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動物界有門薩俱樂部,鴉科動物肯定會為此歡呼雀躍。它們可以像我們人類一樣計劃,像我們一樣製造工具,甚至可能會有意識地根據我們所知道的一切來評判我們。現在我們終於明白了,它們超級聰明。
更重要的是,現在有證據表明,它們的認知發展甚至可能比我們還快一點。人工飼養的烏鴉在四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它們所有的智力技能,而且它們並沒有接受過培訓或學習。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鳥類和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此專門做過研究,在烏鴉孵化後,每四個月就對八隻烏鴉進行一次改良版的靈長類認知測試(PCTB)。
這一系列的測試不僅考察了與空間關係、物體永久性、因果關係和工具使用有關的「思維」技能,還涉及社交能力、交流和心理理論。
他們將這些鳥類的結果與先前收集到的靈長類動物的數據進行了比較,包括黑猩猩(pantroglodytes)和猩猩(Pongo pygmaeus)以及鸚鵡的結果。
研究人員發現,在四個月大的時候,這些烏鴉已經具備了成年烏鴉應有的社交和其他認知能力。儘管它們的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
因為這些技能已經可以與類人猿相媲美,這就意味著,幾乎不會飛的烏鴉已經能夠解決讓猩猩們在深思中搔著頭的問題。
當人類小孩接受PCTB測試時,他們通常會比他們的類人猿親戚跑得快。至少,就社會組成部分而言。
但在人類和黑猩猩進化的600萬年裡,我們並沒有真正加快其他認知技能的發展,比如空間記憶和識別相對數量的能力。通過對人類幼童和黑猩猩幼仔的比較,我們發現在發育時期,就我們的一般「心理機制」而言,我們是並駕齊驅的。
這意味著,我們的祖先在我們進化出直立能力後不久,在社會文化發展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提升。早期的人類把精力放在快速發展的神經系統上,而不是讓嬰兒更好地比較體積或操作工具。
考慮到這種差別出現在像黑猩猩和智人這樣關係密切的物種中,其他高智商動物如何比較仍然是一個開放和有趣的問題。
由於沒有人收集到太多關於烏鴉認知發育的信息,因此這一領域一直亟待研究。
當把年齡考慮到掌握每種技能時,4個月大的鳥和16個月大的鳥並沒有真正的區別。
平均而言,每種方法在測試的定量範圍內表現最佳,而在空間成分方面則表現最差。 然而,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烏鴉的身體和社交智慧在各個年齡段之間並沒有真正的不同。
也許是專門為靈長類設計的測試不夠敏銳,無法分辨出鳥類行為的細微差別。但是,其他研究人員用PCTB對鸚鵡進行的測試並沒有顯示出與烏鴉相似的認知天賦,這是令人驚訝的,因為觀察結果似乎挑戰了這樣的結果。
也有可能在4個月前或16個月後出現差異,或者8隻烏鴉的樣本太小,無法得出任何明確的結論。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可能只是有證據表明,烏鴉和我們一樣,優先考慮他們的社交技能,很早就發展了他們的其他認知能力。
撇開它們在理解空間方面的有限天賦不談,烏鴉和類人猿的得分比較非常相似。即使是四個月大的雛鳥,它們的社交和認知能力也差不多。
也許這一切都不應該讓我們感到驚訝。我們不僅知道鴉科動物很聰明,還知道它們有複雜的社會生活、分享情感狀態和爭奪資源。
科學家告訴我們:「由於烏鴉和其他鴉類的社交生活競爭激烈,它們的認知能力的各個方面很可能都是由於需要在總體上超越同類的需要而形成的。」
所以,如果給它們幾百萬年的時間進化,我們人類也可能會成為撿垃圾的人。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