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十二段錦功法(打通人體任督二脈、運行小周天)

2021-02-12 黃帝有道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十二段錦」是餘恩師著名武術家陳盛甫(1902-1996)教授生前所授系列養生功法之一。其後,餘師事民間中醫、針灸名家郝文聖(1906-1998)老先生研習其家傳傅青主(傅山,道教龍門派第六代「真」字輩)醫學及養生功法。餘在習武研醫之餘,根據師傳,結合傳統中醫學理論及自身修習之體悟,詳加推究,每有所得。二位恩師均駕鶴西去,感慨之餘,特將此「十二段錦」整理成文,嘗試用現代語言來詮釋傳統養生功法。一來緬懷恩師於九泉;二來此術過去雖有介紹,大多照錄原書,且文理堅澀,無詳細解說,使學者難以明了。也許是因道門須師傳口授之故吧;三來使此養生法奇術得以普及推廣,為提高全民體質聊盡綿薄之力。不妥之處,敬請行家裡手多加斧正耳!

「十二段錦」是從古代的「八段錦」推演變化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個分支,是導引式氣功鍛鍊方法,是吐故納新之術。在宋代醫學巨著《聖濟總錄·導引》中指出:「斡旋氣機,周流營衛,宣搖百關,疏通凝滯,然後氣運而神和,內外調暢,升降無礙,耳目聰明,身體強壯,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明代的《保生要錄·調肢體門》亦明確指出:「每日頻行,必神清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

其它,如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總論》、宋·陳直撰·元鄒鉉續編的《壽親養老新書》、明·高濂的《遵生八箋》,近代1957年人體版的《八段錦》、《易筋經》等著作均有論述。可見,導引類的健身方法,經常行之,對強身健體的重要作用了。「十二段錦」便是其中行之有效的優秀功法之一。

「十二段錦」功法可以說是為打通人體經絡的兩大主幹線任、督兩脈,使任、督兩脈實現「小周天」運行而精心設計的一套十分巧妙的「氣功打通法」。被道家視為修真入門的必修功法,功夫完成,身內功夫已是做足,已身正是:百節通暢元陽旺,九竅玲瓏透體順。其真義非師傳口授,不能妄猜。故曰:饒君聰慧過顏閔,未遇明師莫強猜。其珍貴可想而知了。

何以名之為「十二段錦」呢?「段」在此意為節;「錦」則為精心選擇、合理編排、巧妙構思,從而形成的一組巧奪天工的動作組合;又因其共有十二個動作組合而成,故名曰:「十二段錦」。

 

十二段錦總訣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

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

叉手雙虛託,低頭攀足頻。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

河車搬運畢,想發火燒身。

舊名八段錦,子前午後行;

勤行無間斷,萬疾化為塵。

十二段錦總訣是修習整套功法之總綱,故要求修習者必須背熟記牢,且要按照下文和圖譜詳加參悟,仔細推敲,認真理解,按步就班,依序練習,自可達到修身養性之目的。

下面道密公眾號將逐段據總提綱進行詳釋。

第一段: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原註:盤腿而坐,緊閉兩目,冥忘心中雜念。凡坐要豎起脊柱,腰不可軟懈,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閉關祛邪也。靜思者,靜心思慮而存神也(圖1)。

備錄:後文中每段均有「原注」,此據清·潘霨所輯《內功圖說·十二段錦》文中所附。惜餘未藏此書,只是據師傳筆記整理,故原注中若有差錯,請持此書者糾正,筆者先行謝過(後附《內功圖說·十二段錦》掃描件,)。

注釋:第一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入靜,就是要達到心無所想所思無念無想的境界,當然這只是相對的,不然則不符合辯證法了。古人云:「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枯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靜時固戒動,動而不妄動。道家所謂不怕念起,惟怕覺遲。至於用時戒雜,雜則分,分則牢。惟專則雖用不勞,志定神凝固也。」武當氣功中的「五調八要」也正是對修煉者的基本要求,故其中之調身、調心應用於此,自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綜上所述,只有排除雜念,方可冥心;只有冥心,方可存神,這才是十二段錦的基礎,也是道家修練築基的不二法門,學者宜勤加修煉,自可登堂入室。

具體動作:首先輕閉雙目,盤腿而坐。輕閉雙目,是為了防止看到眼前的事物而擾亂心神難以入靜。若閉目時仍有雜念,可以目露一線之光,所謂目視鼻端,鼻觀心,藉此以集中精神,以達到排除雜念心無所想之境界。但一般情況下,仍以輕閉雙目為宜。盤坐的方法有單盤、雙盤、自然盤三種姿勢,初練時,可採取自然盤,待功力稍有進境再單盤,漸至雙盤,其要求各不相同。一般情況下以單盤為宜,以右腳跟抵精門進行練習。盤坐好後,可以將大拇指輕扣於四指中,兩手握成拳狀(此道家謂之握固),分別置於雙膝上,靜靜地盤膝而坐。握固的目的,一方面使掌心勞宮穴,氣之出入不至疏洩;另一方面可使手太陰肺經與心經相接通,使心肺二髒得到較好地鍛鍊,此道家秘術,不傳六耳矣。盤坐時以床上為佳,不但柔軟舒適,而且使雜氣不易侵入人體,使海底常處溫暖之中。盤坐時脊柱要伸直,大椎穴稍前頂(此亦秘術),自然會拉起人身之龍骨,使百會穴與會陰穴成一線,便於養丹煉丹。否則,綜得千百法門,亦是枉然,故須切記!坐好後,將舌尖微微上挑,輕抵於上顎之上,此即道家上搭鵲橋。搭鵲橋的目的是為連通人體內的任督兩脈,形成小周天。從經絡學上來講:任脈能夠總任一身的陰經,有「陰脈之海」之稱;督脈能夠總督一身之陽經,有「陽經之海」之稱。平時兩脈斷開,只有上、下鵲橋相搭,才可相連相通。道家修真搭鵲橋至關重要。故《內功經》云:前任後督,氣行滾滾。在這裡還要談下撮谷道的問題,提撮谷道(道家稱:搭下鵲橋),使會陰穴得到鍛鍊,同時尾閭上翻,加強了督脈的疏通,以便於更好地實施小周天運行。然後,隨之呼吸,很自然地用意念將吸入之生氣緩緩地壓入腹部,匯集於丹田,以達養丹煉丹之目的。

待心神完全安定下來後,方可進行下一段的修煉。

第二段: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原註:上下牙齒,相叩作響,宜三十六聲。叩齒以集身內之神,使不散也。崑崙即頭,以兩手十指交叉,抱住後頸,即用兩手掌緊掩住耳門,暗記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有聲(圖2)。

注釋:牙齒相叩,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如馬禮堂的《洗髓金經》(道家不傳之秘典)、劉貴珍的《健身功》、恩師陳盛甫的《養生保健功》、幻真先生的《服內元氣訣》中均有明確記載。叩齒的作用有以下三個好處:1、叩齒集神,可集中心神,將注意力集中在叩齒上。2、叩齒可使牙根膜中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于堅固牙齒,預防牙病作用。故《保健功》歌訣云:方法簡便叩齒功,上下牙齒輕輕碰,每次相叩三十六,堅固牙齒防牙病。3、中醫學認為: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牙齒亦由腎中精氣所充養,由於手足陽明經均進入齒中,故其不但與筋骨有直接關係,而且同胃、腸、脾、腎、肝等內臟活動也密切相關。因此,以經常行此功,可以堅固牙齒,促進消化系統功能。

具體動作:盤坐入靜後,仍將雙手置於膝上,張開口,使上下齒分離開後,再閉口咬合,並且有意發出聲響,連繼重複分合動作三十六次。叩齒完畢後,將牙齒重新咬合,使兩手張開手指相互交叉,抱住後頸,並用掌心向將頸壓下,使頭部被壓向胸部,然後再返回原來位置,如此連續做九次。其實,在中醫針灸上講:風池風府一把抓。即此抱崑崙正是用掌指按壓風府穴,兩掌按壓風池穴,不但對頭昏、頭痛、眼痛、肩背痛、頸椎病有效;而且對傷風感冒、中風不語、肝氣怒發、突然耳聾均有一定的療效。抱崑崙完畢後,兩掌向兩側張開,用掌心向左右耳部均勻施壓,並安靜地用腹式呼吸法進行呼吸。即用鼻吸氣後,將氣向下腹部緩緩壓入,並對丹田略為施加壓力,增強丹田;吐氣時,則將下腹部用力收縮,使氣緩緩從鼻孔呼出,排盡體內濁氣。鼻吸鼻呼,要做到深、長、細、綿、緩,不使呼吸之聲耳聞,以目視鼻端,連續數九息(一呼一吸為一息)。深呼吸的作用,不但能加速人體內的氣血循環,增強體質;而且對於養丹煉丹大有裨益,讀者若能堅持研練,其功效自知矣。

待上述動作全部做完,即可進行下一段動作了。

第三段: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原註:記算鼻息出入各九次畢,即放所叉雙手,移兩手掌擦耳,以第二指疊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彈腦後,要如擊鼓之聲,左右各二十四聲。兩手同彈,共四十八聲。仍放手握固。(圖3)。

注釋:鳴天鼓的作用不但是能衝擊耳鼓膜,改善聽力,對耳鳴、耳聾患者有一定療效;而且因腎開竅於耳,耳是聽覺器官,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聽覺靈敏,分辨較高,所以對提高腎功能亦大有裨益。歷代儒醫如蘇東坡、李東垣等皆非常重視。又由於中指所按壓為玉枕穴,玉枕穴通膀胱經,可預防耳疾,使頭腦清醒,耳聰目明,故歷代養生家修行家都很重視。又因雙手大拇指所按壓部位為左右風池穴,故如前所述對足少陽膽經之疾病亦有良好防治作用。

具體動作:緊接上段,將手掌仍按在雙耳上,並相互交叉,當右手拉下時左手上推;左手拉下時便以右手上推。如此反覆磨擦雙耳計九次(左、右上下為一次)。

擦耳完畢後,用掌心緊抱雙耳,將兩手之大拇指相對,貼壓於腦後左右兩側的風池穴上,然後再將雙手的中指貼於玉枕穴上,再將雙手的食指疊於中指之上,隨後用食指有節奏均勻地彈擊後腦二十四次,則耳內有「咚、咚」的響聲,故古人稱之為鳴天鼓。這種方法還可以消除心理障礙,使人清醒冷靜,精神愉快。

鳴天鼓完畢後,鬆開雙手,然後雙手握固輕置於膝上,可繼續做下一段動作。

第四段:微擺撼天柱。

原註:天柱即後頸,低頭扭頸,向左右側視,肩亦隨之左右擺動,各二十四次。(圖4)。

注釋:此段功法是轉動頭部的運動,其目的是要影響頭頸兩側的天柱穴。天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頸後髮際大筋外凹陷中。根據中醫針灸學理論,刺激天柱穴可治療後頭痛、鼻塞、落枕、頸項部扭傷、肩背痛、脊柱疼痛等疾病。又因全身經絡都與頸項相互關聯,故活動頸項,可使經絡疏通,血流暢旺,減少供血不足之疾患。故其又對現代的頸項強直、骨質增生等疾病,均有較為滿意的療效。養生家不但考慮到防病治病,而且又因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銜接,為保元保精修身養性打好堅實的基礎,為養丹煉丹鋪墊通路。

具體動作:緊接上段,首先將輕握的雙拳置於兩膝之上,將全身放鬆,背部自然挺直,低頭,兩肩不動,先將頭臉由前向右、向後,再向左、向前緩緩旋轉一周。吸氣時,向前低頭;呼氣時,向後仰頭,一呼一吸轉一圈,向右轉動三圈後,頭部回復至原狀,並目視正前方;然後,緊接著低頭向左轉動三圈。轉動時,頭部向左右要有一種頂天的意念;旋轉的幅度要純任自然,速度完全受呼吸節律的支配,有頭暈目眩者不要閉目。

頭部旋轉完畢後,仍盤膝坐好,並將脊背挺直,使頭不向前傾,而向左側扭轉;右手在左大腿上,隨著向左扭轉,左右手掌心朝上,右手疊放在左掌心上,置於左大腿根前,並隨身體扭轉。扭轉時,目光儘量移向左肩後方。向左扭轉後,再儘量將頭向右扭轉,並將目光移向右肩後方,同時將雙手跟著轉移到右腿上。按照上述要領,將頸部作橫向旋轉,即由肩部上方用力向後看的動作,左右各做二十四次。旋轉時要動作緩慢柔和,循序漸進;切勿急於求成,貪功冒進。

撼天柱動作完畢後,復將雙手輕握固,輕置於兩膝上,可進行下一段練習。

第五段: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原註:赤龍即舌,以舌頂上顎,又攪滿口內上下兩旁,使水津自生,鼓漱於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做三次,要汩汩有聲,心暗想,目暗視,所呑津液,直送至臍下丹田。龍即津,虎即氣,津液下去,氣自隨之。(圖5)。

注釋:此段功法是利用意念將津液送至丹田,並蓄於丹田之法。此段功法後來被養生家單獨抽出來,稱其為呑津功。而道家修行,則煉津化氣,意念內視丹田,可見津液和氣在丹田化合,並受到腎陽之火的溫煦發生氣化,就好像津液是水,腎陽之火在小腹內曖烘烘地將津液和氣「燒」至沸騰,如水被燒開成氣化,若霧露之溉,灌溉自己的五臟六腑,激發和推動五臟六腑的機能活動,從而達到養丹煉丹之目的。丹田是人體內重要穴位之一,是生氣之源,聚氣之所,被歷代養生家、修煉家所重視,其具體部位說法不一。但以臍下和關元穴之上的部位,相當於氣海穴,他們都寄希望於此,是滋養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曰:「道經所謂丹田……,陰陽合闢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五臟皆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未亡。」丹田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了。初練時津液不多,久練自增。故丹經云: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這樣引呑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故唐孫思邈《千金要方》中云:玉泉者,口中唾也。朝量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呑之。琢齒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煉精。

具體動作:緊接上段盤膝坐好,首先用舌尖攪動口齒,一般是圍繞牙齒牙床進行攪動。先左邊後右邊,先外邊后里邊,先上邊後下邊,依次輕輕地左攪動數次,再右攪動數次。用力要輕柔自然,在舌運轉攪動過程中,同時雙眼球亦隨著舌的運轉同步運轉,有口水時不可咽下。然後用舌尖輕輕攪動數次,使口中口水(津液)越來越多,待其滿口時,再將口中津液在口中鼓漱,如同用水漱口一樣,鼓漱三十六次,然後分三次下咽,每次約咽三分之一。咽前或咽時呼氣一口,咽時如咽硬物,咽部稍用力,最好能聽到有咕咚的舌咽聲。咽入時,必須集中精神,用心暗想,用目暗視,用意念將津液通過食道到胃部、到腎部、最後送到丹田。(註:本文功法丹田部位在臍下一寸半處)然後,吸氣一口,仍沿以上路線送到丹田。如此呑津三口,吸氣三口,皆存於丹田。為了有助於氣貫丹田,可以使腹部亦隨著呼吸一緊一松,一凸一凹,促進氣血循環通暢。

其實,中醫學認為唾為腎之液,唾為腎所主。唾為口津,唾液中較稠厚的稱作唾。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腎陰虛時,唾無所化則口乾、舌幹,入夜尤甚。而道家修煉謂之性命雙修,故功法中每呑津液必送到腎,可補腎中精氣。現代醫學更證明了唾液的諸多功效,如消炎殺菌,增強神經機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加食慾等奇特的功效。

呑津完畢後,可繼續做下一段修習。

第六段: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原註:以鼻吸氣閉之,用兩掌心相對搓至極熱,急分兩手摩後腰上兩邊,一面徐徐放氣從鼻出。精門即後腰兩邊軟處,以兩手摩三十六遍,仍收手握固。(圖6)。

注釋:這段功法主要是磨擦腰部,其位置在腰上脊柱兩側的凹軟部位,也就是腎俞穴部位,也有稱其為腰眼,屬帶脈經部位。中醫學認為:腰為腎之府,乃一身之總樞紐。腎為先天之本,腰腎為陰陽之源,五臟六腑精氣之所藏,腰腎虧損精氣失,會導致氣血雙虧,體質虛弱。如果因房事過多或精力衰退時,即會出現腰痛、麻木等感覺。而歷來養生家和修行家惜精如命,所以養生家的節房事,道家的修行的修虧補漏,其目的是保得一分精液,多延一分壽命,故對腎精尤為重視。而腰腎則喜溫惡寒。用掌搓腰之後,不僅溫暖了腰部,而且增強了腎臟機能,疏滯通凝,使氣血運行暢通,不但增強了腎功能,而且於精神衰弱及整體調節大有裨益。故中醫臨床中常用此部位來治療性功能衰退,泌尿生殖系統病,神經官能症和腰腿痛等症。因此,此段功法的作用,就是要將精門中積存的濁氣排出體外,保腎固精,補益腎氣,添精保元,增強性功能及整體機能的系統調節與平衡。

具體動作:此段功法舊稱搓內腎。緊接上段,將口閉住,然後用鼻深長細勻綿地吸氣後,將氣緩緩地壓入丹田中,並且閉氣片刻。在閉氣時,將兩手掌心相對,相互搓至極熱;然後將兩手掌心翻轉緊貼於腰部兩側的凹軟處,再用掌心在腎俞部位作圓弧狀按摩,連續按摩三十六次。按摩時,可意守腰部即兩腎俞穴,使腰部產生熱感,與手掌之熱相互接應,溶為一體。這樣能使腰部產生的熱感,與手掌的熱感,隨著呼吸,也似乎有熱氣運動一般。初習時,也許不會有明顯感覺,只要堅持一個月以上,自會感到其妙無窮。故歷代養生家對此功均有體悟,特輯錄妙訣一首供參考:妙處無窮搓腰功,能治腰病與痛經;兩手搓熱摩腎部,帶脈通暢腰力增。

待收功時,將氣由鼻孔緩緩呼出,雙手收回握固,輕置於兩膝之上,方可繼續接練下一段動作。

第七段: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原註:閉口鼻之氣,以心暗想,運心頭之火,下燒丹田,覺似有熱,仍放氣從鼻出。臍輪即臍丹田。(圖7)。

注釋:將第一段至第六段的動作按順序練完後,這一段便是進入高深內丹術的基礎功法了,也是為打通任督脈,實現「小周天」循環鋪墊道路。這段練法歷經歷代養生家和修煉家的不斷總結完善,形成了各種殊途同歸的內丹養生術。其中以武當八卦養生功尤為精妙。其詩曰:任督走轉在神闕,修真養性法更捷。大道神功由此走,才是養生第一訣。又曰:煉精化氣氣化神,返老還童修真人,你若練到還虛處,我命在我子孫生。

臍輪,針炙學中叫神闕穴,是個重要的穴道。練功家稱此處為臍丹田、前丹田或中丹田。中丹田在臍的深部,與前丹田相互對應。導引臍丹田,對鍛鍊氣沉丹田,形成腹式深呼吸,增強脾胃功能、提高身體抵抗力有重要作用。神闕穴屬任脈,居臍中,為生命之根蒂,後天之氣舍,又為中、下二焦之樞紐,能調節全身的精、氣、血,是氣功鍛鍊者意守的重要部位,以臍調轉呼吸,即內呼吸,又稱「胎息」,它是小周天的最高階段。

在前六段習練中,多次談到呼吸方法。「十二段錦」同其它內家拳一樣,呼吸要細緩而深長。所謂細緩,則是呼吸時柔細緩慢,出入綿綿,自然悠暢;所謂均勻,則是呼吸時勻稱,不急呼急吸,以免擾亂心神,影響氣歸丹田;所謂深長,即是前述之氣貫丹田的腹式深呼吸。因此無論是呼氣還是吸氣,均要遵循此要領,不可強行控制,形成憋氣努氣之病。應循序漸進按步就班,勤學巧練,自可丹田內氣充盈,從而使丹田之真氣源源不斷地輸傳到全身。

具體動作:緊接上段,將雙目輕輕閉上,以舌尖輕輕抵住上顎,即「搭鵲橋」。提撮谷道,即「搭下鵲橋」,使任督脈相連接;松馳全身,脊背要自然豎直,兩拳輕握固,放在兩大腿根前。先以鼻吸氣後,緩緩將氣壓入丹田內。注意:開始呼吸時,吸氣量不可過多,將吸入的氣緩緩壓入丹田並停止呼吸後,以充滿於小腹的壓力向四周擴散,故拳家謂:氣沉丹田,力散全身。當小腹由於飽滿而產生熱感時,便由下腹部慢慢地將氣由鼻孔推出。以上動作連續重複做九次。

 

待此段練完後,可繼續接練下一段。

 

第八段:左右轆轤轉。

原註:曲彎兩手,先以左手連肩,圓轉三十六次,如絞車一般,右手亦如此,此單轉轆轤法。(圖8)

注釋:這段功法主要是對上肢的鍛鍊,其作用是有舒展筋骨關節,流通經絡氣血,使手之三節活動變利,靈活自如,從而提高整體機能的康健。通過鍛鍊,可以達到上肢的養護作用,可使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絡通暢流利;同時,亦可防治肩周炎、肩臂疼痛以及上肢的其它病症。另外,對增強腕部的功能亦在大有裨益。無論是養生家修煉家,還是平常人,均依賴上肢進行各種活動,故此功不可不習練。

具體動作:緊接上段,盤腿坐定後,將雙目睜開,使掌心朝前,手掌向後仰,屈肘成直角狀,小臂要與地面平行。開始旋轉時,右手不動,左手掌由肩部向下方後,再經過上方移至體前,在身體左側以圓形旋轉,前後各十八次,共三十六次。而後,左手輕握固,放於左大腿根上,如前所述進行右肩旋轉,亦三十六次。注意:旋轉時應於呼吸緊密配合,動作應緩慢、柔順、自然,切勿急燥。

旋轉完畢後,可繼續接練下一段動作。

第九段: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託。

原註:放所盤兩腳,平伸向前,兩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手於頭頂,作力上託,要如重石在手託上,腰身俱著力上聳。手託上一次,又放下,安手頭頂,又託上,共九次。(圖9)。

注釋:這段功法歷來被養生家、修煉家所看重,如八段錦中的:雙手託天理三焦。《遵生八箋》中的許多導引方法均涉及到該功法。這段功法中的妙義,不但是全身十二經脈得到鍛鍊,而且於任督二脈均有較大的功效。雙手上舉不但使手六經得到鍛鍊,而且直接鍛鍊背部肌肉群,影響到背部各穴。背為督脈所過,五臟六腑的俞穴等皆會聚於背,背於各臟腑的功能緊密相聯。兩腿舒放,腳尖向上,腳面向後仰,本身即可牽動足陰陽六經脈,在不知不覺中足六經也得到了鍛鍊。一式功法中,有如此多的功能,這在其它功法中非常少見的,學者能不珍惜乎!雙手上託舉,可將胸腔的邪濁之氣隨呼吸排出,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氣血循環;同時,可促進肩部、頸部的血液循環,強化任督脈的相連相接,從而為打通督脈奠定基礎。又因要求提撮谷道,有規則地松馳,故對會陰部的生理功能有很大的幫助。整段功法結構巧妙,布局合理,符合中醫理論,是修身養性強身袪病的良法。

具體動作:緊接上段,將雙腿放開,向前平行伸出,腳尖朝上,腳面向仰,兩腿自然伸直,不能彎屈。將雙手伸開,雙手在胸前十指交叉,雙臂上舉彎屈,用雙掌心按於頭頂上;然後再將手掌翻轉過來,使雙手掌心朝上,並向頭頂緩緩上舉。注意:翻轉時,雙手仍保持十指交叉;隨著雙手的上舉,肛部及會陰部也隨之收縮(即提撮谷道),並緩緩吸氣;雙手上舉時,要如力舉重石一般,動作應緩慢,不可過快;頭部亦隨著雙手的上舉,向上仰起,用目光凝視雙手手背。舉到頂時,將氣緩緩呼出,仍雙手指相交叉,並將掌心轉下緩緩於頭頂上,此時放鬆谷道。如此,按上述動作要領,連續做九次。

此段動作完畢後,可繼續做下一段動作。

 

第十段:低頭攀足頻。

原註:以兩手向所伸兩腳底作力板之,頭低如禮拜狀,十二次;仍收足盤坐,收手握固。(圖10)。

注釋:修習這段功法的目的是為了鍛鍊腰部和足部。通過摩搓湧泉穴,使足少陰腎經氣血運行暢通,強化腎功能,為修真奠定基石。通過腰部的前俯,可伸拔腿筋,壓迫腹部肌肉,藉以強化內臟機能。由於這段功法運動量較大,直接牽拉背部肌肉群和腿部肌肉群,以及腿後部大筋,並可強化脊柱的靈活性,故歷來養生家和修行家都非常重視。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屬木,有滋水涵木之功,潛陽熄風之效。古人云:上病下治。故肝陽上亢引起的疾病;水火失濟造成的神治不寧,情緒紊亂,失眠健忘等疾病均可用湧泉穴來進行治療。本段功法中有用掌摩搓湧泉穴,使掌中勞宮穴(心包經之「滎」穴)與之相對,使心腎相交,水火相濟,從而增強腎氣,引氣歸元,充實元氣。使人感到氣血流通,生機勃勃。

具體動作:先盤足而坐,雙手手心相對,相搓至極熱時,立即用右手掌心搓摩左足心三十六次;再將雙手手心相對,相互搓至極熱時,迅速用左手掌心搓摩右足心三十六次。此法古稱:擦湧泉穴。被歷代養生家和修煉家所重視。如宋代陳直撰·元代鄒鉉續編的《壽親養老新書·擦湧泉穴》、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均有較詳細的記述:湧泉穴位於腳心,溼氣都從此穴進入人體。傍晚,脫掉鞋襪,一手握著腳趾,一手擦湧泉穴,覺得腳心發熱,便將腳活動一下,人覺得疲倦時就稍稍休息一下。或者請他人幫忙擦也行,但總沒有自己擦效果好。

 湧泉穴擦完後,將雙腿向前伸直,腳尖朝上,將雙手置於大腿上。然後,腹部向前彎曲,使雙臂伸直,用兩手盡力地抓住兩腳腳心,或儘量接近腳底後,便挺直上體,使雙掌沿腳面、小腿而上,收回到膝蓋上方,但兩腿不可彎屈。注意:彎腰前俯時,將氣呼出;挺起上身時,將氣吸入。照此動作要領,連續做十二次後,再收回雙手握固,並置於兩大腿上。

上述動作完畢後,仍盤膝握固,做下一段動作。

第十一段: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

 

原註:再用舌攪口內,以候神水滿口,再鼓漱三十六,連前一度,此再二度,共三度畢。前一度作三次呑,此兩度作六次呑,共九次呑;如前咽下,要汩汩響聲。咽津三度,百脈自周遍調勻。(圖11)。

注釋:這段功法是進一步加強呑津咽津之法,從而引氣下行,滋潤五臟。如前所述,這種功法歷來被養生家和修行家所重視。如宋代張杲的《醫說》中《養生修養調攝·服玉泉》云:道人蒯京年百七十八,而甚丁壯,言,朝朝服玉泉、琢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含之,琢齒二十七過,名曰煉精——修真秘訣。而被歷代仙家稱之為「十六錠金」的「李真人長生十六字妙訣」云: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更是道家修身養性之妙旨。而對於道家,呑津之法,被奉為終生修行的必修課,諸多的道家秘術中均有詳細記載。如《胎息秘要歌訣·閉氣歌訣》云:三十六咽足,丹田氣越常。口中頻漱咽,津液自然調,道家的《黃庭經》載:玉泉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又稱:漱咽靈液災不幹。等等,諸多的經驗之談,均證明了呑津的重要性。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津液中含有許多雖微但功大之物,如「腮腺激素」可以延緩人體衰老,保持人體青春常駐;含有大量生長因子,可以促進器官再生,細胞再生;含有大量的抗癌因子,消除癌病毒素。故古人有:塗搓自美顏,呑津自長壽之說,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是故古人有:遠唾損氣,多唾損神的說法。練者不可不知,應萬分珍惜,久而久之,自可收到如《延壽書》所述「蓋口中津液是金液玉醴,能終日不唾,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氣常留,面目有光。」的功效。

 

具體動作:緊接上段,首先將腿盤坐好,將雙手握固,輕輕地置於雙膝之上;仍按第五段中介紹的方法:攪動口齒,刺激口腔生出津液,待津液滿口之後,鼓漱三十六次,而後分三次呑下;咽下時,也要汩汩有響聲,並用意念將津液導入丹田,而後再重複一次,連同第五段中呑津合在一起共三次。此即神水九次呑。如此,則津液灌溉五臟六腑,滋潤肢體肌膚,流通血脈,增強消化,抗毒解毒,延緩機體衰老,保持青春長駐。

此段完畢後,盤膝握固,可進行下一段動作的修習了。

 

第十二段:河車搬運畢,想發火燒身;舊名八段錦,子前午後行;勤行無間斷,萬疾化為塵。

原註:心想臍下丹田中,似有熱氣如火,閉氣如忍大便狀,將熱氣運至谷道,即大便處,升上腰間、背脊、後頸、腦後、頭頂上。又閉氣,從額上、兩太陽、耳根前、兩面頰、降至喉,下心窩、肚臍、下丹田至。想是發火燒,通身皆熱。(圖12)。

注釋:當按照練功順序將前面十一段動作全部做完後,第十二段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通督脈經,實現任督脈循環的「小周天」運行。無論是養生家,還是修行家對於「小周天」功法的修成都寄於極大的希望,它不但可以使修行者有袪病延年,精力充沛,生機勃勃;而且為修行「大周天」功法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能充分發揮人體的潛在機能,從而改變人生。養生家要的是延年益壽,修行家要的是天人合一步入仙境。其實,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其結果也是一樣,即同登壽域。當然,修煉家有諸多的解說,那是文化遺產的傳承,其得證的仙果,自有專家學者、高人隱士去參證體悟,不在本文的議題之內,就不多囉嗦。

具體動作:緊接上段,盤膝而坐,雙手握固輕置於膝蓋上,挺直脊柱,頂頭豎項,全身放鬆,輕閉雙目,排除一切雜念,無思無想。用鼻吸氣後,用意念將氣輸送向丹田方向,然後屏住呼吸,向丹田施以壓力(意念不可過強);當丹田感到有如即將爆發的飽滿時,便將丹田中的真氣,向會陰穴、肛門方向輸送(內功經云: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接著再經尾骨、脊椎骨、再向後頸上推,直達於後腦,而後將到達後腦的「真氣」用意念的力量集中精神壓入頭頂泥丸宮,閉氣片刻,等到真氣充足時,再向下壓落至額頭兩側的太陽穴,並經過兩耳根,兩面頰邊緣,相交於咽喉,並順心窩而下,經肚臍直達於丹田為止;交施力於下腹部,使氣在丹田中多停留一段時間,最後由鼻孔緩緩呼出。

具體注意事項:剛開始練氣時,不可過份勉強運氣,應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功虧一簣。等到對任脈和督脈的真氣循環有了一定的把握後,屏住呼吸和推動真氣運行的時間以及吸氣量才可逐漸增加,但仍要嚴格控制,切記!切記!作本段時,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可做三次、六次、九次,但一切均要視功後身體舒泰為準。

結束動作:當十二段動作全部做完後,將兩手掌心相對搓至極熱,然後將左手掌緊貼臍部,右手覆於左手上,由臍中心向外順時針方向推轉二十一次,再逆時針方向推轉二十一次,最後停於臍窩部;略停,然後用雙手輕擦面頰數次,略開雙目,收功結束。當然,亦可再搓摩腰部後,再收功結束。

 

練習「十二段錦」注意事項:

1、練功時間:子後午前行。從中醫學上講:人體真氣的發生與海水的潮汐漲落非常相似,故《抱樸子》中云:夫行氣當以生氣之時,勿以死氣之時也。也就是說從半夜至第二日中午這段時間內為人體真氣生長之時,對練功將大有裨益,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十二段錦和其它氣功功法一樣,均要求選擇空氣清新、環境安靜的場所練功;練功前不可過飢過飽,應排淨二便,應寬衣松帶儘量少束縛,以保證肌肉的放鬆和氣血運行的暢通無阻。

3、練功完畢後,應緩緩而起,並做適當的散步,以調整呼吸,調整機體,切勿做劇烈運動,而且練功後三十分鐘內不可進食、進水,以確保練功效果,這些都和其它功法要求相同。

4、對於男性練功者,由於該功法具有振奮腎陽之功,且練功者會精力大增,故應切實節制房事,最好在練功期間適當禁慾。否則,不但違背了練功的本意,甚至會適得其反。切記!

5、對於初練功者,由於不能很好地控制呼吸運動中運氣、推氣等方法,可以先將十二段錦做為一種高級體操,做肢體運動,可同時參悟其中的法門,待有了一定的根基再進行練習,自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正如林乾良、劉正才著《養生老集·臞仙活人心法》中摘《導引法》中所述:每日子後午前各一次,或晝夜共行三次,久而自知,蠲除疾疫。漸覺身輕,若能勤苦不怠,則仙道不遠矣。

文源:道密

==========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相關焦點

  • 如何打通任督二脈?
    小時候看武俠劇,常常聽到男女主角被打通任督二脈,然後功力大增,本來是個低段位的小弱雞,一下子就可以變成一個可以KO一切壞蛋的武林高手。任督二脈被打通了真的可以這麼厲害嗎?是的!真的可以這麼厲害,真的可以這麼神奇!
  • 練這個道家功法可讓你快速打通任督二脈,疾病,衰老統統一邊去
    人體的任督二脈,是除了十二條經絡以外、屬於八脈道中的人體「物元」組織結構。物元,也就是指單純使用西式外求法但目前還暫時無法準確定義的物體構造。任督二脈是八脈道中在人體最淺表的兩條經脈,生理功能同樣是能量的傳輸路徑。
  • 周天功:打通你的任督二脈
    任督到底為何?在氣功熱席捲全國的時候,一種中國古代搬運術的道術——「道教周天功」的氣行任督二脈,成為現代氣功與養生界,最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功法之一。前段時間,這種現代版的功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李少波真氣運行法》,也由於氣行任督的辯論,在養生界鬧的沸沸揚揚。
  • 甘肅中醫教授談打通任督二脈:重病可不藥而愈
    一些武俠小說中經常描寫「練功時打通了任督二脈」,似乎很厲害,這在文學中被誇大了。  9天培訓41人打通「任督二脈」  「近日,在衛生廳組織的全省醫務人員真氣運行學骨幹培訓中,有41名學員打通了任督二脈,學員們普遍感受是通督後很興奮,精力充沛,既往疾患明顯減輕或痊癒,飲食、睡眠恢復到正常狀態。」
  • 「任督二脈」真有神效嗎?
    所以,即使在武俠小說中,任督二脈也並非通往神功的高速公路,並不具有普遍意義。其實,任督二脈只是兩條平凡的經脈,只不過與十二正經有所區別而已,不必過於神話。但是,任督二脈卻有統領全身陰陽作用,其養生保健功能不可忽視,號稱通往健康的綠色通道。比起武俠們,中醫眼中的任督二脈簡單了很多。
  • 任督二脈通與不通,有哪些不同?
    一、何謂任督二脈修煉內丹功之士,周天功一定繞不過任督二脈,因為在內丹修煉的過程中,任督二脈為藥物運行的途徑,內經圖所謂的羊車、牛車、鹿車,尾閭下關、夾脊中關、玉京上關,鵲橋、十二重樓、絳宮、丹田等,都和任督二脈關係密切。
  • 小周天速成法與傳統小周天的區別
    (一)從功理上講,傳統功法認為,人體內的任督二脈是不通的,它需要通過長期的苦練,經過百日築基才能聚氣衝關實現小周天的運行。而中功的功理則認為:人體內的任督二脈本來就是通的,無需積氣衝關。也就是說,小周天本來就是通的。不僅任督二脈是通的,其他經絡也都是通的。不僅是通的,而且還遵循著子午流注的規律在體內自然循行,「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凡是不通的,哪不通哪有病;反過來說,哪有病,哪的經絡才不通。健康人的經絡都是通的,包括任督二脈。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它簡單得令人無法置信。事情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不是繞了幾千年的大彎嗎?
  • 莊子教你一法打通任督二脈,疏通全身經絡,全是乾貨,受益匪淺
    「緣督以為經」的這個「督」要搞清楚,才能領會莊子這段話的精華所在。這個「督」不是我們今天講的「任督二脈」的「督脈」。「任督二脈」一詞來源於《黃帝內經》。而《黃帝內經》成書於漢朝,比莊子要晚得多。「督」的本意是「總管」、「統領」「正中」「中央」。比如「總督」、「都督」、「巡督」。在三國以前,古代官職帶「督」字的都是中央核心首領。
  • 其實 每個人都「打通」了任督二脈
    河南商報記者 翁彥軻 張孟愛  通訊員 王紅專  據悉,在備受爭議的甘肅41名醫務人員打通任督二脈事件之後,甘肅的真氣運行研究所和其推廣機構將暫緩舉行真氣運行培訓班其中,任脈和督脈分別位於人體的前後正中線,兩者相連,從頭頂到會陰,形成一個橢圓形。  與武俠小說中高人幾經周折才能打通任督二脈不同,在中醫理論中,任督二脈本來就是相通的,如果不通,反而會引發很多疾病。
  • 單單靠站樁的方式能打通大小周天嗎?
    文:公眾號 正氣站樁學堂圖:網絡(侵刪)歡迎轉發,請註明出處打通大小周天似乎是很多養生人士的追求,常見的方法可以通過靜功的方式來達到目的,那麼是否也可以通過站樁的方式來打通大小周天?大小周天是什麼大小周天本來是自然界的一個名詞,後來被內丹養生家借用在人體上的經絡運行。小周天指的是內氣在任督二脈的循環,大周天指的是氣血在小周天循環的基礎上進而運行到全身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等。
  • 他打通了任督二脈,人生也是這樣,打通任督二脈後才能循環不息
    內息第一次同行時甚是艱難,任督兩脈既通,道路熟了,第二次、第三次時自然而然地飛快運轉,頃刻之間,連走了一十八次。狄雲體內發生了這樣的巨大變化以後,他身上的功力大幅度增加,這就使狄雲產生了一個質變。丁典傳授給他的神照經,是小說中的武林第一奇功。一旦打通任督二脈,就會快速循環。每當循環一個周天,勁力就會隨之增加。
  • 任督二脈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嗎?打通後是不是也能飛簷走壁?
    想必大家都聽過「打通任督二脈」吧!它常出現在武俠小說裡,但它也真實存在。任督二脈是中醫理論的一部分,屬於「經脈」中的「奇經」。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為「十四經」。經絡系統是人體內溝通表裡內外, 聯繫上下左右, 網絡周身前後, 將五臟六腑, 五官九竅, 四肢百骸, 筋脈肌膚連成一體的組織結構, 同時也是氣化單元,人體氣血的通道。經絡系統包含了經脈和絡脈。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共同組成。
  • 如何打通人的任督二脈?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有個朋友叫小杜,他平時很喜歡看關於經絡方面的書籍,對於人的經脈走向,說得頭頭是道。比如人的任督二脈在什麼位置;什麼時間是人的經脈最旺盛的運行時間;人的那條經脈上,有多少個重要的穴位;哪條經脈對應人的哪個內臟等等。他都能說得一清二楚。
  • 打通整全性意識的任督二脈
    當一個人的任督二脈氣息打通,就如同環形曲面體的中軸被打通,自成一個「小宇宙」。從生理的層面來講,這時一個人的生命能量運行將開啟熵減機制,衰老延緩,身體免疫抗病能力增強,精力旺盛。 同樣,在心理和意識活動層面,我們也可以打通「任、督」二脈。打通這兩個經絡,個體可以體會到自己內在哪怕是最底層、最本能的欲望和衝動都是和最廣大豐富的宇宙系統所連接的。這時人會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使命的召喚,體會到強大的自主性,迸發巨大的創造力。
  • 練武術老是想著如何打通任督二脈那是你的認知出了問題
    今天先給大家說說打通任督二脈。在武俠電影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鏡頭,那些大俠高手們盤腿一坐,默默運功,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場景。任督二脈在人體中是真實存在的,屬於奇經八脈的主脈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溝通調節十二正經的氣血暢通。
  • 小周天功法修煉詳解,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周天功法!
    小周天的訓練,是以養足元氣,打通任督二脈為主的。它在功法程序上大致分以下幾個步驟:一、收心求靜。二、煉養丹田。許多功法在輕輕閉口的同時,要求舌頂上顎,稱為「搭鵲橋」,作用是接通任督二脈,利於周天氣機運行。同時,舌頂上顎,有利於口中生津。再配合觀照玄膺(下顎舌根處),就能很快的產生金津玉液,對乾燥綜合證有特效。金津玉液既是練功的成效之一,同時,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對固本培元大有補益。兩目垂簾的要求是兩眼似閉非閉。」
  • 人體生物場模式就是太極周天運行模式
    眾所周知,人體存在著生物場。但它有什麼規律?與人體生、老、病、死有什麼關係?與大自然又是怎樣聯繫的?我們運用現代醫學、中醫學、電子學、氣功學及古老的太極理論,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人體是活著的生命體。
  • 道家傳統內丹功入門功法,通俗易懂,立竿見影
    為了使廣大內丹功修煉者早日登堂入室,現將我所修煉的內丹功入門功法淺述如下,供初學者修煉及各位氣功愛好者參考。修煉傳統的中國道家內丹功,須先從有為之法入手,明了先後天及陰陽妙理。後天乃有為,先天乃無為。後天屬陽、屬動,陽中有陰、有靜;先天屬陰、屬靜,陰中有陽、有動。後天轉化為先天,也即陽轉換成陰。
  • 小周天功法修煉詳解
    普及小周天的訓練,是以養足元氣,打通任督二脈為主的。它在功法程序上大致分以下幾個步驟:一、收心求靜。二、煉養丹田。
  • 俠肝義膽沈劍心:超牛X功法不用打通任督二脈,教你七步天下聞名
    江湖之上,武林之中,各大門派都有自己的鎮門功法,像丐幫就有《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棍法》,額,這應該是丐幫先輩們和惡狗奪食時悟出的功法,那麼初代的掌法難道是降狗十八掌。明教擁有《乾坤大挪移》。華山派有《獨孤九劍》,少林擁有《易經經》,大理段氏擁有《一陽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