等食品包裝廢棄物,快遞外賣包裝廢棄物的回收,今年來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同濟大學教授、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表示,經初步估算,我國快遞業每年消耗的紙類廢棄物超過900萬噸、塑料廢棄物約180萬噸。
如何減少快遞垃圾,讓快遞包裝「輕鬆上路」?目前,各個物流企業、電商平臺紛紛採取措施。在今年「雙11」 期間,菜鳥供應鏈已聯動500餘商家,將原有塑料包裝替換為環保袋,發自菜鳥倉的原裝包裝、環保拉鏈箱發貨比例近50%。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在1.1萬餘個郵政營業網點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順豐速運已在1.8萬個網點設置了標準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在40個地區開展包裝回收。京東商城已在近30%網點設置了快遞包裝回收裝置。截至目前,已回收紙箱並二次使用數量達1.5億個。
杜歡政認為,推動廢棄物回收,光靠企業自覺是不夠的,相關部門要儘快完善頂層設計,建立一整套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將生產者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品設計、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通過建立這一制度,可以連接企業、政府、消費者等相關主體,明確各個主體的權責,這對促進垃圾回收利用具有積極意義。
重構二手品交易市場正當其時
在論壇上,不少與會人士提出,垃圾分好類後,回收只是第一步,對於仍然具有利用價值的廢棄物品,通過二次交易和流通過程,實現物品自身的使用周期延長、使用價值延伸,實現物善其用、物盡所值的目的,才是垃圾「變廢為寶」的關鍵。
近年來,在市政協垃圾回收利用的協商議政活動中,部分政協委員非常關注「重構二手品市場」的問題。隨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不斷增長,以及人們生活質量、消費觀念的轉變,二手閒置品市場一直方興未艾。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由此拉開了全國46座重點城市開展城市垃圾分類的序幕。在垃圾分類的催化劑作用下,二手品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在「新時尚」的大風口下,二手品市場如何與回收行業巧妙結合,如何充實並完善原有交易體系的空白和薄弱,是一個全新並且重要的議題。
市政協常委、市社科院研究員馬馳表示,在一些發達國家,舊貨市場、跳蚤市場非常發達。在日本,「中古店」(舊貨店)隨處可見,由於丟棄服裝、家具、電器等大件垃圾時,需要支付不菲的垃圾處理費用,所以居民經常會把二手物品送到「中古店」,進行二次交易或讓人免費領走。在丹麥各個城市的垃圾總站,都設有交換中心,裡面擺放各種經過處理的二手物品,人們可以免費取走自己需要的物品。「在廢舊物品循環利用方面,我們可以參照這些典範和設計。」馬馳表示。
「不同人群消費需求存在差異,迫切期待產品二次價值得以實現。社會消費支出全面增長的同時,消費群體的分化、消費結構的分層也在進一步凸顯,消費需求的多樣性、層次性、階段性、發展性,導致對部分產品二次價值的再次交易和利用成為可能。」市廢棄物管理處處長金浩表示,兩網融合體系在上海運行兩年多,為生活垃圾末端處置減量提供了強大助力,也為規模化二手品市場的重建提供了客觀基礎。同時,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線下線上平臺為二手品市場的延伸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建議,通過統籌規劃、合理選址,在本市建立一批適度規模的二手品交易市場,將各個兩網融合回收點打造成二手交易小商鋪,使其具備預約回收、流動回收等功能;將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郊區兩網融合集散場作為二手大型家電、家具的展示和交易場所。
對於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金浩認為關鍵在於完善二手品市場經營管理體制。首先,制定二手品價格標準體系,根據不同行業具體情況,結合商品新舊程度及市場行情等特點,制定不同二手品收售參考價格,並且實行動態調整,定期予以公布,保證買賣雙方的正當利益。其次,指導、督促二手市場的開辦主體研究制定和落實各項管理措施與規章制度,明確市場開辦主體的管理職責,嚴厲查處、取締二手交易違法違規行為。「目前,二手商品的售後服務尚未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範圍,要加快研究制定二手交易的『三包政策』,從退貨、換貨、維修保證上倒逼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相符。」他說。
對低價值回收物加大扶持力度
除了仍然具有一定利用價值的廢棄物外,如何讓那些利用價值較低的廢棄物同樣得到妥善處理,也值得關注。胡衛提出,上海要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支持各類廢棄物的專項收集,挖掘各類廢棄物再利用的各種可能。
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鳳懋倫呼籲關注廢玻璃資源化利用的問題。據統計,上海一年產生的廢玻璃可達120萬—130萬噸。在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廢玻璃主要是通過「兩網融合」站點、社區可回收垃圾收集點以及社區收廢人等進行收集。
鳳懋倫表示,從客觀上來說,廢玻璃回收、處理與利用的產業鏈是貫通的。據統計,回收利用廢玻璃再生產玻璃,按一噸計算,回收一噸廢玻璃可以節約石英砂720公斤,少用純鹼250公斤,節約長石粉60公斤。一噸廢玻璃回爐後,可再生2萬個500克裝的酒瓶,比利用新原料生產節約成本20%。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廢玻璃回收存在一系列瓶頸問題,關鍵在於回收者缺乏積極性,其主要原因是廢玻璃回收處理利用的價值鏈沒有貫通,價格和利潤收益相對較低,對廢玻璃產生主體和回收者缺乏吸引力。他建議,通過完善利益機制,貫通價值鏈與產業鏈,推動廢玻璃的有效回收和處理利用。
上海緣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膺鴻提出,目前廢舊服裝主要分三類,一是仍然具有穿用價值的二手服裝,會被大量回收轉售;二是不具有穿用價值的廢舊服裝,會進入生產加工領域,成為紡織產品和非紡產品的原料;三是沒有原料價值的廢舊服裝,被業內人士稱為少人問津的「黑料」「燒火料」。「對於附加值非常低、甚至要倒貼錢處理的廢紡織品的處理,應該引起重視。」他提出,一方面,應儘早落實扶持政策,規劃專用場地,減輕廢紡織品的處理成本;另一方面,將廢舊紡織品回收企業統一納入國民經濟管理體系內,這有利廢舊紡織品回收行業按照國家標準的要求進行資源化、無害化業務運作。
市商務委市場處副處長楊松表示,在完善本市可回收物回收體系的過程中,當前需要著眼於優化財政補貼方式,提升垃圾回收處置能力。「對於低價值的那部分可回收物,現在很難進行市場化,需要通過財政補貼方式予以支持。」他表示,目前一部分補貼是和垃圾回收量掛鈎的,他們考慮把更多補貼傾向「回收處置能力的建設」,這樣可以減輕企業的處理負擔,鼓勵企業提升垃圾回收處置能力。
「下一步,是科學、合理地界定低價值物可回收物的範圍。」楊松表示,如果回收處置某品種廢棄物需要的資源,要高於可節約的資源和環保收益,那麼,對於該品種的廢棄物是否還要進行回收利用,就值得商榷了。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建立論證制度,對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清單進行動態調整。
原創 政協頭條
作者:政協頭條記者 劉子燁
原標題:《如何使更多生活垃圾變廢為寶?東灘論壇研討:發展循環經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