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號航空母艦
2012年9月25日,前蘇聯半成品航母、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二號艦「瓦良格」號,在我國大連港重新完成建造升級後,被正式命名為「遼寧」號航母,交付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艦。此前,中國也曾購買過3艘航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以廢鋼鐵名義購買的澳大利亞「墨爾本」號。
「墨爾本」號原來是英國海軍的「尊嚴」號,是「巨人」級輕型航母的第11艘艦。這條艦系1943年建造,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緊張進行的時刻,因此建造過程頗有「蘿蔔快了不洗泥」之意,為了縮短建造周期儘快建成服役,連部分鋼板都是商船標準的普通鋼板。二戰勝利後,英國經濟遭到重創,無力承擔巨額的軍備費用,恰好澳大利亞海軍表達了對航母的引進意向,於是「尊嚴」號1949年1月被以10英鎊的白菜價出售給澳海軍。
▲航行中的「墨爾本」號
但艦艇雖然是白送的,但該艦必須再購置安裝數百萬美元的英式裝備才能完成戰鬥力,這一番折騰後「尊嚴」號直到1956年3月5日才從英國樸次茅斯港啟航,到達澳大利亞後很快被任命為該國海軍艦隊旗艦。不料,這艘被寄予厚望的輕型航母易主後,竟然水土不服,頻頻發生事故,被稱為「撞船大王」而惡名遠揚。
從1957年10月28日和「藍卡」號驅逐艦相撞開始,先後又與8艘軍艦、商船相撞,不僅有澳大利亞本國的,也有外國的。其中有兩起尤其慘烈:1964年2月10日,「墨爾本」號將自己編隊的「航海者」號驅逐艦攔腰撞斷成兩截,導致艦上82名官兵死亡;1969年6月3日,「墨爾本」號在聯合軍演中又故伎重演,將美軍「伊文思」號驅逐艦撞沉,73名美國水兵喪生。
▲剛剛經過撞擊的「墨爾本」號
令人稱奇的是,事後的調查結果都證明,責任都不在「墨爾本」號身上。「航海者」號驅逐艦系艦長嚴重失職,導致軍艦偏航進入航母水道;而「伊文思」號事故的原因則如出一轍,艦長當時在睡覺,兩名年輕的軍官誤將航道設置到了航母前方,結果導致慘劇發生。除了多次撞船以外,「墨爾本」號還先後發生了起火、雷達部件突然墜海等奇葩問題,一度讓澳大利亞全國上下質疑:如此作戰狀態的航母,怎能去打仗呢?
1984年,「墨爾本」號被出售給了中國聯合拆船公司。1985年5月21日,墨爾本號被牽引進廣州黃埔船廠。但這艘艦本身就是戰時應急建造的,又已經服役近40年,加上多次撞擊事故對船體也造成了一定損傷,因此已經難堪大用。但這筆價值150萬美元的買賣也並非全無收穫。
▲前端已經撞爛
雖然澳大利亞方面將艦上的武器系統、電子系統甚至電力系統拆得一乾二淨,但艦上的蒸汽彈射器竟然保留著,這正好彌補了我國科技領域的空白。另外,即使這艘航空母艦被拆成一副空殼,但依然讓我國海軍和航母設計建造單位,第一次有了直觀而感性的了解。為此,海軍裝備部專門組織專家團隊,在「墨爾本」號拆解前對其進行了全面細緻的勘測、拍攝,為中國航母發展的漫漫徵程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航空母艦上的彈射器
▲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