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出現焦慮時如何進行自我調適

2020-12-15 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連日來,各地民眾時刻關注疫情的進展,疫情給大家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態?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2月1日,湖南日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湖南省腦科醫院副院長、精神科主任醫師、湖南精神科醫師協會會長、湖南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劉學軍。

  湖南日報記者: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什麼狀況下表明可能存在心理問題?

  劉學軍:由於個體心理素質的不同,人們對疫情的認知及心理反應也會各有不同。當人們出現以下幾種狀況時,表明可能出現心理問題,需要進行調適。

  (1)情緒失控:主要表現為焦慮、擔憂等;

  (2)生理反應:睡眠不好、食慾減低、身體不適等;

  (3)認知反應:不信任感、不安全感、過分關注身體、對任何情況災難化等;

  (4)行為反應:坐立不安,衝動行為,過量飲酒等。

  焦慮等情緒是個體在面對危機時的正常反應,適度地反應,則有助於個體順利度過危機;反之如果過度的話,就容易造成行為的失當。

  湖南日報記者:公眾在疫情期間很有可能出現哪些常見不良情緒?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劉學軍:疫情期間出現的常見不良情緒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過度緊張害怕。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公眾最常見的情緒反應是緊張,這類反應一般會伴有輕微的失眠與判斷偏差。輕度的緊張和焦慮可使人能夠迅速進行有效的防護和理性的應對,然而過度的緊張,會嚴重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健康與抵抗力,甚至對周圍其他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這樣,對於疫情控制的大局是十分不利的。

  二是漠視,否認疫情事實。在最初得知疫情信息時,一小部分人會對事件的嚴重程度予以漠視甚至否認,或者認為沒那麼嚴重,毫不在乎,甚至就算有病毒也不會傳染到自己身上,與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不做任何個人防護,有些人還會出現「樂觀偏差」。

  三是憤怒,影響人際關係。個體會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於關注疫情的發展動態,頻繁刷新關於疫情的新聞,轉發、分享各種小道消息,或將矛頭指向於事件可能的責任者,產生憤怒情緒。有時甚至會抱怨指責有關部門不作為,或遷怒於未進行隔離的疑似病人等,導致輿情問題或人際衝突。

  四是不良情緒導致行為異常。有人過度刷屏,過分聽信謠言,有人瘋狂囤積口罩、藥品等,如近日開始囤積雙黃連藥品的現象,這都是面對疫情所出現的異常行為,這些異常的行為往往都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緊張情緒。

  湖南日報記者:面對當前的疫情,公眾該如何調整好心態?避免負面情緒的幹擾?

  劉學軍:在這段特殊時期,公眾首先是要從行動上來積極配合,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切斷傳播途徑;如有疫區接觸史,應主動自我隔離,積極就診,遠離傳染源。同時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認識了解疫情性質和流行情況。從官方渠道平臺獲取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信息,科學認識疫情性質、流行情況、臨床表現和危害,不過分關注負面報導,不輕信傳言,不過度解讀,積極關注防控信息,學習掌握防控知識,堅定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心。

  二要接納焦慮等應激情緒。面對疫情,當出現緊張、焦慮情緒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認為自己是軟弱的、意志不堅強,認為這些情緒是不應該出現的,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克制和壓抑,這樣是不利於心理健康的。

  面對應激情緒,我們越是壓抑和否認,就越是容易被它們支配,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面對疫情出現的焦慮等情緒,是人在不正常情境下出現的正常心理反應。要看見自己的情緒,並做到理解和接納。

  三要進行自我暗示、樹立堅定信念。自我暗示能直接影響言論和行為。相信你現在接受的就是最科學合理,對自己最大保護的解決辦法。這個信念非常重要,有了這個信念內心會變得更加鎮定,有利於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選擇。

  四要多交流、獲得心理支持。在疫情流行的時期,特別是在疫區,我們經常感到自己孤立無援,這時可以多與朋友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增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五要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疫情造成的心理壓力,不要採取否認、迴避、退縮、指責抱怨等不良應對方式,不要總躺著看手機新聞、疫情更新,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飲食平衡,保證睡眠充足。把注意力轉移到有氧運動、傾聽音樂等活動上,這樣我們的焦慮體驗就會變弱,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產生愉悅的體驗。

  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可以緩解緊張情緒,進行自我放鬆的小妙招——呼吸放鬆法。

  先選擇一個舒服的姿勢,然後把一隻手放在腹部胸肋下面,這就是膈肌的位置。可以選擇坐著、站著或躺著,閉上雙眼,保持慢吸氣3至5秒鐘直到肺部已充滿空氣。在吸氣的同時,膈肌伸展到腹部。然後緩慢呼氣3至5秒鐘,在呼氣的同時,膈肌靠近腹部。注意:在練習中通過鼻子進行吸氣與呼氣,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呼吸的感覺上。

  如果做到以上這些,緊張還是無法自己排解,心態無法調整,這時就需要多與自己信任的朋友傾訴、溝通,甚至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還可以撥打湖南省免費心理健康熱線12320,會有精神心理專家在線實時為你解答。

  (文/李傳新 劉莉)

相關焦點

  • 疫情當前,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疫情當前,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2020-01-27 0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面對疫情及高考,高三生如何自我調節心理狀態?
    當遇到重大事件我們感到難以解決時,這種內在的平衡就會打破,幹擾我們正常的生活。隨著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就會出現無所適從的表現,甚至是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也就是心理危機狀態。  心理危機的出現是因為個體意識到某一事件超出了自己能應付的能力範圍,而不是個體經歷的事件本身。
  • ...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六)丨適宜的焦慮情緒有正面作用嗎
    【在線課堂】「桂姐姐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六)丨適宜的焦慮情緒有正面作用嗎 2020-02-14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如何進行心理調適?南京腦科醫院有義診
    在此次疫情中,我們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狀況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定影響,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該如何進行心理調適來促進心理健康?請看南京腦科醫院專家給出的建議。 適度關注疫情,信任權威信息 雖然我們會通過收集信息來減少不確定性以提高控制感,但疫情早期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過度關注只會適得其反。網上誇大或不實的信息傳遞更多的是恐慌,讓人更加焦慮、更加感到失控,受到次級傷害。
  • 積極面對疫情 打造陽光心態——面對新疫情帶來的煩躁情緒之自我調適
    積極面對疫情 打造陽光心態——面對新疫情帶來的煩躁情緒之自我調適 2020-01-31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理資訊】疫情宅家,如何做好情緒調適?
    抗疫宅家期間,我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體驗。一方面,少了外出與親朋好友的聚會、打亂了原本的出行計劃,可能會覺得有些失落、沮喪。另一方面,長時間呆在家裡,可能會讓我們覺得有些煩悶、焦慮。其實這些都是很正常、可以理解的情緒反應,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會。
  • 面對疫情如何調整情緒?接觸現實世界有助於緩解焦慮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人們心中也滋生了各種情緒,或積極、或消極;在這場防控疫情的阻擊戰中,人們都要不停地進行自我情緒調整。  如今,不少人已經陸續返工,在此過程中又將面臨哪些新的心理問題?
  • 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丨疫情導致惶恐擔心患抑鬱症該如何自我調適?
    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丨疫情導致惶恐擔心患抑鬱症該如何自我調適?他們又該如何調節?>該如何自我調適?如果沒有那麼嚴重,可以日常自我調節,配合心理諮詢或專業的心理熱線來獲得支持和幫助。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也避免了因自己的情緒低落而給家人造成負擔的傷害和影響。
  • 疫情或引發焦慮抑鬱症 專家解讀如何及時心理疏導...
    01、疫情當頭,「焦慮與恐慌」已經成為人們目前存在的最為普遍的情緒問題,要如何看待這種情緒?  面對此次在全國、世界不斷肆虐和蔓延的疫情,人們會出現焦慮、恐慌等情緒,這些都屬於人的正常反應,不必過度擔心和自責,需正確看待這些情緒,允許自己適度的擔憂。
  • 面對疫情,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面對洶湧而來的疫情,緊張、焦慮乃至恐慌,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 然而,過度的焦慮和緊張,卻會增加不必要的心理症狀,乃至影響生理狀況。一方面,當一個人長時間處在焦慮的情緒裡,會導致失眠、身體內分泌紊亂,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不利於對病毒的自我抵抗。
  • 疫情常態化情況下,如何做好心理調適
    2020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病魔」這個人類共同的敵人時,達成共識、加強團結和統一行動卻是那麼困難。除了慶幸我們能夠生活在防控措施得力、疫情穩定的中國,如何在疫情常態化和經濟強勁復甦的形式下,做好自己的心理調適也更為重要。  一、繼續加強防控意識,讓自己和家人更加安全。
  • 期待儘快回歸正常生活的心理該如何自我調適?
    他們又該如何調節?每日一答,為您支招心理抗疫問題專欄共18期今天推出的是「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系列中的第3期期待儘快回歸正常生活的心理該如何自我調適當人心懷希望時,會顯得有活力有熱情,但對未來迷茫時,就顯得焦慮不安,脆弱混亂。這種感覺心理學稱為:退行,就是心理功能暫時地退回到小孩子的狀態。原有的能力判斷力下降,自信心也下降。甚至有的人會感覺缺乏安全感。我們都很難給出確切的答案,什麼時候回歸正常,而且「正常」是否意味著和從前完全一樣,還是一種新的秩序。
  • 防疫科普┋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他們應該如何進行心理調適呢?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心理專家崔展宇。1大疫之下,我們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特別是那些疑似患者。那麼,他們所面對的心理壓力的表現有哪些?
  • 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
    面對難以預測的疫情,擔憂和恐懼是很正常的。然而,延長的假期以及控制疫情的需要,大家目前需要整天宅在家裡「休養生息」,於是有大把的時間以及多種渠道來獲得有關疫情的負面消息,恐慌、焦慮情緒逐漸加重,甚至超出自己的承載能力,對應的心理反應也隨之而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面對疫情可能會出現的常見心理反應以及應對方法。常見的心理反應有哪些?
  •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八)丨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緩解焦慮情緒
    大疫來臨,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包括情緒、思維、行為的反應,我們的身體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都是生存本能所驅使的「應激反應」。適度的應激反應可以使我們趨利避害、更好地保護自己,但如果反應過激則個體不僅無法進行有效的思維活動,並且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 調適情緒,用「心」戰疫 ——大田五中師生居家心理指南
    正確認識「疫情」應激下的自我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最近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大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體驗剄的最強烈情緒是擔憂和恐懼        當出現以上情況,不必恐慌,甚至覺得「自己有問題」。其實,這些變化就是我們面對危險時容易出現的心理反應,戰勝這些,我們的心理素質就能得以提高。隨後的系列推文,從不同角度給大家介紹一些常用的心理調適方法,幫助大家進行心理自助。
  • 大學生復學返校心理調適指南(之二)
    有同學反映因為沒有做好復學的準備而倍感焦慮;有的同學擔憂疫情會反覆,擔心開學存在健康風險;有些同學擔心因為在家上網課划水了太久而會掛科,從而影響實習和以後的就業……這些問題給同學們帶來諸多困惑,為此,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編寫整理了一份返校復學心理調適指南,以問與答的形式為各位同學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導。
  • 疫情期間宅太久,焦慮、煩躁怎麼辦?教你如何緩解
    儘管宅家的生活對於一些「宅男宅女」而言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大部分人都由於長期沒有出門,進而出現了一定的不良反應以及負面情緒,比如做事缺少樂趣、抑鬱、焦慮、煩躁等。那麼,為什麼長期宅在家裡會導致不良情緒產生呢?疫情期間宅家,為什麼會感覺焦慮、煩躁?
  • 【公益視頻】疫情心理調適指南(七):因疫情去世人員親屬的心理調適
    因疫情去世人員親屬的心理調適要點——合理地處理情緒,允許自己和家人感到悲傷、焦慮、抑鬱等。這些都是自然的哀傷反應,也是自我療愈的自然過程。每個人的哀傷節奏不同,需要足夠的時間消化,不用勸說自己或家人儘快恢復。
  • 高考進入倒計時 高三的你該如何緩解考前焦慮?
    今天,我們邀請青島市市立醫院臨床心理科曹重陽醫生就一起來聊聊考生如何做好心理調適,緩解心理焦慮,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家長如何調適好自己的心態、情緒,與孩子們一起迎接挑戰!不焦慮,先從家長做起克服孩子焦慮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是家長不要傳遞不恰當或過重的壓力給孩子。