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製過程中的賽太
七十味珍珠丸,藏文譯音為「然納桑培」,該藥最早源於藏醫經典方劑二十五味珍珠丸,始載於公元八世紀藏醫巨著《四部醫典》中。經歷代藏醫藥學家不斷改進和完善,最後由藏醫南方學派代表人物蘇喀·年尼多傑於十五世紀中葉(公元1439年—1476年),在總結了前輩的研究基礎上,研製成了現用的方劑,距今約有600餘年的歷史。18世紀,名醫嘎瑪·額勒丹增將此藥載入他的《藥方集·萬部》,該藥組方眾多,藥物奇特,炮製複雜,療效顯著,僅供王室宮廷、達官貴族使用,有「一粒對換一頭犛牛的價值」,彌足珍貴,又名「然那桑培」(珍寶益神),譽滿雪域。還因其炮製工藝複雜,珍寶類購料較難等因素,當時藏區僅有幾名著名的醫生外,無人配製,加之藏醫秘訣禁止外傳的醫訓,因此,該方炮製工藝幾乎失傳。
1980年代中期,措如次郎大師、尼瑪等一批名醫嘔心瀝血,潛心研究十年,終於研製成功該藥,七十味珍珠丸才重見天日。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由於受到了傳統的「口耳相傳」、「師徒、父子相傳」的傳授模式的影響,以及由於地域的限制、民族的封閉,優秀的「賽太」炮製技藝不為多數世人所了解和運用,也只有在青藏高原少數民間寺院、藏藥生產單位存在。
炮製七十味珍珠丸的主要器具和設施有:石槽、坩鍋、水缸、煅燒爐、瓷盆、烘箱、飲用水、電爐、煤、紗布、木板、木炭。
而七十味珍珠丸的關鍵成分「賽太」,其加工的實踐方法始載於公元8世紀宇妥寧瑪·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中, 13世紀末,大醫聖鄔堅巴·仁欽貝成功地進行了「黃金炮製法」的冷熱處理及祛毒等整個實踐操作,並編著了獨特的藥物煉丹經典《煉坐太論》等著作,開創了藏藥「黃金炮製法」系統完整的實踐操作,為「黃金炮製」的普及和弘揚作了無法估量的貢獻。後經賢者噶瑪巴·讓瓊多吉、蘇喀·年尼多傑、貢珠·雲丹嘉措等著名藏醫藥學家的不斷實踐和傳承,使這一藏醫藥文化的精粹得以世世相傳,繼續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
七十味珍珠丸「賽太」炮製工藝自成一體,神奇多樣,應用廣泛。普通情況下,植物藥材的炮製方法有:揀、碾、漂洗、泡、蒸、發酵等;動物藥材炮製方法有燒、熬、砸、碾、泡等;礦物藥材的炮製方法有:去毒、去鏽、煅燒、熱制、猛制等。對黃金的炮製是整道工序中的關鍵環節,其炮製出的「賽太」是七十味珍珠丸的重要成分。「賽太」就是黃金經過藏醫學特殊的一種炮製方法而形成的一種最終成分。把黃金通過將近40多天的時間、300多道工藝流程最後加工成「賽太」,含有金、銀等八大金屬,八大礦物質,是「七十味珍珠丸」不可缺少的關鍵成分。
《晶珠本草》記載:(黃金)金味澀、苦,性涼,有毒;能益壽,絕育,可解決寶石中毒;本品分赤、黃的分上品和次品。上品色紅橙,有紅色光澤,甚潤;次品黃色帶紅色,淡黃色帶藍色,以及黃白色,前者質較佳。
對黃金的傳統炮製大體的工序包括去毒:將金錘成蟬冀狀薄片,放入盛有藏制青稞酒的容器中,加入黑礬、黃礬,沙棘果膏液,用微火煮沸60分鐘,然後在熱處發酵一晝夜,第二天煮沸後棄去炮製液,取出金屑,用棉布擦拭,並用冷水衝洗3次,再用上述方法煮沸30分鐘,冷水衝洗3次。童便中加胡麻浸泡一晝夜,第二天過濾,過濾液中加已制的鹼花和硼砂,煮沸3次,每1次煮沸後取出金屑,用冷水衝洗,如此重複3次,即可去毒。去鏽:將金錘成蟬冀狀薄片,放入盛有藏制青稞酒中,加入已制的硼砂和鹼花,煮沸60分鐘,取出金片,用冷水反覆衝洗若干次,便可去鏽。煅燒:將金錘薄片,加入等量的雄黃、2倍的鉛灰、4倍的硫磺,白、黑芝麻細粉,用羊奶和胡麻(開水中浸泡,如奶酪)拌調,製成豌豆大小丸子放入特製的陶罐中,密封,不使漏氣,火中煅燒直至聞不到硫磺味為止,冷卻,取出即得。或將金片截成塊,然後塗以硫磺加入拌調的糊狀物,每塊中間放一層白布,很多塊疊起來入陶罐中,密封,木炭火中煅燒,等陶罐變成紅色,聞不到硫磺味,取出,吹去布灰,再用清水漂洗,即得。
作為藏醫傳統藥品的傑出代表,七十味珍珠丸已被收入九五版《中國藥典》。
七十味珍珠丸是藏藥裡頂級的、最具代表性的名貴珍寶類藏成藥,對於它的研究古代就已經開始,在《四部醫典》、《藥方集萬部》等著作中均作為藏醫傳統藥品的傑出代表,七十味珍珠丸也已被收入九五版《中國藥典》,2000、2005年版《中國藥典》陸續收載。這些均豐富了我國的醫學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
(由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
90後藏醫的傳承者 — 次爾拉姆
四川省涼山州木裡藏族自治縣
==============================
五彩格桑文化傳媒原創微刊
《中國西部藝術》 ID:Art-west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art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