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胡說有理
2016年,伊利曾發布公告欲以每股2.25港元總計52.9億港元,收購中國聖牧37%股權(相當於23.51億股股權),不過該項交易最終告吹。
時隔近4年後,蒙牛卻僅以每股0.33港元總計3.95億港元就認購了中國聖牧11.97億股新股,從而一舉成為中國有機奶源第一股中國聖牧最大股東。
在優質奶源越來越受到追捧的今天,蒙牛這幾年通過資本運作拿下聖牧以及中國聖牧旗下的孫公司,不僅聖牧實現扭虧為盈,蒙牛也的確是大賺了!
今天(7月29日),中國聖牧股價大漲,盤中最高漲幅達到145%,全天收報0.42港元,大漲75%。
1.
蒙牛成聖牧最大股東
中國聖牧28日晚間公告,蒙牛乳業行使認股權證,以每股0.33港元認購其約11.97億股新股。交易完成後,蒙牛乳業所持股權由3.83%增至擴大後股本約17.8%,超越主席邵根夥所持攤薄後約15.8%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胡說有理注意到,0.33港元的每股行使價較中國聖牧28日收市價0.24港元溢價37.5%。
中國聖牧公告稱:公司確認已於7月28日收到合共約3.95億港元,即應付約11.97億股認股權證股份的總認購價。
今天(7月29日),中國聖牧股價暴漲,盤中一度上漲145.83%至0.59港元,股價創2年新高,全天收報0.42港元,漲幅75%。
對於成為聖牧第一大股東,蒙牛方面今天回復胡說有理表示:「本次增持是通過行使2018年年底所獲得的認股權證而實現的。蒙牛長期看好有機奶市場,重視優質有機奶源布局,增持符合公司戰略。」
2.
認購股已浮盈超億元
胡說有理注意到,在這場進駐中國有機第一股的進程中,拿到優質奶源對於蒙牛來說可謂是搶到了先機,而另一方面,簡單對比蒙牛耗費的收購資金,蒙牛可謂也是大賺了。
其實,聖牧與蒙牛能夠攜手,並不奇怪,其創始人姚同山就是來自蒙牛。2001年姚同山通過公開招聘加盟,先後任財務總監、集團財務副總裁,2004年起,任中國蒙牛香港上市公司CFO,在資本運作方面更為擅長。
2009年10月,姚同山帶領團隊在烏蘭布和沙漠創建聖牧創業,姚同山一直擔任聖牧董事長與總裁一職。此前,姚同山跟媒體記者多次交流中均表示,這是自己一手開創的事業,將會留在聖牧工作。
然而幾年後一致行動人開始出售手中的股權。2016年1月起,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博士邵根夥私人控制的公司開始以每股2.2港元的價格逐漸購進12.07336億股股權,截至2016年9月28日,邵根夥總計耗資26.56億港元,成為持有聖牧19%股權的第一大股東。
隨著股權的變更,姚同山也先後辭任董事長、執行長等職務。
現年55歲的邵根夥,是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博士,其還是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有意思的是,就在邵根夥在2016年9月28日完成最後階段交割後不到一個月,伊利突然殺進來了。
2016年10月21日,伊利發布公告欲以每股2.25港元總計52.9億港元,收購中國聖牧37%股權(相當於23.51億股股權)。不過該項交易在2017年4月正式宣布流產。
儘管伊利當時公告稱是因為雙方買賣協議項下的先決條件未能夠全部達成,然而業內普遍心知肚明的是,2016年9月,伊利突然被陽光保險舉牌不得不緊急停牌,伊利籌劃收購聖牧儘管有擴大上遊布局的考慮,但更多是為規避舉牌風險。
很顯然,無論是邵根夥還是伊利,在2016年,其收購和收購報價都在2.2港元左右,而今天,蒙牛認購的價格僅為0.33港元,只是當年邵根夥收購價格的15%。
這還不算,再看今天的收盤價,蒙牛該筆認購就已經浮盈1.07億港元。
3.
聖牧扭虧蒙牛又加持
從2016年10月伊利宣布要收購聖牧開始,聖牧股價卻達到2.65港元巔峰後就一路暴跌,直至步入仙股行列;而更詭異的是,2016年上半年,聖牧業績淨利潤達到5.35億,但就在伊利2017年4月底宣布放棄聖牧前幾天,聖牧卻交出了突然大變臉的2016年全年業績,當年虧損6.81億元。隨後,聖牧虧損一年更比一年「強」,2017年和2018年,虧損額分別9.86億元、22.25億元。
轉機在2018年末開始出現,彼時,乳業另一巨頭蒙牛出手了。
2018年12月24日,中國聖牧宣布,該公司全資附屬公司聖牧控股、聖牧高科向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售合計持有的內蒙古聖牧高科奶業有限公司51%股權,並成立新的合資公司;作為交易的先決條件,中國聖牧需將所有下遊乳製品業務鏈及相關資產轉讓給,並不再從事下遊乳製品業務。胡說有理注意到,此前也向伊利同時供應有機奶源的聖牧,今後將優先向蒙牛供應。
為此,蒙牛耗資3.03億元人民幣。
有了蒙牛的介入,聖牧從蒙牛獲得的出售鮮奶資金大漲,從2018年全年的12.34億元到2019年前三季度就達到了17.43億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了蒙牛靠山,2019年,已連年虧損的中國聖牧成功扭虧為盈,實現歸母淨利潤約2774.2萬元。
與此同時,蒙牛也是一鼓作氣,2020年1月,蒙牛又收購了聖牧高科奶業有限公司餘下的49%股權,相比之前收購51%股權耗費3.03億元人民幣,這次蒙牛僅僅花了800萬元。
不過聖牧也得了蒙牛更大的支持,今年 3月,中國聖牧披露與蒙牛方面籤訂的生鮮乳供應框架協議及財務資助框架協議,未來3年,中國聖牧至少80%的生鮮乳將供給蒙牛,同時將獲得蒙牛貸款財務資助。
4.
原奶市場步入上行通道
如果當初伊利以47億人民幣收購了聖牧37%股權,也許就沒有蒙牛和聖牧後來的故事了。
然而自2018年底蒙牛攜手聖牧至今不到兩年,蒙牛花費了3.11億元人民幣就拿下聖牧持有的聖牧高科奶業有限公司所有股權;花了3.95億港元就買下了中國聖牧14.53%的股權,加上此前持有的部分股權,一舉超越邵根夥成為最大股東。
總計不到7億元人民幣,蒙牛這一系列交易算不算撿漏大賺?!
更值得一提的是,與前幾年奶牛養殖行業普遍虧損不同的是,中國原奶市場自2019年開始開始徹底擺脫困境,目前原奶市場供不應求,未來幾年仍是原奶的上升周期。
業內人士介紹,從供應端來看,根據國家奶牛技術產業體系的統計,從2014年到2018年底,荷斯坦奶牛存欄量由857萬頭下降到504萬頭,2019年中國的荷斯坦奶牛存欄量約470萬頭。較早前豬瘟導致小公牛及母牛的淘汰價格上升,進一步造成荷斯坦奶牛存欄緊缺。同時,國內的環評越發嚴格,環保不達標的中小型牧場紛紛關停退出。今年疫情影響下,中小牧場持續退出,國內奶牛存欄進一步下降,帶動奶價上行。
在此形勢下,已經是中國最大牧業上市公司現代牧業控股股東的蒙牛,又成為來自沙漠腹地的有機奶源第一股的最大股東,得奶源者得天下,蒙牛在控制國內優質奶源上算是佔據了優勢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中國聖牧還發布了正面盈利公告稱,2020年上半年雖然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但是公司實現本集團運營效益最大化,權益持有人應佔綜合溢利大幅向好,預期截至2020年6月30日淨利潤不少於人民幣1.3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73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