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往的文章中,我多次表達過關於跑鞋的運用,但在某一天,我翻閱之前的文字時突然發現,我犯了一個錯誤。因為,對於跑鞋的理解,我是按我個人的技術運用能力去表達的,但事實上,目前的大眾業餘跑者,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還是習慣於以大腿做功的主動跨步方式來跑步,對身體重心移動能力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幾乎為零。因此,我感覺自己說了一大堆廢話,換句話說,如果不在同一技術體系的實際運用中去討論跑鞋的性能,彼此都有點耍流氓。
今天不打算去描述什麼樣的跑鞋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我只想提出幾個概念性的問題,給各位思考一下:
首先,關於跑鞋所謂的緩震功能。所謂的緩震功能,應該指的是落地一剎那鞋子的設計或材料能減輕身體承受的反作用力的衝擊力吧。但我們是否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當你的落地方式導致的落地點,也就是你的腳部和地面接觸的位置不對,這種所謂的緩震真的能保護你嗎?
譬如:同樣是從兩米的高度往下跳,假如你的落地方式是以腳在下,頭部在上,以腳著地落在地面上,那麼,你的身體不會有任何的損傷,即使有,也是可控的,風險極低;但反過來,你以頭朝下,腳在上的方式往下撲,以頭部著地,那麼,你的受傷風險會比腳部著地的方式增加一百倍。當然,如果你想減少頭部落地的受傷風險,或是說減輕頭部落地的衝擊力,帶上一個號稱緩震功能非常強大的頭盔,這種方式是可行的。但很尷尬的是,這種方式保護了頭部和地面的衝擊力,但這種保護頭部的做法,會因受力作用增加了頸椎或脊椎骨的受傷風險,對不對?
不要覺得以上的例子很誇張或是不會發生,其實這個例子對比到目前主動跨步的人在落地過程中,因身體重心嚴重滯後導致的落地點不對,甚至在落地過程中膝蓋彎曲度不夠的大量案例中,事實上是一個原理。也可以說,當你的落地點不對,即使你穿所謂的緩震功能再好的鞋子,可能可以減輕你的腳跟和地面接觸的衝擊力,但其實這種衝擊力的傷害作用轉換到腳踝關節或膝蓋關節而已,對不對?
第二,關於鞋子的實際運用,或是說思考自己到底適合什麼樣的鞋子呢?我們嘗試探討兩個小問題:一是假如你同時擁有一輛名貴的奔馳私家車和一輛普通的小貨車,某一天朋友讓你幫忙搬家,你開奔馳車去合適還是開小貨車去更合適呢?二是假如你的月薪只有3000塊,朋友送一輛名貴的奔馳給你,讓你每天都開著這個車上班,你覺得合適嗎?
我是非常認同一句話的:適合你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所謂的合適是什麼呢?從真正的健康跑步的角度去理解跑鞋的合適與否,我覺得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個人能力,特別是對於技術動作的掌握運用,應該是全面思考的幾個關鍵元素。如果不去思考這些問題,以每個月薪水只有3000塊的條件下,每天開著奔馳去上班是絕對不可以做到的。那麼,對於跑鞋作用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重溫自己的跑步初心,是為了健康還是競技呢?是想通過跑步鍛鍊身體,享受健康的生活,還是想通過跑步和別人攀比,試圖在這種攀比中獲取滿足感呢?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這些大眾業餘跑者去思考,當你很清晰知道自己的初心是什麼的時候,對跑鞋的選擇也就遊刃有餘了。
我的觀點我一直都非常清晰,跑鞋只是我們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選擇,我們應該是具有無限的選擇性去駕馭跑鞋,而不是依賴跑鞋。對跑步本身而言,赤腳跑也不會對身體有任何的損傷。因此可以這麼說,回歸到人類最自然的狀態才是最好的狀態,我們不能因跑鞋的出現而破壞這種狀態。
我擁有很多跑鞋,基於工作需求,日常訓練中也進行了大量的跑鞋測試,感觸最深的就是再好的跑鞋也代替不了自己個人能力的強大,做好了自己,跑鞋只是浮雲。當然,我不是否定跑鞋本身的作用和優勢,我只是提醒一下大家在選擇跑鞋的認知中多關注自己而已。
不知道我表達清楚沒有?對於細緻的技術運用對跑鞋的選擇,下周再說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