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與美國、蘇聯是世界僅有的三個年產鋼在一億噸以上的國家。雖然今天日本鋼鐵產量同巔峰期相比下降了一些,但是在國際鋼鐵市場依然是絕對強者,鮮少有匹敵者,每年出口量高達3000萬噸。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不足,無論是鋼鐵產量還是工人的生產效率以及出口競爭力,都名列前茅,過去的近50年裡,平均年鋼鐵產量超過1億噸。這背後又有什麼可說道的嗎?
日本鋼鐵崛起之路
眾所周知,日本自稱「資源小國「。探明的鐵礦可採儲量只有2000萬噸,品位低,鐵礦石几乎全部依靠進口。探明的煤儲量只有80億噸,每年煤炭進口量接近2億噸。
二是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較晚,鋼鐵工業的基礎較差。190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已超過1000萬噸,日本還不到一萬噸。日本戰時鋼的最高產量是1943年的765萬噸,美國則超過8000萬噸。二戰結束後,日本鋼鐵產量下降到1946年的56萬噸,但是就是這一個先天稟賦不足的國家,用來20多年的時間,居然發展成了世界鋼鐵強國。
回看日本鋼鐵發展歷史,之所以能夠壯大與良好的內外部條件密不可分。國際上有美國的扶植,趕上資本主義世界鋼材消費量急劇增長的黃金20年;國內有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日本工資較低的有利環境,大量引進先進技術,興建現代化的沿海大廠。
二戰結束後,美國人又打了兩場大規模局部戰爭:韓戰與越南戰爭,日本是美國軍需給養的重要基地。大量軍事定貨刺激了日本鋼鐵工業的發展。日本政府也推行重點支持鋼鐵工業和重化學工業的政策,給予經濟補貼、貸款、減免賦稅等種種優惠條件。
日本工資水平比歐美發達國家低。資本家可以從工人身上取得較多的剩餘價值。50年代初,日本鋼鐵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工資只及美國七分之一。當日本鋼鐵工人生產效率超過美國後,工資水平依然只有對方的60%。
沿海建廠、引進技術
為了獲得最大限度利潤,日本鋼鐵業取了兩條重要的經營方針,在大量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填海造地,建設大型沿海鋼鐵廠。日本集中了世界鋼鐵工業的先進技術。許多引進的技術經過消化、提高,又可向國外輸出。例如,從美國引進矽鋼片技術,幾年後,把更完善的矽鋼片專利賣給美國。
日本每年進口一億多噸的鐵礦石,煉焦煤四五千萬噸,其中鐵礦石、煉焦煤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巴西、智利、美國、加拿大等地,為了穩定原燃料來源,日本與原料國大都籤訂為期十年以上的長期協議。
自70年代初期日本鋼鐵產業邁入一億噸大關後,過去近50年裡,日本每年的鋼產量都在一億噸上下浮動,非常穩定。如果開足馬力生產,一年產鋼量超過2億噸完全不成問題。
沿海大型聯合企業
日本鋼鐵工業最引人矚目的是大批興建沿海大型聯合企業。先後在福山、君津、水島、加古川、名古屋等地修建了鋼鐵企業,這些鋼鐵廠充分利用沿海優良的港灣條件,以本國兄的造船工業為後盾,把船隊當礦山,載重十萬噸的礦石專用船從澳大利亞西部運鐵礦,每噸運費只有10美元左右。
興建沿海大廠給日本鋼鐵工業帶來明顯的經濟效效益,巨大的投資為日本鋼鐵業帶來大型化設備,由此又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在沿海建設鋼鐵廠,大部分產品可以通過海運直接送到用戶,同時,也便於鋼材海運出口。
從日本鋼鐵結構看,其技術上也是非常先進的,鋼材成材率高達95%,特殊鋼產量佔全國粗鋼產量的20%,各車間或工段均裝有過程控制計算機。這種多級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實現,對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和加速鋼鐵業的發展也起了積極作用。
隨著全球鋼鐵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日本鋼鐵企業也在積極調整結構,減少普通鋼材生產,將發展的方向放在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生產上。在鋼鐵產能過剩的今天,日本鋼鐵產業的發展路子,對於我國鋼鐵業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